韋伯的量化思維:《新教倫理》中隱蔽的列聯表與概率論

2020-12-03 澎湃新聞

韋伯的量化思維:《新教倫理》中隱蔽的列聯表與概率論

2020-10-02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薦讀:Hernes, Gunmund. 1989. 「The Logic of The Protestant Ethic.」Rationality and Society 1(1):123–62.

韋伯的這本書是用了哪些統計方法嗎?只是詮釋與敘事?

Hernes甚至認為,韋伯是社會學裡,第一個處理多得共線性問題的學者呢。

韋伯先觀察了相關關係:各國的職位結構(occupational structure)與宗教差異(religious difference),其中新教背景人士往往在商業領袖或技工方面佔有主導地位。

但是,他還想排除多重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

韋伯選擇了天主教國家一極和德國東部地區比較、德國東部地區內部比較,以說明是不是文化發展背景的同或異,影響了其相關性關係。其結果是,職位結構的差異不應歸於文化背景的地域差異,而是歸於宗教背景。

韋伯又排除了財富繼承等幹擾因素,不贅。

此外,韋伯還區分再生產(reproduction)與生成(generation),挑戰唯物主義論解釋

由於區分了經濟組織與經濟精神氣質,所以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精神出現之前,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傳統的資本主義組織,如當時英屬美國殖民地的南部。但是在這一地區,後來卻由於缺乏資本主義精神而產生了轉向,走向了奴隸制。反之,新英格蘭地區在此之前沒有資本主義組織秩序,但之後卻因富蘭克林等企業家的努力而產生了相應的秩序。由此可以說,新教倫理是生成資本主義而非只是資本主義內部的再生產。又是一張列聯表。

韋伯甚至還排除了人性貪婪的意義詮釋。韋伯區分了冒險的資本主義(如西班牙)和資產階級的資本主義(如德國)。西班牙等地區在之前已經釋放了貪慾(unfettered avarice),但卻沒有走向現代理性的資本主義。還是一張列聯表。

這篇文章之所以發在Rationality and Society,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概率論與統計式解讀一份被當成詮釋論經典的韋伯作品,還有更「誇張的」呢

(Sociological理論大缸第206期)

政志觀察

伯克利等美校決定2021年暫停社會學專業博士生招生計劃

徐勇教授受聘華中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原標題:《觀察 | 韋伯的量化思維:《新教倫理》中隱蔽的列聯表與概率論》

關鍵詞 >> 學術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感言
    韋伯的《新教倫理》一書德文初版於1904-1905年問世,修訂版於1920年刊行。帕森斯早年留學德國就讀海德堡大學,1927年他以韋伯和桑巴特論述中關於資本主義的起源爭論為題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返美後旋即將《新教倫理》譯成英文於1930年出版。
  • 閻克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誤讀史
    《新教倫理》發表之後,很多人認為,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從經濟決定論走向了文化決定論,這是最致命的一個誤讀。其實,文本本身已經很清楚地說了,這只是一個嘗試,或者說,只是一個預備性的研究,不是一個結論。
  • 網絡社會學 | 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人類學者可以從中挖掘出豐富的人類精神史演變材料;社會學者可以領會到韋伯別致而又嚴謹的研究視角和論證方式;宗教學和哲學學者可以從中汲取行為科學方面的知識;歷史學者可以從本書中理解宗教改革對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傳播學者可以從路德在威登堡大學教堂門口張貼《九十五條論綱》的傳播事件追溯而起,研究宗教改革事件的傳播路徑,討論為何在傳播技術條件如此簡陋的十六世紀,新教的教義仍然能像病毒一樣擴散傳播?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它也招來質疑:先不談儒家能不能算作「儒教」,韋伯在論述儒家思想中大量論證細節本就有違史實,況且,莫非儒家不能和新教一樣自成一類現代化範疇麼?馬克斯·韋伯韋伯的理論框架下討論儒家,「新教」是一個迴避不了的對比項:在那本堪稱經典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將「資本主義精神」定義為一種帶有理性計算特質的、追求和擁護經濟利益的精神,認為正是新教倫理裡禁欲主義、職業勞動等觀念,帶來了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諸要中裡最基礎的理性行為要素
  • 列聯表
    1、觀測數據按兩個或更多屬性(定性變量)分類時所列出的頻數表。例如,對隨機抽取的1000人按性別(男或女)及色覺(正常或色盲)兩個屬性分類,得到二行二列的列聯表,又稱2×2表或四格表。     2、一般,若總體中的個體可按兩個屬性A與B分類,A有r個等級A1,A2,…,Ar;B有с個等級B1,B2,…,Bc,從總體中抽取大小為n的樣本設其中有nij個屬於等級Ai和Bj,nij稱為頻數,將r×с個nij(i=1,2,…,r;j=1,2,…,с)排列為一個r行с列的二維列聯表(表2),簡稱r×с表。
  • 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感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是由偉大的馬克思韋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由他來寫的。我特別喜歡他那韋伯其實他以前是德國著名的,海德堡大學出來的那麼後來又做個老師,可以說它在全球思想界的影響。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罪惡的資本主義真的那麼「罪惡」嗎
    #每日國際視野#思修老師在課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因素,如果真的要找關鍵性的條件,那可能就是宗教,即基督教新教,對此,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我也是藉此契機,接觸到了這本書,並馬上被它嚴密的邏輯和新奇的觀點所吸引。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在這篇導言中,周雪光不僅總結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對西方世界的深刻影響與重要意義,也為中國讀者分析了韋伯在中國語境之下閱讀困難的原因。他總結認為,「這本書討論的兩個核心問題,即理性資本主義與宗教觀念的文化沉澱,均與中國社會文化相去甚遠,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頗為陌生,難以從日常生活的身心感受中體會領悟。」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他首先指出在韋伯著作史研究中,《新教倫理》的處境十分尷尬:它不是韋伯成熟作品,按照學者的劃分,韋伯著作與思想的成熟期是在1910年以後。一般讀者會讀到這本書的兩個版本,所以常會用後來的文本來理解韋伯早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在《宗教社會學》的結構中,《新教倫理》只是幫助理解主體內容的引子,而非成熟的作品。
  • 周雪光:韋伯故鄉讀韋伯「斷想」
    這次閱讀另外深刻印象的一點是,韋伯特別有意識地強調研究方法,方法論的關注滲透了全書討論的始終。韋伯力圖從歷史分析中得出結論,新教倫理中產生的文化特質(ethos)與資本主義精神不謀而合,且先於後者存在,為資本主義的理性經濟活動提供了文化推動力。作者不時地提醒讀者,他從比較歷史的角度,而不是價值判斷的角度,來認識何為資本主義精神,新教的來源、內容及其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係。
  • 專訪|蘇國勳:韋伯思想是如何「東漸」到中國的?
    最近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在清理原燕京大學的遺留舊物時,發現費孝通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一篇題為「新教教義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關係」的佚稿,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研究韋伯思想的中文學術文章。費孝通在佚稿中想探究在當時的中國,資本主義何以可能的問題。可惜這篇文章寫好之後不知為何被束之高閣,並未出版產生社會影響。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趙鼎新老師代表主辦方浙江大學高研院至歡迎辭,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六位知名學者分別做了紀念韋伯的10分鐘主題發言,沙龍由張楊老師主持。首先分享的是北京大學的李猛老師,其分享主題是《從「新教倫理」的修訂,看韋伯對「政治」的理解》。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馮仕政:韋伯的藥方是悲觀的馮仕政(中國人民大學)將韋伯的氣質概括為「三悲」——悲情、悲劇、悲憫。他認為韋伯的歷史觀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覺得人類的歷史最終會走上一條歸路。此外,韋伯對人生對眾生也有一種悲憫的情懷。馮老師認為韋伯具有「三悲」氣質的原因是,他對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內在張力有很清醒的認識。
  • 閻克文:中國思想界對韋伯思想有哪些誤讀?
    儘管馬克斯·韋伯在中國思想界影響深遠,但目前市面上韋伯的中文譯本質量參差不齊,譯者對韋伯相對欠缺了解。這種跨文化交流的誤解是如何產生的?新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浙江大學兼任教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的譯者閻克文。他認為,韋伯的中國研究透過二手資料進行,使用材料上存在問題,但一些中國學者對於韋伯的理解同樣存在牽強附會的情況。
  • 王向遠|從東方學史看馬克斯·韋伯的東西方觀念差異論
    在資本主義及資本主義精神研究方面,韋伯試圖把唯物與唯心調合起來,也就是把黑格爾唯心主義的「精神」論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生產方式」論調和起來,把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的「宗教精神」和作為一種經濟制度與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兩者加以渾融地考察,而合稱「資本主義精神」,因而很難說韋伯是觀念決定論者或唯心主義者。
  •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與尼採、齊美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思想家不同,韋伯主要從制度和文化視角探討理性社會系統下的個體精神危機。但是,其宿命論色彩的解決方案卻面臨著集權主義和個體虛無主義的風險。現代理性主義壓抑個體性近代以來,理智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發展使現代世界得以「祛魅」,世界秩序呈現理性化的趨勢。解決方案具有宿命論色彩作為新康德主義者的韋伯重新探討了現代理性的界限問題,也對理性的普遍性、正當性進行了考察。
  • 蓋茨捐贈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基礎之上的財富倫理認為,財富源於上帝,企業家或富豪只是替上帝保管財富。因此,就有了比爾·蓋茨、巴菲特、老福特、洛克菲勒、卡耐基等等一系列慈善英雄,成為這個全球經濟發展時代的企業道德象徵。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以韋伯方法論的視角觀之,這三類本土化恰與韋伯的幾個重要的方法論概念「價值關聯」「理想類型」「理解」密切相關。本文試圖借與謝宇文中觀點的討論(並旁及其他學者的觀點),將本土化討論背後的方法論問題呈現出來。
  • ASR科林斯批評沃勒斯坦:韋伯最後的資本主義理論
    這具有巨大諷刺意味,因為韋伯(1930年)長期以來,最重要的第一項主要工作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加爾文主義的命題學說為合理化,企業家精神的庇護所是韋伯整個理論的唯一基礎提供了心理動力。但是許多學者將其視為韋伯在資本主義起源上的獨特貢獻或韋伯的獨特謬誤(例如 Tawney,1938; McClelland,1961; Samuelsson,1961; Cohen,1980)。關於韋伯這部分理論有效性的爭論傾向於掩蓋他在後來的著作中提出的更基本的歷史和制度理論。無論在《經濟與社會》還是《新教倫理》韋伯的資本主義理論都是以「百科全書」的形式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