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鐘如同衛星的心臟,離開原子鐘,衛星的定位功能將毫無實義。
當我們在地面拿著一部手機,之所以可以通過GPS、北鬥等導航系統獲得自己準確的位置,主要就是依賴手機內置的導航模塊。
運行在地球上空軌道的導航衛星,時刻不停地會向地面發送自己的位置坐標。
手機導航模塊接收到衛星的信號後,通過換算,可以獲得手機所在點的準確坐標。
具體是怎麼算出來的?
眾所周知,在立體空間中,已知一顆衛星1的位置,如果測算出手機到衛星1的距離r1,就可以得到一個以衛星1為球心,r1為半徑的球面1。
顯然,在只有一顆衛星的情況下,無法確定手機的坐標。因為手機有可能出現在球面1任何一點上。
如果再增加一顆衛星2,通過衛星2的位置,以及手機到衛星2的距離r2,又可以得到一個球面2。
這時候,兩個球面相交的部分,是手機可能的位置。
實際上,兩球相交會得到一個圓,此時手機的位置可能在圓弧1上的任何一個點上。
兩顆衛星仍然無法確定手機的坐標,但相比一顆衛星,兩顆衛星可以把手機坐標可能的範圍縮小很多了。
再增加一顆衛星3,通過衛星3的位置,以及手機到衛星3的距離r3,又可以得到一個球面3。
此時,手機準確位置就在上面得到的圓弧1與球面3的交點。
一般會有兩個交點,但位於高空與衛星接近的坐標是不合理的,去除不合理數據後,留下的交點坐標就是手機的準確坐標。
所以,要定位手機的坐標至少需要3顆衛星。
從這個計算原理中也可以看到,手機到衛星的距離,是關鍵數據,如果不準確,將大大影響手機定位的準確性。
目前的方法是通過時間差來計算。
即衛星發出信號的時間t1與地面手機接收到衛星信號的時間t2,兩者有個時間差。
然後,因為無線電傳播速度與光速相同,都為C(C約等於30萬公裡/秒)。
手機到衛星的距離就是C*(t2-t1)
在理想情況下,這樣計算就可以了。
不過,因為我們個人使用的手機,時間不太可能很準確。誤差是常有的事,以我們手機端的時間來計算距離,誤差就會千奇百怪。
這就需要再引入一顆衛星,作為時間校正。
計算原理就是假定手機與真實的時間有個時間差t0。
再多引入一顆衛星後,把t0作為未知變量,引出數學方程,就可以計算出t0。
具體計算過程我們就不用管了。
從以上衛星定位的大致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衛星的時間準確性非常關鍵。
任何一顆衛星時鐘沒有與其他衛星同步,偏差哪怕只有1秒,按照光速來計算距離,那也將是非常驚人的誤差,對地面導航系統產生巨大影響。
換句話說,現在的衛星定位是利用信號傳播時間來換算距離,最終得到地面終端的準確坐標。導航定位準不準,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看原子鐘的準確性。
舉個例子:
北鬥二代系統中,我們的原子鐘誤差率,每1萬秒誤差10 -14秒。
電磁波每傳播1萬秒時間,其誤差與30萬公裡/秒的光速相乘後,仍然會有10 -5級別的距離誤差。
當然,這還只是單距離估算,如果是多顆衛星數值綜合運算後,誤差會更大。
經過綜合估算,北鬥二代系統的精度大致是10米級,與原子鐘的精度有很大關係。
而在北鬥三代中,使用了新型原子鐘,每1萬秒誤差降為10 -15秒,差不多是老原子鐘的10倍。
相應的北鬥系統定位精度也從10米級跨向米級,大致原理如上所說。
當然,實際測量中還需要考慮電磁波在空氣中、電離層中的延遲,地面還會增加基準站,可以提高北鬥系統定位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