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揭示EBV病毒導致癌症產生機制

2020-12-02 生物谷

2017年2月17日/

生物谷

BIOON/---在發生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後,這種病毒在人的一生當中持續存在於人體內,而且通常不會產生任何症狀。然而,大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會患上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也被稱作腺熱或接吻病),不過病情通常會在幾周後消退。但是,在罕見的情形下,這種病毒也會導致癌症產生,特別是淋巴瘤、胃癌和鼻咽癌。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嘗試著闡明EBV病毒如何對細胞進行重編程,讓它們變成癌細胞。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癌症研究員Henri-Jacques Delecluse說,「在免疫系統受到削弱的病人體內,這種病毒感染導致癌症產生已得到很好的研究。但是在大多數病例中,仍不清楚的是EBV感染如何導致癌症產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Delecluse、也來自DKFZ的Ingrid Hoffmann和他們各自的研究團隊為這種現象提出一種新的令人吃驚的解釋。他們首次證實這種病毒本身的一種蛋白組分促進癌症產生。當一個分裂細胞與EBV病毒接觸時,存在於這種傳染性病毒顆粒中的病毒蛋白BNRF1經常導致過量的紡錘體極(中心體)形成。因此,染色體不再在兩個子細胞之間平均地和準確地分配,而已知這是一種被普遍認可的癌症風險因子。相比之下,缺乏BNRF1的EBV確實不會干擾染色體在兩個子細胞之間分配。相關研究結果於2017年2月10日發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pstein–Barr virus particles induce centrosome amplification and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作為皰疹病毒科的成員,EBV感染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這種病毒在正常情形下潛伏在一些被感染的細胞中,但是它們偶爾會重新激活,產生感染附近細胞的病毒後代。因此,這些細胞與這種有害的病毒蛋白BNRF1密切接觸,因而有更大的風險變成癌細胞。

Delecluse說,「我們的研究的新穎之處在於我們發現這種病毒顆粒中的一種組分是一種癌症觸發物。迄今為止已研究過的所有人類

腫瘤

病毒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導致癌症產生。通常而言,這些病毒的

遺傳

物質需要永久地存在於被感染的細胞中,因而導致一個或幾個病毒基因激活,從而導致癌症產生。然而,這些基因產物並不存在於這些傳染性病毒顆粒本身中。」

因此,Delecluse和他的同事們猜測EBV可能還會導致其他的腫瘤產生。這些

腫瘤

之前可能不與這種病毒存在關聯,這是因為它們並不攜帶這種病毒的

遺傳

物質。

對Delecluse而言,他的發現的直接後果是:「我們必須推動抵抗EBV感染的疫苗開發。這將會是阻止這種病毒感染的最為直接的策略。我們最新的結果表明初次感染可能已經是一種癌症風險,這與早期的研究證實在患上一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病人體內,霍奇金淋巴瘤發生率增加相吻合。」

經專家估計,EBV疫苗可能阻止全世界2%的癌症病例。2005年,Delecluse和他的團隊已開發出一種原型疫苗。它是基於所謂的病毒樣顆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開發的。VLP是空的病毒外殼,模擬傳染性的EBV病毒顆粒,因而促進人體發起免疫反應。(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原始出處:Anatoliy Shumilov, Ming-Han Tsai, Yvonne T. Schlosser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particles induce centrosome amplification and chromosomal instabil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10 February 2017, doi:10.1038/ncomms14257.

相關焦點

  • PNAS:揭示一種細菌蛋白促進癌症產生機制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種支原體蛋白,DnaK幹擾被支原體感染的細胞應對和修復DNA損傷的能力,其中已知DNA損傷是癌症的一種起源。這一發現表明細菌感染可能導致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癌症。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Nat Genet:揭示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
    2020年8月3日訊/生物谷BIOON/---胃癌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作為最常見的人類病毒之一,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也稱為EB病毒, EBV)與大約8~10%的胃癌有關。
  • PNAS:揭示特殊蛋白幹擾細胞抗癌機制促進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
    2014年3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名為STAT3的細胞蛋白幹擾細胞的抗癌機制並且促進癌症發展的分子機制,STAT3蛋白是在大多數人類癌症中過表達的一種蛋白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NAS上,該研究為理解癌症發展以及為開發新型靶向療法來抑制癌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Nat Commun:揭示調節機體免疫系統「崗哨」細胞的新型分子機制 有...
    2020年4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馬德裡的國立心血管病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細胞核受體介導的新型分子機制,其或能幫助確定巨噬細胞的識別和擴張,巨噬細胞在機體中扮演著「免疫崗哨」的角色,這種新型機制或能特異性地影響漿膜腔(serous cavities
  • Nat Commun:揭示蛋白AKAP8抑制乳腺癌轉移機制
    這些發現表明AKAP8通過幹擾促進癌細胞轉移的蛋白產生來抑制乳腺癌轉移,這有助於人們在未來開發出治療轉移性癌症的新策略。論文通訊作者、貝勒醫學院的Chonghui Cheng博士說,「我們的實驗室研究了調節乳腺癌轉移的細胞機制。在之前的研究中,我們提供了首個證據表明作為一種讓細胞能夠在一種蛋白的不同形式之間進行切換的細胞過程,選擇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能夠在功能上控制腫瘤轉移。」
  • Nat Commun:白細胞產生的特殊酶類MMP12的工作機理
    2015年1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作為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白細胞可以產生許多幫助抵禦疾病的酶類,有時候這些酶類會在炎性疾病中損傷組織,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癌症和心臟病;近日,一項來自密蘇裡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鑑別出了一種名為
  • Nat Commun:DNA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竟會促進乳腺癌對激素療法產生...
    研究者Clark教授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3-D DNA相互作用,其與乳腺癌是否對激素療法敏感有關,闡明其中的過程或能幫助揭示ER+癌症躲避激素療法的分子機制,並有望幫助開發新型乳腺癌療法。
  • Nat Commun:表觀遺傳學修飾導致黑色素瘤耐藥性產生
    2018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西奈山醫學院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黑色素瘤亞型產生耐藥性的分子機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眾所周知,黑色素瘤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類型之一,這一新發現對於黑色素瘤患者的新型治療手段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
  • Nat Commun:癌症擴散和復發的新型細胞機制—生長環境的柔軟程度
    一些特殊的癌細胞往往會促進癌症在別的器官組織中發生,這種現行稱之為癌症擴散;研究者發現,這種腫瘤擴散細胞往往會在堅硬的細胞環境中潛伏,而在較軟的空間環境中茁壯成長。Mary Lou Hoeft教授表示,是什麼促使癌症復發尚不清楚,為何癌症發病過程中總會有一些細胞留存下來?
  • 癌症演化樹:揭示癌症轉移機制
    【環球科技】    基因突變的演化樹不僅能揭示不同組織中致癌細胞的相互關聯性,還能揭示癌症的演化歷史。在癌症早期,某些致癌基因發生突變,似乎是導致原發性腫瘤以及轉移性腫瘤的罪魁禍首。
  • 與病毒有關的癌症 哪些習慣導致癌症
    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飲食也是出現了多樣化,並且生活習慣也是千奇百怪,那您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癌症與病毒有關嗎?您知道生活中哪些習慣導致癌症嗎?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有關如何遠離癌症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們趕快來看看啊。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田志剛課題組與山東大學藥學院教授張彩課題組合作,揭示了B肝病毒感染導致機體
  • Nat Commun |王祥喜/饒子和/朱鳳才團隊解析腸道病毒入侵與抗體中和機制
    前一篇研究在原子解析度下解析了E30成熟病毒顆粒結構,揭示了不同亞群腸道病毒的特異抗原表位和構象差異,同時闡明了E30病毒識別受體FcRn和CD55的機制。後一項研究成果則集中於發現E30特異中和抗體,闡明抗體活性和阻斷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提供了借鑑意義。
  • Nat Commun: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大多數HIV病毒的持續存在是...
    論文通訊作者為美國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疫苗與傳染病科的Joshua T. Schiffer博士。論文第一作者為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疫苗與傳染病科的Daniel B. Reeves博士。圖片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s41467-018-06843-5。減少受到HIV感染的細胞庫的大小是治癒HIV感染的最大挑戰。
  •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12:04 英國劍橋大學Timotheus Y. F.
  • Nat Commun:揭示有望幫助開發新型血液癌症療法的新型信號通路
    2020年3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Hackensack Meridian健康中心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逆轉骨髓中失控的炎症或有望幫助開發治療某些血液癌症的新型療法。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血管內皮細胞如何調節骨髓微環境中的炎性壓力。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
  • Nat Immunol:科學家揭示免疫系統抵禦癌症的新機制
    2014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免疫系統抵禦癌症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Immunology上,該研究或為揭示癌症免疫療法的新型藥物靶點提供一定線索。
  • Nat Commun:打孔蛋白可以抑制癌症
    圖片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來自託馬斯傑斐遜大學(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TJU)Sidney Kimmel 癌症研究中心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