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9日,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斯科特·法爾曼創造的網絡純文本「微笑符」[冒號+連字號+半括號=:-)]度過了自己25歲的生日。慶生會上,滿頭白髮的法爾曼說:「看到我花十分鐘敲出來的一段發言變成一個全球性的現象讓人感嘆……我有時會想,二十五年來,有多少人曾在鍵盤上敲出這個符號,又有多少人側起頭看這個符號。」
目前語言學界對到底是誰發明了這個「微笑」符號並無定論,語言學家們似乎也無意考證。此次考證得益於卡內基·梅隆大學技術人員全力配合——在微軟公司幫助下,他們從二十五年前的歷史記錄裡找到了法爾曼發言的證據,並最終確定這一符號的誕生時間為1982年9月19日十一時四十四分。
那時,電腦的名字叫「個人微機」,其中不少使用微軟公司開發的DOS作業系統,網際網路在當時僅具雛形,只有知識精英和技術專家才會使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師生經常在電子布告欄上討論各種話題,從嚴肅到荒誕無一不包,有時也會發生類似於後來網際網路上經常出現的「口水仗」。
回憶往事,法爾曼說,由於當時的網際網路只能提供純文字的交流方式,一些原本是開玩笑的話也很容易被「認真對待」,甚至被錯誤地當作了安全警告。為此,大學師生們在電子公告欄上展開一場討論,希望創造一個符號標出開玩笑的話語,以免造成誤會。
於是,法爾曼用十分鐘敲出一段文字,對如何避免誤會或對於玩笑話的「認真對待」提出建議,認為在討論發言中,發言者無妨使用「:-)」符號,以提示自己所言為開玩笑。
「:-)」這一符號簡單易辨別,只要順時針旋轉九十度,這個符號就像一個人的笑臉。
法爾曼沒想到,他的這一倡議被採納後,迅速成為微機使用者的摯愛符號,以它為藍本,不斷有人創造出新的微笑符號,比如「眨眼微笑」符號「;-)」、簡潔版微笑符「:)」等。
此後,純文本表情符號的使用和發明日益豐富多彩,如「:))」(表示大笑);「:-P」(表示吐舌頭);「:D」(表示哈哈大笑);「:-(」(表示悲傷)等許多,表情符也就此成為網絡語文中的重要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