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半世潦倒,一生布衣,卻是第一個在《Nature》發文的中國人-虎嗅網

2020-11-30 虎嗅APP


他半生潦倒,連秀才都不曾考取,終其一生備受歧視,卻因為研究聲學,成為第一個在國際頂級科技期刊《自然》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者。


不僅如此,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第一艘軍艦、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識的學校、第一場科學講座、第一本科技期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的誕生,都與他息息相關。


他是徐壽,既是中國傳統工匠的謝幕者,也是近代科技知識分子的開路人。他遠遠走在了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的晚清時代的前面。


某種程度上說,徐壽是幸運的——正是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大潮下,他獲得必要的財物支持,得以充分施展才能,在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留下自己不可磨滅的一筆;但徐壽也是不幸的——以曾國藩、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大臣,無法脫離自身意識形態與知識結構的根本桎梏,「中體西用」的根本價值觀決定了他們對徐壽只以「匠人」視之,無法不體察到徐壽畢生追求中蘊含的文明轉型的深刻內涵。


這樣的矛盾,是一個古老文明在苦苦追尋現代化之路過程中付出的代價。


01


1878年夏天,剛剛創刊兩年的中國近代最早的科學雜誌《格致彙編》第七卷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考證律呂說》的文章。文章不長,研究的也是非常冷門的古代樂律之學。然而正是這樣一篇毫不起眼的小論文,在近代中國科技史上,具有石破天驚的意義——某種程度上,它代表了一個半世紀前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所能達到的高峰。


中國古代一向採用弦音和管音相合的方式確定音律,以弦定律,以管定音。然而,現代物理學實踐告訴我們,弦的振動和管的振動,有著根本的區別,對於這個問題,漫長的中國古代樂律史根本無能為力。


一直到1878年,一位中國學者開始注意到這個似乎是「細枝末節」的小問題。他用現代科學試驗的方式,否定了延續千年的「管弦結合論」,寫成了這篇《考證律呂說》:


惟聲出於實體者正半相應,故將其全體半之,而其聲仍與全體相應也。至於空積所出之聲,則正半不應,故將同徑之管半之,其聲不與全體相應,而成九與四之比例。


不久,這位年過花甲學者讀到了自己兒子的譯作——近代聲學啟蒙著作《聲學》,它的作者是赫赫有名的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約翰·丁鐸爾。他驚訝的發現,這本被歐洲物理學界稱譽為19世紀聲學集大成者的著作,卻在管長與音高的問題上,犯了與中國古代音律學者同樣的錯誤。


在創辦格致書院的好友傅蘭雅的幫助下,這位學者將自己的論文翻譯為英文,並謄寫了兩份,一份寄給丁鐸爾教授,用實驗數據與他進行商榷,另一份寄給了歐洲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自然》。


儘管中國的挑戰者始終沒有等到丁鐸爾的回信,但五個月後,《自然》雜誌卻以《聲學在中國》為題,刊發了這篇來自中國的論文。在編者按中,編輯斯通博士寫道:


以真正的現代科學矯正了一項古老的定律,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的證實,竟來自那麼遙遠的,而且是用那麼簡單的實驗手段和那麼原始期器具來實現的,這是非常出奇的。


1881年3月10日刊載徐壽論文的《自然》雜誌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也是中國人第一次正式在國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而這位「以真正的現代科學矯正了一項古老的定律」的學者,名叫徐壽。


美國學者戴維·萊特寫道:


徐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聲學之父。


這篇堪稱裡程碑的論文,只是徐壽一生名山事業小小的片段——事實上,他還是中國近代化學啟蒙者、近代造船業的奠基人、化學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定名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第一艘軍艦、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識的學校、第一場科學講座、第一本科技期刊……都與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他與子孫五人,一共翻譯、撰述了科技著作96部,近一千萬字,是中國近代科技文明不倦的「盜火者」。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先驅,在晚清保守教條的文化環境下,因沒有科舉功名,終其一生被邊緣化,甚至以匠人身份見用。他的一生,代表了近代最優秀的中國知識人開眼看世界的曲折歷程。


徐壽像


02


徐壽不會知道,就在他出生幾個月後,普魯士王國小城特裡爾一個律師家庭裡,誕生了另一位日後改變世界人物——卡爾·馬克思。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西半球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環境造就了革命導師馬克思,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以探求人類社會的規律為己任,在擘畫理想社會的藍圖時,不忘向東方投來批判又同情的一瞥。而馬克思在東半球的同齡人徐壽,則注目西方科技,致力於探求自然世界之規律,成為百科全書式的科技專家。


1881年2月,徐壽出生沒落望族之家。他五歲喪父,在母親的督促下,也曾「嫻貼括,習舉業」,遵循傳統士人通過科舉求取功名的老路,但是屢次應試,連秀才的功名也沒取得,母親去世後,徐壽自斷科舉之途,「專究格物致知之學」。


不久,徐壽與志同道合的鄉人華蘅芳,在上海讀到了墨海書局刊行的英國醫生合信的著作《博物新編》,這本介紹近代歐洲科學常識的小冊子,為他們打開了睜眼看世界的天窗。徐壽用一雙巧手,驗證了其中許多的科技原理,他把水晶圖章磨成三稜鏡,用來觀察光的折射和分色;甚至常常偷偷跑去西洋人的輪船上,驗證《博物新編》中介紹的關於現代蒸汽機的原理。



合信及其著作《博物新編》


22歲那年,徐壽寫下座右銘:


毋談無稽之言


毋談不經之語


毋談星命風水


毋談巫覡讖緯


這種格物致知、求真務實的態度,已隱約可見近代科技文明的精神底蘊,成為徐壽一身奉行不悖的指針。自此以後,他不求功名利祿與個人聞達,將探求西方先進科技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徐壽被視為一個鍾情於「奇技淫巧」的異類,只因為他遠遠地走在了那個閉關鎖國、民智不開的時代的前面。


03


1862年,飽受太平天國之亂影響的徐壽,離開家鄉無錫,投奔安慶舉辦內軍械所的曾國藩。此時的曾國藩,因為「眼見洋船上下長江,幾如無日無之……念縱橫中原,無以御之,為之憂悸」而常常徹夜難眠」。在曾國藩的支持下,徐壽與次子徐建寅等,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僅以三個月時間就造出中國歷史上第一臺蒸汽機,四年後又造出完全國產的中國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1868年8月31日,上海《字林西報》報導:「黃鵠號」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之親自監製,並無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黃鵠號複製模型


此後,徐壽在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先後督辦造出了中國第一艘和第二艘純國產軍艦「惠吉號」、「操江號」,這些成就代表了洋務運動中官辦軍事工業達到的高峰。


操江號


據說同治皇帝曾親書「天下第一巧匠」厚賜徐壽父子,曾國藩也對徐壽許以厚祿。徐壽也一度備受鼓舞,他曾上述曾國藩,建議朝廷亟辦四事:一是開煤煉鐵,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練水師,四是翻譯西書,卻遭到曾國藩的一一駁斥。


與其說,曾國藩不認同徐壽的主張,不如說,在曾國藩這樣進士出身的傳統士人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依舊根深蒂固,在技術層面,他們可以將一個沒有任何「科舉功名」的工匠委以重任,然而在價值觀上,他們卻無法打消發自內心的歧視和輕蔑。


直到徐壽去世六年以後的1890年,張之洞創辦湖北鐵政局時,曾千方百計邀請徐壽的兒子徐建寅出山擔任會辦。然而,當徐建寅請求張之洞為父親徐壽立祠,並交國史館立傳,以表彰其貢獻時,張卻大為不悅——他並不是瞧不起徐壽這個人,而是從內心深處無法給予徐氏的名山事業以足夠的體認和尊重。


這恰恰的曾國藩、張之洞之輩的可悲之處:


某種程度上說,徐壽是幸運的——正是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大潮下,他獲得必要的財物支持,得以充分施展才能,在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留下自己不可磨滅的一筆;但徐壽也是不幸的——以曾國藩、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大臣,無法脫離自身意識形態與知識結構的根本桎梏,「中體西用」的根本價值觀決定了他們對徐壽只以「匠人」視之,無法體察不到徐壽畢生追求中蘊含的文明轉型的深刻內涵。


這樣的矛盾,是一個古老文明在苦苦追尋現代化之路過程中付出的代價。


左起:徐建寅、華蘅芳、徐壽


04


晚年,在熱心國事遇到挫折之後,徐壽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繼續他畢生傳播新知、開啟民智的事業:譯書。


1868年,在徐壽的努力和奔走下,江南製造局成立了翻譯館,徐壽自任總管。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家以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科技類書籍為主旨的學術機構。


翻譯館舊影


在徐壽的擘畫下,翻譯館翻譯館高薪聘請了九位外國學者參與其事,負責口譯,而徐壽自己,則與徐建寅、華蘅芳等中國學者,負責整理為文字。


在翻譯館,徐壽共翻譯26部西書,共計290萬字。加上次子徐建寅、三子徐華封及兩個孫輩,徐氏家族譯校的西學書籍,幾近800萬字,這其中,72%是科技著作,11%是兵工著作,徐氏父子也因此被尊為「中國近代科學之父」。


徐壽譯書


徐壽還首創了化學元素漢譯名的原則。他選擇用羅馬音的首音,找到同音字,加上偏旁,用於化學元素的譯名。今日中國中學生耳熟能詳的元素周期表,也大部分都出自於他的翻譯。如今,我們對比一下日本以片假名直譯化學元素的譯法,就會對徐壽中西合璧的譯法欽佩不已。


徐壽譯元素周期表


到建館40周年時,翻譯館共譯書160種,具體內容,則舉凡兵學、工藝、兵制、醫學、礦學、農學、化學、交涉、算學、圖學、史志、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格致、地學、天學、學務、聲學、光學等等無所不涉,西方近現代科學技術,正是從這個機構開始,得以在古老的華夏大地紮根。


在徐壽的嚴格要求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譯書,文字流暢、易懂,據說,日本政府一度特意派人來華求購,以求中日在科學名詞上彼此相通。


華蘅芳、徐壽浮雕


05


1874年,徐壽與傅蘭雅聯手創辦格致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學校,開設有礦物、電務、測繪、工程、汽機、製造等多門課程。


傅蘭雅曾說:「徐先生幾乎是集中他的全部精力在募集資金……當他清光緒四年接任司庫職務時,書院負債1600兩銀子,此後,他曾募集7000兩銀子,用以償還了全部債務。」


格致書院


幾乎是與格致書院成立的同時,徐壽和傅蘭雅也編輯出版了我國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彙編》。他的那篇影響西方聲學界的文章,最初就是在《格致彙編》上發表的。


1884年,就在格致書院慶祝了它十歲生日後不久,66歲的徐壽在學校裡安詳辭世。李鴻章稱讚他:「講究西學,實開吾華風氣之先。」


17年後,在父親身後繼續他科技事業的次子徐建寅,在漢陽鋼藥廠火藥實驗現場殉職,搜救人員多方搜求,只找回他一條被炸斷的大腿。


又過了十幾年,徐壽嘔心瀝血創辦的江南製造局翻譯館,這家中國近代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以「既非目前需要,且所譯各書,又不盡系兵工之用,自應一併停辦,以資撙節」,被段祺瑞關閉。


所幸,徐壽生前最後一份事業,格致書院,在歷經一個半世紀風雨之後,被保存了下來,成為今天的上海格致中學。


格致中學校徽


《清史稿》第五〇五卷,有一篇短短的《徐壽傳》,文章末尾這樣寫道:


壽狷介,不求仕進,以布衣終。


徐壽一生不求聞達和功名,他的精神最終通過一所學校得以綿延繼承。某種程度上,這是個微妙的隱喻。徐壽是中國傳統工匠的謝幕者,也是近代科技知識分子的開路人。作為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物,徐壽的大部分事業,早已被後繼者超越,但是在保守、封閉的環境中,他在自己身上,克服了那個時代,這是像他這樣的人,無盡光輝的所在。


最終改變這個世界的,常常就是邊緣人。


徐壽後人中,有許多在文化科教領域做出傑出貢獻,這是徐壽玄孫女、著名建築規劃師徐大緯女士為群學書院讀者授課。


相關焦點

  • 半世賈寶玉,半世陶淵明,這個明朝段子手憑什麼活得這麼灑脫?
    不過張岱也只是做了半世賈寶玉,其實他的後半生,無論是遭遇或是成就都像極了魏晉名士陶淵明。俗話說,出來混終歸是要還的。可是誰又能料到半世奢靡浮華的貴公子張岱最後迎來的卻是跟陶淵明一樣的半世悲蕭。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
  • 他生前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一件毛衣穿二十年,被稱布衣院士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布衣院士」盧永根的大愛人生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他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水稻科研事業他將積攢的880萬元捐贈給了教育事業他將遺體無償捐獻給了醫學事業他,就是「布衣院士」盧永根生前捐出畢生積蓄880萬元,卻一件毛衣穿幾十年,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還有幾把用鐵絲綁了又綁的椅子……在不同年份的照片裡盧永根總是穿著同一件綠色毛衣,他把所有積蓄無償捐獻給了教育事業,卻捨不得給自己買件新衣服。
  • 布衣院士盧永根:一件毛衣穿幾十年,卻捐獻880萬,死後捐遺體!
    距離布衣院士盧永根離開我們已經快到一周年了,2019年8月12日,盧永根院士告別了他最愛的水稻科研事業,帶著對教育事業的不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愛的土地,按照他的遺囑沒有追悼會,甚至沒有墓碑。每當他的學生和親人想起他,就會來到校園裡一座多年前樹立的雕像前,默默地注視著雕像,潸然淚下。
  • 8.22省考公務員真題(布衣院士)——申論範文
    「布衣院士」的簡樸與富足入黨70年、累計推廣新品水稻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15億、一分未留全部捐獻給學校800多萬……這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著名水稻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布衣院士」盧永根留給我們的「大數據」,這是盧院士的縮影寫照,見證了他「簡樸」的一生
  • 陸遊《鵲橋仙》: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望帝無可奈何,只好回到西山,但他依然認為他有責任讓叢帝清醒過來,他日思夜想,終於想到可以變成一隻鳥,就能飛進宮門,飛到叢帝面前,把治理天下的道理告訴他。於是他化作來一隻杜鵑,飛進宮牆,在御花園的楠木枝上高聲叫著「民貴呀!民貴呀!」叢帝原本也是一位清明的皇帝,聽了杜鵑的勸告後,心生愧疚,也醒悟了過來,終於又恢復了,成為一位好皇帝。
  • 誰是第一個論文上了nature雜誌的人?他翻譯出的元素名稱至今沿用
    nature在學界的地位不必說,博士發過cns(Cell、Nature & Science)都是很不賴的經歷了,你要是第一作者,那更牛。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理工科生,尤其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在理論實踐科學上有大進展,那才能在上面發表文章。什麼時候我也能發篇呢?
  • 今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果然達6分 | 這本Nature旗下英文刊剛被SCI收錄
    2020年,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6分!這樣的SCI期刊,我們一起來看看!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
  • 從「香港孩子」到「布衣院士」,他的傳奇故事讓每個人淚如雨下
    兩年後,盧永根回到香港繼續讀書,初中時,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語文老師、共產黨員蕭野。為培養更高產、高質的水稻品種,他奉獻了一生。當我們端起一碗香噴噴的米飯,或許這晶瑩剔透的米粒中,就飽含著盧永根的貢獻。
  • 賈島一生窮困潦倒,喜歡研究詩詞,因推敲之意結識韓愈
    在生活潦倒的情況下,許多詩人保持著吟詩的愛好,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佳作。賈島出生於平民家庭,社會地位卑微,做事隨性而為,不講究細節。當時他的家鄉曾是安祿山的巢穴,在唐朝軍隊平定混亂後,他的家鄉也就成為了軍事保衛之鎮,守衛邊境地區不受外族入侵。由於形成了地方割據,整個地區處於半隔絕的狀態。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賈島勤奮學習,想要進入仕途。
  • 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是誰?他97歲客死他鄉,一生鄉音難改
    通過追蹤發現:原來早在1958年就有中國人登上南極,他的名字叫張逢鏗!1958年張逢鏗登上南極時的留影!這是第一次以中國人姓氏命名的南極山峰。當時,《人民日報》、《文匯報》等進行了報導。2007年8月,《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張逢鏗:中國登上南極大陸第一人》。
  • 第一個用X光拍片子的中國人到底是誰呢?原來是大家都熟悉的他
    也許,有時候你會想,第一個使用這種X光拍片子的中國人會是誰呢?可能你不知道他是誰,但如果說出了他的名字,你一定對這個人非常的熟悉。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為清政府籤了一輩子不平等條約的李鴻章。那麼,李鴻章是怎麼成為第一個使用X光拍片子的中國人的呢?事情的發展原由是這樣的。
  • 李衛當官翻拍 改名為《布衣青天》
    李衛當官翻拍 改名為《布衣青天》時間:2020-10-13 15: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李衛當官翻拍 改名為《布衣青天》 日前,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李衛當官翻拍確定,現如今備案已經出來了,改名為《布衣青天》,由於他太過經典所以遭到了很多網友的圍觀與熱議.
  • 14億中國人,我們的「馬斯克」在哪裡?馮侖:他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遇到。那時候的馮侖不會想到,僅僅幾個月之後,他將迎來一個這樣的中國人。03 胡振宇:兜售夢想的大學生2014年,在校大學生胡振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私營航天公司,計劃出讓16%的股份換取1600萬投資。
  • 倫琴發現X光,誰是第一個拍X片的中國人呢,你可能想不到居然是他
    那麼中國人誰是第一個接觸到X光的人呢。說不來你可能非常驚訝,竟然是他。1895年韃子王朝被大英的炮彈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轟醒,李鴻章閒居在北京東安門外的賢良寺內。老佛爺念他過去的功勞,決定讓他出訪歐美。於是,李鴻章在晚年進行了一次環球訪問。李鴻章這次出訪,1896年3月28日離開上海,10月3日回到天津,歷時190天。
  • 今天谷歌的封面被這個中國人刷屏了!他窮盡一生讓世界認識中國!
    今天是「漢語拼音之父」,發明漢語拼音的男人周有光誕辰112周年紀念日,也是他逝世一周年紀念日,谷歌,是為了紀念他。在周有光接受「漢語拼音方案」之前,中國人使用的注音系統還是英國人威妥瑪在1886年創建的「威氏拼音」,但是畢竟是西方人製作的注音體系,對於中國人而言使用起來並不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例如把北京寫為「Peking」,把功夫寫為「Kung fu」就是這個注音體系的遺留。
  • 用慣用思維和現代思維探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
    用慣用思維和現代思維探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以下只是個人觀點:史料記載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與諸葛亮性格、家庭有關係,都知道那時候的襄陽城西有不少名士,諸葛亮是隨叔父到的隆中也算是慕名而來
  •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估計川普總統也是哭暈在廁所。或許他自己永遠都想不通,在那個每天都被他拼命針對和抹黑的國家,自己竟然是個全民網紅。簡直就是「人類迷惑行為」no.1川普的坑美行為在他任期接連不斷,以至於中國網友調侃說川普其實是一個臥底中國人,並且給了他「川建國同志」的愛稱。中國網友大部分特別希望川普總統可以連任美國總統,畢竟有時候成功不是自己提高了水平,而是對手犯下錯誤。在美國,沒人比川普更懂犯錯!
  • 李小文院士:一襲布衣一雙布鞋,每天一斤二鍋頭,上課帶酒壺
    作為一名科學家,著名的「遙感地理學家」,李小文卻總是穿著一襲布衣一雙布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普通農民。「其貌不揚」的院士14年,網上突然流出一張照片,照片中的老人蓄著鬍子,穿著一身黑色衣衫,一雙布鞋裹著沒有穿襪子的腳。這老人從照片上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老人,甚至是一個其貌不揚的老人。
  • 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本應第一個獲諾獎的中國人
    中國原子能之父趙忠堯:本應第一個獲諾獎的中國人 2018-05-28 14: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