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說過:「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這是為了告誡自己的門生萬不可以貌取人。「執形而論相,管中窺豹也。」那些常常以精美的妝容、華麗的衣衫去評判別人的人,是最容易「看錯人」的人。
現代社會,人們越發追求物質上的精緻,仿佛只有穿上華美的服飾,戴上昂貴的首飾,才能展現自己在社會中獨一無二的地位。即使是嘴中說著不以貌取人,卻依然會在心中默默點評旁人的衣著,以此判斷別人的經濟能力。
但如果這些人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小文,一定會意識到自己判斷他人的方式實在無知。作為一名科學家,著名的「遙感地理學家」,李小文卻總是穿著一襲布衣一雙布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普通農民。
「其貌不揚」的院士
14年,網上突然流出一張照片,照片中的老人蓄著鬍子,穿著一身黑色衣衫,一雙布鞋裹著沒有穿襪子的腳。這老人從照片上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老人,甚至是一個其貌不揚的老人。
當人們看清楚照片中的背景時,都感到驚訝——照片背景實在中國科學院,老人正在低頭念著發言稿。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個「其貌不揚」的老人竟然是科學院院士李小文。
李小文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長大,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接受著良好的教育,且十分聰慧。16歲那年,李小文就考入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成為一名大學生。
我們都曾經歷過高考,都曾在校園中努力靠近自己的夢想,為了能考取自己心目中的學校,我們忍受著誘惑,拋棄自己喜歡的課餘活動,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可李小文從不覺得應該埋頭學習。
他的青春大概是從來沒有遺憾的,因為他不會為了夢想放棄自己的興趣,他樂於探索,在同窗只知道背書的時候,他有著閒情逸緻寫一些精美的文字——這樣的他不像是個理科生,反而像是心思細膩的文學家。
1966年,十年動蕩開始了。19歲的李小文因為寫的某些作品被人蓄意曲解,被下放到了農村。那時候下放到農村的知識青年數不勝數,他們在農村幹著農活,雙手不再是握筆的,反倒是沾滿泥土的芬香。
許多人在那時候充滿著埋怨與不忿,甚至覺得自己無法堅持下去而開始頹廢。可李小文從沒有埋怨。也許因為他是理科生,他仿佛在任何時候都充滿理智。即使是被下放,他依然是理智的。理智地思考自己得到出路,理智地去尋找出路。
後來,李小文去到了無線電廠做技術員。1977年,中國恢復了高考,李小文便考取了中國科學院遙感研究所的研究生,繼續投入到科研事業之中。
改革開放的政策開始實施之後,中國派遣了一批人才出國留學,李小文成為了其中一員。1986年,李小文回到祖國,投入到了研究所的工作之中,並且始終堅持在自己專業的崗位。
「布衣院士」
14年的那張照片流傳出來之後,李小文成為了一個「網紅院士」。他樸素的打扮讓網友們覺得親切,人們在網絡上調侃他像是《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簡樸得讓人不敢相信。
一向充滿各種不和諧聲音的網絡在面對李小文時出奇的和諧,沒有人認為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李小文的衣著打扮是在炒作。人們都自發相信,李小文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老人。
李小文本身也從未將自己當作高人一等的人。在他的內心,他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整天為自己的工作而忙碌的老頭。「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對我們來說遙不可及,值得尊重,但對於李小文來說,也不過是一個職業,一個頭銜。
於是,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布鞋院士」。
許多科學家以及科研人員在科研之餘,還會去各大高校任職。因為高校中的學生也許就是以後的科研人員,他們沒有經驗,空有理論知識,他們需要有人帶著他們一步步成長。
李小文也曾在高校任職。北京師範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都曾有他教書育人的身影。被李小文教過的學生,對他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布衣布鞋,還有酒。
李小文酷愛喝酒,他每天都要喝一斤二鍋頭,甚至在上課的時候也要帶上酒壺,可謂是「酒不離手」。
從某種程度上看,李小文竟是和李白有些許相似之處。詩仙李白是一個酷愛飲酒的詩人,酒後總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詩句,他的詩句中隨處可見酒的影子。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灑脫之人,從不會拘泥於世俗,活得恣意又快活。
李小文也是一個灑脫的人。他從不會在乎外界對他的看法,不因為旁人光鮮亮麗就不敢穿著布衣布鞋,不因為旁人眼光就放下心愛的酒壺,如此恣意,不正像是李白?孔子的教育理念中說,教育是「有教無類」的,是說無論是什麼樣的學生,都要用心教導。
李小文在教書時也是秉承這樣的思想。他在科學研究事業上做出的貢獻太多,人們總是忘記他也曾在大學校園的講臺上發光發熱,他自己似乎也沒有將自己當成一名教育事業者,可他的教育方法卻是極好的。
在指導學生時,他從不會因為自己是老師而對學生呼來喝去,也從來不擺出老師的架子,而是十分耐心指導學生。在他的指導下,許多研究生、博士生走上了科研的道路,為國家科研實驗做出不菲的貢獻。
15年1月,李小文因病逝世,享年68歲。
銘記院士
李小文一生為科研事業做出了不菲的貢獻,他致力於地物光學遙感和熱紅外遙感的基礎研究,還創建了Li-Strahler幾何光學模型。在科研界能有一個像李小文這樣的人,實屬科學界的幸運。
他一生在科學研究所靜心研究,偶爾站上三尺講臺,將自己的耐心與學識分享給每一個所帶的學生。為了讓科研事業發展得更好,為了讓後輩得到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他從不會藏私,將自己的所學所想傾囊相授。
我們總是習慣在看到一個人時用所見到的外表去評判一個人,可那些精神與品格是我們無法評判的。在這個越發喧囂浮華的世界,樸素成為了難得一見的現象,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低調樸素,但我們至少不能單純以外表對別人做出判斷。
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我們的科學界會有源源不斷的人為科研做貢獻,也許會有別的「李小文」一樣的人,但李小文依然是最獨一無二的。
李小文以及別的那些科研工作者雖然離我們普通的生活遙遠,但他們的科研成果會運用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之中,我們要永遠記住他們的成就,也尊重他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