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月19日曾撰文,論述了東歐目前存在的一個殘酷現實:青壯年勞動力的出走和高級人才的不斷流失。4月11日該雜誌推出了姐妹篇「東德人口危機」,指出30多年後東德仍未走出統一後經濟不振的「陣痛」,而且低生育率和老齡化的加劇造成的人口危機已經可以左右政壇風向,文中還談及為何難民的大批湧入未能有效緩解東德人口萎縮的緊張局面。觀察者網武守哲譯】
東德萊比錫市北部原有兩個小城,比特爾費爾德和沃爾芬,2007年合併成了比特爾費爾德-沃爾芬市(Bitterfeld-Wolfen)。今天,如果不是還能在廢棄的建築牆上看到凌亂的塗鴉,你還真感覺不到這裡還有年輕人生活的氣息。
幾個藥房、物理療法手術室、還有賣花園土地神的商店在死氣沉沉的街道兩側一字排開。要知道在經濟鼎盛時期這裡可是有著生機勃勃的化學工業。
比特爾費爾德-沃爾芬市(Bitterfeld-Wolfen)的地理位置
一個在晨光中散步的當地老漢告訴作者:「這裡的空氣變得更乾淨了,我們甚至都可以把洗好的衣服拿出來晾曬。」他指了指前面一排養老護理院,那裡之前曾是一所學校:「很多工作機會都沒了,留下的孩子們也寥寥無幾。」
雖然在過去的兩年中德國湧進了120萬的難民,但德國的總人口仍面臨著近乎不可逆式的下降邊緣。根據2015年聯合國的預測,到2050年五分之二的德國人都會超過60歲,這個歐洲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到時人口總數會從8200萬下降到7500萬。從70年代開始,德國的死亡人數就已經超過了出生人數。
比特爾費爾德-沃爾芬市某居民騎自行車路過一個廢棄的塗鴉建築
對於大多數富裕的發達國家來說,低出生率和老齡化總是個棘手的問題。但具體到德國,問題還要尖銳,該國的出生率比英法兩國都要低。
如果說德國的人口問題給了其他國家一個警示,那麼在德國國內,東德又給了西德一個警示。如果東德還算「一個國家」的話,那它將是全世界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合併之後30多年過去了,東德仍然沒有從「統一的陣痛」中緩過勁兒來。數以百萬計的人群(主要是年輕人和婦女)湧到了西部。而這群人就是創造最低出生率的那批人中的主力軍。
威斯巴登市有一家智庫名叫「聯邦人口研究機構所」,研究員弗蘭克·斯威亞茲尼(Frank Swiaczny)說:「出生在1990年代的孩子極少,本該出生在1990年代的這批人也不可能在2010年代有孩子,這就是惡性循環。」根據政府有關部門統計,東德的總人口估計要從2016年的1250萬,下降到2060年的870萬。特爾費爾德-沃爾芬市所在的薩克森-安哈特州,目前就在人口曲線從高峰到下降的關節點上。
1955-2010東西德出生率對比,東德(藍色曲線)在90年代中期生育率曾大幅降低
德國聯邦政府以往很少關注該地區的這一現象。但是地區人口的變化情況已經開始左右政局變化。在2016年3月份的州立大選中,民粹主義政黨AFD(德國選擇黨)在比特爾費爾德坐上了頭把交椅,在沃爾芬也排第二。
今年9月將迎來德國大選,到時候這些地區的票源流向是很重要的,預計選情將會很焦灼。比特爾費爾德-沃爾芬的人口數量從1989年的75000人驟降到今天的40500人左右。即便是政府部門後來實施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工作,造房留人,到今天還有不少斷壁殘垣還在等待破碎球(一種拆遷設備)的徹底清理。五分之一的民居區還是空空如也。市內曾有個美輪美奐的史達林時代範兒的文化宮如今徹底被廢棄。1990年以來,當地三分之二的幼兒園和超過一半以上的中小學「關門歇業」,初中畢業人數相比1990年下降了一半。企業僱主們苦撐著招工以填補崗位空缺。
服務行業的學徒工和新手尤其難以招募。這裡養老護理業倒成了「朝陽產業」,老年護理醫學家、護士和護工成了最緊俏的行業。為了平衡這個行業的供需比,一家名叫「歐洲學徒」( Euro-Schulen)的養老培訓機構把目光瞄向了越南。在越南首都河內已經有過德語培訓經歷的16名年輕的護理學徒,本月將開始上崗,另外還有20名也將邁入這個產業流水線。臨近的德紹市(Dessau)也將和中國某地達成類似的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