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裡的「消費基石」們在撤退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2020年已經到了最後的「衝刺階段」。

由於今年沒有頭部進口大片率先替賀歲檔「打頭陣」,所以隨著幾部具備一定體量的國產片入市,今年的「衝刺戰」基本上已經打響。一度跌破3000萬的電影大盤,也再度看到了回暖的希望。

在疫情復工之後,整個產業依然對票房回血至多少抱有絕對的期待。但相比數字狂歡,「冰面下」的真實卻被忽略的數字應該引起更大的注意。例如,今年觀影人次的流失會是未來產業重建的一個絕對隱患,事實上觀影人次同比下降已經在前兩年就呈現出了明顯的趨勢。那麼,在這種下降當中哪一個年齡段的觀眾流失更為致命呢?

答案是25-29歲的「社會中堅」成為流失的主力,而且從2017年開始就已經呈現出了持續流失的態勢。對於絕大多數娛樂方式,具有購買力的「社會中堅」是支撐商業模式的核心驅動力。儘管對於電影產業來說,「擴寬觀眾年輕層」是過去幾年一直提到高頻口號。

在一個正常且良性觀眾的電影市場裡,鞏固主力消費群體擴寬低頻觀眾群,的確對於市場發展是有益的。但如果在一個需要「重建」,全球電影市場經歷「黑天鵝」之後依然過度聚焦在「高齡用戶」,而具有絕對購買力的「中堅力量」大量流失,那麼中國電影產業又能在「全球第一大票倉」的位置上坐多久呢?

01 25-29歲具有「購買力」的人群逃離電影院

逐漸下降。

其實率先開始擔憂具有「購買力」的人群逃離電影院,來源於一個數據。2020年截至目前,全年票房前五名的電影裡非國慶檔的兩部電影《八佰》和《金剛川》30歲以下觀眾佔比少於其他三部國慶檔影片,尤其是國慶檔之後《金剛川》30歲以下觀眾佔比為49.9%,不足半成。

「90後佔比過半」曾經在市場上是一個被過分批評的市場現象,認為電影市場過多以年輕人審美為導向,整個產業因為「年輕人佔領電影院」導致口碑和票房倒掛。於是,在之後的內容調整當中,「口碑為王」開始發揮絕對作用,其中很明顯的一個特徵在於拓寬觀眾年輕層,尤其是高齡用戶開始走入電影院。

拓寬觀眾年輕層,當然是一個成熟市場成熟化的標誌。但是拓寬觀眾年輕層有一個前提,就是鞏固主力觀眾。但是從2017年到2019年,全年票房前五名的電影裡25-29歲觀眾平均佔比從32.26%下降到了23.02%,2020年截至目前全年票房前五名的電影裡,這一區間的平均佔比下降到了22.94%。

但是很明顯,25-29歲的觀眾是電影市場的「優質用戶」,因為這一年輕段的用戶具有絕對的購買力。兒童的購買力來自於父母,父母的購買力來自於子女,而25-29歲某種程度上承載著拓寬低齡和高齡用戶的重要責任。

其實這個數據不能完全看佔比下降,如果25-29歲觀眾佔比下降卻帶來了觀影人次的大幅上漲,那麼恰恰說明這一區間正在發揮「拉新」作用。但事實上,2016-2018年,全年30歲以下觀眾每年依次遞減,與此同時全年觀影人次的增速在這兩年明顯放緩。2019年全年觀影人次17.27億,同比增長0.5%。觀影人次的增長「停滯不前」和25-29歲觀眾佔比的大幅下降,兩個數據加起來對於整個產業來說,就意味著「購買力」的減少,這對於此後電影市場的回血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大的隱患。

02 問題出在哪裡?

「腹背受敵」。

導致「社會中堅」逃離電影院,必然是內外因皆有。其中,從內因的角度來看,平均票價上漲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點。

隨著隨著內容供給質量提升,「為口碑付費」成為了供給端渴望市場反哺的一個重點。但是票價的突然性上漲,對於絕大多數觀眾來說缺乏一個過渡緩衝。畢竟中國電影市場真正的「擴盤」到高峰用了非常短的時間,觀眾對於電影這一娛樂形式實際上沒有形成過於明顯的「剛需」,一旦票價過快上漲,那麼必然會帶來流失。

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從2017年到2019年,平均票價持續上漲相對應的是上座率持續下跌。但這一數據趨勢往往被一分為二的看待,一方面因為之前票補關係導致票價過低,而票價上漲對於製作端來說是「天經地義」;另一方面,11%的全年平均上座率意味著整個市場存在著極大的浪費空間,「十分之一」的飽和度也加大了整個產業終端的負載壓力。這一分為二的看待方式,一方面讓「單價」持續上漲,另一方面寄希望內容帶來「空缺」填補。

但事實證明這是過於理想化的方式,「持續下降」遠比「下降」更加讓人觸目驚心,這意味著單靠「內容自愈」是成效不大的。除了票價上漲的原因外,這兩年整個市場內容方向有明顯的調整,主旋律商業大片成為了市場絕對的主流。儘管從單片成績反饋來看,這種轉向是成功的,但是從長遠的市場反饋來說,25-29歲主力觀影人群下降又該如何解釋呢?

所以,主旋律大片的」市場化」仍然有很長的距離,也需要反覆嘗試來滿足當下市場主力觀眾的市場需求。但好在,今年25歲以下觀眾對於影片票房「供血」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我和我的家鄉》、《奪冠》都達到了40%以上,在此前三年,也僅有《復聯4》可以達到這一成績。那麼,對於製作端來說,如何更仔細地拆分市場受眾的審美喜好,對於接下來的主旋律大片其實至關重要。畢竟依靠單一的「主旋律電影」商業化,也很容易引起觀眾的疲勞感。

此外,今年停滯近半年的「電影消費」對於產業內是一種煎熬,對於產業外是一種思考。沒有人否認電影強大的吸引力,但電影是否是娛樂「剛需」其實是存疑的。從外部競爭來說,電影的確需要和其他娛樂方式爭奪用戶時間,而院線電影本身的「不便捷性」在越來越便捷的現代社會必然是存在自身短板的。

今年更值得關注的在於其他娛樂方式的「自我迭代」對於電影消費耐心的稀釋。尤其是今年視頻平臺「短劇」爆紅,其實對於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有所增加。無論是《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還是《摩天大樓》,都在具有高熱度的同時收穫了較高的口碑。而近期,視頻平臺也相繼提價,某種程度上也是受益於內容。此外,短視頻平臺的日活量也在迅速提升,單以快手為例,2020的上半年日活已經達到了3.02億,月活則超過7.76億。

儘管長短視頻,電影和其他文娛消費方式並非不能共存,但是對於「消費基石」的爭奪是異常激烈的。如果分不清楚「消費基石」和「消費增量」,那麼對於任何一種消費形式來說都是具有極大的風險。

03 為什麼是個隱患?

產業重建的引擎。

在今年電影線上線下「渠道之爭」的關鍵時期,「為什麼一定要在電影院看電影」就成為了其中最具爭議性的觀點。這說明在潛意識裡,院線電影本身的短板暴露實際上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懷疑其「性價比」。如果電影仍然無法將「消費基石」重新拉回電影院,那麼整個產業靠什麼完成重建呢?中國電影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又能保持多久呢?

疫情前,電影市場已經實現了跨越600億的「門檻」,但是觀影人次的增速卻出現了明顯下降。其實在這個數據下面,兩個數據是更為關鍵的參考指標,這決定了中國電影市場究竟有多少「絕對剛需」。

一個是觀影頻次,中國電影市場的觀影頻次非常低,和幾大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而在中國電影市場逐步走向世界第一大票倉的同時,觀影頻次其實依然在下降。根據去年的數據分析,近一半用戶一年只看一次電影,高頻次觀影人群佔比在下降。而且四大檔期吸引全年半數人次,這意味著觀眾進入影院的「規律性」過於明顯。另外全年上座率從13%下降到11%,觀影頻次和上座率「雙低」非但沒有因為票房持續增長而變好,反而更差。

此外,電影終端放映卻面臨著嚴重飽和。儘管疫情導致幾千家影院關停,但在今年的國慶檔,日均放映場次超過39萬場,共放映314萬場。儘管疫情對全球電影造成重創,但2020年國慶檔在場次放映上相比2019年依然是同比增長的,這說明終端市場在努力「復工」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

但是也正是在2020年國慶檔,日均觀影人次1245萬,同比下跌26%。儘管有防疫限流管控的影響,但從更大時間尺度來看,這一個下降其實也並不意外。那麼,如何讓觀眾重回電影院,實際上在此後的電影市場依然是一個主命題。

因為2021年整個全球產業的態勢並不明朗,對於國內電影市場來說,國產片供應如何加快生產滿足市場需求,進口大片能否順利進入還需要考慮全球市場疫情復工的實際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基石」的流失,會加大整個產業「回血」的難度。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如果中國電影市場以「世界第一」姿態看待疫情之後的全球電影市場競爭格局,那麼就一定要防止「北美陷阱」。

早在2014年,美國和加拿大就有32%的人沒有踏進過電影院。而且主力消費群體的逃離,讓北美電影票銷量達到了20年的最低值。之後的好萊塢用「宇宙大戰」開啟了艱難的拉新之旅,但在這個過程裡Netflix崛起、好萊塢六大解體。

疫情之後,中國電影市場承受不起重走北美票倉的老路。所以擺在中國電影人面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讓「消費基石」重新坐回電影院裡來。

相關焦點

  • 撤退吧!航空公司後浪們
    important}撤退吧!航空公司後浪們!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民航發展大潮中曾湧起過多少浪潮,那麼民航業前浪們如何,後浪們又會怎樣?翼哥以為,在中國民航業,是到了後浪撤退的時期。、紅土航空投奔湖南國企就是這一大撤退的中繼,那麼說龍江航空被拍賣意味著後浪撤退高潮的到來。
  • 院裡盛滿一桶水
    陳健小院裡有一塊近10平方米用磚塊圍壘起來的菜地,說是菜地,還不如說是「菜池」更為貼切些,就是抬運一些泥土,堆在院裡靠著西面的院牆邊好在院裡廊簷下有一個電機帶動的無塔供水壓力罐,取水倒也方便,壓力罐離菜池雖然相距咫尺,但也必須有盛水工具才行,於是建房時建築工人塗刷牆面留下的一隻油漆桶為澆水提供了方便。
  • 導演陳嘉上致「電影後浪」:「要有不被看好的勇氣」
    導演陳嘉上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文/圖 第九屆香港主題電影正在深圳如火如荼地舉行,以「鬼馬狂想·12月20日下午,香港著名導演陳嘉上特別來到影展現場——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萬象天地店)與觀眾面對面「海闊天空」。當日展映的影片是無數80後心中的經典喜劇《逃學威龍》。 《逃學威龍》是陳嘉上導演的得意之作。在當日舉行的映後見面會上,陳嘉上揭秘稱,儘管 《逃學威龍》1991年在香港上映時打破各種紀錄,收入達4300萬港幣,但在上映前他心裡一點底氣都沒有。
  • 日本純愛片,男主從電影院裡撿到一個女神,但親吻只能隔著玻璃!
    它就是今年日本上映的純愛電影:《今夜在浪漫劇場》電影的主人公健司是一位垂垂老矣的病人,他年輕時曾擔任過副導演,可惜後來電影公司倒閉,電影院也不再營業,未完成的劇本也塵封了大半輩子。在他年輕時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去電影院看一部叫《男人婆公主與三獸士》的黑白電影。有一天影院老闆告訴他這部電影要被賣掉,健司傷心不已,因為他早已被女主角「美雪公主」吸引無法自拔,電影被賣掉他就再也無法見到美雪。
  • 設計院裡的英語角
    設計院裡的英語角 2019-12-27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幻電影中的外星生命們
    它們  祂們至於結果呢,從電影預告片中可以得知,可謂是愚蠢與兇殘齊飛,血肉共殘肢一色。  科幻電影中所出現的,具有一定智能的外星生物形象,幾乎與電影本身的歷史一樣悠久。以1902年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中的「月人」為濫觴,此類形象可謂不可計數。
  • 電影院裡颳起暴風雪
    此時,天空中突然飄起了雪花,觀眾們伸出手,甚至可以接住雪花。  對決開始後,賽車手在賽道中急馳而過,觀眾身邊也颳起了強風,突然賽車急剎車,車輪濺起的雪和水頓時都灑在了觀眾的身上。摸摸臉上,全是冰涼的水,這一切並非幻覺。此時,觀眾才恍然大悟,餐巾紙是用來擦臉的。據介紹,飛濺到臉上的水全是純淨水,非常乾淨,影片放映之後,工作人員都會現場檢查,擦拭被濺溼的座椅。
  • 西方電影中的消費異化呈現
    在資本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下,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早已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逐年增長的數據不斷刺激著我們的神經。而電影作為社會的鏡像,對消費異化的現象進行了多維投射。■從左至右依次為電影《欲望都市》海報、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海報。
  • 《小時代》們 助長「消費主義」 惡性膨脹
    有評論以其為例,稱近來作家頻頻「文壇不見影壇見」,「外行」拍電影成為一股潮流。   此前,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在京首發,其中的電影藝術發展報告直截了當地痛斥了電影《小時代》的「傷風敗俗」。報告指出,2013年,中國中小成本影片的創作存在著敘事弱、內涵弱、人文關懷差和青春題材多但涉及主題窄的特點。
  • 電影《九條命》今日上映 鐵血川軍活過來了!
    導讀:  電影《九條命》一開場就讓人重回戰場。在1944年的抗日湘南戰場上,國民黨向軍隊下達撤退命令,將士們儘管不解,仍然遵從命令。然而卻有一支川軍,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由秦浩忠帶領的川軍一個連隊最後的九人,在彈盡糧絕之際選擇留下,只為了掩護群眾撤退。
  • 猩便利否認從三線城市「撤退」 一線城市貨架補貨堪憂
    中國網財經1月26日迅(見習記者 王君) 無人貨架洗牌期將至,繼繽果盒子上海布點關閉後,猩便利也被指從三、四線城市撤退,但猩便利相關負責人稱撤退消息不屬實,三線城市的業務依然在推進。  猩便利相關負責人告知中國網財經,新一輪融資正常進行中,猩便利商業模式非常清晰,創立之初就明確「重構用戶即時便利消費體驗」的定位。「公司接下來會有一系列大動作。」他透露。
  • 華誼兄弟王中磊博鰲談電影:內容和科技雙向提升是電影消費持續升級...
    當天下午,王中磊作為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唯一受邀影視行業代表出席了「消費的趨勢:降級,還是升級?」分論壇,與嘉吉亞太區總裁安博泰,茅臺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瑪氏集團公司高級副總裁Andy PHAROAH,國美零售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俊洲,易凱資本創始人兼執行長王冉,金沙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執行董事王英偉等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重量級嘉賓一道,就中國消費趨勢展開了深入探討。
  • 電影《九條命》預告片發布 演員李幼斌姜超集結
    1905電影網訊 近日,由錢路劼執導,宋禹、郝星棋、張立主演,李幼斌、王挺、姜超特別出演的戰爭電影《九條命》發布了最新的預告片,這是一部講述鐵血川軍僅剩九人,依然保護人民群眾,與敵人浴血奮戰的故事。
  • 7部電影撤檔、24億「對賭」成疑,這個鼠年沒有春節檔
    股票市場上,這場集體大撤退讓A股影視概念板塊全線下跌,截止今日收盤,影視概念下跌超過4.27%,上海電影、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橫店影視、奧飛娛樂、北京文化等影視公司紛紛飄綠。這是一場不能拒絕的考驗,春節檔電影的消失或許只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2月的進口片如何安排,院線何時能夠正常營業,從1月開始就萎靡不振的影視公司們如何重整旗鼓?電影大撤退,春晚、短視頻承接「娛樂流量「?
  • 富邑「撤退」,或引發澳洲酒大規模退潮?
    富邑「撤退」中國?作為被抽樣調查的三家企業之一,富邑自調查開始後,便制訂了一系列詳細的應變計劃,其中便包括「推動TWE全球優先市場的增量增長」。儘管優化中國以及全球市場的運營模式也在計劃範圍之內,但此舉仍被眾多業內人士解讀為富邑在中國市場的「大撤退」。該論斷並非空穴來風。2019財年,富邑業績高速增長,亞洲區功不可沒。
  • 204.17億成全球第一大,中國電影市場「快速反應」價值凸顯
    今年,對於全球電影市場來說都是堪稱災難性的一年。在最極端的遭遇下,中國電影市場最終還是如願突破了200億總票房,達到了204.17億。根據燈塔研究院和微博電影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盤點報告》來看,中國電影市場約合31億美元的總票房也遠超北美電影市場的21億美元,成功登頂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場。實際上,在這樣一個極其特殊的電影年份,很多數據都略顯「失真」。
  • 大熱電影《信條》裡這兩艘帆船,世界上最快
    在電影院裡看電影《信條》(「Tenet」,有的華人地區翻譯成《天能》),裡面竟然跑出帆船的片段,心中的激動難以言喻。
  • 第八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 啟動「影視北京」品牌周「一起看電影...
    一起看電影,在一起最開心。12月2日下午,第八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影視北京」品牌周「一起看電影」主題活動在保利國際影城(大峽谷店)精彩上演。作為五大文化消費品牌周的壓軸大戲,「影視北京」主題周薈聚影視行業各方力量,通過打造「品牌+直播+體驗」的多元聯動模式,為北京市民奉上一場全方位的影視文化饕餮盛宴。
  • 外星人曾打算毀滅地球,但向幾個農村小孩問15個問題後,決定撤退
    文/行走天涯外星人曾打算毀滅地球,但向幾個農村小孩問了15個問題後,決定撤退!《流浪地球》和《三體》這兩部電影應當是我國科幻電影中的頂峰了。不論是近兩年的《流浪地球》獲得的高票房,證明了中國也是可以拍攝科幻電影的。還是多年前的那一部《三體》都給無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兩部電影都來自於同一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創作!除了這兩本代表作之外,劉慈欣還寫過很多本著名的科幻小說,其中有一部短篇小說《鄉村教師》也讓人回味無窮!
  • 電影《九條命》發布最新海報預告 緬懷抗日英烈
    電影《九條命》發布最新海報預告 緬懷抗日英烈 電影《九條命》曝預告片 時長:00:49 來源: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