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睿康
不久前,杭州師範大學研究團隊採用博睿康自主研發的無線數字腦電系統(NeuSen.W64)發表了一篇論文:「Stronger resting-state neural oscillations associated with wiser advising from the 2nd- but not the 3rd-person perspective」,探討靜息態神經振蕩與不同人稱視角的關係,結果表明:相比於第三人稱視角,在第二人稱視角下,被試與情境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距離更近;這種自我參與可能是大腦靜息態前額葉的腦電能量與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之間顯著正相關的原因;靜息態大腦的自發活動可能有助於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智慧建言。此外,該研究是第一個採用腦電技術探討人稱視角對智慧建言的影響的研究。
智者之所以智慧可能在於他在靜息態時的大腦活動。事實上,「靜息態」可能根本就不是靜息的。在靜息狀態下,大腦仍然相對活躍,神經網絡仍然處於活動狀態,從而為潛在的大腦活動分配神經資源。靜息狀態下的大腦不加工外部信息,但它仍在進行內部導向的與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如自我參照、走神、自傳式記憶檢索和推理。這些與內部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是獲得智慧的必要過程。特別是,&34; (即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和與內在自我相關的大腦活動有著很大程度的神經重疊) 很可能導致更多的自我參與,從而與第二人稱智慧建言密切相關。因此,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可能有助於促進智慧,為他人提供更加智慧的建言。
第二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和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
幾千年來,「智慧」一直是東西方哲學家、神學家、倫理學家熱衷的話題。柏林智慧範例(Berlin Wisdom Paradigm, BWP)是目前眾所周知的、得到充分研究的開放式智慧測量範式之一。
無論是在專家還是外行人眼中,為處於生活困境的他人出謀獻策(建言)正是「智慧」的重要表現。通過一個人外顯出來的建言,就有可能洞察到這個人內在的智慧。更具體地說,提供靈活的、基於情境的建議,反映了智慧的三個特徵——元認知謙遜、元認知靈活性、視角採擇。一直以來,研究人員把這三個特徵定義為「元認知在推理和解決問題中的基於道德的應用」。
智慧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要求植根於個人經驗、並從中獲得深刻的見解。因此,與自我相關的心理活動(如自我參與和自我反省)是將知識和生活經驗轉化為智慧的必要前提。在智慧建言過程中,「人稱視角」作為一個微妙而重要的因素,對建言中的自我捲入和自我反省有著特殊的影響。
BWP研究主要從第三人稱視角提供建言,很少涉及從第二人稱視角提供建言。事實上,從第二人稱視角為他人提供建言在日常生活中更為常見。
此外,第二人稱視角也與內在認知的心理加工過程(如經驗模擬和讀心術)有關。
綜上所述,從第二人稱提出建言可能可以誘發更多的與自我相關的、內在導向的認知活動,從而有助於提出更加智慧的建言。
靜息狀態下大腦額葉的活動及其與自我的關係
大腦靜息狀態下自發的活動與各種高級認知活動會激活共同的神經結構。
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也與內在自我的加工有關。
雖然大多數&34;的發現主要來自於神經影像學研究(如fMRI、PET),但血流動力學變化與電生理振蕩往往密切相關,如研究已經發現腦血流與腦電平均頻率顯著相關。
綜合考慮,這些證據表明,靜息狀的神經活動(特別是前額葉的活動)和與內在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有關。更重要的是,第二人稱視角更容易誘發與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如自我反省),從而促進智慧的發展。因此,本研究認為,靜息態大腦活動應該與第二人稱智慧建言相關聯。
(A)第二人稱(相對於第三人稱)視角與假設情境中的主人公有較近的心理距離。
(B)大腦前額葉靜息態的腦電能量與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得分呈正相關;第二人稱視角智慧建言得分與大腦額葉靜息態的腦電能量的相關,顯著高於第三人稱視角智慧建言得分與大腦額葉靜息態的腦電能量的相關。
1、被試
選取63名研究生被試(28名男性,35名女性;平均年齡23.78±1.55歲;範圍19~28歲)。這些被試之前從未參與BWP研究。12名被試的數據由於腦電信號不佳或行為測量失敗而被排除。因此,最終結果基於51名被試的數據(18名女性,33名男性;平均年齡23.59±1.58歲;範圍19~28歲)
2、材料
基於傳統的柏林式情境,本研究利用了一種改編的第二視角智慧建言範例。在該範例中,被試將相機的鏡頭想像成對話者的眼睛,並與「你」或「他」交談,對其建言內容進行評分,同時採用「自我納入他人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IOS)對心理距離進行測量。
3、實驗過程
被試按照E-prime 2.0程序的指引完成所有任務。攝像機固定在電腦屏幕上方。首先,採集閉眼狀態下的靜息態腦電數據,時長為6分鐘。隨後,被試進入練習階段,以確保正確使用人稱代詞,並習慣對著攝像機說話。然後,被試進入正式實驗階段。電腦屏幕上呈現假設的困難情境和指定的人稱代詞(「你」或「他」),要求被試閉上眼睛,用特定的人稱代詞仔細思考6分鐘。之後,要求被試用特定的人稱代詞對困難情境中的主人公進行長達3分鐘的建言,攝像機錄製建言內容。在建言過程中,主試離開房間以保證被試儘量不受約束。
人稱視角的順序在被試間平衡,即對於每個困難情境,一半的被試先從第二人稱視角提出建議,再從第三人稱視角提出建議;另一半被試先從第三人稱視角提出建議,再從第二人稱視角提出建議。每次建言結束,被試評價自己和困難情境中的主人公之間的心理距離。
1、智慧評分
由受過嚴格訓練的兩名本科生對被試的建言進行智慧評分,三個維度得分相加為某個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總分
2、腦電數據
數據採集採用國際10-20標準系統定位的64導無線腦電採集系統(NeuSen.W64, Neuracle, China),聚焦於前額葉皮層區域,主要對6分鐘靜息狀腦電數據進行分析,計算不同頻段的能量:theta (4-7hz)、alpha (7.5-12.5 Hz)和beta (13-30hz)
心理距離
第二人稱視角下的心理距離(M = 4.29, SD = 1.48)顯著小於第二人稱視角下的心理距離(M = 3.05, SD = 1.36),t (50) = 5.90, p < 0.001,Cohens'd = 0.83,n = 51。
智慧得分
不同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得分沒有顯著性差異
靜息態腦電能量和智慧得分的相關
用Pearson相關分析(雙尾)分析靜息態絕對腦電能量與其他智慧得分之間的相關。在第二人稱視角下,智慧得分與大腦靜息態theta和beta頻段的絕對能量顯著正相關,與大腦靜息態alpha頻段的絕對能量邊緣正相關;在第三人稱視角下,智慧得分與靜息狀態下的絕對腦電能量無顯著相關。
相比於第三人稱視角,在第二人稱視角下,被試與情境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距離更近。這種自我參與可能是大腦靜息態前額葉的腦電能量與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之間顯著正相關的原因。靜息態大腦的自發活動可能有助於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智慧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