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首個採用腦電技術探討人稱視角對智慧建言的影響的研究

2020-09-20 brainnews

來源:博睿康

不久前,杭州師範大學研究團隊採用博睿康自主研發的無線數字腦電系統(NeuSen.W64)發表了一篇論文:「Stronger resting-state neural oscillations associated with wiser advising from the 2nd- but not the 3rd-person perspective」,探討靜息態神經振蕩與不同人稱視角的關係,結果表明:相比於第三人稱視角,在第二人稱視角下,被試與情境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距離更近;這種自我參與可能是大腦靜息態前額葉的腦電能量與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之間顯著正相關的原因;靜息態大腦的自發活動可能有助於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智慧建言。此外,該研究是第一個採用腦電技術探討人稱視角對智慧建言的影響的研究。

智者之所以智慧可能在於他在靜息態時的大腦活動。事實上,「靜息態」可能根本就不是靜息的。在靜息狀態下,大腦仍然相對活躍,神經網絡仍然處於活動狀態,從而為潛在的大腦活動分配神經資源。靜息狀態下的大腦不加工外部信息,但它仍在進行內部導向的與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如自我參照、走神、自傳式記憶檢索和推理。這些與內部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是獲得智慧的必要過程。特別是,&34; (即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和與內在自我相關的大腦活動有著很大程度的神經重疊) 很可能導致更多的自我參與,從而與第二人稱智慧建言密切相關。因此,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可能有助於促進智慧,為他人提供更加智慧的建言。

前言

第二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和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

幾千年來,「智慧」一直是東西方哲學家、神學家、倫理學家熱衷的話題。柏林智慧範例(Berlin Wisdom Paradigm, BWP)是目前眾所周知的、得到充分研究的開放式智慧測量範式之一。

無論是在專家還是外行人眼中,為處於生活困境的他人出謀獻策(建言)正是「智慧」的重要表現。通過一個人外顯出來的建言,就有可能洞察到這個人內在的智慧。更具體地說,提供靈活的、基於情境的建議,反映了智慧的三個特徵——元認知謙遜、元認知靈活性、視角採擇。一直以來,研究人員把這三個特徵定義為「元認知在推理和解決問題中的基於道德的應用」。

智慧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要求植根於個人經驗、並從中獲得深刻的見解。因此,與自我相關的心理活動(如自我參與和自我反省)是將知識和生活經驗轉化為智慧的必要前提。在智慧建言過程中,「人稱視角」作為一個微妙而重要的因素,對建言中的自我捲入和自我反省有著特殊的影響。

BWP研究主要從第三人稱視角提供建言,很少涉及從第二人稱視角提供建言。事實上,從第二人稱視角為他人提供建言在日常生活中更為常見。

此外,第二人稱視角也與內在認知的心理加工過程(如經驗模擬和讀心術)有關。

綜上所述,從第二人稱提出建言可能可以誘發更多的與自我相關的、內在導向的認知活動,從而有助於提出更加智慧的建言。

靜息狀態下大腦額葉的活動及其與自我的關係

大腦靜息狀態下自發的活動與各種高級認知活動會激活共同的神經結構。

靜息狀態下的大腦活動也與內在自我的加工有關。

雖然大多數&34;的發現主要來自於神經影像學研究(如fMRI、PET),但血流動力學變化與電生理振蕩往往密切相關,如研究已經發現腦血流與腦電平均頻率顯著相關。

綜合考慮,這些證據表明,靜息狀的神經活動(特別是前額葉的活動)和與內在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有關。更重要的是,第二人稱視角更容易誘發與自我相關的認知活動(如自我反省),從而促進智慧的發展。因此,本研究認為,靜息態大腦活動應該與第二人稱智慧建言相關聯。

實驗假設

(A)第二人稱(相對於第三人稱)視角與假設情境中的主人公有較近的心理距離。

(B)大腦前額葉靜息態的腦電能量與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得分呈正相關;第二人稱視角智慧建言得分與大腦額葉靜息態的腦電能量的相關,顯著高於第三人稱視角智慧建言得分與大腦額葉靜息態的腦電能量的相關。

研究方法

1、被試

選取63名研究生被試(28名男性,35名女性;平均年齡23.78±1.55歲;範圍19~28歲)。這些被試之前從未參與BWP研究。12名被試的數據由於腦電信號不佳或行為測量失敗而被排除。因此,最終結果基於51名被試的數據(18名女性,33名男性;平均年齡23.59±1.58歲;範圍19~28歲)

2、材料

基於傳統的柏林式情境,本研究利用了一種改編的第二視角智慧建言範例。在該範例中,被試將相機的鏡頭想像成對話者的眼睛,並與「你」或「他」交談,對其建言內容進行評分,同時採用「自我納入他人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IOS)對心理距離進行測量。

3、實驗過程

被試按照E-prime 2.0程序的指引完成所有任務。攝像機固定在電腦屏幕上方。首先,採集閉眼狀態下的靜息態腦電數據,時長為6分鐘。隨後,被試進入練習階段,以確保正確使用人稱代詞,並習慣對著攝像機說話。然後,被試進入正式實驗階段。電腦屏幕上呈現假設的困難情境和指定的人稱代詞(「你」或「他」),要求被試閉上眼睛,用特定的人稱代詞仔細思考6分鐘。之後,要求被試用特定的人稱代詞對困難情境中的主人公進行長達3分鐘的建言,攝像機錄製建言內容。在建言過程中,主試離開房間以保證被試儘量不受約束。

人稱視角的順序在被試間平衡,即對於每個困難情境,一半的被試先從第二人稱視角提出建議,再從第三人稱視角提出建議;另一半被試先從第三人稱視角提出建議,再從第二人稱視角提出建議。每次建言結束,被試評價自己和困難情境中的主人公之間的心理距離。

採集與分析

1、智慧評分

由受過嚴格訓練的兩名本科生對被試的建言進行智慧評分,三個維度得分相加為某個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總分

2、腦電數據

數據採集採用國際10-20標準系統定位的64導無線腦電採集系統(NeuSen.W64, Neuracle, China),聚焦於前額葉皮層區域,主要對6分鐘靜息狀腦電數據進行分析,計算不同頻段的能量:theta (4-7hz)、alpha (7.5-12.5 Hz)和beta (13-30hz)

實驗結果

心理距離

第二人稱視角下的心理距離(M = 4.29, SD = 1.48)顯著小於第二人稱視角下的心理距離(M = 3.05, SD = 1.36),t (50) = 5.90, p < 0.001,Cohens'd = 0.83,n = 51。

智慧得分

不同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得分沒有顯著性差異

靜息態腦電能量和智慧得分的相關

用Pearson相關分析(雙尾)分析靜息態絕對腦電能量與其他智慧得分之間的相關。在第二人稱視角下,智慧得分與大腦靜息態theta和beta頻段的絕對能量顯著正相關,與大腦靜息態alpha頻段的絕對能量邊緣正相關;在第三人稱視角下,智慧得分與靜息狀態下的絕對腦電能量無顯著相關。

結論

相比於第三人稱視角,在第二人稱視角下,被試與情境中的主人公的心理距離更近。這種自我參與可能是大腦靜息態前額葉的腦電能量與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視角下的智慧建言之間顯著正相關的原因。靜息態大腦的自發活動可能有助於第二人稱(而非第三人稱)智慧建言。

相關焦點

  • 如何快速檢索自己研究相關的文獻?
    輸出摘要,然後篩選文獻。找幾篇國內相關的博士論文,看一下他們的參考文獻和論文的導語部分,一般來說博士論文的文獻檢索做的是比較好的。找一篇最經典的文獻,使用谷歌學術檢索一下哪些文獻引用了這篇,就可以順藤摸瓜找到此條主線上所有的文獻。看一下跟你研究類似的人所使用的檢索工具和檢索策略。
  • 《生化危機7》為什麼會採用第一人稱視角?
    ——第一人稱視角。許多玩家(包括我)都會擔心這樣的改變是否會影響老玩家的操作體驗,但遊戲製作人川田將央和總監西晃史在博客上表示:他們就是要第一人稱視角。一起來看看。 第一人稱視角 因為卡普空在之前表示《生化危機7》demo和正式版在內容上沒關係的,主角也不一樣,所以就有很多玩家關心正式版主角的設定問題。
  • 浙大重磅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基於 792 顆自研「達爾文 2 代」晶片,可「意念」打字
    據浙江大學介紹:「達爾文 2 代」採用 55nm 標準 CMOS 工藝,單晶片由 576 個內核組成,每個內核支持 256 個神經元,神經突觸超過 1 千萬,通過系統級擴展,可構建千萬級神經元類腦計算系統。
  • 哈佛專家披露:馬斯克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三個進展與三大局限
    而對於馬斯克發布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的進展和局限,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康譜睿啟腦科學負責人楊錦陳進行了獨家解讀。美國時間 8 月 28 日下午,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公司 Neuralink 的創始人、科技英雄「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舉行了他戲稱為「三隻小豬」的發布會。
  • 從「腦機接口」到「金剛狼的皮膚」,7位科學家的科幻之旅
    這個話題的熱度仍然不減,第二個月,新智元接到了一篇投稿,作者為哈佛大學腦科學博士、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康譜睿啟腦科學負責人楊錦陳,他們對侵入式腦機接口進行了分析,以專業的眼光指出了馬斯克旗下技術的進展和局限。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2,紋身電極: 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來源:腦機接口社區臨時紋身電極是皮膚傳感器領域的最新發展。他們已被成功證明了其在監測皮膚上各種電生理信號方面的性能。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
  • ...腦以及應用趨勢,謝源、陳雲霽、肖京等 12 位專家帶來了專場報告!
    12 月 21 日 ,由鵬城實驗室、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為期兩天的「新一代人工智慧院士高峰論壇」進入第二日。論壇分為上午場和下午場:上午場中,來自阿里、清華大學、中科大、中科院計算所及自動化所、北大的專家聚焦 AI 晶片和類腦,從科研的視角分享了各自領域的最新進展。
  • 智能時代需要「向善」的技術倫理觀
    人工智慧能夠成為一股「向善」的力量,持續造福於人類和人類社會,但也帶來了隱私保護、虛假信息、算法歧視、網絡安全等倫理與社會影響,引發了對新技術如何帶來個人和社會福祉最大化的廣泛討論。人工智慧倫理開始從幕後走到前臺,成為糾偏和矯正科技行業狹隘的技術向度和利益局限的重要保障。正如有學者所言,要讓倫理成為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的根本組成部分。
  • Sci-hub 創始人指責埃隆·馬斯克「抄襲」自己...
    準確的說,就是在人或動物腦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之間建立的不依賴於常規大腦信息輸出通路的一種全新的通訊和控制技術。 在題為「腦機接口,意識和全球大腦:邁向技術啟蒙」的大會報告中,埃爾巴克揚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例如,對腦機接口進行了討論,列舉了電極和 DBS 電極的缺點。
  • 【論文故事】我們做的腦研究,介乎宏觀與微觀之間
    在我們區區1300克的大腦裡,上百億個神經細胞通過1015個突觸連接互相交流,產生著一系列感覺、意識和智慧。它們如何運作?這可能是科學界目前最具挑戰性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腦科學在宏觀尺度和微觀尺度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 【馬不停蹄】「爪皇」與「爪黃」
    「爪皇」為名。不過,一代馬皇的名字,原來源於一時的手民之誤…聽說1995年周南首次當上馬主,本想借用《三國演義》曹操的坐騎「爪黃飛電」為名,豈料秘書一時手民之誤,把名字寫成「爪皇飛電」,自此周氏名下馬匹的名字順勢以「爪皇」開首,包括「爪皇烈風」、「爪皇奔雷」、「爪皇凌雨」等等。後來,同樣愛馬、曾協助父親相入「爪皇凌雨」的周永健把另一匹馬命名為「爪黃飛電」。
  • 他們可能走在了製造「超級人類」的路上
    同一年,在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敵對國——德國,一位叫漢克斯·伯格的醫生,第一次在人類的大腦上發現了一種體徵信號——腦電信號。通過腦電信號,可以將大腦裡的活動轉換成電子信號進行讀取,至此,人們找到了從神秘的大腦裡獲取信息的渠道。那時,漢克斯·伯格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基於他的發現,幾十年後,世界各地的頂級實驗室會探索一種叫「腦機接口」的東西。
  • ——神奇的腦電生物反饋技術
    一、腦電生物反饋是什麼?腦電生物反饋訓練是藉助於腦電生物反饋儀將大腦皮層各區的腦電活動節律反饋出來,並對特定的腦電活動進行訓練,通過訓練選擇性強化某一頻段的腦電波以達到預期的治療目的。二、腦電生物反饋的起源與發展腦電圖的產生;1924年,德國的精神科醫生翰思貝魯加發現人腦也產生一種電信號,並於1929年首次發表「人腦的電信號」的論文。
  • 埃洛克防務發布「守望者」、「觀測者」
    「守望者」飛行器在低電量狀態下的自動返航能力,以及在自動機場中內置的自動換電功能,為無間斷作業提供保障。而對「守望者」的組網部署則可以實現對整個城區的巡航覆蓋。趨勢上,自動化與數位化技術正在成為行業變革與發展的驅動力。一如「守望者」和「觀測者」將通過服務行業用戶,充分融入並改善和優化其現有的業務流程,提高技術的賦能優勢,從中創造更大的效益。面向精分的行業市場需求,埃洛克防務還將持續加大對智能防務裝備及各類解決方案的研發與創新,敬請期待!
  • 腦科學日報:「城裡人」更容易自閉;如果手機「致命」,你還玩嗎
    該研究綜合了生化、結構、分子神經、電生理及化學生物學等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GABARAP促進GABAA受體細胞膜轉運的分子機制。2,Blood:揭示癌症腦轉移新機制!抑制凝血因子可以降低腦轉移來源:生物谷只有當癌細胞首先離開細小的血管,進入到腦組織中,才能形成腦轉移。
  • 智慧社區「OTA進化論」
    來源:36氪如果把OTA技術應用於社區,打破智能設備之間的信息壁壘,智慧社區會不會有更多想像空間?自動更新、漏洞修復、環境兼容,這是智慧型手機最常見的場景應用。局部智能、科技噱頭、運維落後,這是智慧社區最普遍的發展難點。
  • 浙大重磅發布億級神經元類腦計算機:基於 792 顆自研「達爾文 2 代...
    2020 年 9 月 1 日,我國首臺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類腦晶片的類腦計算機重磅發布。據悉,作為當前全球範圍內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這臺由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共同研製的類腦計算機含 792 顆「達爾文 2 代」類腦晶片、1.2 億脈衝神經元和近千億的神經突觸,堪比小鼠大腦神經元的規模,典型運行功耗僅 350-500 瓦。
  • 清華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及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登Nature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科研團隊的研究者在論文《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中提出了「類腦計算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
  • 新品叫板Quest 2,愛奇藝智能的底牌「追光」與「哥倫布計劃」是什麼?
    2021年1月6日,愛奇藝奇遇VR在北京召開主題為「誰與爭鋒」的VR技術發布會,正式發布國內首個CV(計算機視覺技術)頭手6DoF VR交互技術——「追光」,並面向全球VR遊戲開發者啟動 國內首個CV頭手6DoF VR交互技術方案「追光」,彌合技術差距 CV是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簡稱,是一門讓智能設備學會「看」的科學。就VR場景來說,即通過攝像頭的圖像捕捉,結合晶片的快速運算,利用算法完成對移動物體的識別、跟蹤和捕捉,從而在VR端實現運動軌跡的反饋。基於CV技術的VR交互,可讓用戶在操作VR設備設備時,體驗更自然、更流暢。
  • 大變之年,唯「技術」可爭大國未來
    大國發展的未來往往也在於以穩定的技術底座,搭建好新型基礎設施,推動技術應用向產業、社會乃至國家三大層次創造價值。1.產業智能化在於「基礎」從產業的角度來說,科技強國的踐行或是前沿技術的價值最為清晰,未來是智能經濟的時代,更是產業智能化的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