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閃光者劉玉祥:35歲還在犯「軸」

2020-08-10 中國日報網

科學閃光者

劉玉祥:35歲還在犯「軸」

很多人不喜歡「軸」的人,尤其不喜歡跟「軸」的人進行正面交鋒。但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江南第十總體設計部,卻有著一群特別「軸」的航天設計師。他們常常就某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不弄清「所以然」決不罷休。

35歲的老劉——劉玉祥就是其中一位。

這個來自山東濰坊的小夥子,2006年8月到航天江南攻讀碩士研究生,2009年4月畢業以後進入研究室工作,後來成為貴州省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唯一的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獲得者,也是所在央企的「青年院士後備人才」。

剖析劉玉祥的成長經歷,多條線索會集中指向一個外行人難以理解的道理,那就是「軸」對於搞工程設計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很多工程問題,不去較真兒,不去硬碰硬地探索和爭論,就不會通透。

2012年到第十總體設計部工作的劉偉現在還記得,剛入所時,他常常看見劉玉祥在桌子前發呆,有時一發呆就是幾個小時。見得次數多了,劉偉明白了,那是他在跟某個技術問題犯「軸」。

最先是氣動,接著是控制,再接著是總體。憑著一股「軸」勁兒,劉玉祥一次又一次翻越了橫亙在各個專業間的障礙,成了系統產品研製的專家。

參加工作10年,他從一名普通設計師逐漸成長為項目副總師,在系統總體、氣動外形和氣動彈性等領域提出大量新方法、新理念,並創造性地應用到國家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中。

「眼要看遠,腳要近邁。」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標準,用行楷字體印在劉玉祥的桌牌上。用桌牌主人的話來說,就是航天飛行器產品在設想上要儘可能地遠,但在實踐中必須小步走,小心求證。

「不嚴謹,是作為系統工程的航天產品從設計到落地過程中的最大陷阱。」劉玉祥說,他和同行的經歷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系統工程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工程,任何環節的不嚴謹,都可能導致整個產品研製的失敗。一畢業就參加兩個飛行器產品「歸零」的經歷讓他明白,不嚴謹帶來的低層次、重複性錯誤這個「坑」,一定要跨過。

擔任研究室主任和技術負責人後,劉玉祥總會和每一個數據「較勁」,認真審核每一條數據產生的曲線,對待異常曲線更是要分清原理、弄清機理。

2017年,為了爭取某個項目,劉玉祥帶著團隊開展某微型產品論證。在論證初期,「軸」的勁頭再次迸發,他排除多個困難,在連續開展了多次攻關以後,項目成功立項並迅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這時他再次意識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技術基礎薄弱、設計流程不完善的難題。劉玉祥一邊梳理流程一邊牽頭技術攻關,連續奮戰,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了新型產品從概念構想到以實物進行飛行試驗的跨越。

高度的嚴謹,帶來的是高成功率。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發現他(指劉玉祥)的很多堅持都是對的!」微型產品項目成員任韋說,實現這個「顛覆性創新」的過程中,「領路」的劉玉祥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可這樣的壓力於他而言,卻又是他追求創新的動力。

曾有一位航天系統老專家感慨:搞總體的人要帶領一個團隊,不斷地向更遠的方向探索,必須走在大家的前面。而在團隊中,帶頭人的特點往往決定著整個團隊的特點。

這一點,在劉玉祥及其所在的第二研究室,表現得十分明顯——整個團隊身上都有明顯的「軸」氣質。

每晚9點以後,第十總體設計部大樓內,第二研究室的燈常常是亮著的,不少年輕的設計師在其中研究拓展,而帶頭的往往就是室主任劉玉祥。

除了搞科研帶頭衝在前面,劉玉祥還敢於為研究室的年輕人「背鍋」——年輕人出錯了,他會先把問題扛起來,分擔壓力,然後再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與此同時,他也通過項目和試驗錘鍊團隊。

設計師趙敏說,劉玉祥就是「不把原理弄清楚不罷休的『軸』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敢把責任擔在自己身上的人」。

工程師的目標是,完美地實現設計思想。但在實踐過程中,由於諸多因素的限制,工程實現和設想比起來總是不完美的。

面對這種不完美,劉玉祥選擇用「軸」文化應對,說白了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較真較真再較真」。在他還是航天江南自培研究生的時候,為了搞清楚自己論文的研究背景,他花了8個月查詢資料,為論文收集材料、調研做的筆記,就足足記滿了5個筆記本。

如今,劉玉祥35歲了,他有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在交談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他擔心自己研製的產品被取代、被超越。「儘管我們的技術或產品,現在被認為是顛覆性創新,但不代表以後也一直是」。

「不能停下來,不能停下來,一有新方案就要不停嘗試,尋求新的可能。」劉玉祥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會出現職場「35歲現象」?
    近年來,一個年齡現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單位和求職者:「35歲現象」。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35歲為什麼能成為一種年齡現象?面對「35歲焦慮症」,我們需要抱有何種心態?一起來看。
  • 被嫌棄的35歲程式設計師
    1程式設計師的 35 歲魔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35 歲變成了一個很「殘酷」的年齡。35 歲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後浪拍打在沙灘上,連浪花都不剩。中年危機已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程式設計師到了 35+ 還在一線寫代碼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實際上,如果熱愛技術工作,就算到了 35 歲不轉管理,堅守在一線崗位也未必就發展不好。到底要不要轉型,當你做決定的時候,可以先思考下這兩個問題,一是想轉到什麼崗位及評估自己是否具備該崗位所需的技能;第二,是否熱愛這個行業,並願意始終在這個行業學習。
  • 狗狗驅蟲「6大誤區」,很多主人還在犯!
    但在驅蟲上有著很多的誤區,尤其是「6大誤區」,很多主人還在犯!01洗澡就能洗掉跳蚤當主人發現狗狗身上有跳蚤時,第一時間就是帶狗狗去洗澡。最安全可靠的方法就是給狗狗選擇一款科學配比,營養健康的狗糧。例如「饞不膩狗糧」,甄選雞肉、牛肉、魚肉為原材料,不僅蛋白質含量豐富,還含有多種蔬菜成分,能為狗狗提供均衡全面的營養,保證狗狗的營養充足,讓狗狗更加茁壯成長。結語:你覺得還有哪些誤區容易犯呢?
  • 犯太歲有科學道理嗎?為什麼每年都有犯太歲的人?
    在民間常常有犯太歲的說法,很多人對於犯太歲這一說法有很多疑問,所以也經常有人問犯太歲是不是有科學道理的。「太歲」其實就是天上的木星,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者太歲,太歲又稱為太歲星君。而且對於人們來說向來還是很神秘的,深刻影響著個人的運勢。
  • 35歲是認知能力巔峰
    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國巴黎理工學院和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考察西洋棋選手的比賽表現後發現,35歲是人類認知功能的頂峰,45歲後開始下降。大多數棋手的表現在20歲以後快速上升,然後有所放緩,35歲時達到頂峰;45歲之後,他們的技能開始下降。這似乎在一定程度印證了「年紀越大認知能力越差」的說法。
  • 35歲打工人的中年危機並非無解
    科技自媒體 / 龔進輝與996一樣,35歲成為網際網路從業者不願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非常容易刺痛他們的敏感神經。2017年,華為被傳出裁掉35歲以上的老員工,今年騰訊也開始勸退35歲「高齡」員工。
  • 職場「35歲現象」:中年人的世界,到底有多辛酸?
    在職場,有一種不成文的現象,即:「35歲現象」。其實,35歲是人一生重要的年齡點,也是職場生涯的重要拐點。如果細心的話,大家能明顯感覺到35歲以上的職場中年人,對職業生涯規劃需求的迫切性。
  • 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公司應聘信息上寫著幾個字:「35歲以下。」正是因為如此,35歲成為了大家眼中的中年危機,這也是所有人逃不過去的一道坎。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 如何應對35歲危機?35歲的地產人為啥要慌的一批?
    今天,「如何應對35歲危機」一舉衝上熱搜,35歲的地產人為啥要慌的一批? 地產年輕化的現象越演越烈。很多人在求職時都發現,35成了一條紅線,過了這個年齡,簡歷第一關就已經被刷掉了。
  • 職場人物/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揭曉:西湖大學萬蕊雪等入選
    12月10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2020年中國區榜單在浙江省紹興市揭曉。這是全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榜「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第四次落地中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發布會現場了解到,此次中國區榜單匯聚國內頂尖的青年科技精英。
  • 公務員招考取消35歲上限,你支持嗎?
    一、35歲以上還會報考嗎?   作為一名即將35歲的副處級公務員,我有一些想法。   據我所知,在公務員隊伍中,黃代表的建議並不受關注。道理很簡單,現實生活中過了35周歲還在考公務員的人實在不多。
  • 35位頂尖青年科技領袖齊聚魯迅故裡!TR35榜單即將在此揭曉
    在 30 歲之後,球星除了自身狀態下滑之外,還要面對崛起的年輕球員的競爭,歷史上只有兩位球星在 35 歲後還能拿到 MVP,分別是喬丹和卡爾馬龍。而且,他們拿到職業生涯第一個 MVP 的時間也早於 35 歲。
  • 超過35歲 就聽不到這種聲音?
    日前,一篇名為《據說超過35歲的人,就再也聽不到這個聲音了》的文章紅遍朋友圈。一時間,60後70後甚至部分80後紛紛表示被虐哭,因為對於90後和00後而言無比清晰的聲音在他們的耳中成為了靜音。文章的作者稱,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把這個聲音設置成了手機鈴聲,這樣的話,即使是上課有人打電話進來,他們的老師也根!本!聽!不!見!
  • 諾貝爾獎得主年齡盤點:最小才17歲,楊振寧35歲獲獎,最大的96歲
    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相關領域的開拓者和巨擘,比如愛因斯坦、楊振寧、居裡夫人……他們在人類科學的發展歷史上都寫了下重重的一筆。一般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時,科學家的年齡一般在50-70歲之間,甚至還有一些80多歲的獲獎者,比如,2007年諾貝爾經濟科學獎獲得者Leonid Hurwicz在獲獎時,已經90歲的高齡了。
  • 娶了陳露,35歲仍不退役的孫悅助跑摸高是多少?比巔峰期短11cm
    張慶鵬宣布自己退役以後,08黃金一代中國男籃只剩下孫悅與易建聯還在徵戰,不過易建聯跟腱斷裂下賽季報銷,所以新賽季孫悅成為了08一代的獨苗,他也是當前CBA資歷最老的本土球員。顯然,對於35歲仍不退役的孫悅,還能可以在CBA徵戰,確實讓人敬佩,畢竟娶了陳露以後,兩人已生兒育女,擁有了美滿的家庭,一度離開CBA兩年,現在孫悅還能在馳騁賽場,確實叫人佩服不已!
  • MIT「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揭曉,這10餘位青年科學家如何顛覆生命科學領域?
    12月10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揭曉了中國最權威青年人才榜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評選結果。據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1999年起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35歲以下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自2017年落地中國以來,這一權威榜單評選得到了國內外眾多專業領域權威人士的支持。
  • 科學家張峰入美籍,35歲當美國院士,又研究出劃時代技術
    文/李鵬森錢學森35歲時被提升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 MIT最年輕華裔終身教授的記錄。如今張峰打破了錢學森的記錄,成為 MIT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張峰生於1982年,11歲移居美國,生於河北石家莊,高中生的張鋒在《侏羅紀公園》中所看到的,不僅僅是科學家們讓恐龍復活的結果,而是通過將恐龍基因與青蛙基因相結合,使恐龍復活的實現方式。張鋒回憶說,這個故事讓他意識到重新編碼基因可以改變有機體的特性,就像他的父母是電腦專家一樣,他們也是編程專家。
  • 男孩4歲體重超35公斤 超出標準值一倍(圖)
    核心提示:年齡只有4歲,體重卻超過35公斤,足足超出標準值一倍。27日,「重度肥胖」的小叮噹,將在專家指導下開始艱難的「減肥之旅」。 視頻說明:男孩4歲體重超
  • 35位35歲以下中國科技青年英雄榜:中國科大八仙過海
    第三屆「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中國榜單在2019 年 12 月 14 日的EmTech China全球新興科技峰會揭曉。 方璐 年齡:33歲
  • 何慶林:向拓撲量子計算進軍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