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閃光者
劉玉祥:35歲還在犯「軸」
很多人不喜歡「軸」的人,尤其不喜歡跟「軸」的人進行正面交鋒。但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江南第十總體設計部,卻有著一群特別「軸」的航天設計師。他們常常就某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不弄清「所以然」決不罷休。
35歲的老劉——劉玉祥就是其中一位。
這個來自山東濰坊的小夥子,2006年8月到航天江南攻讀碩士研究生,2009年4月畢業以後進入研究室工作,後來成為貴州省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唯一的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獲得者,也是所在央企的「青年院士後備人才」。
剖析劉玉祥的成長經歷,多條線索會集中指向一個外行人難以理解的道理,那就是「軸」對於搞工程設計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很多工程問題,不去較真兒,不去硬碰硬地探索和爭論,就不會通透。
2012年到第十總體設計部工作的劉偉現在還記得,剛入所時,他常常看見劉玉祥在桌子前發呆,有時一發呆就是幾個小時。見得次數多了,劉偉明白了,那是他在跟某個技術問題犯「軸」。
最先是氣動,接著是控制,再接著是總體。憑著一股「軸」勁兒,劉玉祥一次又一次翻越了橫亙在各個專業間的障礙,成了系統產品研製的專家。
參加工作10年,他從一名普通設計師逐漸成長為項目副總師,在系統總體、氣動外形和氣動彈性等領域提出大量新方法、新理念,並創造性地應用到國家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中。
「眼要看遠,腳要近邁。」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標準,用行楷字體印在劉玉祥的桌牌上。用桌牌主人的話來說,就是航天飛行器產品在設想上要儘可能地遠,但在實踐中必須小步走,小心求證。
「不嚴謹,是作為系統工程的航天產品從設計到落地過程中的最大陷阱。」劉玉祥說,他和同行的經歷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系統工程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工程,任何環節的不嚴謹,都可能導致整個產品研製的失敗。一畢業就參加兩個飛行器產品「歸零」的經歷讓他明白,不嚴謹帶來的低層次、重複性錯誤這個「坑」,一定要跨過。
擔任研究室主任和技術負責人後,劉玉祥總會和每一個數據「較勁」,認真審核每一條數據產生的曲線,對待異常曲線更是要分清原理、弄清機理。
2017年,為了爭取某個項目,劉玉祥帶著團隊開展某微型產品論證。在論證初期,「軸」的勁頭再次迸發,他排除多個困難,在連續開展了多次攻關以後,項目成功立項並迅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這時他再次意識到,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技術基礎薄弱、設計流程不完善的難題。劉玉祥一邊梳理流程一邊牽頭技術攻關,連續奮戰,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了新型產品從概念構想到以實物進行飛行試驗的跨越。
高度的嚴謹,帶來的是高成功率。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發現他(指劉玉祥)的很多堅持都是對的!」微型產品項目成員任韋說,實現這個「顛覆性創新」的過程中,「領路」的劉玉祥所承受的壓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可這樣的壓力於他而言,卻又是他追求創新的動力。
曾有一位航天系統老專家感慨:搞總體的人要帶領一個團隊,不斷地向更遠的方向探索,必須走在大家的前面。而在團隊中,帶頭人的特點往往決定著整個團隊的特點。
這一點,在劉玉祥及其所在的第二研究室,表現得十分明顯——整個團隊身上都有明顯的「軸」氣質。
每晚9點以後,第十總體設計部大樓內,第二研究室的燈常常是亮著的,不少年輕的設計師在其中研究拓展,而帶頭的往往就是室主任劉玉祥。
除了搞科研帶頭衝在前面,劉玉祥還敢於為研究室的年輕人「背鍋」——年輕人出錯了,他會先把問題扛起來,分擔壓力,然後再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與此同時,他也通過項目和試驗錘鍊團隊。
設計師趙敏說,劉玉祥就是「不把原理弄清楚不罷休的『軸』人,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敢把責任擔在自己身上的人」。
工程師的目標是,完美地實現設計思想。但在實踐過程中,由於諸多因素的限制,工程實現和設想比起來總是不完美的。
面對這種不完美,劉玉祥選擇用「軸」文化應對,說白了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較真較真再較真」。在他還是航天江南自培研究生的時候,為了搞清楚自己論文的研究背景,他花了8個月查詢資料,為論文收集材料、調研做的筆記,就足足記滿了5個筆記本。
如今,劉玉祥35歲了,他有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在交談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他擔心自己研製的產品被取代、被超越。「儘管我們的技術或產品,現在被認為是顛覆性創新,但不代表以後也一直是」。
「不能停下來,不能停下來,一有新方案就要不停嘗試,尋求新的可能。」劉玉祥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