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2021-01-11 星球研究所官方帳號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4月29日

2019北京世園會開幕

一位讀者給我們留言:

「想知道植物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於是我們決定以廣袤的森林為例

做一個簡要的解答

對於這個星球上

曾有的、現有的、將有的一切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或建議

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我們將不定期選擇讀者的提問推送短文

希望能為你解答一二

以下是正文

世人說

「獨木不成林」

那麼如果

樹木多達千萬棵

將是怎樣一幅畫面?

也許如同樹的陣列

漫山遍野嚴陣以待

(漠河,秋天的森林,攝影師@陸雨春)

也許是巨木撐天

萬千利劍直指蒼穹

(新疆伊犁瓊庫什臺的森林,攝影師@劉承徭)

亦或是綠蔭如蓋

遮天蔽日只留下斑駁的光影

是的

這便是「森林」

(森林一般是指在一較大面積的區域內,以樹木為主體構成的植物群落及生態系統,各個國家、地區、組織對於森林的詳細定義不一而足,本文中的森林主要指木本植物組成的群落,也包括一些較為高大的草本植物群落,屬於較為廣義的「森林」概念;下圖為森林中的光影,攝影師@Jerry Wang)

世人也說

「十年樹木」

那麼如果

將時間拉長至數十億年

又會是怎樣一番圖景?

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

環境由此改變

生命因此繁衍

文明就此誕生

一曲森林之歌在大地上奏響

01

初生

早在數十億年前

陸地上一片荒涼

只有風與水

日復一日地衝刷著裸露的地表

但在廣闊的海洋中

眾多微小的生命卻欣欣向榮

這便是地球的

微生物時代

在淺海環境下

微生物密密層層、交疊生長

即便在數十億年後的今天

人類仍能在海邊發現其痕跡

從中一窺當年的盛況

(現代疊層石,疊層石為一些海洋微生物,尤其是藍細菌,在生長過程中,黏結沉積物顆粒,不斷層疊堆砌而成的半生物、半沉積構造,其切面上顯示出層層紋理,故被稱為疊層石,圖片來源@VCG)

微生物時代的繁盛

持續了超過10億年

其中一些微生物

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從而逐漸改變地球大氣的組成

直到4億多年前

陸地植物的祖先才離開海洋

開啟了進擊陸地的徵程

苔蘚作為植物先鋒之一

率先徵服地表

將第一抹綠色鋪滿裸露的巖石

(生長在石頭上的苔蘚,攝影師@Jerry Wang)

隨後

在匍匐的苔蘚之上

一類新植物閃亮登場

它們體內如「吸管」一般的維管束

不僅能夠源源不斷地傳輸養分

還足以支撐身體向空中生長

儘管最初的身形僅有幾釐米高

卻是當時陸地上唯一的「森林」

地球自此進入了

蕨類時代

蕨類植物的祖先被稱為原蕨植物

它們體型微小

成片聚集在河湖岸邊

(一種原蕨植物:庫克森蕨的復原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而隨著地球環境的改變

陸地變得越來越溫暖溼潤

植物的生命力也愈發旺盛

曾經低矮的原蕨植物不斷向上生長

演化成真正的參天大樹

其中一種為石松植物

「腰圍」2米以上

高度可達40米

相當於10層的高樓

(一種石松植物:鱗木的復原圖,表皮布滿菱形或橢圓的紋路,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另一種為節蕨植物

其主幹像竹子一樣分節生長

葉片則從中間向四周延展

高度可達30米

同樣一樹擎天

(一種節蕨植物:蘆木的復原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第三種是真蕨類

即今天的蕨類植物

但較之今日

當時的它們則更加高大魁梧

目前仍生長在亞熱帶、熱帶地區的桫欏

其樹幹粗壯、高聳、挺拔

傘蓋般的枝葉遮天蔽日

一如蕨類時代的盛世景象

(福建省龍巖市的桫欏,攝影師@劉豔暉)

石松、節蕨、真蕨

組成了茂密的蕨類森林

林下湖沼縱橫、水汽氤氳

眾多古老奇異的物種

紛紛在此尋得一片天地

巨大的蜻蜓在空中遊蕩

笨拙的蠑螈緩慢爬行

爬行動物的祖先身形小巧

藏身枯木中探頭探腦

(石炭紀森林中的生物,藝術想像圖,圖片來源@Photo Editor ArtPictures)

一代代樹木死亡後

則沉入林下的沼澤中

緩慢的地殼沉降

讓沼澤環境得以長期存在

植物遺骸也越積越厚

歷經複雜的微生物作用

加之溫度和壓力變化

則形成煤炭

那個時代形成的煤層

分布範圍如此之廣

儲量如此巨大

以至於整個時期被命名為石炭紀

(秦皇島煤炭碼頭,黑色的部分為人工堆積的煤山和鋪滿地面的煤,圖片來源@DigitalGlobe)

然而

蕨類植物雖然身軀高大

生殖細胞卻十分脆弱

離開水體則容易乾燥死亡

直到距今3.8億年前後

(泥盆紀中、晚期)

一種新的繁殖方式

終於在物競天擇中脫穎而出

新的「森林」即將登場

02

開拓

這種先進的繁殖方式

便是種子

種子外披「盔甲」:種皮

自帶「食物倉庫」:胚乳

能夠適應更加複雜的環境

大大提高了繁殖的成功率

於是利用種子繁殖的裸子植物

迅速代替蕨類、佔領地表

地球自此進入

裸子植物時代

在因恐龍而聞名的

侏羅紀和白堊紀

最古老的裸子植物之一

蘇鐵

在連成一體的大陸上幾乎無處不在

如今四川攀枝花的蘇鐵自然保護區內

仍生長著20萬餘株蘇鐵

堪稱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森林」之一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蘇鐵,攝影師@李貴雲)

與蘇鐵同時繁盛的銀杏

則更偏愛溫帶環境

在侏羅紀時期的中國北方

比今天種類更豐富的銀杏家族

成為森林中最主要的樹種

(銀杏為侏羅紀時代的孑遺物種,是典型的裸子植物活化石,攝影師@山風)

另外三類裸子植物

松、杉、柏

則在人們的生活中最為常見

它們雖然出現稍晚

卻持續繁盛至今

甚至以65%的佔比

撐起了中國森林總量的半壁江山

無論是溫暖溼潤的環境

還是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都有它們生生不息

(生活在溫暖溼潤地區的池杉林,攝影師@沉默的劍心)

氣候嚴酷的大興安嶺北部

落葉松、樟子松等裸子植物

形成面積超過700萬公頃的森林

(請橫屏觀看,大興安嶺塔河森林,攝影師@王天成)

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

多種雲杉、冷杉傲然挺立

形成茫茫林海

(吉林靖宇縣長白山的森林,攝影師@石耀臣)

西北的阿勒泰山區

和大興安嶺所處緯度幾乎相當

松林形成一面面密不透風的牆

(阿勒泰落葉松林,注意下方的人,攝影師@鄭斐元)

高緯度地區日照角度低

樹木為了獲取更多陽光

必須極力向上生長

形成了這裡遮天蔽日的森林景象

(伊春,小興安嶺的森林,高大的針葉林遮擋了陽光,使林下較為陰暗,攝影師@楊磊)

此外

天性「高冷」的松、杉、柏

同樣「偏愛」高山

它們或是密布整個山坡

(北京第二高峰海坨山上的松林,攝影師@Mark Li)

或是鋪陳雪山腳下

(川西黨嶺村的高原黃衫松,攝影師@趙永清)

憑藉先進的種子繁殖

裸子植物帝國到達鼎盛

然而

生命演化的車輪依舊滾滾向前

森林帝國勢必再次「改朝換代」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下一個帝國的建立

竟起源於幾朵小花

03

繁榮

這些不起眼的小花

屬於植物界最年輕的類群

被子植物

花朵的子房

如同一個天然庇護所

避免種子受到外界的破壞

當雄性配子通過雌蕊結構

精準地進入子房後

子房便發育為包裹著種子的果皮

而在人類眼中

便是花朵凋謝

代之以累累碩果

(花的結構,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果皮不僅有效保護種子

還是除了胚乳外

種子發育的又一重要「糧倉」

於是

被子植物的繁衍效率突飛猛進

從白堊紀開始便席捲全球

令地球進入嶄新的

被子植物時代

被子植物的種類格外豐富

僅中國就有近29000種

是裸子植物的100多倍

多樣的物種帶來更廣泛的適應性

讓被子植物幾乎佔領地表的任何角落

在我國東北

興安嶺的寒冷山地中

被子植物的先鋒白樺

與裸子植物落葉松並肩而立

(大興安嶺白樺林,攝影師@鄭斐元)

到了中部

秦嶺的山坡深谷之間

被子植物組成的闊葉林

與裸子植物組成的針葉林雜居而處

形成五彩斑斕的針闊葉混交林

(秦嶺針闊葉混交林,攝影師@鄭斐元)

萬木崢嶸的神農架林區

以水青岡為主的樹木漫山遍野

將山體覆蓋得不留一絲縫隙

(神農架林區,攝影師@程境)

胡楊則生長在西北大漠戈壁

其耐旱能力遠超裸子植物

(沙漠中的胡楊,攝影師@趙來清)

中國南方的熱帶地區

氣候溼潤、降雨充沛、日照強烈

更加適宜被子植物的生長

廣西、雲南等地的熱帶雨林

均是被子植物的天堂

(廣西靖西縣通靈峽谷的熱帶季雨林,攝影師@盧文)

東南沿海的紅樹林則更為特別

它們生長在海灣和灘涂之間

錯綜複雜的根系

能從鹽漬的土壤中汲取養分

(深圳紅樹林,紅樹的主幹挺立在灘涂之上,土壤下則是四處延伸的複雜根系,根系向上生長破土而出,形成密密麻麻挺立的小根,攝影師@鄧飛)

組成森林的大多是木本植物

一般具有木質的堅實莖幹

以此區別於身軀柔弱的草本植物

但某些種類的「花草」

體內纖維緊密纏繞

足以形成媲美木本植物的高大莖幹

椰樹

便是這種「意料之外」的草本植物

它們憑藉種子的漂流

成功佔領其它植物難以到達的荒島

(泰國蘇梅島的椰樹,攝影師@Rocky Han)

另一種「草」:竹子

則以「獨木成林」之勢

在中國南方形成無邊的竹海

(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攝影師@李瓊)

森林佔領下的陸地

成為各種生物的樂土

靈長類動物

在樹棲生活中獲得靈活的手指

(雲南滇金絲猴保護區,金絲猴靈活的手指讓它們能夠更好地抓握食物,攝影師@吳朝娜)

其中一批特殊的靈長類

則擁有更加發達的大腦

經過幾百萬年的歲月

逐漸演化為人類、創造出文明

並徹底改變了森林發展的進程

04

未來?

早期的人類

依靠狩獵和採集生活

森林中樹木提供的果實

以及林中大量的野生動物

均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廣州,荔枝樹,攝影師@姚朝輝)

但農業的出現

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平衡

粟、黍、水稻和小麥

開始成為人們飲食的主體

而為了養活日益增長的人口

越來越多的森林被開闢為農田

(永定初溪的土樓與農田,農業社會中,人類為了種植莊稼而開發了大量山林,攝影師@李藝爽)

同時

大量的木材成為了建造房屋的理想材料

一根根高大的立柱拔地而起

撐起無數人的家園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人們正在建造木屋,攝影師@楊照夫)

當然

人類對森林的開發

遠不止蓋房造屋

從木舟、木車、木橋、木棧道

到木製家具、日用品和木雕裝飾

森林不斷變換著形態

進入人類的生活

(婺源思溪延村老宅的精美木雕,攝影師@陸雨春)

一些「落單」的樹木

也成為生活中的點綴

(雲南廣南,一棵大榕樹下,村民聚在一起閒談、活動,在這樣的村落中,樹下常常是人們喜愛的聚會場所,攝影師@李貴雲)

莽莽山林留在人們的精神之中

成為歷代文人隱士嚮往的世外桃源

(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但大多數時候

森林只是人類利用的資源

持續千年的農耕、屯田與大興土木

讓森林逐漸不堪重負

當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

則又給森林帶來新一輪挑戰

由於對木材的需求大大增加

在鋼鐵機器的碾壓下

森林像被收割的莊稼般一片片倒下

(廣西宜州,一處砍伐森林的場地,攝影師@盧文)

大量樹木或是充當燃料

或是成為工業原料

又或是鋪設鐵路、建設橋梁

工業社會消耗森林的速度遠超以往

以中國為例

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

全國森林覆蓋率僅剩10%左右

(近30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變化趨勢,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人類在城市中

用鋼筋與混凝土

建起新的「森林」

與曾經的森林帝國遙遙相望

(廣東廣州海珠區城中村與溼地公園,以一條道路相隔,攝影師@盧文)

而隨著森林面積的減少

需要森林庇護的生物也一路退卻

躲藏到僅剩的高山深林中

甚至瀕臨滅絕的邊緣

(秦嶺羚牛,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種群數量僅5000頭左右,攝影師@李傑)

好在環境的劇變

終於引起了人類的警覺

儘管很長一段時間裡

森林消亡的趨勢依然難以扭轉

直到1992年

有賴於數十年的植樹浪潮

我國森林總增長量才超過總消耗量

大地終於有望重歸綠色

(寧夏彭陽的螞蟻森林,持續的植樹造林活動正在讓黃土高原恢復綠色,攝影師@趙樂源)

人造的塞罕壩林場

如今已是萬木蔥蘢

森林面積達到112萬畝

森林覆蓋率高達80%

(塞罕壩林場,攝影師@趙高翔)

截至2016年

整個中國的森林面積

已經超過200萬平方千米

(中國森林分布圖,數據來源於中國林業資料庫,製圖@鞏向傑&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與世界上其它國家相比

過去55年的時間裡

中國平均森林面積位居世界第五

(1961-2016年世界平均森林面積最高的10個國家,數據來源於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人們渴望森林、呼喚森林

推動了「城市森林」的誕生

也讓人們看到了

城市與森林共存的希望

綠地、園林、行道樹

甚至屋頂的花花草草

將成為人類時代下的「新森林」

(重慶城市中的植被和建築,攝影師@張坤琨)

但由於巨大的人口基數

中國人均森林面積仍然稀少

一個真正的森林帝國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請橫屏觀看,西藏雅魯藏布江人工林全景圖,攝影師@Tommy天宇)

在對未來的想像中

一種是末世

一種是盛世

末世人類滅絕、城市崩塌

盛世高樓林立、科技發達

但兩種想像有一點相同

那就是森林的回歸

或是荒廢的城市重新被森林佔領

或是新興的城市被森林環繞

但不論人類存亡

世界終將重歸森林

森林之歌

仍將在大地上迴響

(一個廢棄的土樓被森林包圍,拍攝於福建永定橫甲,攝影師@李藝爽)

創作團隊

編輯:楨公子

圖片:任炳旭&劉白

設計:鄭伯容

地圖:鞏向傑

審校:雲舞空城&紀秋梅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楊關秀《古植物學》;Thomas N.Taylor Paleobotany;科林·塔奇《樹的秘密生活》;陳靈芝主編《中國植物區系與植被地理》;應俊生,陳夢玲《中國植物地理》;金銀根《植物學》

相關焦點

  • 人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個很大哲學問題,至今哲學家們也無法定論。其實不光是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到底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都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人會不會有前世和來生。對於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以大膽的發揮想像,或許能給哲學們提供一些靈感。
  •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這個哲學問題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所不同的看法,小編也有小編不同的看法。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好理解。往小了說是我們本身的起源。往大了說可以認為是世間萬物的起源。我們來源於我們的父母,父母往上說來源於人類。而人類的起源,就開始複雜了,可能是猴子,也可能是其它。再往上我們還要研究物質的起源。所以這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似乎是個絕對的邏輯起點,但是既然如此,那麼最初的能量匯聚又是怎麼來的呢?這世界所有的一切能量都是由於匯聚能量再重新釋放而來啊! 好的邏輯是能夠讓研究它的人看到他本身無法看到的結果,甚至能幫助人理解,人本來無法想像的原因。爬到本來無法爬到的高度看這個世界。通過上述兩段尋找絕對物理邏輯起點的文字中我可以認識到如下幾點;1、我們人類目前所有的認識都只停留在相對認識的觀點中。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海潮青年:中學地理課本中的黃土高原,是被治理的對象,故給人的印象是水土流失、乾旱貧瘠、生態惡化、生活艱苦,其實,這些只是黃土高原的一面;黃土高原還有另一面,你是否會想起它曾育養早期文明之曙光,華夏古文明之搖籃,除了豐富的礦產,你是否還會想起它別樣風土人情和尚未被周知的地貌景觀,你是否會回顧它從哪裡來,是否會想像它到哪裡去?
  • 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道德經中也許有答案?
    宇宙是從哪裡來的,宇宙要到哪裡去?宇宙的要素是什麼?宇宙運轉的規則是什麼?宇宙的終極歸宿是什麼?道德經第25章解答的就是這些問題。宇宙是從哪裡來的第二十五章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首先來看下這個「有物混成」是指什麼?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個狀態。大爆炸之前是什麼狀態,道家稱之為混沌,其實指的就是奇點,在大爆炸之後才有宇宙。
  • 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來形容他的處境,熟不知這就是哲學上著名的「奪命三連擊」。其實這三個問題有著古老的背景,他們旨在讓人們認識自己,而這三個通俗問題的背後則涉及三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它們分別是: 自我意識的本質問題 ;人的本質問題;自由的本質問題。這是在代表人類發問,也是在代表每一個人發問。一個人從蒙昧中走出來、從沉睡中醒過來的時候,往往會問這三個問題。
  • 我們人類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人類在進化中,首先是幹掉了與之爭食的巨大的肉食動物,後來又幹掉了與之爭食又爭空間的其它人種,直到現在,這個殘酷的進化仍沒停止,那就產生了兩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兒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永遠無解。 五萬年前的非洲不是現在的景象,那裡接近赤道,天氣溫暖,森林覆蓋,動物繁多,動植物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用現在的話說是人類最宜居的地方。 人類是怎樣從非洲走向世界各地的呢?讓我們來還原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在二百五十萬年前的東部非洲,人類開始從猿類中分離出來。
  • 人類到底是從哪裡來,未來會到哪裡去?
    在地球形成初期,這些小行星和碎片塵埃掉落到地球,一些細菌漸漸復活成為地球上的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形成如今千姿百態的生物圈。這個說法減少了地球自身演化從無機到有機的過程,後面的過程與上述第二種差不多。現在發現宇宙廣泛存在有機分子,這種說法的可能性很大。不管哪一種生命起源說,都不否定地球生命是從原始到低級,從低級到高級進化出來的。因此,達爾文的進化論理論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是人類對生物的研究從神學走向科學的重大轉折。
  • 螞蟻森林模擬地圖在哪裡 螞蟻森林模擬地圖怎麼找自己的樹
    螞蟻森林模擬地圖在哪裡,螞蟻森林模擬地圖怎麼看。支付寶螞蟻森林的玩法很多用戶都在玩,小夥伴們累積到一定的能量可以種樹的哦,最近,支付寶螞蟻森林也上線了阿拉善地區模擬地圖,小夥伴們可以看到自己種的樹哦,螞蟻森林模擬地圖在哪裡,螞蟻森林模擬地圖怎麼看,小編來為大家介紹。
  • 你從哪裡來? 你要到哪裡去?
    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是物理學和哲學的終極問題是上帝創造了宇宙還是大爆炸?我們真的能回到過去嗎?你知道為什麼世界是十一維嗎?宇宙是否需要一個創造者?......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宇宙是永恆不變還是膨脹或是在收縮?時間有沒有盡頭?我們知道杯子在重力作用下,會從桌子掉到地上;但為什麼我們從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來並跳回到桌子上呢?這就是時間的秘密!那時間又是什麼?它的起點在哪裡,又將在何地終結?
  • 人從哪裡來,死後到哪裡去?告訴你生前和死後的秘密世界
    關於人從哪裡來,最常見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創世說,人是神造的,像基督教、古希臘文明、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女蝸造人說,幾乎所有文化神話故事的起點都包含這個部分。第二種是「天生的」,自然生長進化的,從一個小小的細菌慢慢長成單細胞,再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到兩棲,到哺乳動物。神創的部分我們直接跳過,因為很難證實它的真假,討論起來也沒有任何意義。
  • 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唯物主義者肯定會回答,我是我,從媽媽肚子裡來,終將走向死亡。可這樣回答哲學三問是不是有點好笑啊,因為這樣回答誰都知道,何必又要問?這三個問題能成為哲學三問肯定沒那麼簡單了。Orch-OR理論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由於量子引力效應產生的,意識則以量子信息的形式存在於腦細胞的某種"微管結構」內,而在人類瀕臨死亡前,量子信息——也就是意識的量子態會脫離腦細胞的微管結構,傳輸到宇宙中去,因此人類去世之後,意識仍然會存在於宇宙中。但如果瀕臨死亡的人又活了過來,量子態又會重新回到腦細胞的微管裡。
  • 人從哪裡來 要往哪裡去
    人從哪裡來 直到20世紀以前,地理因素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都舉足輕重,雖然其影響不一定是根本性的或決定性的,但其重要性則不容忽視。當然,地理因素再怎麼重要,也比不過人自身。受了進化論的影響,一提起原始人就以為是類人猿,其實「原始人」,並非從猿進化到人過程中的類人猿,而應該是那些跟文明起源有關的人。這些人從哪裡來,往何處去?他們當年應對氣候變化的選擇,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的命運。確切地說,他們來自東非大裂谷,地球上那條最大的斷裂帶,看似傷疤,一條碩大的「刀痕」呈三角形,位於三點之間,南點莫三比克入海口,西北點位於蘇丹約旦河,北點可入死海。
  • 基因合成之王金斯瑞從哪裡來 到哪裡去
    原標題:基因合成之王金斯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金斯瑞希望攜手並助力更多的優秀企業,共同推動全球基因與細胞治療產業取得更加快速的發展……」9月22日上午,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克寧博士在
  • 讀懂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今天,她希望用通俗有趣又嚴謹的科普讓更多人領略這份科學之美,了解我們的宇宙從哪裡來,會到哪裡去。又到了每年10月儘可能通俗地給大家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間。我希望儘量用貼近中學物理的語言,講清楚這些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工作做了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的,有什麼結果和展望。
  • 進化論:人由森林古猿進化而來,那第一個森林古猿從哪裡來的
    說到進化論,相信不少朋友都會吐槽,認為進化論是錯的,雖然有不少朋友對進化論持有質疑的態度,但就目前而言,進化論還是一個比較主流的觀點,科學家也找到了很多關於進化的證據。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現在的人類從森林古猿進化而來,這些森林古猿生活在1000多萬年前。
  • 蜻蜓冬天到哪裡去了?
    蜻蜓為蜻蜓目蜻科和蜓科昆蟲的總稱,屬於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用極發達的臉蓋捕食,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蜻蜓冬天到哪裡去了吧
  •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普羅米修斯》
    漸漸的,祖先流露出對宇宙的極度好奇和無上崇敬,最終,竟養成了「仰望」的姿態,奈何無法觸摸到太空,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的洗禮,祖先們又開始確信「造物主」像人一樣隱藏在天底下某一個角落。於是,祖先們逐日、渡海,歷盡千難萬險,只為在天的盡頭,海的盡頭找到我們的造物主。很可惜的是,他們卻不肯低下頭,仔細看看手中的木棒、利器,和那圈中馴養的野狼、鹿羊,承認自己就是神。
  • 「好書推薦」中國道路從哪裡來、向哪裡去?
    「好書推薦」中國道路從哪裡來、向哪裡去?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道路從哪裡來
  • 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些哲學終極問題,竟都出自社區大媽...
    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這些話原本都是直擊靈魂深處的終極哲學問題,如今卻成了每個社區門口叔叔、大媽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