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元帝時期(公元前45年左右),漢代有位著名的易學家,叫「京房」。曾說過「天冬雷,地必震」的應兆。近日多地降溫降雨,在11月17日、18日夜裡或白天,很多地區都聽到了「冬雷陣陣」。按照京房的說法,對應著會發生地震。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1月18日20時46分在河北唐山市豐南區發生2.0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古人為何會有這樣的認知呢?

首先,我們知道,關於天象應現的問題,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如所謂的伏羲畫先天八卦,就是「觀天象,以應人事」而成的。人類對自然事物,由最初的畏懼到敬奉,是我國神仙文化的基礎。由敬奉到觀測,以及掌握自然的一定規律,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當然,一切天氣現象由其「氣象條件」決定;即使氣象反常,也不過是氣象條件具備了才發生。

從上古時期,到先秦,陰陽學家結合道家的理論,提出宇宙形成的「元氣論」。把天地萬物都看成是由「氣」組成。這一理論進一步提出「陰陽」的說法,直接體現在對天文天氣現象的解釋上。如日為陽之精,月為陰之精,陰陽二氣聚而為雲等。而雷電的形成,科學解釋是帶負電雲層,與帶正電雲層,相互碰撞發生的放電現象;雷聲是周圍空氣受擠壓而發出的強烈震動。按照古人的觀點,陰間交爭為雷(《莊子》);這樣就把打雷與陰陽相結合了。

天地星辰等氣象皆是陰陽二氣的結合及相互作用。而把陰陽學說的觀點在用與人事,便有「君臣父夫為陽」的說法。再細分點「君若為陽,臣就為陰」;朝廷為陽,地方為陰。冬雷發生的氣象條件,按照現代氣象學的說法,冷熱氣流形成劇烈的氣流運動,就會發生雷電現象。冬雷的發生因素是「地面的暖溼氣流活躍,上空的冷空氣也很強烈」,這種情況下,一旦兩股氣流相遇,就會在冬天發生打雷現象。體現在我國的氣象條件就是北方冷空氣強烈,南方冬季天氣又偏暖;北方冷空氣加劇南下,與南方暖溼氣流相遇產生強烈對流,就產生了「冬打雷」現象。

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進一步把「天象應人事」的說法鞏固了。尤其是在天象與江山社稷、軍國大事、政治教化等方面,給予更多結合。京方作為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其說《易》,最擅長的就是「災變佔驗」。他之所以說「冬打雷,地必震」,因為他認為,冬天偏暖是因為「春夏之季濫殺無辜生靈而導致的,同時人類不思改過;這種情況下,上天就會反季節而使冬天偏暖,這樣一來,地表溫熱,地下早已冬眠或休眠的蟲害會驚雷而動,瘟疫四起。因此極易發生地震。

同時,民間有「冬天打雷,遍地起賊」的說法。這個「賊」並不是特指盜賊,說的是社會風化問題;指「奸佞娼盜的小人」。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還是京房講災異等;其目的都是「向君王諫言」,也可以說是變相地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董仲舒講《春秋》、京房講《易》,皆屬於經學。並非後世那些「陰陽讖緯之學(緯學)」。正如《漢書·京房傳》載「古帝王以功舉賢,則萬化成,瑞應著;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宜令百官各試其功,災異可息」。(本文單純從文化講解,皆是從古人對古代的認知中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