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經濟比北方強多少?
正文開始之前,我們不妨先做個小調查,你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
我先來,我來自北方。
根據已經公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有33個城市的人均GDP在10萬元以上。
其中只有6個在北方,剩下27個都在南方。
2019年中國福布斯十大富豪中,只有1.5個北方人,一個是恆大的許家印,來自河南周口。
半個是牧原股份的秦英林,來自河南南陽。南陽正好在秦嶺以南,淮河以北,所以他算是半個北方人。
除了他倆以外,其他八個富豪都來自南方。
比如字節跳動的張一鳴,雖然公司在北京,但他是地道的福建人。
還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5年前,國內網際網路三大巨頭是BAT。
地理位置從北向南,依次是北京的百度,杭州的阿里和深圳的騰訊。
現在5年後,最先掉隊的是位於北方的百度。
截止2020年5月,阿里市值5829億美元,騰訊市值5500億美元,百度市值僅為378億美元。
在我們熟悉的手機行業,同樣有類似的事情。
目前國內手機四家大廠,華為,oppo,vivo,小米。華為在深圳,oppo和vivo在東莞,小米在北京。
從數據上看,最先掉隊的仍然是北方的小米。
2018年第三季度,華為的市場佔有率為23%,小米為13%。
一年過去,華為市場佔有率飆升至40%,小米下滑到8%。
小米手機的出貨量由1300萬下降到880萬臺。
各行業都有類似的數據,不僅僅是巧合這麼簡單。
在證券行業也是如此,中國有兩家股票交易所,一個在上海,另一個在深圳。北京沒有。
北京不是不想搞交易所。2012年,北京擴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轉讓試點,也就是新三板。
此前的2009年,深圳已經推出創業板。2019年,上海的科創板也正式開板。
截至現在,上海的科創板一路紅紅火火,深圳的創業板早就是國內的主要市場之一。
而北京的新三板,大多數人已經忘了還有這麼個市場。
在證券行業說的「北上」,不是上北京,而是到上海。
然而上海也在南方。證券行業的北上,最北也過不去長江。
大家現在看視頻的網站。抖音、快手、B站。
前兩家都是北京的公司,B站在上海。
當然這幾家公司,現在還說不好哪個能笑到最後。
但是在你的心裡,是不是更愛B站多一點?而且,三家的老闆可都是南方人。
說完這麼多例子,難道北方真的是經濟的黑洞嗎?
北方在經濟領域完全被南方碾壓,到底是因為自己不行,還是南方太強?
很多人都會說是因為南方人比北方人聰明,這種說法未免太臉譜化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自古以來南方地區都應該比北方富足才對。
可事實不是這樣。
北方經濟的輝煌過往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咱們要把歷史往回說2000多年。
早在先秦的時候,孔子編詩經,其中分成風雅頌三部分。
風也就是各國民歌。孔子收集了當時15國的民歌,有齊風、魏風、秦風、鄭風,唯獨沒有南方的楚國民歌。
在當時來說,南方是蠻夷地區,被鄙視的存在。
後來南方有了自己的《楚辭》,有屈原和離騷。然而並沒有什麼用。
北方的《詩經》,已經列入四書五經,相當於現在的核心價值觀,站在整個鄙視鏈的最頂端。
一直到盛唐時期,李白寫的南方還是「兩岸猿聲啼不住」。
白帝城位於今天的重慶,這時候還是原始森林,滿山猴子。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從此以後,北方開始被更北方的遊牧民族頻繁入侵。
北方的有錢人帶著錢南遷,南方快速發展起來。
另一方面,北方在持續幾百年的戰亂下,迅速墜落。
最典型的就是南宋。《神鵰俠侶》裡的郭大俠鎮守襄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襄陽。
這裡已經是南宋最北邊的邊界了。
從古代詩詞裡邊,我們也能看到北方衰落的路徑。
比如長安曾經是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唐朝的杜牧寫: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片繁榮的景象。
等到了北宋,柳永寫長安只剩下古道瘦馬: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再到南宋的辛棄疾,只能寫: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辛棄疾已經看不到長安,和長安一起消失的還有北方繁榮的經濟和文化。
很多人說北方經濟衰退是從唐宋開始的。這種說法不對。
因為在唐宋之後,北方經濟至少還有兩輪繁榮的周期。一是清朝的山西晉商,二是改革開放前的東北。
到了明清兩代強勢的政權,北方邊患消除,經濟重新開始繁榮,又超過南方。
其中的代表就是山西的商業資本迅速崛起,也就是晉商。
一開始,晉商發展主要是依靠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
到明朝末年的時候,一部分山西商人開始往返關內外,為關外的滿族政權輸送物資。
比如當時清軍出徵的時候,都用隨軍票號,票號就像現在銀行。
每人在票號有一個存摺,領錢之後,記在存摺上,等打完仗再去取。
就算有人戰死沙場,最後他的存摺也會送到家人手裡,讓人特別放心。
在隨軍出徵的過程中,山西票號得到蓬勃發展。
晉商的崛起和清朝的繁榮密切相關。
因為海禁政策,清朝的貿易只能跟北方的蒙古和俄國進行。
晉商是官方授權的唯一指定進出口商。
就算和晉商齊名的徽商,也只能在南方沿海偷偷做一些走私生意,沒辦法跟晉商相比。
這是晉商最輝煌的時候。很多史學家把晉商和義大利商人相提並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一直到現在,百度的李彥宏和富士康的郭臺銘,也都是晉商的代表。
等到了清朝末年,南方沿海省份新的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資產階級崛起,北方的晉商開始沒落。
南方經濟再次超過北方。
民國政府定都南京之後,長江三角洲成為全國經濟最繁榮的地方。
幾十年前的東北地區也是類似的例子。
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作為全國核心重工業經濟區,東北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一直到1980年,全國最重要的三個工業省份還是上海、遼寧和四川。
但是到了90年代之後,南方經濟開始起飛,東北經濟卻一路下滑。
一直到今天,東北振興的口號喊了幾十年,一直也沒振興起來。
南方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
清末資產階級興起,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是歷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在此之前,我們國家一直是農業社會。財富積累要靠農業和農產品貿易。
從地理條件看,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
在農業社會裡邊,北方經濟要比南方有先天優勢。
這個階段的南方經濟更像是北方的備胎。
只有北方遭遇戰亂的時候,南方經濟才能超過北方。
明清之後,中國和整個世界都從農業經濟進入商業經濟模式。
在商業經濟中,南方就比北方有更大的優勢。
在南方有更發達的水運系統,可以更方便的聯接東南亞、非洲、歐洲和美洲國家。
這之後北方就變成了南方經濟的備胎。
只有南方的港口被封閉以後,北方經濟才能超過南方。
比如清朝時期的海禁政策,晉商快速崛起。
後來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籤訂《南京條約》,被迫開放5個口岸,最南邊的是廣州,最北邊的是上海。
全都是南方口岸,沒有一個在北方。
在這些開放口岸的基礎上,南方的民族資本發展起來,開始主導中國經濟。
在商業社會,南方耕地少的劣勢就沒那麼明顯了。
甚至可以算是一種優勢。因為耕地少,南方人只能背井離鄉,出門做生意。
福建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福建,有88%的地區都是山區和丘陵,平原只有12%。
如果是農業社會,這種地形根本不可能發展起來。
正是因為農業不夠發達,福建人一邊唱著「愛拼才會贏」,一邊把沙縣小吃和莆田系醫院開遍全國。
根據2019年的數據,福建全省,包括城市和農村,人均GDP超過10萬元,排名全國第五。
在馬來西亞、印尼、 新加坡和菲律賓的福布斯十大富豪榜單中,都有7到8成來自中國福建。
南北方協作模式的差別
南方經濟強過北方,除了前邊講的歷史和地理因素外,還有人的因素。
在人和人相處的模式中,北方人更加獨立,南方人更加團結。這是經歷上千年農耕文明積累起來的天賦。
在古老的農業社會,北方人多數種植小麥,南方人多數種植水稻。
水稻種植的時候需要持續供水,農民需要相互協作建設灌溉系統。
同時也要協作各家各戶之間的用水日程。
所以在種植水稻的農業社會,農民之間更傾向於建立互惠互利的緊密聯繫。
相比之下,北方種植的小麥就要簡單一些,不需要精細化灌溉系統,也不需要與周圍的人有太多聯繫,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東北和內蒙人往往給人更加獨立的印象。
當年的遊牧生活就是這麼瀟灑不羈,不涉及到太多跟人協作生產的場景。
這種記憶被不自覺地繼承了下來。
因為耕作模式不同,來自水稻種植區的南方人要比小麥種植區的北方人協作意識更強。
有西方經濟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研究對象包括日本人、歐洲人和美國人。
其中日本人和我們的南方同胞一樣,主要種植水稻。歐美人主要種植小麥。
他們做了一個社會關係測試,讓被試者畫出自己的社交網絡。網絡中的自己和他人都用圓圈表示。
最後結果是美國人畫的關係圖中,用來表示自己的圓圈比其他人的圓圈平均大6毫米。
歐洲人畫的自己的圓圈比其他人大了3.5毫米。
而以種植水稻為主的日本人畫的自己比其他人小0.03毫米。
也就是說,小麥種植區的人更容易膨脹。水稻種植區的人會更加謙遜。
現在,就算我們大多數人現在都不再從事農業勞動。但這種文化基因還在影響大家。
而且在如今的商業社會,這種協作基因的優勢更加體現出來。
北方的百度和小米,都在各自的競爭中紛紛掉隊,說不定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南北方發展給個人的啟示
最後,阿牛做這期節目不是為了地域黑。
在南北方經濟差距的客觀事實下,我們試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找出一些蛛絲馬跡。
現在來看,原因有偶然也有必然。
農業社會裡惡劣的地理條件,卻成為商業社會中南方經濟發展的先天優勢。
南方協作至上的生產模式,在分工高度發展的全球化經濟中如魚得水。
北方人的優勢則更容易在一些其他領域表現出來。
比如在科研領域,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一直在北方。
估計幾十年內,還沒有其他學校可以挑戰他們的地位。
在文化領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是北方人。
最近,作品在全球範圍內受到歡迎的作家劉慈欣,山西人。
當然,隨著歷史的不斷推演,只要我們的國家還在不斷蓬勃發展,下一個經濟增長點發生在北方或者西部,下一個獲得諾獎的作家出自南方,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中國有很多成語形容南北差異的。
比如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甜北鹹。
正是這種差異構成了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