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隱憂,因果論唐朝安史之亂根源,不懂地理政治經濟何以言史

2021-01-10 阿鬥不傻

在思維模式中,因果論應該是用的比較常見的思維方式。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觀念,任何歷史事件的成因,為何會出現都會有因果論在裡面!

(因果論是思維方式的一種)

具體到唐朝的安史之亂問題,當然也可以這樣解讀!

那麼唐朝為何在最盛世的時候,卻發生了將唐朝從盛世打落馬下的安史之亂,最後盛極而衰就值得研究了。

每個王朝的盛和衰其實都有個漸變的過程。

比如漢朝盛極而衰是因為持續百年多的匈奴戰爭還有皇帝的控制力下降,地方豪族的崛起。

宋朝盛極而衰來自外敵入侵,明朝的盛極而衰則是制度性腐敗還有地方官僚階級勢力的膨脹。

縱觀歷史,還未有那個朝代,如唐朝一樣,在最盛的時候一下子被一場內亂打落王座。

(安史之亂)

那麼安史之亂為何發生?

真的是唐玄宗不理朝政,每日和楊貴妃花天酒地緣故嗎?

真的是李林甫放任安祿山坐大,楊國忠禍國殃民造成背叛嗎?

真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指導下,造成了胡人成軍閥最後野心膨脹嗎?

此三問涉及皇權,相權,還有民族政策!

可是都不能算真相,原因很簡單,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皇權有責任,相權有責任,民族政策有影響,但是他們都不是最主要原因。

真實的原因不過是制度化的因,造成了胡華民族政策的果,最後在皇權和相權輪番胡亂施為之下的必然爆發而已。

(唐玄宗和李林甫)

要理清安史之亂的根源,就必定不能脫離唐朝河北地區來討論。

河北地區即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地,也是唐朝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

他的特殊性在於它和中央直屬領地的天然割裂。

今日的河北道河朔地區,知道地理的中國人都知道,和中原大地是連成一片的,沒有水系和水網阻隔。

可是在唐朝宋朝時候並不是這樣,就在今日國家致力於大開發的雄安新區這一線,在唐宋時期是一大片的湖泊和沼澤,有多大?

(河北道在唐朝)

他們西起太行山,東入大海,幾乎將河北道一分為二!

這些水系的存在,即是唐宋時期北方的天然屏障,也是唐宋時期北方的飛地。

唐朝時候,這飛地屬於節度使的地盤,而宋朝時候這飛地屬於宋遼邊界線。

因為水系的阻隔,造成了唐代時候河北道南北兩邊的政治經濟環境截然不同。

水系以北的幽州還有易州因為遠離中原傳統經濟中心,生產力和經濟並不發達,生產結構還處於半耕半牧的狀態,這也是後世遼國為何能在燕雲地區施行一國兩制漢人耕種契丹人放牧政策的根源所在。

水系以南的魏州、洺州、相州等地,則是發達的農耕地區,經濟發達不說,人口也非常多!

(河北道分區圖)

當時在唐朝,整個河北道南北想加戶口數達到了唐朝的三分之一強,可說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

南北經濟差異,還有他在唐朝重要地位,讓唐朝,對於河北道的治理可謂費盡心力。

對於北方經濟不發達的幽州、易州唐朝的政策是,在幽易之外的北方設置羈縻州。

羈縻是中國古代一個常見的詞語,意思是,不施行正式的統治,而施行委派統治,被委派的就是歸附的遊牧民族,讓他們以夷制夷,施行自治,只要保持冊封進貢關係就好。

算是一種間接統治的方式,與管理成本而言,當然是更好選擇,唐後的元明清邊遠地區都有羈縻州的存在。

因為羈縻州的存在,河北道北方除了幽州、易州之外的地區,都是胡化很深的地區,在哪裡佔據主流位置的都是少數民族。

那麼安史之亂誘因真是因為河北道西部,經濟不發達,還有羈縻州的存在,造成胡人人口大增,最後尾大不掉成了動亂之源嗎?

其實這不是主因,因為縱觀河北道所屬的節度使,其實他們的勢力中心從來都不是胡華更嚴重的河北道北部,而是河北道南部經濟發達地區。

後來頂頂有名的河朔三鎮,南部有兩個即魏博與成德節度使,北部只有一個範陽節度使!

安史之亂時候,河朔三鎮還沒成名,而安祿山的正式官職則是平盧河東範陽三鎮節度使。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其實實際控制力河北道幾乎全部的勢力,再加上其胡人的出生,還有幽州起家的經歷,那麼他和河北道北方的羈縻州也有著千絲萬縷扯不清的關係。

(核心區和羈縻州)

那麼安史之亂為何會發生?

如果按照因果論來看,直接誘因是唐玄宗和楊國忠,一個皇權瞎玩,一個相權瞎掰!

原本李林甫在世的時候,其實安祿山安份的和小貓一樣,被壓制的死死的。從沒想過要犯上作亂,由此才有了李林甫對安祿山的提攜,而且當時的唐玄宗也有意扶持各個地方勢力,將各個節度使實力平衡。

這個微妙的平衡關係,需要的是權術和經營。

在唐玄宗勵精圖治的那數十年,這樣的朝局關係維持的都很好,幾乎沒有叛亂的隱憂。

可是在唐玄宗沉迷享受,在楊國忠執政上位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楊國忠並沒有維持勢力均衡的政治手腕,反而用不斷的告狀促成了安祿山的反心。

原本的安祿山計劃等唐玄宗死後再叛亂,最後被逼的沒辦法只能迅速叛亂。

以上都算是安史之亂的誘因之一,可是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不過是唐朝領土的板塊割裂造成的控制力下降而已。

唐朝的疆域之遼闊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蒙元!因為疆域太過遼闊才有在統治區之外,施行羈縻州間接統治的方式出現,才有了在各個邊疆地區設置節度使制度的出現!

(唐朝節度使)

就目的而論。

第一:可以緩解財政負擔。

第二:可以對邊緣地區施行有效統治。

第三:可以有效的抵禦四邊少數民族的侵擾。

這三個理由,讓唐朝選擇了節度使制度和羈縻州制度。

保證了中央的安穩,也讓地方安穩。

疆域太過遼闊即是唐朝強大的表現,也是唐朝衰弱的開始。

唐朝雖然大,但是經濟中心並沒有後世那麼多,集中於北方地區!

一個是西部政治經濟中心長安和洛陽,一個是河北道經濟中心也就是幽州與貝州,至於南方地區,當時並沒有後世的繁榮。(冀州清河郡)

長安和洛陽輻射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河北道輻射整個河北還有淮河流域。

兩個經濟中心,都是軍事後勤基地。

歸於中央的佔據了天下經濟的三分之一,而歸屬節度使的河北道則佔據了天下經濟的三分之一,還有那三分之一,零零碎碎分布於全國各地。

( 必定的反叛

那麼一個佔據了天下三分之一經濟力量的地區,如果被節度使掌控?

如果有異心?他有不反的理由嗎?

河北道,進可以下淮河抵關中,退可以憑險自守。

無論有沒有安祿山,在這樣的政治制度設置下,都會反,不過早晚而已!

這反叛和安祿山的民族成分關係不大,和唐玄宗的昏聵關係不大,和楊國忠的無能也關係不大。

最大的成因,不過是唐朝太大了,大必生亂,於是施行節度使制度,施行羈縻州制度,最後尾大不掉玩脫了。

而這又和經濟政治板塊格局,還有水網路網建設未跟上,造成的控制力不足有關。

換誰在那個位置都必定會反,只不過早晚和主角的問題而已。

唐朝只能說可惜了!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西方之亂何以成了「燈下黑」
    西方之亂何以成了「燈下黑」  近年來,西方世界頗不太平:美國選舉出現事端、英國脫離歐盟、義大利公投修憲失敗……西方精英多年來精心構築的價值觀和所謂「政治正確」遭到底層民眾的質疑、嘲弄和挑戰。然而,面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西方之亂」,西方社會要麼無視、要麼失語,既難以作出合理解釋,又找不到解決良方。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⑵社會的繁榮,有政治上的穩定、經濟上的發展、文化上的繁榮等諸多方面。通過圖文材料,了解隋朝的建設成就和貞觀之治、武則天統治、開元盛世的措施及影響。相關的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和展示。⑶物極必反、盛世之下隱藏著種種危機。由於不能妥善解決封建制度下的種種問題,隋唐終究避免不了走向衰亡的命運。
  • 生物、地理、歷史老師都來教藝術課 一零一中學老師玩「跨界」
    「下面我們欣賞敦煌壁畫」……10月16日上午,一零一中學的《中學跨學科整合美育課程開發和教學策略的研究》公開課現場人山人海,地理老師、歷史老師、美術老師……各學科教師都圍繞「敦煌莫高窟壁畫」開講,展示學科融合的教學魅力。
  • 政治科學視角下的大數據方法與因果推論
    這對政治科學及時應用創新方法探討新議題提出了迫切要求。國內外政治學家認為,政治學發展的前沿正在經歷探究政治現象背後之因果關係的變革①,而這一變革的推進源於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政治科學理論與方法的長期積累,更源於人類社會對政治學知識生產之內容、質量和價值的重新定義②。
  • 【社科專訪】浙江大學教授孫競昊:環境史學方法論深化「江南史」研究
    區域指的是地理空間。一個特定的區域共同體內有著一體化的同質性,並與其他區域以疆界體現出彼此之間的差別。  地理空間的單位分割有多種標準,首先是地理區位及其相關的自然條件。古往今來空間界域變動不居,但如年鑑學派所言,自然環境的變化通常是緩慢漸進的,所以區域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相對固定,故以「長時段」名之。
  • 每天一個小故事【安史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期,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使臣民奮發圖強,最終使大唐達到了「開元盛世」的盛況。此時此刻的唐玄宗,外有能幹將軍守邊,內有賢能大臣打理朝政,他全面開啟了肆意享樂模式。此時,一位肥胖的「中年油膩男」看到了可乘之機。
  • 張昊蘇評《晚清政治小說》︱瓶與酒之爭:世界性文學何以在地
    《魯迅小說的歷史地位——論〈吶喊〉〈彷徨〉對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貢獻》),而此意義上的文學觀念與創作體制都是相對西化的。在這一現代化的進程中,「瓶」與「酒」的不盡對應尤其凸顯——小說這一類目,初則在史、子兩部之間遊移,及後不但有文言、白話之殊,更於近代出現傳統「小說」與現代novel的不同;而小說史書寫中,對具有政治意圖的「目標驅動」型小說究竟應如何評價,也是一個不可繞過的核心議題。葉凱蒂的《晚清政治小說:一種世界性文學類型的遷移》,正有助於對這一話題的深化認知。
  • 論刑法中的因果關係
    「相當性」標準的把握  相當因果關係理論認為,凡屬發生結果之條件,必須與結果有相當之關係,在一般情形下,有同一之條件,均可發生同一之結果者,則該條件即為發生結果之相當條件,亦即為發生結果之原因,反之,若在一般情形下,有此條件存在,而依客觀的觀察,認為不必皆發生此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並不相當,亦即無相當因果關係,不過為偶然事實而已[21]。
  • 坤鵬論:人類的教授教鳥兒如何飛翔!
    可能你覺得上面這就是個笑話,瞎編亂造。但是,如果我們把鳥換成人類呢?說人類之所以會做事,是因為上過學,是老師、學者授課的結果,你還會覺得有問題嗎?但是,實際生活中,有多少事是經濟學家教會我們的?經濟是勞動人民、企業家幹出來的。但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經濟學家卻可以紙上談兵地為國家經濟出謀劃策!這不禁又讓坤鵬論想起了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監守自盜》。它講的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
  • 華夏何以稱「猾夏」?由新疆考古論大夏、吐火羅與雅利安之關係
    這一時期的「夏」,也就是筆者在《夏與商周並行論》中提到的「黃帝之夏」(或稱「大夏」)。因此,《山海經》把北狄與犬戎的祖先均歸之於黃帝的記載,可以理解為原始的戎、狄二族在通婚基礎上發展出了政治結盟關係,並由此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崇拜。
  • 追女生之因果論:很多男生都是因為這個,最後被「迷惑」了
    前言今天給大家饒有興趣的聊一聊,女生的因果論,很有意思的哦,請您務必看完,一定會大有收穫。其實現在,稍微有點戀愛經驗的男生都知道了,女生說的「我只要找一個對我好的就行」。這句話純屬就是煙霧彈,用來誤導咱們的。但你知道不,很多時候女生並沒有,騙你的意思哦,而且她們也是這樣想的哦。這就要牽扯到,女生的戀愛因果論了。
  • 《國王的兩個身體》中的問題意識:現代政治思想的中世紀根源
    問題意識:現代政治的中世紀根源?康託洛維茨在撰寫此書時並非沒有懷著強烈的問題意識。他認為,這部著作要「嘗試理解,以及,如果可能的話,嘗試說明:一種政治神學的某些原理,在作必要修正後直到二十世紀仍然保持有效,這是通過何種手段和方法,在中世紀晚期開始發展起來的?」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不管在哪種情形中, 實踐都是以非哲學的形態存在的, 因為其作用僅僅是使得科學知識在現實層面上成為可能, 但並未回答科學知識在認識論上何以可能的問題, 或者說, 傳統的實踐概念並不具有認識論的相關性。正因為看到了在傳統科學哲學中實踐概念的非哲學性以及這種非哲學性所帶來的認識論難題, 走向實踐, 重塑一種科學實踐哲學, 才成為當代科學哲學家們的共識。
  • 《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濟思想的萌芽時代
    經濟思想的萌芽時代 意識形態雖然與社會的階級分化同時出現,可是經濟思想——政治經濟思想——的萌芽卻是與小商品生產社會的發展同時產生的。社會的「有機」觀念無疑是為社會剝削進行辯護的,然而社會剝削依然是通體透明,顯而易見。有產階級直接佔有在使用價值形式下的社會剩餘產品。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在中國的道教的經典巨著《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先提出的善惡轉化思想。
  • 劉禹錫與《天論》: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在貞元時考中進士,授監察御史,參加了主張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受到保守頑固勢力的攻擊,遭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和好友柳宗元同命運,同是轟動一時的「八司馬」貶謫事件中的人物。劉禹錫在政治上雖然失意了,可是他在詩文學的創作和哲學的研究上卻有很高的成就。他的哲學思想,反映在《天論》以及和柳宗元討論的信中。
  •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
    土地與歷代王朝的興衰,有因果關係嗎?專家:結果是必然的任何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質上的,王朝的循環表現為一種經濟過程。但這種經濟過程又和一個文明的政治、文化和社會過程密切聯繫在一起,相互之間互為因果,經濟過程裡有社會政治機理作用的存在,而隨社會政治機理生發的某種經濟過程,反過來又會強化某種政治機理,並產生某種社會結果。還是從公共財政的匱乏說起,這是每個王朝到其晚期之後的必發之症。而公共財政為什麼會發生短缺?把自然的因素排除在外。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因人為因素所造成的一些景象。
  • 經濟思想的冒險|經濟學需要思想史嗎?
    一、經濟思想史的意義?經濟學還需要思想史嗎?我的回答是:不需要。沒錯,這是我在從事經濟思想史教學工作十年後給出的答案。經濟思想史有意義嗎?當然有。通行的經濟思想史教科書開篇一般都會強調本學科的價值。「為什麼研究經濟思想的歷史?
  • 弗洛伊德事件的本質與根源:被極化撕裂的民主
    一個普通黑人的意外死亡,何以引發如此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呢?「弗洛伊德事件」本身只是一個導火索。它是美國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危機雙重壓力下恐懼、沮喪和不滿情緒的群體發洩,是美國社會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的集中爆發,是貧富差距、兩黨衝突、「文化戰爭」、社會分化乃至國家極化等多重因素相互疊加、合力作用的必然結果。  愈演愈烈的經濟極化。
  • 明朝覆滅、康乾盛世的基礎不是什麼帝王將相,而是那不起眼的番薯
    讀過不少關於明朝的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是哪本書一講到明朝滅亡,都會大義凜然說:「明之亡,罪在政治黑暗與制度腐敗。」其實也不然,如果明朝真的那麼黑暗又何以享國276年,且其政治與制度屬於「帝國行政史」,以此來論,大而無當。眾所周知,明朝是由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所滅。這些農民軍從哪來的?陝北延安。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他們都是陝北人,他們所帶領的農民起義軍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