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鄒衛國最近一張地圖廣泛傳播,題圖的內容是南宋地圖,認為中國當下投資最好的範圍就是南宋所轄區域。與之近乎同時,一張全國城市GDP排名的表格被廣泛關注,前十名中只有1個是北方城市——北京。
在中國經濟數據表現強勁的背景下,全國區域間的差距問題正成為輿論的一個焦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將召開,無疑,民眾期待決策層關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的討論。
首要的問題是:南北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現實,是不是正在成為趨勢?
歷史數據業已表明,這是顯而易見的。有很多案例也表明,市場力量正在加劇這種差距。
不久前,筆者聽過一個招標的故事:東北一個地方電力系統招標,其中一個產品,並沒有特別高的技術含量,競爭者來自全國各地。不過當地政府要求招標能夠照顧本地企業。若嚴格按照招標條件,本地企業很可能無法拿到訂單,因為無論是企業的資金成本還是綜合效率,都不如江浙的企業。那裡的資金成本低,配套完整,效率更高。
但是,如果拿不到訂單,當地企業就會面臨危局,這又涉及到就業及規模不小的財政收入。
這個招標的故事,只是全國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的一個縮影。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國策之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凸顯。
如何認知這一差異?
首先要意識到,地區差異存在是客觀的。
經濟體本身就存在核心和邊緣地帶。全球經濟的核心區域本身就只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帶,不是平均分布的。美國的矽谷及東部的紐約、日本的大東京、英國的大倫敦、印度的大孟買等,都是該地區的經濟重心所在。
對中國而言,則有發展較好的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它們經濟腹地寬闊、靠近全球貨物運輸通道,甚至本身就是重要的貿易節點,具備巨大的區位優勢。又如中國的大西北地區,這裡其實是一個久經開發的老區。如經濟地理學家陸卓明所言,之所以這裡至今經濟落後,並不是祖先沒有發現它的豐富資源,而是在開發這些資源時遭遇了自然條件的嚴格限制。
既然地方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客觀的存在,那麼硬求地區之間的平均,就是一個錯誤。一定意義上,對落後區域的振興政策,如果不遵循經濟地理規律,不僅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經濟破壞。
如果區域經濟的平均主義並不正確,那麼平均主義的區域政策就應該要予以放棄。這種思路的啟發是,當下各地都在爭搶中心城市地位,但是,在自然條件、區位條件差的區域,不設置統御整個區域的中心城市,是更為合理的選項。
其次,需要注意到,由於地區差異的客觀存在,企業基於效率的考慮,自然會因循地區資源的稟賦差異,展開自身的業務布局。根子上,產業集群的存在,就是企業基於效率的考慮,進而演化和積聚的結果。在上面的招標案例中,資金成本差異、產業配套差異等方面,形成了江浙企業的綜合競爭優勢,這是無法在別的地點複製的。
由於有著經濟地理這個決定性因素,經濟核心地帶是演化出來的,並不是政策主觀所能規定的。同樣,對於經濟的核心帶,不遵循經濟地理規律,單純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也會適得其反。這樣的例子在北方多個中心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有太多的教訓。
終究,區域經濟布局的立足點,不是要落在主政者的期待或者某些宏大的願望上,而應該落在針對具體的、單個的企業的行為上。
總結起來:經濟地理的決定性作用,使得經濟的區域差異是客觀的,微觀體現為其對於具體企業業務布局的決定性影響——這就是「投資不出南宋界」的本質。而對於中國經濟的區域布局模式而言,其本質當是以單個企業為立足,著眼於提升單個企業的業務布局效率,進而引導出的全局模式。
這當是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底層本義。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