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經濟停擺,經濟全球化陷入危機。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生產生活秩序迅速恢復,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經濟發展的「升級版」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為區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6月10日,「功成於韌——大變革時代的中國信念」2020新浪財經雲端峰會邀請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東北亞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洪章,國家發展改革委前財政金融司和發展規劃司司長、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徐林,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副主席、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三位嘉賓就「後疫情時代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議題展開討論。
王洪章:
堅持經濟全球化永遠是產業鏈完善的主要方向
後疫情時代,產業鏈如何重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王洪章在討論中表示,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和區域產業鏈都造成了衝擊,特別是由於受到交通和信息方面的影響,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在貿易和投資方面都非常不暢。因此,目前來看,完善國內的產業鏈條既有必要也恰逢其時。
王洪章表示,產業鏈齊全才不至於被別人「卡脖子」,完善我們自己的產業鏈,形成自循環,是解決我們當下問題的唯一且最有效的辦法。但長的產業鏈還需要國際上的配合,還要走經濟全球化這條路。所以,堅持經濟全球化永遠是產業鏈完善的一個主要方向。
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需要注意什麼?王洪章指出,首先產業鏈要和產業相結合。目前在以資源為基礎的多個衍生產業,特別是鋼鐵、製造、農業等方面,我國的傳統產業優勢較為明顯。不過,在傳統產業上,我們的產業鏈條總體還處在低端水平,所以高端產業鏈方面我們還亟需補短板。與此同時,傳統產業技術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還比較低,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和技術創新空間。在產業鏈的延伸當中,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技術。
近年來,戰略新興產業在我國方興未艾,現在從頭來搭建戰略新興產業完整的產業鏈,形成新的優勢,還有巨大的空間,並且可以與傳統產業更好的進行銜接。王洪章表示,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延伸戰略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需要有新興的產業集群區,比如像上海、南京、合肥為支點的高科技發展集群。
此外,戰略新興產業在產業鏈延伸過程當中還要堅持改革。一是行政、司法管理方面的改革,為解放生產力打造一個好的環境。二是土地和人口政策的深化改革和調整,可以使新一代的新興產業不至於像傳統產業轉型那樣遇到體制、機制各方面的障礙,包括司法方面的障礙。
談及產業鏈延伸和完善的過程,王洪章提出,產業鏈的完善有一個建立的過程,產業鏈的延伸要走穩、走實,不能求快。在全球化可行的條件下,產業鏈處於良好的發展態勢,才可以促進產品、技術、人才、資本的全球流通和水平提高。
徐林:
加速環渤海灣大灣區開發 緩解我國南北差異問題
談及後疫情時期的全球產業鏈,徐林認為今後我們可能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原本基於全球化構建的產業鏈可能會遭到破壞。各個國家可能出於自身的戰略考慮,對原來基於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與投資的產業鏈的分布進行人為的分割。徐林表示,如果說疫情對我們產業鏈的斷裂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或許只是短期的,因為疫情結束之後,經濟得以恢復,產業鏈也是可以恢復的。
在談及區域規劃政策時,徐林直言有三點值得我們檢討和反思。第一,我國區域政策的空間尺度過大。他以「西部大開發」舉例稱,由於「西部」版圖非常大,幾乎佔據國土面積的50%,實際上不可能用一個政策、一個尺度去衡量、實施,因此,制定區域規劃政策的難度是非常大的,而且可能效果也不一定非常好。
與此同時,我國區域政策過於碎片化。「一方面我們有尺度非常大的區域規劃政策,同時還有為各個省甚至為一個省內的某個區甚至某個縣,戴不同帽子的非常具體化的區域規劃和政策,而且這種區域規劃和政策也是由中央部門,特別是像國家發改委這樣的部門來負責牽頭編制的」,徐林表示。此外,我國也尚未真正建立起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
徐林同時表示,過去實施的各種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改變了區域差距擴大的一些趨勢。但是在新的時期,區域差距擴大的趨勢又有了新的特徵,主要表現就是南北方的差距在擴大。對此,徐林建議將環渤海灣大灣區的一體化的開發、開放作為國家戰略納入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或許可以緩解我國南北方存在差距的問題。
肖金成:
國內應探索跨行政區域建立供應鏈
作為區域經濟領域的專家,肖金成長期關注區域發展和區域合作的相關問題。肖金成指出,在研究區域發展時,他發現影響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行政的分割。
對此,他進一步解釋道,我國的行政區是歷史形成的,隨著歷史的發展行政區從大到小,分割得越來越細。這種分割實際上影響要素的流動,影響了區域的市場,也影響了區域的發展。受疫情的影響,國際的供應鏈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不僅是國際貿易,國際的供應鏈也受到很大衝擊。
肖金成表示,應對疫情,我們要建立國內的供應鏈,而這實際上就要跨行政區。「比如原來用的是外國的零部件,疫情影響,外國的零部件來不了。我們能否在國內建立國內的布局。比如東部沿海生產某產品,能不能把零部件的生產在國內建立新的國內供應鏈,在西部或者中部建立生產基地,實際上有利於我們在國內的發展。」
此外肖金成還提到,疫情之下,我國的國際市場受到衝擊,國內市場也應該突破行政分割。在疫情背景,要發揮國家大、人口多的優勢。14億人消費水平的提高,就意味著市場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