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中康姨媽的大女兒康允兒嫁給了盛家大房的盛長梧。說來康允兒跟自家母親完全不同,是個溫柔善良,尊老愛幼的招人喜歡的女子。用華蘭的話就是黑烏鴉窩裡出了只白鳳凰,但這隻白鳳凰終究沒逃出自己作為烏鴉的宿命。
說來康家嫡女嫁給商戶,絕對的低嫁,為什麼要強重面子的康姨媽會同意。沒辦法,康家雖是世家,但卻日漸落敗,記得康允兒成親時,如蘭跟明蘭說過,「嫂嫂還沒我姐姐的嫁妝多」,可見,康家是真的不行了。原著中康姨媽想把康兆兒塞進顧家,偷雞不成蝕把米,去女兒家裡也說過「要不是看在你年紀大了,我豈能同意這樣的商戶」。足見,不管是康家落敗,還是康姨媽名聲不好,實實在在的已經影響到了兒女的婚嫁。
剛成親的康允兒還是很受大家喜歡的,上孝敬公婆下禮對小姑子,婆婆想留媳婦才身邊伺候,也因為明蘭的請求和祖婆婆的默許,得償所願得跟夫君在一起。有時候不得不惡意的去想遺傳這樣的事情,康允兒的確跟母親和妹妹不一樣,不像她們惡得那麼張揚,但不代表她心中沒有惡。她的善良建立在所有人都對好的基礎上。本來嫁人受阻,連親娘都說她年紀大了,盛老太太好心給她說了盛長梧。雖說是商戶,但比起她那只有些名頭的家,還不如有銀子實在呢,再說公婆明理,兄嫂和善,是多少女子夢寐以求的家。本來新婦都要在家伺候公婆的,但他們寬厚,讓她跟隨了丈夫。一步步走路都是別人的善良滋潤著她,不說她本性就不是惡毒之人,就算是,全部都按著她想要的,她也沒機會展現自己的惡吧。
等到自家娘害了盛老太太和姨媽時,她有過愧疚,有過用做善事做補償。可當所有人都漸漸好過,只有自己的娘還在受苦時,她的心思變了。她覺得做錯事的又不是只有她娘,姨媽能被盛老太太原諒,為什麼大家就是不肯放過自己的母親。全然忘記了她姨媽受了十年的苦最直接的原因是她母親的挑唆和實際操作,她母親是罪魁禍首。
現實中太多這樣的人,從來不想想她的親人是怎麼落到不被原諒的地步的。做壞事的時候肆無忌憚,做絕,沒給自己留一點後路,等峰迴路轉,別人有好運,事情沒到最壞的地步時。她又覺得自己的親人該被原諒,畢竟沒造成多大傷害嘛。從來沒想過事情的本質。就像老公放任著自家媽在媳婦困難的時候袖手旁觀,等到自家媽用得著媳婦時,一句不就當初沒怎麼著嗎,一點點事過去那麼久了你至於這樣嗎的雙標話來說妻子。那是你媽,她養育了你,你有義務孝順她,妻子又沒有阻擋你。你妻子孝敬她的前提是你媽曾經怎樣對她,她就未來怎樣對你媽,跟嫁給你,是你媳婦沒有半點關係。
原著番外康允兒遭到了公婆的嫌棄,盛家大房因為盛大老太太之前吃過的苦,從來沒想過子孫納妾,大房大兒媳多年未孕,都不曾納小。可被康允兒磨得再無半點耐性,直接抬了個良妾,要不是長梧的阻攔,都要把康允兒叫回老家,直接抬良妾為平妻,幫兒子處理人情往來。但長梧也說了,只這一次,下次就聽父母的安排。孩子被叫了回去,看著她作天作地的樣子,估計用不了多久,也會被公婆叫回家,永遠不再放出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黑烏鴉窩裡出的一隻白鳳凰,因為本性的自私和,終究逃不出宿命。
總有人覺得時間可以磨平一切,卻忘了發生了的永遠擺在那裡,你想忘卻是因為你是加害者,想要得到寬恕,作為當事人就算可以忘卻,但絕對做不到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