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冰凍頭顱,醫學還是科幻?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冰凍頭顱,醫學還是科幻?

哪怕是微小的大腦損害或創傷性事件的影響,都可能足以破壞一個人的記憶和人格。更別說斷頭、冷凍等這一系列的任一環節對個體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嚴重創傷性事件。

近日,一則關於重慶女作家死後的新聞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和熱議。5月30日,知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之一的杜虹因胰腺癌去世。但她死後並未像其他人一樣將遺體火化,而是通過現代醫學技術將頭顱與身體分離後,在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能基金會(Alcor)用低溫保存起來,等待50年後人類醫學技術進步後重新復活。

儘管從現在看來,類似的冰凍頭顱復活並將其移植到新的軀體要取得成功的機會極其渺茫,但即便未來醫學技術的進步能夠取得醫學上的成功,對死者及其家屬恐怕也可能毫無意義。

器官移植或機體組織的再植在醫學上也已取得長足的進步,但醫學技術所關注的通常只是移植後的器官或機體是否能在新的軀體存活並發揮功能。像心臟移植到新軀體後,只要能繼續存活,並工作,就算是成功的移植手術。人類迄今已經掌握了大部分器官和機體的移植或再植,但大腦有別於人類其他的任何器官或機體,即使醫學掌握了冰凍頭顱復活,同時斷頭移植後存活的技術在實踐中取得成功,也極有可能不是死者及其家屬想要的結果。

大腦之於人類個體並不僅僅是一個「器官」,而且它就是人類個體本身。從心理學角度,哪怕是將一個人除大腦外的全部器官和身體替換掉,只要大腦保持不變,他仍然還是他自己。大腦存儲了一個人所有的記憶和人格,而這些就構成了一個人完整的「自我」。如果一個人的記憶遭到破壞或丟失;人格出現扭曲或瓦解,那麼他的「自我」就無法保持統一和完整,他就不再是「他」。

可是,人類迄今積累的知識對大腦的奧秘仍然知之甚少,對於人腦如何存儲記憶信息,以及如何反映出特異性的人格傾向性近乎無知。甚至,人類沒有任何一次將冰凍後的大腦復活的先例,更別說還要移植到新的軀體。但現在已經知道的是,哪怕是微小的大腦損害或創傷性事件的影響,都可能足以破壞一個人的記憶和人格。更別說斷頭、冷凍、長期保存、復活喚醒、移植這一系列的任一環節對個體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嚴重創傷性事件。

就以另一起在可預期未來可能即將展開的生命延續的探索為例。據報導義大利醫生和中國醫生聯手計劃嘗試實施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例「換頭手術」,將軀體肌肉停止發育的病患頭顱移植到健康的軀體上。如果這次探索在醫學上取得成功,那麼或許可以為人類了解大腦如何工作提供新的知識,但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可資援引的靠譜資料來預測「換頭手術」能否保持病患「自我」(記憶和人格)的延續和完整。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現在無法準確預測未來醫學技術進步到何種地步,更無法預期50年後解凍復活並成功移植的頭顱能否延續死者原有的記憶和人格,但人類正是對未知領域的不懈探索才造就現在乃至未來的人類文明。從這個意義上,重慶女作家杜虹及其家屬對此充滿著希望,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可貴探索。

□唐映紅(心理學學者)

相關焦點

  • 重慶作家冷凍頭顱 期待50年後「復活」
    儘管「起死回生」看起來遙遙無期,但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見鬼了呢,也許有一天人類真的能「死去活來」。這兩天,重慶女作家杜虹被媒體稱為中國首例冰凍自己等待「復生」的逝者,引發網友熱議。前日,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向記者確認,該基金會已經為杜虹進行了大腦冷凍,遺體冷凍手術在北京進行。不久後,該基金會有望在北京進行第二例冷凍大腦手術。
  • 中國首例冰凍人,將頭顱冰凍在零下196℃的液氮中,預計2065年復活
    但即使如此,還是無法阻擋後世之人的熱情,於是乎「人體冷凍技術」應運而生。 不過這樣做的目的並非為了長生不死,而是為了拖延時間,等待未來醫學進步,某種絕症有了解決方案,再解凍病人,然後治療。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便出現了「人體冷凍技術」相關機構,罹患胃癌的美國富人詹姆斯 貝德福德更是成為全球首位冰凍人。
  • 科學家驗證「平行時空」:科幻情節真要走入現實世界?|新京報專欄
    無論是原子彈誕生地的科學家,還是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們,無數次重複這兩類實驗,差異總是存在——不是哪個科學家粗心弄錯了,或者是實驗儀器的問題。40年來,中子物理學家們絞盡腦汁想弄清楚,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導致這種結果不一致——無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都向我們拍著胸脯保證過,無論是安靜的、還是奔跑的粒子,它們的規律應該是一樣的啊。
  • 科幻電影漫談:時空扭曲,冰凍百年,感受漂泊在宇宙裡的孤單
    宇宙已經成為科幻的熱點,科幻往往是科技發展和科學進步的先導。基於科學的現狀,又超越科學理論的現實,科幻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廣大觀眾和讀者。而關於時空的複雜、宇宙的奧秘、科技的科幻化等等使得我們對科幻更加熱愛。
  • 關於新生兒頭顱b超、頭顱CT、頭顱MRI,你了解有多少?
    頭顱b超、頭顱CT、頭顱MRI這些都是老百姓熟悉的醫學檢查,但究竟這些檢查都有什麼區別呢?尤其是針對新出生的寶寶,我們的寶媽、寶爸們會更謹慎,那麼我們今天就科普一下這幾項常見的檢查吧!
  • 人體冷凍容易復甦難,零下22度冰凍6小時後復活,堪稱醫學奇蹟
    在科幻小說中、在電影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科學家們需要拜訪其他星系,在外太空中穿越很長一段距離時,他們會進到睡眠艙進入休眠狀態。美國富豪貝德福德實際上這些人將來有沒有可能復活還是一個未知數零下22度的天氣中被冰凍住的19歲少女奇蹟般存活,堪稱醫學奇蹟。零下22度,冰凍6小時午夜時分,參加完聚會的讓·希利亞德開著汽車回家,結果汽車出現故障滑進溝裡。希利亞德只好下車,步行去尋求幫助。她的朋友沃利的家就在附近兩英裡外。
  • 冥王星的「心」上有一片冰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則給這些冥王星迷們潑了一盆冷水,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冥王星不可能重回九大行星行列。  朱進曾參加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他解釋,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為矮行星,其實並非因為個頭的大小,自然也不可能因為個頭變大了一些就重回大行星行列。
  • 換年輕人的血、冰凍頭顱、計算機大腦,億萬富豪們如何永遠活著
    例如,PayPal的聯合創始人彼得蒂爾投資了一些醫學研究初創公司,通過他們的實驗室基金,尋求延長預期壽命的方法。安布羅西亞是研究"吸血鬼"實驗中三家公司之一,這項實驗將把年輕人的血液輸進老年人的身體裡。據商業專家介紹,這項實驗的成本目前在6000英鎊到約215000英鎊之間。
  • ...英國,廣播公司,BBC,冰凍星球,南極,死亡冰柱,沉入海底,科幻...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攝製組今日首次拍到了冰柱沉入南極洲海底的可怕景象,宛如一部恐怖的科幻大片。這個冰柱堪稱死神,殺死沿途接觸到的一切生物。這種可怕的冰柱由下沉的鹽水形成,由於鹽水溫度極低,導致周圍海水迅速凍結。下沉過程中,冰柱形成的「死亡之網」迅速擴張,殺死沿途的海膽和海星。
  • 冰凍人到底能不能復活
    特靈娜是《世界新聞周刊》上聲稱的俄羅斯600年前被積雪掩埋的孕婦生下來的胎兒,活了72小時,創造了醫學史上的奇蹟。《世界新聞周刊》是一份1979年至2007年間在美國出版的以虛構新聞、小說為主的報紙,其頭版通常是一些超自然內容的故事,報紙宣稱他們刊登的都是「事實」,但實際上,其文章真正目的是為達喜劇效果。
  • 頭顱有多重?| 壹起讀書
    按道理來說,頭顱是很輕的,但人類學家弗朗西斯·拉爾森筆下的頭顱卻很重。人類學家們最常做的就是從人、從物出發,去理解我們這個世界。但弗朗西斯在這本書裡,描述的不僅僅是關於頭顱背後的世界,她更多的是提出了問題,關於殖民、宗教、科學、藝術、醫學、哲學…如果你指望在書裡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那未免就落入了世界非此即彼的圈套,弗朗西斯筆下的頭顱,重就重在了讓我們開始思考世界不是二元化的。誰才是真正的「野蠻人」?
  • 世界首例頭顱移植手術在中國宣告成功,人體換頭將不再是夢!
    這是一個現代科學和醫學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器官移植也屢見不鮮,但是頭顱移植,是只有在小說和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換頭這一貫穿古今中外的科幻設定,如今可能成為事實,據外媒報導,一名身患霍夫曼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男子欲將自己的「頭」交給一名義大利臨床醫生,以移植一副健康的身體,進行世界上首起「換頭術」。這是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操作,但是前不久,義大利和中國醫學家聯合宣布,人類首例屍體換頭手術宣告成功。這是怎麼回事?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爆了冷門?|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自新京報。文 | 陶短房歐洲中部時間10月7日上午11時45分,2019年諾貝爾獎的第一個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研究院(Karolinska Institute)受諾貝爾委員會委託發布。美國科學家威廉·卡埃林(William G.
  • 評論:換頭還是換人 頭顱移植術屬於器官移植嗎?
    評論:換頭還是換人 頭顱移植術屬於器官移植嗎?  張田勘  義大利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韋羅和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教授合作完成了一例人體遺體頭部移植手術後,卡納韋羅宣稱下一步將對人進行活體頭顱移植。  頭顱移植也被通俗地稱為「換頭術」,但是這一做法既受到專業人員和公眾的質疑,同時也在從事這項技術的研究人員的表述中出現了困惑。
  • 我們能復活被冷凍4.2萬能的線蟲,為什麼不能復活冰凍的人體?
    這是科幻小說中常有的橋段,但在現實中冷凍後的人真的能在未來獲得新生嗎?既然被冰凍了4.2萬年都能復活,人類能否在兩極地區被冰凍等待未來的復活呢其中之一就是體內結冰,機體裡無論細胞外還是細胞內都含有大量水分
  • 數位化大腦:科幻夢?還是未來醫學奇蹟?
    現代醫學無助於你,因此科學家將你的大腦數位化並將你的意識轉移到計算機上,以便你可以繼續進入數字領域。也許,如《黑鏡》中的"聖朱尼佩羅"中所見,你被帶到了一個數字城市,在那裡你可以與其他數字版本的人打交道,過著好像沒有任何改變的生活。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確實如此。
  • 嬰兒頭顱形狀異常要矯正?成都「環華西智慧醫谷」請美國專家義診
    嬰兒頭顱形狀什麼樣才叫異常?需要矯正嗎?不矯正會有什麼影響?11月10日,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武侯區獲悉,圍繞大健康產業發展,打造「環華西智慧醫谷」,位於武侯區的一家雙創企業邀請美國與省內康復醫學領域矯形專家開展了一場針對兒童發育與康復醫學的校企協同創新學術交流會,美國頭顱矯形專家對進行顱骨矯形的嬰兒進行了一次會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