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1919年入讀清華學校
出生年月:1902年8月28日
籍貫:江蘇宜興
評語
有人沉默、有人順從、有人阿諛時,他能像大河奔突著向前。
———學生武際可
多年後談及與清華的緣分,早已功成名就的周培源仍興奮地對女兒說:「那則報上的招生廣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條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27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物理教授,91歲堅持帶博士研究生。
中國唯一一位在愛因斯坦身邊長期工作過的人,「兩彈一星」元勳大多是他的學生,有的還是他學生的學生。
周培源,1924屆清華畢業生,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
1992年6月3日,周培源90歲生日,前來祝壽的嘉賓有:吳大猷、顧毓琇、吳健雄、袁家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陳省身、李政道、楊振寧、林家翹、任之恭、張守廉、周光召、朱光亞……
學界稱,如此之多「重量級人物」的「出場陣容」,空前絕後。
幸虧一條招生廣告
女兒周如玲眼中,周培源與清華的關係源遠流長,「他在科學上所取得的成就起步於清華;他的世界觀、或說做人的準則也是在清華逐步形成。」
1919年,周培源因參加「五四」運動,上街遊行貼標語,被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開除,回到宜興鄉下,躲進一座寺廟潛心讀書。
一天,他偶然看到報紙上一則很小的廣告:清華在江蘇省招收5名插班生。
周培源立刻趕赴南京參加考試。一箭中的,成績名列第二,考入清華。
1919年秋,周培源走進清華園,從此成為一名清華人。
多年後談及與清華的緣分,周培源仍興奮地對女兒說:「那則報上的招生廣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條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體育好文化課更好
周培源插班入中等科三年級。中等科畢業時,學習成績名列年級第二,順利升入高等科,還曾擔任甲子級的級長。
身材頎長、細瘦的周培源,喜歡在體育場上奔跑或遊泳池裡遊泳。兩條腿又細又長,被老師和同學稱為「仙鶴腿」,很是悠閒灑脫。他多次參加學校運動會,還曾代表清華,參加華北運動會。
清華注重「通才教育」,周培源也很重視自身全面發展。他努力學習人文課程,認為人文課程能夠鑄造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
周培源更喜歡數理化,崇尚「科學救國」的主張。
他的第一篇論文《三等分角法二則》,求解說明一個道理:當科學問題用簡單的數學或實驗方法不可能解時,採用高深的理論與精確的實驗方法就有可能得到解決。
他的數學老師鄭之蕃先生對這種創見,很是讚賞,將這篇論文推薦給《清華學報》發表。
1924年,周培源從清華畢業、獲準「庚款留美」,赴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
周培源用了3年半時間,讀下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完成一般人需6年才能完成的學業。
1929年秋,27歲的周培源回國,接受清華首任校長羅家倫聘請,成為清華最年輕的物理教授。
師從愛因斯坦
周培源是唯一一位在愛因斯坦身邊長期工作過的中國人。
1936至1937年間,周培源利用在清華的第一次科研休假年,到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關於相對論的討論班。
1937年夏天,周培源親自去愛因斯坦住宅辭行。他還為愛因斯坦拍了一張照。愛因斯坦坐在轉椅上,將左腳搭在右腿上,雙眼安詳地凝視著前方。
這也成為唯一一張中國人為愛因斯坦拍攝的相片。直到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時,《光明日報》邀請周培源撰文,這張珍貴的相片才得以公布於世。
女兒周如玲問過父親:怎麼沒有和愛因斯坦合個影?
周培源答道,「他這麼偉大的科學家,我怎麼有資格和他照相?」
「像大河奔突向前」
「文革」中,周培源抵禦「批判科學」潮流,為科學事業奔走呼喊。
1969年10月,中科院「批判相對論學習班」撰寫了《相對論批判》一文,召集周培源、吳有訓、錢學森等人及青年物理工作者座談表態。
輪到周培源發言時,他只介紹愛因斯坦生平及與愛因斯坦的交往,不動聲色。當聽說此文就要在《紅旗》雜誌公開發表時,他沉不住氣了,找到主持會議的中科院副院長劉西堯明確表態:「批判相對論的文章不宜刊登在《紅旗》雜誌上,否則,將來我們會很被動。」
回到家,周培源生氣地對女兒周如玲說:「簡直要鬧出歷史大笑話了!」
基礎理論教育在動亂中也面臨危機,1972年7月,周培源上書周恩來總理,直陳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得到周總理批示認可。
這一消息振奮了當時的科學界。
周培源的學生、北京大學力學系教授武際可評價,「他是一個有鋒芒的人」,正直敢言、不畏權勢,是一位不多見的學者。「有人沉默、有人順從、有人阿諛時,他能像大河奔突著向前。」
女兒周如玲回憶,90歲生日當天,身著西裝的父親「從始至終眼眶都是溼潤的」。
席間,楊振寧俯到周培源耳邊說:「obviously,you have touched many people’s hearts。」(顯而易見,君之所為,人心所向。)
□本報記者 周亦楣 實習生 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