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 鋒芒不畏權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院系:1919年入讀清華學校

出生年月:1902年8月28日

籍貫:江蘇宜興

評語

有人沉默、有人順從、有人阿諛時,他能像大河奔突著向前。

———學生武際可

多年後談及與清華的緣分,早已功成名就的周培源仍興奮地對女兒說:「那則報上的招生廣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條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27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物理教授,91歲堅持帶博士研究生。

中國唯一一位在愛因斯坦身邊長期工作過的人,「兩彈一星」元勳大多是他的學生,有的還是他學生的學生。

周培源,1924屆清華畢業生,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

1992年6月3日,周培源90歲生日,前來祝壽的嘉賓有:吳大猷、顧毓琇、吳健雄、袁家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陳省身、李政道、楊振寧、林家翹、任之恭、張守廉、周光召、朱光亞……

學界稱,如此之多「重量級人物」的「出場陣容」,空前絕後。

 幸虧一條招生廣告

女兒周如玲眼中,周培源與清華的關係源遠流長,「他在科學上所取得的成就起步於清華;他的世界觀、或說做人的準則也是在清華逐步形成。」

1919年,周培源因參加「五四」運動,上街遊行貼標語,被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開除,回到宜興鄉下,躲進一座寺廟潛心讀書。

一天,他偶然看到報紙上一則很小的廣告:清華在江蘇省招收5名插班生。

周培源立刻趕赴南京參加考試。一箭中的,成績名列第二,考入清華。

1919年秋,周培源走進清華園,從此成為一名清華人。

多年後談及與清華的緣分,周培源仍興奮地對女兒說:「那則報上的招生廣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條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體育好文化課更好

周培源插班入中等科三年級。中等科畢業時,學習成績名列年級第二,順利升入高等科,還曾擔任甲子級的級長。

身材頎長、細瘦的周培源,喜歡在體育場上奔跑或遊泳池裡遊泳。兩條腿又細又長,被老師和同學稱為「仙鶴腿」,很是悠閒灑脫。他多次參加學校運動會,還曾代表清華,參加華北運動會。

清華注重「通才教育」,周培源也很重視自身全面發展。他努力學習人文課程,認為人文課程能夠鑄造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

周培源更喜歡數理化,崇尚「科學救國」的主張。

他的第一篇論文《三等分角法二則》,求解說明一個道理:當科學問題用簡單的數學或實驗方法不可能解時,採用高深的理論與精確的實驗方法就有可能得到解決。

他的數學老師鄭之蕃先生對這種創見,很是讚賞,將這篇論文推薦給《清華學報》發表。

1924年,周培源從清華畢業、獲準「庚款留美」,赴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

周培源用了3年半時間,讀下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完成一般人需6年才能完成的學業。

1929年秋,27歲的周培源回國,接受清華首任校長羅家倫聘請,成為清華最年輕的物理教授。

師從愛因斯坦

周培源是唯一一位在愛因斯坦身邊長期工作過的中國人。

1936至1937年間,周培源利用在清華的第一次科研休假年,到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關於相對論的討論班。

1937年夏天,周培源親自去愛因斯坦住宅辭行。他還為愛因斯坦拍了一張照。愛因斯坦坐在轉椅上,將左腳搭在右腿上,雙眼安詳地凝視著前方。

這也成為唯一一張中國人為愛因斯坦拍攝的相片。直到1955年愛因斯坦逝世時,《光明日報》邀請周培源撰文,這張珍貴的相片才得以公布於世。

女兒周如玲問過父親:怎麼沒有和愛因斯坦合個影?

周培源答道,「他這麼偉大的科學家,我怎麼有資格和他照相?」

「像大河奔突向前」

「文革」中,周培源抵禦「批判科學」潮流,為科學事業奔走呼喊。

1969年10月,中科院「批判相對論學習班」撰寫了《相對論批判》一文,召集周培源、吳有訓、錢學森等人及青年物理工作者座談表態。

輪到周培源發言時,他只介紹愛因斯坦生平及與愛因斯坦的交往,不動聲色。當聽說此文就要在《紅旗》雜誌公開發表時,他沉不住氣了,找到主持會議的中科院副院長劉西堯明確表態:「批判相對論的文章不宜刊登在《紅旗》雜誌上,否則,將來我們會很被動。」

回到家,周培源生氣地對女兒周如玲說:「簡直要鬧出歷史大笑話了!」

基礎理論教育在動亂中也面臨危機,1972年7月,周培源上書周恩來總理,直陳基礎科學研究重要性,得到周總理批示認可。

這一消息振奮了當時的科學界。

周培源的學生、北京大學力學系教授武際可評價,「他是一個有鋒芒的人」,正直敢言、不畏權勢,是一位不多見的學者。「有人沉默、有人順從、有人阿諛時,他能像大河奔突著向前。」

女兒周如玲回憶,90歲生日當天,身著西裝的父親「從始至終眼眶都是溼潤的」。

席間,楊振寧俯到周培源耳邊說:「obviously,you have touched many people’s hearts。」(顯而易見,君之所為,人心所向。)

□本報記者 周亦楣 實習生 雷磊

相關焦點

  • 北大副校長周培源:拼老命反「老佛爺」
    核心提示:周培源在文革時期領軍唱反調,面對權傾北大的「老佛爺」,成為反對派井岡山的「寨主」,他是北大副校長,有世界聲譽的科學家,毛澤東後來調侃周培源文化大革命快嗚呼哀哉了。周培源和楊振寧可算得是老相識了,1929年秋,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新任教授周培源應同事楊武之之託,攜其妻及兒子楊振寧北上,一路上,27歲的周培源與7歲的楊振寧談笑甚歡,成了忘年交。十幾年後,楊振寧長大,考進了西南聯大物理系,成了周培源的學生。1945年,楊振寧像當年的周培源一樣留學赴美,所不同的是他沒有後果,而選擇在美國繼續科研。
  • 周培源曾拒絕美國高薪要求,毅然回國,他的名字不能被人遺忘
    提及他的名字,武際可教授說,他是一個有鋒芒的人,有人沉默,有人阿讀時,他能像大河一樣奔突向前,數學大師陳省身則表示,他是一個豁達公正的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同時有著高度的行政才能,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和錢三強對其亦是讚賞有加,這位讓眾科學巨匠,都推崇備至的人就是周培源,一位對廣義相對論,和湍流理論,做出卓越貢獻的學術大師,同時也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傑出教育家,從科學研究轉向教書育人
  • 周培源曾拒絕美國高薪要求,毅然回國,他的名字不能被人遺忘
    提及他的名字,武際可教授說,他是一個有鋒芒的人,有人沉默,有人阿讀時,他能像大河一樣奔突向前,數學大師陳省身則表示,他是一個豁達公正的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同時有著高度的行政才能,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和錢三強對其亦是讚賞有加,這位讓眾科學巨匠,都推崇備至的人就是周培源,一位對廣義相對論
  • 桃李滿天下的周培源
    早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留學時,周培源曾用4年的時間拿下學士、碩士和博士3個學位。回國後,他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教務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大學校長等職,並在那裡教授物理長達半個多世紀,因而稱得上是桃李滿天下了。  在美國,早年不少著名的華僑學者、專家都與周培源有過一段難以忘懷的奇緣。
  • 跟愛因斯坦一起搞研究,怕遲到騎馬上下班的「物理神人」周培源
    他就是周培源,一個博識且有鋒芒的人。1902年,周培源出生在江蘇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周培源的祖父十分能幹,他積攢下三百多畝良田,並蓋了一幢大宅。憑藉著殷實的家底,周培源的父親周文伯才得以四處求學,兩次赴南京夫子廟參加鄉試並考取秀才。科舉廢除後,周文伯就憑藉聰明的頭腦開始辦廠做買賣,並用所得的錢財在村中興辦學校,從事公益。在村中周家很受人尊敬。
  •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周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國內急需科技人員,周培源一家剛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請,給予全家永久居留權,周培源對此一笑了之。1937年,他假滿回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7月底,平津淪陷;8月,侵華日軍開進了清華園。周培源受校長梅貽奇之託,安排學校南遷,曾先後任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
  • 周培源與應用數學
    「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本報記者為使讀者對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與應用數學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的了解,根據有關資料,編寫了《周培源與應用數學》一文,以饗讀者。周培源先生的得意門生、著名的應用數學家、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林家翹先生回憶說,幾十年來,一直在物理學領域耕耘的周先生就沒有離開過數學,他始終在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學領域的問題。 在三四十年代,周培源即提出從湍流脈動方程求出剪應力和三元速度關聯函數滿足動力學方程的方法來建立普通湍流理論,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並獲得高度評價,他由此被公推為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
  • 周培源先生生平
    1920年的周培源。周培源,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今宜興市)芳橋鄉後村,1919年春因參加「五四運動」被上海聖約翰大學附中開除學籍,1919年夏至1924年,就讀北平清華學校,1924年秋至1926年冬,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並獲學士、碩士學位,1927年春至1928年春,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畢業論文《在愛因斯坦引力論中具有旋轉對稱性物體的引力場》獲得最高榮譽獎。
  • 周培源生平展在京開幕
    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先生誕辰110周年,「科技先驅 世代風範——周培源生平展」8月25日上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琳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7日訊(記者 蘇琳)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先生誕辰110周年,「科技先驅世代風範——周培源生平展」8月25日上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
  • 周培源生平展在京舉辦
    本報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劉莉)8月28日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科技先驅 世代風範周培源生平展」今天上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發來賀信。
  • 人物 | 周培源:學界泰鬥坦蕩君子
    周父外出經商,年幼的周培源隨他離鄉,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求學。1918年春,周培源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這是美國人辦的一所教會學校,收費很高。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周培源也滿懷熱忱地參加了上海地區的學生運動,但學生的愛國熱情觸怒了反動當局,校方開除了幾十個學生,周培源是其中之一。
  • 周培源:一代宗師永流芳
    當人們談及周培源,有口皆碑。陳省身說他是一個豁達而公正的人,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亦有高度的行政才能;錢三強說他是自己從事物理學習的好老師……時至今日,周培源仍是許多學子耳邊常聽到的名字。他桃李滿天下,榮譽數不清,但在上個世紀的風雲突變裡,周培源始終不計榮辱,正直無畏,像大河一樣奔突向前。
  • 【宜興兩院院士】--周培源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於宜興芳橋後村一個開明紳士家庭。4歲時在本村私塾讀書,1910年在夏芳小學讀書。辛亥革命爆發後,因鄉下生活不安定,1912年舉家遷往南京,轉學於金陵大學附屬小學和另所師範院校的附屬小學。1913年,全家又遷往上海,他插班進了上海市立萬竹小學(現為上海市實驗小學)。
  • 周培源:越偉大越敬畏
    周培源按捺不住心頭憤懣,揮筆寫就該文,從科學的來源與發展的規律上,否定了極左勢力的淺薄與虛妄,給中國科學界打了一劑強心針。「四人幫」垮臺後,他應中國科協之邀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作了一場題為《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問題的路線鬥爭》的報告,27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楊振寧後來讚嘆:「大家對周先生很佩服,因為他不怕壓。」其實周培源年少時即是熱血之人。
  • 林徽因的會客廳:演繹周培源的浪漫
    ……一走進梁家的客廳,周培源就被一片恭喜、調侃之聲包圍住了。在座的都是老朋友,說起話來沒那麼多客套。是真心為他高興,卻也免不了逗趣調侃一番。周培源剛做了父親,正是滿心歡喜的時候,聽到什麼都覺得悅耳。生命真的是太神奇了。那個軟軟的、花朵一樣嬌嫩的孩子,將傳承著他的血脈與情感,一點點地長大,為他的生活帶來無限的欣喜與感動。
  • 江蘇文化日曆 | 周培源:清華第一位理論物理學家
    由於貢獻傑出,1980年周培源獲得美國普林斯頓法學博士的稱號,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80年和1985年兩次獲得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具有卓越貢獻的校友」獎。季羨林先生曾這樣形容周培源:「在晚輩眼中,望之如神仙中人。」
  • 青春勵志故事:永不滿足的科學宗師周培源
    10歲開始,周培源隨祖父離開宜興老家,輾轉於南京、上海讀書,16歲時入讀上海聖約翰附中。在摩登都市讀書的周培源常常在公園看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心中別是一番滋味,而一次相當屈辱的經歷更讓他堅定了振興中華之宏願。  那天,周培源和同學在外灘草地上散步,竟然被一個外國看守轟了出來,他非常氣憤地問:「我們為什麼不能在這上面走走?」
  • 清華成立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
    無標題文檔清華成立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報》2002年8月31日第1版   本報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儲召生) 在周培源先生百歲誕辰之際,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今天成立。  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數學系之外成立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表明清華希望調動更大的力量,以更高的層次發展理科和理工科交叉的學科,以推動數學與應用科學之間的交叉性和前瞻性研究。同時,清華希望把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辦成一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的國際中心,帶動學校工程學科與數學的交叉融合,並努力在一些重大前沿學科的研究上走出一條新路。
  • 和愛因斯坦最熟悉的中國人,力守祖國的周培源,安排
    他就是中國力學理論的奠基人,曾經的北大校長周培源。周培源出生在江蘇宜興,父親是清朝的秀才。後來轉行成了富商。周培源的父親也是大辦公益,出資建學。周培源的學習興趣濃厚,英文學得很好。周培源也是個很有主見的學生,換來很多學校,最後在聖約翰附中靜了下來。只是不久,五四運動爆發,也參加了運動,最後被學校開除。周培源後來在家自學,參加了清華大學的招生,成功進入清華。
  • 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簡介
    (郭海軍 攝)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於2002年8月30日。 清華大學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英文名稱為: Zhou Peiyuan Center for Applied Mathematics, Tsinghua University,縮寫為ZCAM-TU)是清華大學設立的開展交叉基礎科學研究的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