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周培源:學界泰鬥坦蕩君子

2021-01-14 中國政協雜誌


周培源(1902—1993),江蘇宜興人;第五至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共產黨黨員,九三學社社員;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季羨林先生曾這樣形容周培源:「在晚輩眼中,望之如神仙中人。」時至今日,周先生已離世二十餘載,後生如我們,望他更似神仙中人。2017年8月28日,是周先生誕辰115周年。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他的人生歷程,值得我們反覆思量。



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於江蘇宜興縣(現宜興市)芳橋鄉後村,他家是書香門第,家境殷實。其父周文伯是清朝秀才,為人正直,很受鄉人尊重。周培源三歲半時便入私塾受啟蒙教育,在私塾念了四年多後。1910年,一個出過洋的進士在家鄉辦了一所洋學堂,父親認為洋學堂比私塾教育進步,便讓他轉學。辛亥革命爆發後,帝制結束。周父外出經商,年幼的周培源隨他離鄉,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求學。


1918年春,周培源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這是美國人辦的一所教會學校,收費很高。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周培源

也滿懷熱忱地參加了上海地區的學生運動,但學生的愛國熱情觸怒了反動當局,校方開除了幾十個學生,周培源是其中之一。被開除後,周培源回到老家自學,因受不了父親經常的責備,又不願悶在家中,便常在芳橋的潮音寺內讀書看報。某天,他在報上偶然看到一則版面很小的招生廣告,得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江蘇省招收5名插班生的消息。


通過勤學苦讀,加上天資聰慧,1919年,周培源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中等科(相當於現在的初中)。很多年後,周培源還饒有興味地回憶道:「那則報上的招生廣告只登了一天,而且是非常小的一條消息,居然被我看到。」


在清華就讀期間,周培源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並逐漸嶄露頭角。在讀高等科三年級時,他寫了人生中第一篇學術論文——《三等分角法二則》,由此開啟了長達七十餘年的科學研究工作,該文後經數學教授鄭之蕃推薦,發表於《清華學報》上。周培源曾寫道,鄭之蕃是他「青年時期最好、最尊敬的老師」,並稱這位老師的教導對他後來「立志一生攻讀理論物理學與數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24年,周培源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並獲庚子賠款留美基金,隨即踏上了異國求學的旅程。



早在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因日食得到證實,引起世界轟動,國內也掀起了介紹和傳播相對論的高潮,周培源受此激勵,迷上了物理學。他曾抱有「工業救國」之夢,但最終去了有美國「中西部哈佛」之稱的芝加哥大學,決心攻讀理論物理學。


彼時的芝加哥大學,有19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麥可遜教授和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密立根教授,周培源原想跟隨這兩位在相對論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學習,由於當時消息不靈通,當他抵校後才知,兩人已離校。雖未如願,他仍異常勤奮地求學,以插班生身份進入數理系二年級,於1926年3月和12月先後獲得該校數學物理學學士學位、數學碩士學位。


在芝加哥大學苦讀兩年後,1927年初,周培源又到加州理工學院攻博,次年便獲理論物理博士學位,並獲得畢業生最高榮譽獎。從1924年秋到1928年,加上在清華高等科的兩年學習(註:當時清華高等科的三、四年級相當於美國大學的一、二年級),周培源僅用了五年半時間便拿下了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這在清華學校留學生史上是空前的,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的勤奮刻苦。


1928年秋,周培源赴歐洲,先後跟隨兩位日後的諾貝爾獲得者海森堡(1932年獲獎,量子力學奠基人)、泡利(1945年獲獎)從事量子力學研究。1929年9月,在結束了5年美歐求學生涯後,周培源在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的邀請下回國,成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最年輕的教授,時年27歲,且是清華大學第一位理論物理學家。在回國與否這件事上,周培源從來沒有猶豫過,他曾在給美國朋友的信中十分清楚地寫道:「我們這一代人是拿著國家的錢出來留學,我們就是要回來做事。」



周培源一生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論和湍流理論兩個領域。九一八事變後,為利用科學服務於抗戰,他從對廣義相對論的純理論研究轉向了有很大應用價值的流體力學湍流理論、空氣動力學等,以待機報效祖國。


1936年至1937年間,利用休假機會,周培源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參加愛因斯坦主持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他是目前僅知的唯一一位在愛因斯坦身邊長期從事相對論研究的中國人,並完成了題為《愛因斯坦引力論中引力場方程的一個各向同性的穩定解》的論文,在1937年發表於美國數學雜誌上。


抗戰全面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輾轉遷至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周培源舉家隨校南遷,為躲避日機頻繁轟炸,許多老師被迫安家於離校頗遠的城外。周培源選擇了西山山麓滇池邊龍王廟村一棟小樓,離校約19公裡之遠,且只有小路。為解決交通問題,他買了匹馬,取名「華龍」,周培源騎馬成了西南聯大校園裡一道風景線,還被笑稱為「周大將軍」。後因物價上漲,他買不起馬的草料,只好賣掉,買了輛自行車。


環境雖艱難,周培源卻迎難而上。早在1935年12月,為教育學生學習物理學為國防服務,他在清華開設了彈道學課程,在西南聯大,他仍開設這門課,他的學生何澤慧便是在此時深受老師「科學救國」思想的感召,後赴德讀研,專攻彈道學。


在對湍流理論進行多年研究後,1940年,周培源在《中國物理學報》上發表了《關於Reynolds求似應力方法的推廣和湍流的性質》,該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需要研究湍流的脈動方程,為以後湍流研究開闢了一個新方向。周培源不僅吸引了林家翹、郭永懷等人到他身邊學習,還激發了西南聯大許多學生對流體力學的興趣。


1943年,周培源再次赴美,回到加州理工學院任訪問教授,在這裡,他繼續深入研究湍流理論。1945年,他在美國《應用數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脈動方程的解》,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他在1940年提出的思想,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仍被引用。十年後,他所提出的湍流的解在國際上發展為湍流的模式理論,周培源也被公推為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


後來,周培源還參加了美國國防委員會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海軍軍工試驗站從事魚雷空投入水的戰事科學研究。即便待遇優厚,周培源仍明確提出:不做美國公民;只擔任臨時性職務;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周培源舉家告別美國優越的環境,回到祖國,繼續執教於清華大學。


在20世紀50年代,周培源又提出了小渦旋模型,發展了均勻各向同性湍流理論,並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8年,他又提出了用逐級迭代法代替傳統的逐級逼近法,使平均運動方程和脈動方程聯立求解變為現實,這一重大進展是國際湍流理論研究中的一大創舉,是模式理論的新飛躍。


1979年,在闊別相對論領域40多年後,已77歲高齡的周培源赴義大利參加紀念愛因斯坦誕生100周年的第2屆格羅斯曼會議,他驚異地發現相對論領域的一些根本問題與40多年前相比無實質性進展,這激發了他重新研究廣義相對論的決心。1982年4月,周培源發表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論中坐標的物理意義和場方程的解》等文章,在求解愛因斯坦引力方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還常登國內外講臺報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思維敏捷如年輕時。此外,儘管年事已高,周培源仍孜孜不倦地指導研究生,始終奮鬥在教育第一線,1991年,雖已年近九旬,他還招收了一名力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除了在學術上的卓越成就和傑出教育家身份外,周培源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在1981年辭去北大校長職務後,周培源還擔任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等職,為推進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組織領導學術界活動、加強國內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做人要有擔當且能講真話,是周培源奉行一生的原則。他敢直言進諫,早在1956年,在知識分子座談會上,周培源對當時國內學習蘇聯將大學的研究力量轉至科學院的做法明確表示反對,認為學校也應成為科研重地。這些話,是當時很多人想說卻不敢說的。


十年動亂中,周培源也難於倖免。尤其是當批判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硝煙瀰漫時,因為是國內研究相對論的權威,所以陳伯達在部隊的護送下來北大校園找周培源,要他帶頭批判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周培源毫不含糊地直言:「狹義相對論搞不動,廣義相對論有爭論。」言下之意,狹義相對論是科學已經證實的,批不了;廣義相對論,在學術上有爭議,可以討論,但不能批。


1971年年底,在國務院科教組召開的全國高教工作會議上,周培源又作了個語驚四座的發言,他強烈呼籲要重視理科教育和基礎理論研究。1972年春,他寫了《對綜合大學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批駁了有人鼓吹的「以工代理」或「理向工靠」的謬論,強調工和理、應用和理論都必須受到重視,不能偏廢。這在國內科教界引起強烈反響。他還上書周恩來總理陳述基礎理論的重要,得到總理支持。1980年,周培源受命擔任團長,帶領中國教育代表團出訪歐美多國,他藉此機會帶著對今後我國教育應如何辦的思考,有計劃地考察了歐美多所大學,不僅包括名校,連一些不太出名的學校也在他的考察範圍內。每到一處,除介紹自己的學術成果外,他還與學校各階層人士深入交談,上至校長、院長、系主任,下至教授、學生、中國訪問學者等。在當時我國基礎科研幾近毀滅的情況下,高等教育該如何撥亂反正、何去何從,在他看來,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回國後,周培源結合自己50多年的教育經驗,寫了題為《訪美有感———關於高等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的長文,從師資水平、人才培養、學術現代化、思想教育和高等學校的領導五個方面,就如何提高高等學校的教學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是繼《對綜合大學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後,周培源對教育理論的又一重要貢獻。他在文中指出,不應隨意給社會學、心理學扣上資產階級的帽子⋯⋯這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文章,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教育家的肺腑之言。


星霜屢移,泰山梁木,1993年,周培源因病逝世,享年91歲。他雖是學界泰鬥,卻一生都謙恭有禮。女兒曾問他,你曾為愛因斯坦拍照,為何不與他合張影呢?周培源說:「他是愛因斯坦,那麼偉大,我怎麼能站到他身邊去呢?」


所以,當人們談及周培源,均有口皆碑。陳省身說他是一個豁達而公正的人,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亦有高度的行政才能;錢三強說他是自己從事物理學習的好老師⋯⋯


時至今日,周培源仍是許多學子耳邊常聽到的名字。他桃李滿天下,榮譽數不清;他始終不計個人得失,正直無畏,像大河一樣奔突著向前。


作者:唐靖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

本文刊登於《中國政協》2017年第16期

相關焦點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曾拒絕美國高薪毅然回國,不能被人遺忘的周培源
    他假滿回國,抗日戰爭爆發,侵華日軍開進了清華園,周培源受校長梅怡琦之託,周培源受校長梅貼琦之託,安排學校進行南遷,曾先後任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在這期間,他抱著科學家應為反戰服務,以科學拯救祖國危亡的志向,毅然地從廣義相對論的純理論研究,轉向了有著更大應用價值的,流體力學湍流理論
  • 周培源 鋒芒不畏權
    周培源,1924屆清華畢業生,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1992年6月3日,周培源90歲生日,前來祝壽的嘉賓有:吳大猷、顧毓琇、吳健雄、袁家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陳省身、李政道、楊振寧、林家翹、任之恭、張守廉、周光召、朱光亞……學界稱,如此之多「重量級人物」的「出場陣容」,空前絕後。
  • 修身養德做君子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三國諸葛亮五十四歲時寫給他八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意在教導兒子要按照君子的標準來修身養性,淡泊名利,遠離喧囂。「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出自唐代名臣魏徵寫給唐太宗李世民的奏疏《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向唐太宗李世民講述治國安邦的道理,指出君王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除奢侈而行節儉」,國家就不可能治理好。
  • 桃李滿天下的周培源
    早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留學時,周培源曾用4年的時間拿下學士、碩士和博士3個學位。回國後,他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清華大學教務長、教務委員會副主任和北京大學校長等職,並在那裡教授物理長達半個多世紀,因而稱得上是桃李滿天下了。  在美國,早年不少著名的華僑學者、專家都與周培源有過一段難以忘懷的奇緣。
  • 和愛因斯坦最熟悉的中國人,力守祖國的周培源,安排
    他就是中國力學理論的奠基人,曾經的北大校長周培源。周培源出生在江蘇宜興,父親是清朝的秀才。後來轉行成了富商。周培源的父親也是大辦公益,出資建學。周培源的學習興趣濃厚,英文學得很好。周培源也是個很有主見的學生,換來很多學校,最後在聖約翰附中靜了下來。只是不久,五四運動爆發,也參加了運動,最後被學校開除。周培源後來在家自學,參加了清華大學的招生,成功進入清華。
  • 青春勵志故事:永不滿足的科學宗師周培源
    專程前來祝壽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總計300多人,其中有很多「重量級人物」:吳大猷、顧毓琇、李政道、楊振寧、周光召……如此陣容集體慶生,在學術界可謂空前絕後。  這位具有如此感召力的壽星是誰?為什麼能夠得到大家如此一致的尊重?  他就是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曾為我國科技事業、教育事業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傑出貢獻的物理學界大師周培源。
  • 看英語版《論語心得》如何翻譯「君子」、「小人」
    這回,花了204元港幣買了一本(英語正版書真是很貴啊),不為別的,就想知道英語版的《論語心得》是怎麼翻譯「君子」和「小人」這兩個高難概念的——唯君子與小人為難譯也。要知道,這是堂堂英國麥克米蘭(Macmillan)公司約請英國專家Esther Tyldesley翻譯的,絕對地道。
  • 周培源與應用數學
    「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本報記者為使讀者對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與應用數學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的了解,根據有關資料,編寫了《周培源與應用數學》一文,以饗讀者。周培源先生的得意門生、著名的應用數學家、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林家翹先生回憶說,幾十年來,一直在物理學領域耕耘的周先生就沒有離開過數學,他始終在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學領域的問題。 在三四十年代,周培源即提出從湍流脈動方程求出剪應力和三元速度關聯函數滿足動力學方程的方法來建立普通湍流理論,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並獲得高度評價,他由此被公推為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
  • 周培源先生生平
    1920年的周培源。周培源,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1902年8月28日,周培源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今宜興市)芳橋鄉後村,1919年春因參加「五四運動」被上海聖約翰大學附中開除學籍,1919年夏至1924年,就讀北平清華學校,1924年秋至1926年冬,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並獲學士、碩士學位,1927年春至1928年春,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畢業論文《在愛因斯坦引力論中具有旋轉對稱性物體的引力場》獲得最高榮譽獎。
  • 周培源生平展在京開幕
    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先生誕辰110周年,「科技先驅 世代風範——周培源生平展」8月25日上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琳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7日訊(記者 蘇琳)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先生誕辰110周年,「科技先驅世代風範——周培源生平展」8月25日上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
  • 周培源生平展在京舉辦
    本報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劉莉)8月28日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科技先驅 世代風範周培源生平展」今天上午在中國科技館開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發來賀信。
  • 周培源:一代宗師永流芳
    當人們談及周培源,有口皆碑。陳省身說他是一個豁達而公正的人,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教育家,亦有高度的行政才能;錢三強說他是自己從事物理學習的好老師……時至今日,周培源仍是許多學子耳邊常聽到的名字。他桃李滿天下,榮譽數不清,但在上個世紀的風雲突變裡,周培源始終不計榮辱,正直無畏,像大河一樣奔突向前。
  • 「周培源」一代物理學宗師:科學家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科學家
    1973年7月17日下午,毛主席接見楊振寧時,他作為中國物理學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陪同接見。這位物理學家就是周培源。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畢業的第一名中國博士生,也是和愛因斯坦最熟悉的中國物理學家,兩人曾經一起研究過相對論。並且,周培源也是唯一一個曾給愛因斯坦拍過照片的中國人。
  • 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周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美國國內急需科技人員,周培源一家剛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請,給予全家永久居留權,周培源對此一笑了之。1937年,他假滿回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7月底,平津淪陷;8月,侵華日軍開進了清華園。周培源受校長梅貽奇之託,安排學校南遷,曾先後任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
  • 【宜興兩院院士】--周培源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於宜興芳橋後村一個開明紳士家庭。4歲時在本村私塾讀書,1910年在夏芳小學讀書。辛亥革命爆發後,因鄉下生活不安定,1912年舉家遷往南京,轉學於金陵大學附屬小學和另所師範院校的附屬小學。1913年,全家又遷往上海,他插班進了上海市立萬竹小學(現為上海市實驗小學)。
  • 周培源:越偉大越敬畏
    周培源按捺不住心頭憤懣,揮筆寫就該文,從科學的來源與發展的規律上,否定了極左勢力的淺薄與虛妄,給中國科學界打了一劑強心針。「四人幫」垮臺後,他應中國科協之邀在北京展覽館劇場作了一場題為《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問題的路線鬥爭》的報告,27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楊振寧後來讚嘆:「大家對周先生很佩服,因為他不怕壓。」其實周培源年少時即是熱血之人。
  • 林徽因的會客廳:演繹周培源的浪漫
    ……一走進梁家的客廳,周培源就被一片恭喜、調侃之聲包圍住了。在座的都是老朋友,說起話來沒那麼多客套。是真心為他高興,卻也免不了逗趣調侃一番。周培源剛做了父親,正是滿心歡喜的時候,聽到什麼都覺得悅耳。生命真的是太神奇了。那個軟軟的、花朵一樣嬌嫩的孩子,將傳承著他的血脈與情感,一點點地長大,為他的生活帶來無限的欣喜與感動。
  • 北大副校長周培源:拼老命反「老佛爺」
    鳳凰衛視9月13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1973年,毛澤東會見了從美國回來省親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楊振寧教授,在旁陪坐的是中國物理學界最具代表性的科學家周培源,交談中,周培源談到以前曾教過銀針凝,現在則要向他學習,毛澤東便對周培源說,你現在落後了嗎?周培源無奈地回答說,很落後,後來居上。
  • 才貌雙全王蒂徽:與周培源相伴60餘年,兩位大師為她終身不娶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我國教育界出了頗為知名的「清華三孫」——陳岱孫、葉企孫、金嶽霖(字龍蓀),這三位大師分別是我國經濟學、物理學、邏輯學的學科領軍人物,並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三人終生未婚。再要細究起來,陳岱孫和葉企孫二人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他們都曾熱烈地愛上過同一個人——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周培源的夫人王蒂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