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獨角鯨社交新發現,關於深海聲音的秘密

2021-01-18 陳根

文/陳根

海洋中的獨角獸,也就是獨角鯨,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都顯得十分神秘。獨角鯨的天敵有虎鯨、海象、北極熊與鯊魚等,然而這些生物的危險性顯然都比不上人類。

愛斯基摩人捕獵一角鯨以取其寶貴的長牙和厚皮已有數世紀的歷史了。生食其皮更是他們的傳統,肉則用來餵狗,鯨脂與脂肪可用於燃燒和照明。當前,加拿大的因努伊特人以高速機船及火力強大的來福槍捕獵一角鯨,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為受傷的一角鯨至少有半數會下沉或逃脫,但仍難逃一死。儘管每年的捕殺配額有數百隻,但屠殺的總數卻往往遠高於此。

最近,來自日本北海道大學的Evgeny Podolskiy領導的地球物理學家通過跟因紐特獵人的合作,在格陵蘭峽灣對獨角鯨這一神秘生物進行了研究,並記錄下了這種海洋生物發出的各種聲音,目前這項研究發表在AGU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曾稱獨角鯨這種生物是出了名的害羞和易受驚嚇,它們的這種特性就使得人類對它展開的各項研究顯得相對困難。

據了解,Evgeny Podolskiy一直以來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冰川的聲音。而通過這次研究他發現,獨角鯨這種難以琢磨的動物會用口哨聲進行社交對話、用卡嗒聲進行導航和狩獵。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則介紹稱:「獨角鯨離食物越近,它們的卡嗒聲就越快。並且,它們發出的聲音就像電鋸發出的嗡嗡聲那樣。這種終端的嗡嗡聲能幫助獨角鯨確定獵物的位置。」

獨角鯨發出的聲音為研究人員研究它們夏季覓食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讓我們人類對獨角鯨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就是通過研究其聲音或許我們能發現關於獨角鯨更多的秘密。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終於捕捉到獨角鯨的叫聲,據說有點像電鋸的聲音……
    在幾個月的時間裡,研究人員幾次陪同因紐特人在格陵蘭西北部進行探險,更詳細地研究那裡的獨角鯨。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與這些難以捉摸的鯨目動物保持在25米的距離,用附在小船上的水下麥克風捕捉到獨角鯨的社會叫聲和覓食聲。這些錄音幫助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滲透到獨角鯨原始棲息地的各種聲音的基線。
  • 獨角鯨的角竟然不是「角」而是牙!
    只不過後人發現,女王陛下被坑慘了啊,她花天價買來的獨角獸之角,並不是獨角獸的角——甚至,它什麼動物的角都不是,而是一顆牙!伊莉莎白一世是大不列顛王國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她在位期間,國泰民安,一派繁榮,被稱為黃金時代。不過,英明了一輩子的伊莉莎白一世,卻花了1萬英鎊,買了一根「獨角獸的角」。買它的錢足夠在當時建造一座大城堡,金額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幾個億!
  • 海外科學家首次發現一隻獨角鯨被白鯨群收養現象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3日報導,加拿大聖勞倫斯河上監測鯨魚的科學家們注意到,一隻雄性獨角鯨與一群白鯨生活在一起。聖勞倫斯白鯨似乎收留了這隻流浪的獨角鯨,在8月無人機拍攝的視頻中,這頭獨角鯨和至少10頭鯨魚在一起遊泳。雖然獨角鯨通常生活在寒冷的北極水域,但出於某種原因,這頭鯨魚冒險向南進軍。
  • 獨角鯨:獨角獸之角,其實是它的牙
    現在我們知道,獨角獸的原型是印度大獨角犀,而所謂的獨角獸之角,實際上是獨角鯨的長牙。今天我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海洋獨角獸」——獨角鯨。獨角鯨白鯨的近親獨角鯨和白鯨,構成了獨角鯨科現存僅有的兩個成員。去掉「角」的獨角鯨和白鯨長得很像,它們都是中型鯨類,體長約4米。都沒有背鰭,以適應在北冰洋的浮冰下遊泳。
  • 12歲學霸黃海:小說《獨角鯨》
    聲音似是哀嚎,仿佛是從冰川之中傳出的聲音,那是一個從未有生靈進入過的冰川,呈現一個桶狀,擋在了所有生物的面前。在幾百年前,許多種動物的族群都進入了其中,似乎是要尋找什麼東西,並且很久都沒有出來過。在它們進入了其中半個月之後,缺口像是白霧漸漸聚攏,那些遊進去的生物就再也沒有出來過。後來,只要是族群在那個冰川附近的,每天都能聽到各種聲波,以及幽幽的叫聲。
  • 獨角鯨長牙是為了吸引異性
    長期以來,有關獨角鯨的長牙用途,一直有著眾多猜測。       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近日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扎克裡·格拉漢姆,與其團隊搜集了245頭雄性獨角鯨的數據,並進行了詳盡的分析。       結果發現,成年雄性獨角鯨牙的長度相差很大,最長的能達2.5米,最短的只有45釐米。其粗細也差距較大,最粗牙的基部圓周可達30釐米。
  • 獨角鯨是如何?
    華盛頓大學極地科學中心的獨角鯨研究人員Kristin Laidre表示,獨角鯨屬於高度洄遊的動物,它們的遷徙與海上浮冰的構造有著密切的關係。獨角鯨夏季生活的海域在秋季會結冰,所以它們會通過長距離的遷徙在近海度過整個冬天。Laidre在接受採訪時說道,這些獨角鯨過冬地點距離海岸大約200英裡(322公裡),並在那裡展開交姌行為。
  • 頭上長著長角的獨角鯨,你見過嗎?
    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也是一隻頭上長著一根長長的角的獸,當然,人家不是獸,而是鯨,獨角鯨。研究發現,其實所有的獨角鯨口中均缺乏具功能性的牙齒,特別是雌性,大多數雌鯨終生無齒,而雄鯨上顎兩顆牙齒中左邊,注意僅有左邊那顆牙齒會在二至三齡時突出唇外且持續生長,突出的部分可達2.7米長,重達十公斤以上,據研究發現,獨角鯨在胚胎時期,本有16枚牙齒,但都不發達,至出生時,多數牙齒都退化消失了,僅上頜的兩枚保留下來。而雌鯨的牙始終隱於上頜之中,才認為雌性獨角鯨終身無牙。
  • 深海中的「惡魔之眼」,從發現為止,僅僅被目擊過10次!
    深海中的「惡魔之眼」,從發現為止,僅僅被目擊過10次!在寒冷的北冰洋海域,生活著自然內為數不多的獨角生物——獨角獸,在它們頭部長有尖長的牙齒,因為牙齒似獨角而得名,它是獨角鯨家族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牙齒最長的鯨魚將統領族群。
  • 科學家首次發現一隻獨角鯨被白鯨群收養現象(雙語)
    研究人員發現一隻孤獨的獨角鯨與一群白鯨混在一起,並且獨角鯨與這些白鯨一起遊泳和玩耍,貌似獨角鯨已經成為了白鯨群體的一員。   The narwhal was discovered in the St.
  • 海洋中的各種聲音
    Podolskiy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冰川峽灣下的聲音。這裡充滿噪聲,冰川劃入大海,融化的冰發出氣泡。這海灣也是獨角鯨的家。The animals are sometimes called unicorns of the sea because of their single, long spiraled tusk.
  • 海底小課堂|一鯨落萬物生 關於鯨的故事
    01關於鯨落鯨落是指鯨魚死亡後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系統,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2020年4月3日報導,中國科學家在南海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海底小縱隊裡面也有很多關於鯨的篇章,包括藍鯨、虎鯨、弓頭鯨、座頭鯨、獨角鯨等等。
  • 聲音社交爆發,成2019年社交市場最大黑馬?
    聲音社交異軍突起作為一個微信、QQ、陌陌和探探的多重用戶,我第一時間下載了吱呀、soul、音遇三款App體驗了幾天,發現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就顏值不高的我來說,在這裡有了全新的社交體驗。正是因為此,多閃直接用90後負責人打造產品,甚至連程式設計師都強調是用的90後,吱呀App也是瞄準年輕人的社交平臺,相對於已經有各自社交習慣的老用戶而言,年輕人的社交習慣正在形成,對社交新玩家來說是機會。3、知音難覓但聲音卻可以匹配到對的人。Facebook認為自己的使命是提高人與人連接的效率,這也是社交平臺的本質,不論是熟人、陌生人還是職業社交。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玩吧App社交實驗室 有溫度的「聲音社交」
    聲音作為一種傳統的交流方式被Z世代年輕人賦予新的意義,他們突破了「顏值」的限制,讓聲音成為了一種有溫度的社交形式。玩吧App(北京默契破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玩吧」)了解Z世代年輕人既享受孤獨又渴望社交的期待,用聲音傳遞「溫度」,讓社交有了不一樣的新玩法。
  • 陳根:當量子糾纏進入生命科學,心靈感應的秘密被解開
    陳根:當量子糾纏進入生命科學,心靈感應的秘密被解開 2020-05-13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白鯨獨角鯨可雜交—新聞—科學網
    獨角鯨頭骨(a)、雜交種頭骨(b)和白鯨頭骨(c) 圖片來源: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 本報訊 研究人員對1990年在西格陵蘭發現的一塊顱骨進行了基因分析,發現它屬於一頭雌性獨角鯨和一頭雄性白鯨的第一代雄性雜交後代。
  • 我親眼見證了一場獵殺獨角鯨的全過程
    ▲海中獨角獸獨角鯨是生活在地球最北端的鯨魚種類,因為那根長長的「尖角」讓人對它過目不忘。▲生吃獨角鯨魚皮是因紐特人的傳統獨角鯨並不是瀕臨滅絕的動物,但政府相關部門制定了關於「獵殺獨角鯨」的相關法令,因紐特人獵殺獨角鯨一年不能超過100隻。而因紐特人也嚴格遵守著法令要求,並且一般只會獵殺成年或年老的獨角鯨。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陳根:眼見不為實——科學發現精子遊動並非蝌蚪式遊動
    文/陳根鞭毛鞭打驅動精子穿過女性生殖道,對生殖至關重要,而精子如何穿過女性的生殖道得以最終受精,就涉及到一個關於精子運動方式的問題。而此次的發現,以新穎的3D顯微鏡技術與數學相結合的應用,可能為揭開人類生殖秘密提供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