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4)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接上期

  儘管我們看到有許多的食品分析手段和應用方法,但在這一熱門分析領域依然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例如,目前世界上每年依然有上百件食源性感染事件發生,高達1/3的工業國家人口每年都遭受食源性疾病帶來的痛苦。對於食品當中致病微生物的檢測,在過去幾十年當中,微生物學家已經研究出了可靠的基於培養的技術。儘管這些方法被稱作「黃金標準」,但是十分耗時,並且所用的儀器也比較笨重,很難攜帶。

  基因檢測技術的引入,使得致病微生物敏感性和特異性篩查成為可能。微陣列晶片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核酸檢測方法,其主要特點包括小型化、並行處理樣品的能力、及易於自動化。

  此外,現有的大量遺傳信息已經可實現比物種更低一級的分辨,可區分微生物菌株,這主要歸功於精心挑選的可變基因組區域。儘管這些基於分子技術(或免疫技術)的快速檢測方法出現,但是要尋求真正的實時檢測方法,減少乃至於取消培養富集可能才是關鍵。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樣品前處理髮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從樣品基質中進行細菌濃縮和純化。在這方面,食品安全依然面臨的另一個分析挑戰是,在不影響回收率、精確度、靈敏度、選擇性和專屬性的情況下,儘可能快的得到與官方指令相關的可靠的分析結果。

  消費者保護及食品中過敏源的檢測執法,仍然需要更合適的分析技術。食物過敏是食品分析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微量的過敏原對於敏感人群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這就要求食品生產企業有非常嚴格的衛生標準和法律法規限制。免疫學方法應首先被考慮,緊跟其後的是確認方法。利用液相色譜和質譜檢測過敏性蛋白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並且現在常被用於食品過敏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我們依然需要可替代的確認方法來應對額外問題源,例如,食品基體幹擾或食品加工,雖然它們可能不影響食品的致敏性,但卻影響過敏原的檢測。

  分析系統的小型化將繼續發展,相較於傳統的生物鍵合鑑定,新出現的技術可提供自動化程度更高和功能更多的分析平臺。這些複合型的生物分析技術預計將為監管機構、食品企業,提供更有效的食品和環境汙染物監測手段。在這方面,平面陣列晶片和懸浮陣列晶片已經展示出了它們在檢測病原體、食物過敏原和摻雜物質、毒素、抗生素和環境汙染物方面的潛力。在這種情況下,微流體技術在食品分析領域也有一些有趣的應用,不過更多的精力需要放在研發用於真正的食物樣品分析,集成多個操作單元的多功能的微流體平臺。微型系統及其應用在食品分析中將繼續保持增長。

  至於多維色譜,從技術角度來看,兩個系統之間固有的接口問題依然存在,因為這一問題,GC × GC的操作成本相當昂貴,LC × LC的靈敏度也有所降低。未來幾年,需要新的解決方案來改進這些接口問題,以及進一步增加系統的正交性,從而增強它們的分離能力,因而增加它們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在設計有效的新型氣相色譜、超臨界流體色譜的調製器時,保證分析成本儘可能低應當是優先考慮的問題。同時,多維系統當中的在線樣品製備步驟的發展也是值得期待的。而且,隨著功能強大的質譜檢測器的擴展應用,將進一步增強這些技術在食品分析當中的應用和鑑別能力。需要考慮的重要一點是,在它們能夠提供更簡單更快速的分析之前,當下的這些多維技術的應用仍需要專用的實驗室、設備和訓練有素的操做人員。

  胃腸道疾病和肝炎的病原體是食品分析中剛出現的十分重要的食品相關病毒。由於分子生物學方法的發展,使得諾如病毒、輪狀病毒、A型肝炎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相關病毒在不同食品基質中的檢測成為可能。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方法都需要加以改進,因為根據不同的方法、食品基質、以及病毒的類型,分析效率有很大的差別。我們需要建立標準的測試流程對現有的分析方法進行比較。

  由於工業的發展、新型農業的實踐、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等原因,食物中有毒殘留物的種類不斷增加。這種增加促使了日常功能更強大、更靈敏和更快速的分析方法的發展,使之能夠檢測到食品中新出現的汙染物,如工業有機汙染物、納米材料、殘留藥劑、抗生素和抗球蟲藥、或海洋生物毒素等。

  通過新的應用,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具有顯著加強食品供應的潛力,包括對營養物質和生物活性吸收及傳輸系統的影響;對微生物,過敏原和汙染物的檢測和控制;改進食品包裝性能和使用性能;改進食品的顏色和味道。由於這些應用,人類暴露於整個食物鏈中的納米材料可能來自於納米材料在食品生產中的故意使用,也可能是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使用,以及其他行業使用的納米材料轉移到食品當中。因此,我們需要新的分析方法對摻入食品或其他媒介中的納米材料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表徵。此外,還要對不同類型的納米材料的毒理學進行研究,了解它們如何影響食品的安全性。

  最後,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綠色分析化學在食品分析實驗室的應用。綠色分析化學是指「使用較少或不用溶劑、試劑、防腐劑,以及其他會危害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化學物質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它也可以實現更快和更節能的分析,但不會影響分析質量。」根據定義,很明顯分析當中的有害物質減少了,但是分析性能依然保持甚至有所提高。一些方法,如那些涉及樣品製備的綠色技術(使用新型綠色溶劑,微型化,或採用無溶劑技術),和新型分離技術、化學計量學的結合將有助於達到新的綠色時代所提出的目標。

  註:文章譯自美國分析化學雜誌。  

                                                           接下期

相關焦點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5)
    在這種情況下,食品組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來研究食物和營養,主要通過應用先進的組學技術來改善消費者的健康和幸福感。因此,食品組學作為一門全面的學科,包含了食品、先進的分析技術(主要是組學工具)和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發展為我們現在利用食品組學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帶來了極大的機遇。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1)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1)   ——基本現狀 因此,食品化學家、監管機構、質量控制實驗室等都在尋找更有效、更清潔、更低成本的分析方法。要滿足以上需求就需要更精密的分析儀器,以及合適的分析方法來確保提供更高的靈敏度、精密度、專屬性和分析速度,從而保證更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   除了針對食品安全的分析之外,在大量的食品品質分析中,分析化學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3)
    在過去的15-20年當中,由於新的方法的引入,分析策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1)少溶劑樣品製備技術;(2)快速GC及相關技術;(3)新的分析方法,如全二維GC;(4)新的操作策略,這些策略基於為其他領域所開發的方法,這些方法現在也用在食品分析上;(5)細緻的數據處理獲得更高水平的信息。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2)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以下幾個主要的食品分析技術方法:(1)光譜學技術,如質譜、核磁共振、紅外、原子光譜、螢光法等;(2)生物技術,如聚合酶鏈反應(PCR)、免疫技術、生物傳感器等;(3)分離技術,如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毛細管電泳、超臨界流體色譜等;(4)樣品製備技術,如固相萃取、超臨界流體萃取、頂空法、流動注射分析、吹掃補集、加壓液體萃取、微波輔助萃取、自動熱解析法等;(5)電化學法;(6)聯用技術等
  • 蛋白質組學在傳統發酵食品和飲料的應用
    傳統的發酵食品和飲料(TFFB)是重要的飲食成分。多組學技術已應用於TFFB研究的各個方面,以闡明TFFB的組成和營養價值,並揭示TFFB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相互作用,發酵動力學和代謝特徵。由於蛋白質組學可以揭示蛋白質水平上微生物功能的本質,因此它在TFFB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關注。
  • 蛋白質組學在傳統發酵食品和飲料的應用
    傳統的發酵食品和飲料(TFFB)是重要的飲食成分。多組學技術已應用於TFFB研究的各個方面,以闡明TFFB的組成和營養價值,並揭示TFFB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相互作用,發酵動力學和代謝特徵。由於元蛋白質組學在提供功能信息方面的優勢,因此該技術已越來越多地用於評估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研究中。由於蛋白質組學可以揭示蛋白質水平上微生物功能的本質,因此它在TFFB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關注。這篇文章綜述了在TFFB研究中應用的元蛋白質組學常用方法。
  • 葛毅:人工智慧熱潮下,基因組學研究的機遇和挑戰——生物谷人物專訪
    在我看來,食品和健康領域將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應用。現在我們可以用基因測序鑑定大馬哈魚是否是正宗的,隨著測序成本的降低,下一步是否可以用來做常規食品和水果的檢測呢?研究上,我們已經開始通過分析腸道菌群來評估腸道健康和疾病進程,未來是否可以用來指導我們個人的飲食習慣呢?
  • 2015北京光譜年會召開 組學與過程分析成主角
    而各種組學研究,其所採取的分析測試手段也將帶給光譜儀器發展機會。如金屬組學就被稱為是原子光譜的第二個春天。為此本屆光譜年會首次組織「組學」專題報告,邀請了多位專家作相關專題演講。不過,江桂斌院士也提出了組學研究中方法學開發的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方法的兼容性、通量、數據挖掘、多維組學協同研究等。  而且,江桂斌院士還指出,「組學」的過度發展也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自基因組和基因組學兩個名詞誕生以來,現在已有成千上萬的組和組學出現,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牢固地確立為一個重要的知識體系和研究領域。
  • iCMS2018第九屆質譜網絡會議圓滿結束 食品分析與藥物分析會場
    質譜技術作為高靈敏度、選擇性分析技術在飼料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報告主要介紹了課題組在飼料毒理學、飼料質量安全分析基礎及持久性有毒汙染物分析毒理方面的研究。發明了系列分子印跡新材料,解決了確證分析受樣品基質幹擾,準確度低的關鍵技術問題。創製了微球、膜和磁性微球等系列分子印跡樣品前處理材料4種,解決了類特性識別、模板滲漏和傳質速率等技術難題,有效的消除樣品基質幹擾。
  • 眾家食品網|2020食品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民以食為天」從以前的|「吃飽」,到現在的「吃好」、「吃健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對食品行業的安全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 全球力量 領變未來 看食品飲料業品牌國際化和開放式創新
    對話環節:(1)本土企業國際化進程中,挑戰主要來自哪裡?》要點解讀:1、願景:致力於讓安全的食品隨處可得2、提供創新和增值的端到端解決方案3、技術成為變革的巨大推動4、食品飲料行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2)食品和飲料製造商將只提供個性化產品。大規模定製化將成為新常態,而通過人工智慧進行預測性決策將成為一個高端小眾市場。(3)品牌將發生分化。在大規模定製化生產、小品牌也可輕鬆獲得銷售渠道的情況下,大品牌將很難保持自己的地位。(4)可持續食品和包裝在世界各地普遍成為新的規則。
  • 共建共享,融合創新—2019年食品真實性技術核磁共振波譜技術分論壇...
    Ioannins P.Gerothanasis 希臘約阿尼納大學質量保證與認證機構副主席報告主題:基於化學分析和代謝組學的核磁共振技術在天然產物和食品化學中的應用樊雙喜簡單概述國內外食品領域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的標準化研究進展,以葡萄酒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標準化研究為應用實例,重點介紹該技術標準化遇到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納入科技監管體系的思考。
  • iCMS2019最後一天 華人質譜專家及食品領域應用進展精彩報告回顧
    並重點討論分析生物標誌物的挑戰包括內源性分析物,靈敏度,基礎水平波動, 選擇性和不穩定性(或偽穩定性)。並分享了利用用液質方法進行蛋白質藥物的生物分析蛋白質藥物生物分析和代謝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和用高分辨質譜進行蛋白質藥物的生物分析和代謝產物研究案例。
  •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9)》提出我國食品安全面臨五類風險挑戰
    報告對2018年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研究發現,現階段食品安全面臨5類風險挑戰,分別是微生物汙染、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農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和重金屬汙染,分別佔不合格樣品總量的29.6%、25.0%、16.8%、15.4%、7.6%。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由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任發政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國內專家團隊,與來自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80餘位國際權威專家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的系列活動並進行報告。12月3日,來自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我國政府部門、科技界和知名企業的代表齊聚主會場,圍繞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戰進行深入交流,共議食品安全與健康未來航向。
  • 《中國休閒食品分析報告》
    其中2016年-2020年休閒滷製品、糖果及蜜餞、麵包/蛋糕及糕點、膨化食品、炒貨及餅乾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4.1%、12.5%、14.4%、21.2%、13.4%、12.4%,滷製品的增速依然保持最快。
  • 大咖眾議食品供應鏈挑戰 助力食品安全水平整體提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30日訊 為了應對供應鏈日益全球化和複雜化給食品行業帶來的挑戰,11月26日,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舉辦期間,圍繞「食品供應商管理和認證」「冷鏈物流與倉儲」與「網際網路+食品安全治理與供應鏈透明」三個話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同召開
  • 方便食品行業分析及趨勢
    可以預見,未來方便麵市場競爭將集中體現在打造產品結構和爭奪銷售渠道層面上。   4.市場細分與產品細分明顯,消費群向小眾分化   從目前市場上各廠家新產品的推廣力度和推出速度來看,未來方便麵市場的競爭優勢,將集中體現在產品及市場的推廣速度上。市場與產品細分的規模和程度化也越來越高。
  • 食品樣品前處理的目的和要求
    食品樣品前處理的目的和要求 2014-09-17 15:57:46 來源: 瀏覽: 次 食品的化學組成非常複雜,既含有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及因汙染引入的有機農藥等大分子的有機化合物,又含有鉀、鈉、鈣、鐵等各種無機元素。
  • 我國食品安全監測分析儀器市場前景廣闊
    圍繞保障食品安全需求,大力推進檢測設備專用化、小型化和便攜化研發,提高國產儀器市場佔有率,壯大我國檢測儀器產業。當有一天手機一掃可以檢測食品,你會覺得驚訝嗎?  陸曉楠說,他正在研究於智慧型手機加裝軟體,再配上雷射傳感器,消費者以手機鏡頭拍下食品的表面,再結合傳感器採集的食品表面的雷射光譜,應用數學模型綜合分析圖像和光譜,檢測食品表面是否含有農藥或者其他有毒害的化學物質,整個過程不用一分鐘。但他坦言,現階段該研究仍處於初期性質,未來需要更多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