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2)

2020-11-27 儀器信息網

  接上期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會對大量應用於食品分析的技術進行論述。本文將主要聚焦於以下幾個主要的食品分析技術方法:(1)光譜學技術,如質譜、核磁共振、紅外、原子光譜、螢光法等;(2)生物技術,如聚合酶鏈反應(PCR)、免疫技術、生物傳感器等;(3)分離技術,如高效液相色譜、氣相色譜、毛細管電泳、超臨界流體色譜等;(4)樣品製備技術,如固相萃取、超臨界流體萃取、頂空法、流動注射分析、吹掃補集、加壓液體萃取、微波輔助萃取、自動熱解析法等;(5)電化學法;(6)聯用技術等。如果將上述各類技術的分支技術也考慮在內,那用於食品分析的技術就更多了。

圖1.樣品製備、生物技術、光譜技術和分離技術在食品分析當中的應用,根據2000-2011年間食品科技文摘中相應的引文數量分析。生物技術中的「others」包括:放射免疫法和酶法分析。光譜學技術中的「others」包括:拉曼光譜(402),電子自旋共振(366),介電光譜法(57),折光度法(54), 旋光度法(38),化學發光法(15)和光聲量熱法(0)。

  為了總結食品分析當中大量被使用到的技術以及被解決的課題,表S-1(見附件)作為輔助信息,對2009-2011年間發布的針對不同食品分析的文章、綜述、文章章節進行了總結。同時,圖1和圖2,提供了2001-2011年間發表的關於食品分析的文章統計,其中的數據是通過食品科技文摘(FSTA)資料庫,以各類技術為關鍵詞搜索整理所得。如果我們將圖1和圖2的數據,與1990-2000年間發布的類似食品分析文章統計數據相比,能夠得到許多重要的結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趨勢是,生物技術和樣品處理技術的應用明顯增多,而放射化學和熱分析技術的應用嚴重減少。光譜學技術、生物技術和樣品處理技術的應用和20世紀末相比,分別增加了2倍、3倍和4倍,熱分析和放射化學技術的應用則減少了一半。其他比較成熟的技術,如色譜技術的應用依然比較多,但如今,它的應用也不如以前(1990-2000年)廣泛,因為光譜學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而且成為了目前食品分析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實際上,對於食品組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進行食品特性的研究,都可以通過測量電磁輻射(可見光、紅外光、螢光、拉曼散射光等的吸收)與食品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得益於新型光譜儀器技術及多元化學計量學的發展,能夠對不同的紅外或螢光光譜表現出的細微差別進行評估,例如對食品光譜分析所展現出的細微差別,從而使得開發預測模型成為可能。

圖2.電化學法、流變學、放射化學、熱分析技術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根據2000-2011年間食品科技文摘中相應的引文數量分析。

  近年來,成像技術如共聚焦雷射掃描顯微鏡,或高光譜成像耦合圖像分析技術已被成功地用於研究高度異質性食品。實際上,成像分析技術,例如數學形態學、或圖像紋理分析,使得對圖像中的結構進行定量分析,或展示不同的加工過程對於食品中蛋白質網絡微觀結構的影響成為可能。從另一方面來說,食品分析中光譜學技術應用的重要增長也許是由於NMR、紅外光譜等技術大量的最新應用,以NMR為例,由於對具有生物和代謝等特性的未知化合物的明確鑑定的需要,使得這類技術的應用數量接近於一些成熟的技術,如螢光、甚至質譜的應用數量。

  生物技術的大量應用並不奇怪,這些技術,以生物體及他們的產品如酶、抗體、DNA等為基礎,來實現鑑別和分析食品,它們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增長了3倍。其中PCR技術的應用佔據了所有生物技術應用的60%,相當於之前生物技術在食品分析當中的所有應用的2倍。PCR技術的大量應用主要歸因於要採取不同的步驟,來克服影響DNA提取質量和數量的主要難題。目前,針對許多樣品的新儀器和新標準化協議,使得PCR成為世界範圍內一種廣泛應用的技術,可以在幾乎所有的食品分析實驗室中看到它。

  至於分離技術的分布和重要性,液相色譜(LC)和毛細管電泳(CE)的應用增長主要來自於技術本身的發展,如:在確保解析度和分離效率的同時降低分析時間(UPLC、微流控晶片電泳技術、整體柱),新的分離機理(親水相互作用色譜等),將質譜作為LC或CE的檢測器。另一方面,氣相色譜(GC)的應用基本和過去持平,並在一些特定的應用領域展示了它的重要性。最後,聯用分離技術,如中心切割多維色譜法(LC−LC, GC−GC, LC−GC, LC−CE等),或全二維技術(LC×LC, GC×GC),它們可提供更多信息來支持破譯食物的複雜性,以及研究食品對於人類健康真實影響的理論。

  事實上,多維色譜已經成為一種分析複雜樣品的可選擇方法,在食品分析中有一種情況,即某類技術的改進,如新的色譜柱技術,似乎已經達到了它們的極限。然而,多維色譜峰容量的增加到目前要比經過各種改進的一維色譜高。多維色譜允許兩個或更多個獨立或幾乎獨立的分離步驟結合,顯著增強相應的一維色譜技術的分離能力,因而提高分離複雜樣品中化合物的能力。儘管兩種不同色譜分離技術的耦合併不是什麼新技術,但是這一技術的發展拓展了綜合應用,在這些應用中,整個樣品可以從不同的獨立的維度進行分析,並減少了樣品製備的步驟。食品分析領域,有關這種綜合技術的應用每年都在增長,而且預計將持續保持增長狀態。

  對於食品分析當中樣品製備技術應用的顯著增長(4倍左右),我們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樣品製備技術的改進目標在於減少實驗室溶劑的使用和有害物質的產生,減少勞動力和時間,降低每個樣品製備的成本,同時提高被分析物質的分離效率。目前,新型綠色制樣技術,如超臨界流體萃取(SFE)、亞臨界水萃取(SWE,也稱為加速溶劑萃取)將在食品科學中有更廣泛的應用,不僅僅是在食品分析當中,還有在食品功能成分的提取中。這些萃取技術基於壓力流體可提供更高的選擇性、更短的萃取時間、和對環境更友好的特性。關於這些技術的文章在2001-2011年10年間超過1500篇,而20世紀末時,關於這些技術的文章還只在300篇左右。舉一個有趣的例子,例如,加壓流體萃取(PLE),在以前還沒有這種技術,但現在卻是食品分析當中僅次於SFE的十分重要的「綠色」樣品製備技術。

  同時, 相較於傳統萃取方式,不同的液相微萃取模式,如單液滴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中空纖維膜液相微萃取(HF-LPME)等操作更簡便、更有效、速度更快,並且有機溶劑的消耗量更低,所以在食品分析當中它們被越來越多地用於從不同的基質中提取有機或無機物質。當比較樣品製備和分離技術的數量和分布時,另一個比較重要的觀察結果是,在過去10年中,固相萃取(SPE)應用的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和液相色譜的應用是相關聯的,對於液相色譜來說,在過去10年當中,新的分離機理、新應用和新方法已經建立。另外,比較有趣的發現還有,固相微萃取(SPME)的應用和其他發展比較成熟的技術,如頂空法的應用數量比較接近。在過去幾年中,SPME的快速增長主要由於其操作簡便、纖維和塗層應用範圍的日益廣泛,以及新發展起來模式,這些模式拓寬了SPME的應用範圍。 

  附件:表S-1

 接下期

  註:文章譯自美國分析化學雜誌。

相關焦點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1)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1)   ——基本現狀 因此,食品化學家、監管機構、質量控制實驗室等都在尋找更有效、更清潔、更低成本的分析方法。要滿足以上需求就需要更精密的分析儀器,以及合適的分析方法來確保提供更高的靈敏度、精密度、專屬性和分析速度,從而保證更好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結果。   除了針對食品安全的分析之外,在大量的食品品質分析中,分析化學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5)
    在這種情況下,食品組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來研究食物和營養,主要通過應用先進的組學技術來改善消費者的健康和幸福感。因此,食品組學作為一門全面的學科,包含了食品、先進的分析技術(主要是組學工具)和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發展為我們現在利用食品組學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帶來了極大的機遇。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3)
    在過去的15-20年當中,由於新的方法的引入,分析策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1)少溶劑樣品製備技術;(2)快速GC及相關技術;(3)新的分析方法,如全二維GC;(4)新的操作策略,這些策略基於為其他領域所開發的方法,這些方法現在也用在食品分析上;(5)細緻的數據處理獲得更高水平的信息。
  • 食品組學:食品分析現在和未來的挑戰(4)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樣品前處理髮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從樣品基質中進行細菌濃縮和純化。在這方面,食品安全依然面臨的另一個分析挑戰是,在不影響回收率、精確度、靈敏度、選擇性和專屬性的情況下,儘可能快的得到與官方指令相關的可靠的分析結果。   消費者保護及食品中過敏源的檢測執法,仍然需要更合適的分析技術。
  • 蛋白質組學在傳統發酵食品和飲料的應用
    傳統的發酵食品和飲料(TFFB)是重要的飲食成分。多組學技術已應用於TFFB研究的各個方面,以闡明TFFB的組成和營養價值,並揭示TFFB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相互作用,發酵動力學和代謝特徵。由於蛋白質組學可以揭示蛋白質水平上微生物功能的本質,因此它在TFFB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關注。
  • 蛋白質組學在傳統發酵食品和飲料的應用
    傳統的發酵食品和飲料(TFFB)是重要的飲食成分。多組學技術已應用於TFFB研究的各個方面,以闡明TFFB的組成和營養價值,並揭示TFFB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相互作用,發酵動力學和代謝特徵。由於元蛋白質組學在提供功能信息方面的優勢,因此該技術已越來越多地用於評估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的研究中。由於蛋白質組學可以揭示蛋白質水平上微生物功能的本質,因此它在TFFB研究領域逐漸受到關注。這篇文章綜述了在TFFB研究中應用的元蛋白質組學常用方法。
  • 葛毅:人工智慧熱潮下,基因組學研究的機遇和挑戰——生物谷人物專訪
    在我看來,食品和健康領域將來可能會出現更多的應用。現在我們可以用基因測序鑑定大馬哈魚是否是正宗的,隨著測序成本的降低,下一步是否可以用來做常規食品和水果的檢測呢?研究上,我們已經開始通過分析腸道菌群來評估腸道健康和疾病進程,未來是否可以用來指導我們個人的飲食習慣呢?
  • 2015北京光譜年會召開 組學與過程分析成主角
    而各種組學研究,其所採取的分析測試手段也將帶給光譜儀器發展機會。如金屬組學就被稱為是原子光譜的第二個春天。為此本屆光譜年會首次組織「組學」專題報告,邀請了多位專家作相關專題演講。不過,江桂斌院士也提出了組學研究中方法學開發的一些需要思考的問題, 如方法的兼容性、通量、數據挖掘、多維組學協同研究等。  而且,江桂斌院士還指出,「組學」的過度發展也需要引起我們的反思。自基因組和基因組學兩個名詞誕生以來,現在已有成千上萬的組和組學出現,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牢固地確立為一個重要的知識體系和研究領域。
  • 眾家食品網|2020食品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民以食為天」從以前的|「吃飽」,到現在的「吃好」、「吃健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對食品行業的安全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 iCMS2019最後一天 華人質譜專家及食品領域應用進展精彩報告回顧
    並重點討論分析生物標誌物的挑戰包括內源性分析物,靈敏度,基礎水平波動, 選擇性和不穩定性(或偽穩定性)。並分享了利用用液質方法進行蛋白質藥物的生物分析蛋白質藥物生物分析和代謝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和用高分辨質譜進行蛋白質藥物的生物分析和代謝產物研究案例。
  • 共建共享,融合創新—2019年食品真實性技術核磁共振波譜技術分論壇...
    Ioannins P.Gerothanasis 希臘約阿尼納大學質量保證與認證機構副主席報告主題:基於化學分析和代謝組學的核磁共振技術在天然產物和食品化學中的應用樊雙喜簡單概述國內外食品領域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的標準化研究進展,以葡萄酒非目標1H NMR指紋圖譜技術標準化研究為應用實例,重點介紹該技術標準化遇到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納入科技監管體系的思考。
  • 全球力量 領變未來 看食品飲料業品牌國際化和開放式創新
    》要點解讀:1、願景:致力於讓安全的食品隨處可得2、提供創新和增值的端到端解決方案3、技術成為變革的巨大推動4、食品飲料行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2)食品和飲料製造商將只提供個性化產品。大規模定製化將成為新常態,而通過人工智慧進行預測性決策將成為一個高端小眾市場。(3)品牌將發生分化。在大規模定製化生產、小品牌也可輕鬆獲得銷售渠道的情況下,大品牌將很難保持自己的地位。(4)可持續食品和包裝在世界各地普遍成為新的規則。
  • iCMS2018第九屆質譜網絡會議圓滿結束 食品分析與藥物分析會場
    在會議的最後一天,舉行了質譜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及質譜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兩個分會場。在上午舉行的質譜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專場,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的王培龍、沃特世公司的應用工程師黃德鳳博士、天津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測中心趙宏博士、浙江大學章宇教授帶來了精彩報告。
  • 《中國休閒食品分析報告》
    年休閒食品全年天貓和淘寶銷售額共計499.6億,11月、12月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分別回落6.2%、15.6%,這主要由於銷量下滑、均價穩中有升但銷量下滑的速度(11月、12月銷量同比增長-19.3%、-25.2%)快於均價提升的速度(11月、12月均價同比增長16.2%、12.8%)。
  • 迎難而上 擁抱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未來——2020年國際...
    由陳君石、龐國芳、孫寶國、任發政等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領銜的國內專家團隊,與來自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80餘位國際權威專家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本次大會的系列活動並進行報告。12月3日,來自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代表,以及我國政府部門、科技界和知名企業的代表齊聚主會場,圍繞後疫情時代食品安全與健康的新需求和新挑戰進行深入交流,共議食品安全與健康未來航向。
  • 《中國食品安全發展報告(2019)》提出我國食品安全面臨五類風險挑戰
    報告對2018年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研究發現,現階段食品安全面臨5類風險挑戰,分別是微生物汙染、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質量指標不符合標準、農獸藥殘留不符合標準和重金屬汙染,分別佔不合格樣品總量的29.6%、25.0%、16.8%、15.4%、7.6%。
  • 大咖眾議食品供應鏈挑戰 助力食品安全水平整體提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30日訊 為了應對供應鏈日益全球化和複雜化給食品行業帶來的挑戰,11月26日,在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舉辦期間,圍繞「食品供應商管理和認證」「冷鏈物流與倉儲」與「網際網路+食品安全治理與供應鏈透明」三個話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攜手沃爾瑪食品安全協作中心共同召開
  • 方便食品行業分析及趨勢
    統一這兩年發展乏力,戰略多元頻頻不順、新品研發步調緩慢、渠道上也頹勢萎靡,內部人士視面業為雞肋,更有行業人士預測統一可能出售面業板塊,這無疑為行業的未來格局預留了諸多的可能和變數。   方便食品市場的巨大空間,吸引著新的競爭者不斷湧入,使未來市場格局變數更大。
  • 學食品專業以後有哪些出路?
    「學生畢業後能從事各類食品企業的食品工程設計、新產品開發(綠色、有機、功能性食品)、食品營養研究、食品質量檢測、食品品質控制、技術管理、技術監督、食品機械設備管理、食品包裝設計、食品貯藏管理、食品運輸管理、企業經營管理、食品的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工作;能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海關、、
  • 2020休閒食品行業深度分析報告
    近幾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消費方式日益多元化、休閒化,休閒食品儼然已經成為國人日常食品消費中的新寵。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我國休閒食品行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為了幫助我國休閒食品企業更好的了解行業發展現狀,將對我國休閒食品市場進行一次行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