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遙感、實地考察等方法可幫助人類觀察極地變化

2020-11-14 新華社客戶端

極地,好像是安裝在地球上的巨大「冷凝器」,在地球的生態平衡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說到極地,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片蒼茫的畫面——冰天雪地,浮冰飄蕩……但近些年來,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威脅之一,極地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考驗。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聯合科普中國APP、新華科普、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到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王汝建,圍繞氣候變化下的極地生態保護等內容,向公眾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喚起公眾關注極地生態環境,提高節能減排意識。

王汝建從人們感興趣的極地生物開展話題。他介紹,在南極和北極,都生活著一些特有的動物:在北極,海豹、海象最為常見,北極熊生活在海冰上,時而出沒在陸地上,此外還有北極狐等其他動物。在南極的陸地上,高等動物較少,只能看到一些飛翔的鳥類,在陸地上行走的動物是沒有的。而在海洋裡,企鵝是主要的代表動物,但它們也會到陸地上來,此外還有海豹、海象生活在海洋中。「除了動物,在北極的陸地上,還有一些低矮的植被,我們稱為苔原植被。」王汝建講到,「南極,夏天會出現一些藻類和菌類,生活在一些湖泊中,並沒有高等植被生存,這也是南北極在物種上存在的最大的差別。」

面對人們所關注的全球氣候變暖下極地的變化這一話題,王汝建表示,目前科學家可以通過衛星遙感、實地考察、運用觀測系統這三種研究方法來觀察極地的變化。

利用衛星遙感數據,了解冰蓋的增長、海冰冬夏季的變化,了解到冰架的斷裂及漂移的速度等。通過實地考察來觀察極地變化的方式有很多,船載便是一種常見的方式,科學家會帶著儀器設備到現場進行數據採集和樣本收集。相比於前兩種研究方法,運用觀測系統為長期觀測提供了條件,可以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長時間的數據。當極地出現極夜時,科學家難以進行考察工作,所以現場考察只能是在短時間的某一個季節中進行。故科學家可以在海底、冰蓋、陸地上放置科學儀器,進行長期的科學觀測。

「現在全球變暖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溫室氣體排放是增加全球變暖的主因。」談到人類如何降低全球變暖對極地帶來的影響,王汝建表示,節能減排和減少人類活動都可一定程度緩解這一問題。「和過去相比,現在的極地存在著大量的人類活動。如果對人類的活動不加以制約,極地脆弱的生態環境便會遭到破壞。」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在軌一周年,它為什麼意義重大?
    ,公開發布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以來所獲取的部分南北極遙感數據及應用成果。「京師一號」小衛星設計適用於極地和中緯度環境監測,其主要載荷為1臺專門針對極地觀測設計的高動態場景寬幅相機,通過對同一地物自動進行長、短兩次曝光,輸出融合後的圖像。該技術可有效改善冰雪、陸地水體同時存在的高動態場景成像效果。
  • 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專用衛星「深圳造」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文 吳鎧峰/圖)昨日,「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的首顆試驗衛星——京師一號(全球變化科學實驗衛星系統)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衛星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服務國家北極航道開發和環境保護。
  • 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詳解「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
    我國「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首顆試驗衛星——冰路衛星(又名「京師一號」)近日已在深圳包裝入箱,預計今年9月發射升空。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數據將服務於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研究和北極航道開發。發展極地專用遙感衛星意義何在?
  • 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已獲取2500多幅影像
    9月12日11時26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資源一號02D衛星(又稱5米光學衛星)發射升空。新華社發(鄭逃 攝)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車雲龍 劉欣)中國首顆極地遙感小衛星「京師一號」12日在軌運行一周年,迄今為止已獲取影像2501幅,其中南極冰蓋影像850幅,北極影像1025幅。研發團隊12日在京發布的該衛星數據顯示,自發射入軌以來,「京師一號」已生產高質量少雲南北極1級遙感數據產品超過240景,產品解析度為80米。
  • 遙感技術:觀察世界的「天眼」
    很早以前,人們就希望從空中來觀察地球,當時人們使用的是普通的照相機,後來發展成為專門的航空照相機。航空攝影的技術在世界大戰期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基於這種照片的識別技術也得到了提高。隨著飛行器技術的提高,尤其是火箭和衛星的出現,遙感技術獲得了一個全新的平臺。現在,遙感技術也日新月異,成為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技術。 遙感學什麼?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我國極地科學考察25周年 《南北極地圖集》出版
    序圖組主要反映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南北極概覽圖組主要以各類專題地圖表示南北極的資源與環境,以及人類在南北極的科學考察活動等;南極洲區域地理圖組和北極地區區域地理圖組按照南極洲的「地」和北極的「邊緣海」,分別反映南極洲和北極地區的地理特徵;中國南極考察地區圖組和北極考察地區圖組重點反映了我國在南北極的測繪科學考察與研究成果;附錄包括中國南北極測繪大事記、中國命名的南極地名、南極條約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
  • 處處落後於中國,為什麼印度的遙感衛星商業應用,就比中國更好?
    在農業方面,由於北方的旁遮普邦的農業集中度較高,一些大農場主動輒擁有數千上萬公頃的農地,需要對大片農作物進行病蟲害監控和漲勢評估,單靠派人在田間地頭走來走去是做不到的,以前有的農場主用小飛機觀察,但成本比較高,後來用無人機觀察,但是仍然不夠全面。相對來說,遙感衛星圖像則在高清晰、低成本和時效性方面都具有優勢。
  • 航海遙感:開啟海天 觀測「第三眼」
    衛星數據可監測到農業、海洋、國土、環保、氣象等各領域情況。其中,海洋二號衛星實現了對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綜合探測,為航道規劃與選擇提供基礎數據;高分三號衛星作為中國解析度最高的SAR衛星,能夠不懼風雨,全天時、全天候監測海上船舶、海島和海岸帶信息,並為海洋災害預警和評估、應對重大環境事件提供快速地理空間數據支持;風雲系列氣象遙感衛星也已廣泛應用於觀測海洋氣象與氣候變化等業務……不僅如此,航海領域還是北鬥系統全球化發展戰略的主要應用基礎
  • 2020年國際極地環境變化與保護大會成功舉辦
    、極地環境汙染、冰川凍土、極地遙感、極地政策與地緣政治、極地教育、極地郵輪和戶外運動等,展現了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與極地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科技成果,展示了中歐在極地領域交流合作的廣闊前景。這種記錄可幫助我們探索未來地球氣候及環境的演變情況,對今天科學家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意義。
  • 地表每年都發生哪些變化?他們「調」衛星拍照 精確到看清斑馬線
    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山川湖海,城市村落……地表上的每一方寸,每年都在氣候和人類的活動中發生著變化。天上「眼睛」隨時盯著,眨眨眼拍下照片。這些來自衛星拍攝的「照片」,被稱為遙感影像圖。通過專業人士解譯後生成圖像,為當地生產活動進行指導。地表每年發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
  • 航海遙感:開啟海天觀測「第三眼」—新聞—科學網
    衛星數據可監測到農業、海洋、國土、環保、氣象等各領域情況。其中,海洋二號衛星實現了對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綜合探測,為航道規劃與選擇提供基礎數據;高分三號衛星作為中國解析度最高的SAR衛星,能夠不懼風雨,全天時、全天候監測海上船舶、海島和海岸帶信息,並為海洋災害預警和評估、應對重大環境事件提供快速地理空間數據支持;風雲系列氣象遙感衛星也已廣泛應用於觀測海洋氣象與氣候變化等業務……   不僅如此,航海領域還是北鬥系統全球化發展戰略的主要應用基礎
  • 21世紀的極地環境保護需要更加密切而深入地國際合作
    、極地環境汙染、海冰與北極航道、極地環境汙染、冰川凍土、極地遙感、極地政策與地緣政治、極地教育、極地郵輪和戶外運動等,展現了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與極地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科技成果,展示了中歐在極地領域交流合作的廣闊前景。
  • 衛星遙感技術的創新化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長期以來,應用於水利水文、地質、土壤、環境、農林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遙感運載工具與攝影測量技術的演進,空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3分鐘遙感衛星知識入門
    「衛星遙感」與「遙感衛星」傻傻分不清楚。衛星遙感它其實是一種集成的技術,而遙感衛星,就是一種裝了遙感探測器,用於外層遙感平臺的人造衛星,本質其實是人造衛星。可以在軌道上運行數年,且運行軌道可根據需要來確定。衛星的運行軌跡路線決定了我們獲取影像的區域範圍。
  • 衛星遙感監管甘肅自然保護地:域內新增人類活動
    據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甘肅自然保護區內新增人類活動疑似問題點位和面積呈現出 " 雙下降 " 趨勢。甘肅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副處長蘭亮介紹說,今年甘肅組織開展了 " 綠盾 2020" 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運用 " 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監管系統 ",完成 2019 年下半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衛星遙感監測實地核查工作。
  • 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央廣網廣州12月4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
  • 「兩船、六站、三飛機、一基地」,它們為我國極地考察護航
    10月10日,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從2003年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建設、運行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組織實施和安全保障了17次南極考察、8次北極考察、16個年度北極黃河站考察和1個年度中冰聯合北極站考察。
  • 看海洋一號C衛星的「神通廣大」
    依託「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船載遙感接收系統,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在航行期間接收了海洋一號C衛星數據99軌。  截至2020年9月,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共處理數據8200餘批次、產品達290萬景,向195家單位分發了數據。「2年來,海洋一號C衛星及其地面應用系統運行情況穩定,應用效果顯著。」
  • 夜光遙感研究以及衛星影像超解析度研究
    光源主要來自人類夜間燈光照明,同時也包括海上漁船燈光、森林火災以及火山爆發等。與普通的遙感技術不同,夜光遙感衛星獲取的是地表發射的可見光-近紅外的電磁波信息,主要反映地表人類活動狀況。它能提供以人類活動為中心的獨特視角,直接解釋地表人類活動的潛在規律,可以用來表徵城市社會經濟活動強度,進行城市空間結構相關研究,從而提升城市綜合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