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S》探索全固態鈉電池枝晶生長機制

2020-10-13 材料material

導讀:金屬負極與電解質的反應性和多次循環後的枝晶生長問題,是阻礙高能量密度Li/Na金屬電池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建立了金屬自擴散係數、電流密度和面積容量之間的數學模型,表明全固態Na電池比全固態Li電池有更高枝晶的容忍性,其原因是由於鈉的高自擴散係數。


據報導,直到2050年,每年需增加1×1017 Wh的能量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為了儲存這麼多的能量,按照目前使用的Li離子電池計算,需要9×109噸金屬鋰,而2018年全球的鋰產量為8×104噸。因此,探索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Li/Na金屬由於具有較高的比容量是製備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重要選擇,全固態Li電池(ASSLBs)或全固態Na電池(ASSNBs)的能量密度有潛力與成熟的傳統電池競爭。


但是,金屬負極與電解質的反應性和多次循環後的枝晶生長問題是阻礙高能量密度Li/Na金屬電池發展的重要因素。一直以來,固態電解質被認為具有較高的剪切模量從而抑制枝晶生長,但仍有報導稱,Li枝晶仍可穿透固態電解質導致電池性能急劇下降。枝晶生長的物理機制如何?ASSLBs和ASSNBs的枝晶生長物化機制是否一致?這些問題還有待解決。最近,一些研究開始考慮金屬電極的自擴散與枝晶形成之間的關係。但到目前為止,對於固態金屬電池最基本的問題,即金屬自擴散係數、電流密度和面積容量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得到數學上的描述。


來自德國Jülich能源與氣候研究所 (IEK-1)的研究人員組裝了Na/Na3.4Zr2(SiO4)2.4(PO4)0.6(NZSP)/Na全固態Na電池,研究了該電池的電化學性能,表明其可以在高電流密度和高金屬負荷下穩定工作,優於已報導ASSLBs與ASSNBs;建立了金屬自擴散係數、電流密度和面積容量之間的數學模型。表明,ASSNBs的高枝晶容忍性主要歸因於鈉的高自擴散係數。相關論文以題為「Dendrite-tolerantall-solid-state sodium batteries and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metal self-diffusion」發表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78775320309708


本文簡單地把金屬鈉粘附在Na3.4Zr2(SiO4)2.4(PO4)0.6(NZSP)陶瓷片上(在操作過程中沒有施加外部壓力),組裝了ASSNBs的Na/NZSP/Na對稱電池。25℃下,其臨界電流密度達到9 mA/cm2。該電池可在25℃下面積容量為5 mAh/cm2的條件下穩定運行,300 h恆電流循環後沒有枝晶的形成。該結果優於已報導的ASSLBs和ASSNBs,也超過了實際應用的要求。ASSNBs具有較高枝晶容忍性的原因可能是枝晶沉積/剝落過程中較高的Na金屬自擴散係數,並用菲克第二定律數學模型證實了這一觀點。製備了Na3V2(PO4)3 (NVP)/NZSP/Na全固態電池,可在室溫0.5 mA/cm2條件下,容量為0.60 mAh/cm2穩定運行。


圖1.摘要圖。


圖2.Na/ NZSP/Na全固態對稱電池 (NZSP直徑為10.3 mm,厚度為1.8 mm) 在25 ℃時阻抗譜Nyquist圖。藍色圓為實驗值,實線為擬合數據,右上角為等效電路,其中L0、R和CPE分別表示導電部件、電阻和恆相位元件所產生的電感。b) Na/ NZSP/Na全固態對稱電池在25℃時直流循環圖,電流密度逐漸從1.0增加到9.9 mA/cm2 (每半步5分鐘)。藍線表示電壓的變化,橙色虛線表示電流密度變化。c) Na/ NZSP/Na全固態對稱電池在25℃,1.0 mA/cm2時2.5mAh/cm2(半圈)時的恆電流循環圖。


圖3.典型Na/NZSP/Na對稱電池照片:a)實際製備的,b)在臨界電流密度CCD測試後,電解質一側生長了鈉絲。兩側都使用鎳芯塊作為電流收集器。CCD被定義為電池由於金屬穿透而發生短路的最低電流密度。


圖4. a) ASSLBs和ASSNBs在不同溫度下的計算CA lim-電流密度圖。b) Na/NZSP/Na對稱電池的直流極化實驗(25℃)。c) SSNBs在25℃的面積容量測試極限-電流密度圖及與ASSNBs和ASSLBs的計算值進行比較。d) ASSNBs (ASSLBs)實際直流極化行為示意圖。


圖5. ASSNB全電池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放電容量和庫倫效率。


總而言之,本文在25℃時獲得了Na和NZSP之間1.7 Ω.cm2的低界面電阻,Na/NZSP/Na對稱電池發生短路的臨界電流密度為9 mA/cm2,電池可在25℃下面積容量為5mAh/cm2 的條件下穩定運行,300 h恆電流循環後沒有枝晶的形成,可與使用液體或聚合物電解質的最先進的鋰電池相媲美。建立了金屬自擴散係數、電流密度和面積容量之間的數學模型,並用菲克第二定律證實了Na金屬的高自擴散係數使得金屬/固體電解質界面上形成的較少空隙,抑制了點接觸,從而增加了枝晶的容忍性。NVP-C-NZSP/NZSP/Na的全電池在面積容量為0.6 mAh/cm2和電流密度為0.5 mA/cm2時表現出穩定的循環性能。(文:篤行天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諸多研究致力於探索如何抑制鋰枝晶的產生,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觀尺度,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理、力學性能、刺穿固態電解質的機制及抑制其生長的科學依據都不清楚。,精準測定了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特性,並提出固態電池中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
  • 研製出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大連化物所研製出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發展出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其表現出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固態電池研究綜述(2020.7-2020.11)
    因此,所組裝的固態電池界面阻抗低,極限電流得到顯著提升,匹配正極後的全電池顯示出良好的循環特性。特別地,該工作還探索了極限電流的測試模式,首次提出了極限面容量的概念。  其中,固-固界面的電子轉移和離子傳輸對電池性能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固態電池界面研究仍缺乏直接的觀察和分析技術,明確的機制尚不明確,這大大限制了固態電池的應用前景。直接觀測和分析複雜的固態界面對ASSBs的研究至關重要。
  • 突破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瓶頸的固態電池技術研究
    此前Monroe等人[5]曾今提出「二倍剪切模量理論」用以預測電解質是否能抑制枝晶生長:當電解質剪切模量大於2倍金屬鋰的剪切模量,該界面可以認為穩定。對於Li、Na硼氫化物,剪切模量都比較小,因此,不像之前所廣泛認為的,這種固態電解質很可能不能抑制枝晶生長。因此需要長時間大電流充放電測試。圖6 量子化學計算得到的陰離子轉動能壘與相變溫度關係;各種金屬硼氫化物的陽離子缺陷形成能
  • 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團隊AEM:研製出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電解質並用於固態鈉金屬電池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吳忠帥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高室溫離子電導率的光聚合凝膠準固態電解質,表現出優異室溫離子電導率、寬電化學窗口和出色的柔韌性,並以此構築出高比能、高倍率、長循環性能的鈉金屬電池。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鋰金屬電池是下一代最具前景的高能量密度存儲設備之一。然而,鋰金屬在循環過程中產生的枝晶可刺破隔膜,引起電池短路甚至爆炸。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易燃的液態電解質可從根本上解除鋰金屬電池的安全隱患。固態鋰電池是一類使用固體電極材料和固體電解質材料的鋰電池。與液態鋰電池,混合固液鋰電池不同,固態鋰電池的電池單體中不含有任何液體電解質、液態溶劑及液態添加劑。
  • 解析IMEC的全固態電池
    最近出現一種新型的全固態電池,該全固態電池實現了低成本,大容量,有可能將提前固態電池商業化場景的應用。這款電池由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開發。據報導日本松下也參與了電解質材料的開發。
  • 學術前沿|近期頂刊固態電池研究進展
    來源-能源谷-1.Nature Communications:全固態電池中空間電荷層對鋰離子界面傳輸的影響的原位可視化空間電荷層(SCL)通常被認為是全固態鋰離子電池(ASSLIBs)中緩慢的界面鋰離子傳輸的起源之一
  • 軟固體電解質材料可有效抑制鋰電池陽極上的枝晶生長
    此外由軟質和固態材料製成的新型電解質,能夠有效抑制對電池性能造成嚴重損害的枝晶的生長。表面平滑的電池陽極 X 光圖像(來自:Berkeley Lab)由於具有出色的能量密度,鋰金屬在能源界被寄予了厚望。通過持續的改善,純鋰金屬電極有望讓電池容量提升至當前的 10 倍,且極大地縮減充電所需耗費的時間。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AFM—ETEM納米電化學測試平臺,可實現原位觀測納米固態電池中鋰枝晶生長機制及其力學性能和力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鋰電聯盟會長 發表於 2021-01-06 14:34:23 第一部分:前言統鋰離子電池的有機液態電解質在高溫下極易起火,造成電池熱失控,具有較大安全隱患;同時,由於金屬鋰負極在電解液中極易產生枝晶
  • 鋰離子電池鋰枝晶生長:影響因素和抑制方法
    導讀:平穩鋰的沉積、抑制鋰的枝晶生長是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研究的關鍵問題。 鋰金屬負極商業化應用的主要障礙是:鋰枝晶生長、低的庫倫效率和不穩定的固態電解質膜。
  • 名古屋工業大學開發成功氯化物電解質材料,實現大容量全固態電池
    另外,目前的鋰離子電池採用有機電解液作為鋰離子通道,這種材料也具有可燃性,可能會引起爆炸。如果能將這種有機電解液更換為不燃的無機固體電解質,就有望確保高安全性(圖1(b)全固態鋰離子電池)。肖楊日本留學圖1:以往的鋰離子電池(a)和全固態鋰離子電池(b)的示意圖。
  • Nature Energy:超1000圈的全固態鋰金屬電池
    具有鋰金屬陽極的全固態電池是超越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有力挑戰者。然而,鋰枝晶生長和低庫侖效率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
  • 鋰電池宿命:繞不過的固態電池
    為何回到固態電池?一是固體電解質可燃性差;二是,沒有液體電解質,電壓平臺可以做高,有利於進一步提升電池的比能量。三是,固態電解質可以採用金屬鋰做負極,由於固態電解質硬度較大,鋰枝晶相對更難刺透電解質,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枝晶的生長。四是,金屬鋰電池的比能量要明顯高於鋰離子電池,畢竟鋰離子電池是退而求次的產物。
  • 稱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固態電池,到底明年還是十年後才能量產?
    比在固態電池領域深耕多年的豐田步子邁得還要大。然而近期寧德時代的一位電池開發負責人表示,寧德時代的全固態電池還在開發中,也製作了樣品,但要實現商品化,恐怕要到2030年以後。一邊是後期新秀的豪言壯志,一邊是鋰電巨頭的謹慎保守。被稱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固態電池,到底明年就能量產,還是要等到10年後?
  • :基於易熔合金的下一代液態金屬電池
    鈉硫電池是工作在300攝氏度附近的高溫電池,比能量高,效率高,幾乎無自放電,深度放電性能好,但是其廣泛應用受限於電池高的維護成本,另一方面,考慮到熔融態的硫與金屬鈉劇烈的反應,高溫鈉硫電池還具有潛在的安全隱患。開發新型低溫、環保、高效的液態金屬電池技術為克服傳統的高溫液態金屬電池的缺陷提供了新的思路。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相較於傳統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基於固態電解質的全固態鋰電池未來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可以預見,發展全固態鋰電池有望突破傳統液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的瓶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早期研究中,由於固態電解質離子電導率較低,全固態鋰電池在與有機電解液鋰離子電池的競爭中並不具備優勢。但近年來,科研人員在固態電解質電導率方面取得了突破,尤其以LGPS為代表的一系列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液態電解質。
  • 兼具液態/固態電池優點 科學家發明室溫工作的全液態金屬電池
    來源:cnBeta.COM液態電池和固態電池各有優缺點,不過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團隊聲稱找到了同時兼顧這兩種電池優點的全新電池。科研團隊稱這是首款可以在室溫環境下正常工作的全液態金屬電池,而且各項性能明顯優於傳統鋰離子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