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平訪談(下篇):解碼雙循環新格局下高質量發展之道

2021-01-08 騰訊網

中宏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王鏡榕)十九屆五中全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的主要成就,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並為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繪製藍圖。

專家指出,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關於對外開放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日前,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教授孫華平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

中宏網記者:您對雙循環新格局下補短板,促進高質量內涵型增長的創新路徑有何分析或建言?

孫華平:隨著疫情影響的不斷擴大,國際間貿易流、資金流、服務和人員往來進一步受限,全球創新鏈和價值鏈循環受阻,斷鏈風險不斷加劇,跨境投資和國際貿易明顯放緩,國際經濟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中國已經深刻融入了全球產業鏈和創新鏈,某些產業甚至開始引領世界潮流。當然,絕大多數產業還是急需提升附加值,做好進一步的升級內功。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正在重構,中間品貿易比重上升,服務貿易比重也在加速提升,製造業的全球價值鏈網絡結構呈現多鏈條交織狀態。對我國而言,大力推進位造業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攀升迫在眉睫。

首先,要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內循環順利實施的前提是不斷提升居民收入,要堅持以民為本,民富為基,惟如此經濟才可持續和暢通。為此需要把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作為抓手,不僅要從整體上擴大要素市場配置,加快要素市場發展,還要根據不同要素的屬性和市場化程度差異,分類施策。我國各區域行政壁壘的客觀存在阻礙了各類生產要素在區域經濟帶內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制約了資源最大效益的發揮以及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業布局和協同發展。同時,要素市場建設也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政府需要健全資本和智慧財產權等要素市場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運行機制,並完善政府監管水平,提升政府服務質量,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應加快推動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統一市場建設,進一步放開戶籍限制、打破區域分割,減少勞動力等要素跨地區、跨部門間自由流動的制度障礙。加強區域間和區域內合作機制建設,基於城鄉一體化深化土地市場化改革,通過地區間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效降低人才和創新等各類生產要素空間流動的交易成本。

其次,主動完善產業鏈並提升價值鏈。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尤其是全球價值鏈的網絡結構中,中國已經成為連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核心節點,居於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網路的樞紐地位。據統計,製造中間產品的全球貿易中約有20%來自中國,中國的出口產品已經從消費品擴展到資本品,中國的電子電氣設備、高科技零部件等行業出口佔全球比重超過五分之一。同時,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出口、進口份額都非常高,表明該產業已經深刻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網絡。另外,中國對能源、金屬、木材等上遊原材料的進口依賴程度較大。因此應高度重視海外能源與礦場資源,加快戰略性資源的安全性布局,打造一流競爭力跨國資源企業,保障國家戰略資源安全。當前的疫情危機正是提升產業鏈韌性並打通我國創新鏈的重要契機,尤其是大力提升產業數位化的重要戰略窗口期。隨著防疫常態化措施的推行,採用數字經濟助力防控、大力推行非接觸式物流和網上雲端服務正逢其時。疫情期間傳輸軟體服務數字產業鏈條蓬勃發展,有效支撐了區域經濟融合和高質量發展。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應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速度,為疫情後世界經濟重啟做好充分準備。應鼓勵企業積極採用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技術提升交易效率,精準匹配供需信息,促進經濟信息聯動共享,提升資源配置水平。

再次,要提升國際創新鏈治理水平。新發展格局決不是簡單的國內封閉循環,而是高水平開放基礎上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雙循環的背景下,我國需要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把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結合起來,實現從初級要素參與國際市場到高等要素融合的動態升級。根據新的經濟戰略,要從之前的商品貿易流動型開放走向共融規則認同基礎上的制度型開放;重新梳理區域比較優勢,依託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重點城市群,從簡單數量型單項外資引進向內涵型雙向投資轉變,把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鼓勵有條件本土企業走出去,在境外設立生產基地與收購國外企業,尤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工業園區與科技合作示範區,培育中國的本土紮根型跨國公司並實現全球化運營。同時,激勵企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依託國內價值鏈和超大規模市場繼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站在內地開放型經濟高地積極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並以國際化合作視角來解決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中的產能過剩與技術封鎖問題。積極推進"海外中國"建設,促進我國跨國型企業對東道國本地化創新資源的吸收與利用,大力促進逆向知識溢出,並逐步提升國際創新鏈治理水平,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專家檔案】孫華平,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教授、博導,產業經濟研究院/低碳經濟與環境規制研究所所長。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能源資源系統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經濟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雙法」研究會能源經濟與管理研究分會理事、中國技術經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

相關焦點

  • 權威訪談|新格局雙刃劍下,以匠心築夢中國品牌
    2020中國化妝品國際高端論壇暨行業影響力榮耀盛典焦點議題「雙循環」「新《條例》」下,行業迎來的機遇與挑戰新格局雙刃劍下以匠心築夢中國品牌《中國化妝品》雜誌2021年1月刊專家訪談欄目北京臻馨芳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國貨品牌膚倍佳創始人 高曉譞記者:姚麗
  • 管清友:「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
    CFIC導讀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2020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第二期活動特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主題演講。
  • 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髮展新機遇2020全球基金投資論壇成功舉辦
    11月8日,以「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髮展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全球基金投資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論壇邀請到了16位來自國內外基金投資領域的頂尖學者和投資專家聚焦全球證券基金行業發展趨勢以及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同時,在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基金風雲榜並舉行頒獎典禮。論壇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資訊中心主持人李珊珊主持。
  • 2020中國貴金屬論壇為「雙循環」新格局下貴金屬產業發展探尋新路徑
    論壇深入領會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同探討把產業鏈自主保障和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貴金屬行業今後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各界協作,使貴金屬新材料市場循環的「肌體」更健康,國內大循環的「動脈」更強勁,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連結」更暢通。
  • 雙循環新格局下金融支持湖南產業升級的思考
    編者按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支持產業升級,必須更加注重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全覆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擴大內需,新格局下的內需,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追求更高質量的內需,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要繼續擴大開放,推動我國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邁進,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形成競爭新優勢。
  • 十四五期推動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路徑選擇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經濟及產業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國企改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
  • 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
    」,對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紀將開啟第三個十年,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形勢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確定「十四五」時期教育事業的主要目標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調「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
  • 聚焦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探索演化經濟學新方向
    他強調,廣西師範大學將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深入貫徹黨中央 國務院關於「十四五」時期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全力推進「雙一流」建設和綜合改革,舉全校之力打造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奮力開創學校教育特色鮮明的國內高水平大學目標而努力奮鬥,並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賈根良代表年會秘書處致辭。
  •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項在華中科大頒發 「雙循環新格局」等多場論壇...
    長江日報訊(記者郭麗霞 吳曈 通訊員王瀟瀟)10月31日,第八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第三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青年學者獎」頒獎典禮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
  • 暢談雙循環下產業鏈 建言「十四五」布好局
    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峰會現場  11月21~22日,2020石油和化工行業發展峰會暨中國化工報理事會第16次年會在湖北枝江召開,來自政府主管部門、行業權威協會、著名科研院所、國內外知名企業、優秀化工園區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300多人,相聚在美麗的長江之濱,以「構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產業鏈供應鏈」為主題,研討雙循環新格局下產業鏈供應鏈的融通與賦能,為「十四五」布好局起好步建言獻策
  • 【專欄】經濟發展新格局下,供應鏈金融如何構建新生態?
    陸岷峰(2021)認為經濟發展新格局核心內容是解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問題,一方面強調經濟內循環為主,保持國內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不受或少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強調經發展雙循環的同時,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置頂原則,在經濟增長同時伴隨經濟上成功轉型升級,夯牢我國在全球經濟中核心競爭力。不再以簡單的短期經濟增長動力為目標,而是以長期的經濟可持續增長,形成新時代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 ...丨暢通大循環、促進雙循環新格局下,推動人工智慧發展的新路徑...
    人工智慧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要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發揮頭雁效應,領跑世界。並在百年之未有的大變局中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世界經濟復甦的新動力。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
    民航資源網2020年11月29日消息:編者按:11月18-19日民航資源網主辦的2020民航趨勢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育新機·開新局 疫情常態下中國民航的突圍之道與競爭力打造中國東方航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邵鳳茹發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民航的「變與不變」》主題演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新時代我國比較優勢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適應國際環境複雜深刻變化的迫切要求,服務雙循環格局也是對民航業的必然要求。
  • 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的定位與發展戰略
    會議以雙循環格局下地方金融發展為主題,重點研討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在雙循環格局下的市場定位和戰略發展,鄉村振興與數字金融等內容。認識新格局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宗興做了書面講話。他指出,地方金融支持「雙循環」,要有高定位、大思路。
  •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談雙循環背景下 民營經濟發展新機遇
    這是對即將迎來的"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部署,重啟了後疫情時代"新經濟",推動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的發展,為民營經濟營造出更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提出,"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建立循環產業體系,適應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構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基於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反映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致力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型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是雙循環格局的核心和紐帶,也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力量。
  • 人民日報海外版:構建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互促雙循環新格局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構建國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互促雙循環新格局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還很大,亟待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解碼「AI+乳業」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解碼「AI+乳業」 2020-11-27 18:03:40 來源:作為亞洲龍頭乳企,伊利再次受邀參會,與科技大咖們一同聚焦網際網路發展新趨勢和前沿動態,探討人工智慧領域新機遇。
  •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雙循環背景下生物多樣性商業經濟發展」課題座談會近日在昆明舉行。座談會以經濟雙循環、雲南綠色食品牌、八大產業為支撐,依託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和2021年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機遇,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基於生物多樣性和雙循環發展的國家級雲南農產品精深加工樞紐,進而實現「農民有增收、企業有營收、政府有稅收」。
  • 邢雲超:雙循環——中國經濟新格局
    今年五月以來,國內高層多次提及「雙循環」概念,「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此乃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大背景下中國更高層面結構調整和更深層次體制改革之新經濟戰略,堪稱在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之根本遵循,料將主導2035中國經濟遠景規劃大方向,成為中國經濟未來一個時期重點發展之核心。」雙循環「模式是外部環境變化和內部發展轉軌的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