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兒科嚴醫生
昨天我發了一篇重要文章:嘔吐後查血,白細胞為何那麼高?(可點擊)。
艱難的論證了嘔吐後白細胞異常增多的應激機制。提醒我們不能根據患兒嘔吐後血白細胞的異常增高而輕易使用抗生素。
今天,看到有讀者留言:
雖然這個留言和文章不搭邊,但是個有意思的跨界問題,喜歡跨界的我嘗試回答一下。
(確實,手邊的教科書也描述白細胞是「無色的細胞」)
在英文中,白細胞有2個對應的名詞:
一個是非常直接的:White blood cells
另一個是學術討論時專用的:leukocytes
White blood cells,由小學詞彙組成,不解釋了。
那個高大上的leukocytes又如何解讀?暫時不表,見下文(反正這個詞也和白色有關)。
大家都知道,「無色」和「白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把一個無色的細胞稱之為「白細胞」好像確實不嚴謹,就如「白開水」這個約定俗成的名稱經不住推敲,白開水是無色透明的,牛奶才是白色的呢。
但學界把本來無色的細胞稱為白細胞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在某基百科上有這麼一段解釋:
大意就是:「白細胞」這個名字源於血液樣本離心後的物理外觀(看上去發白)。
白細胞存在於一層薄薄的白色有核細胞層(肉眼看上去是「白色」的一層),介於離心後沉積下來的紅細胞和血漿之間。
這個遠比某度百科高大上的某基百科還順便介紹了leukocytes這個學術詞彙的由來:從希臘詞根leuk-(白色)和cyt-(細胞)組合而來。
白細胞之所以命名為白細胞,是因為無色的它們經離心堆積在一起後,看上去是白色的。
較真的你也許會問:顯微鏡下單個紅細胞是紅色的,離心後堆積在一起還是紅色的;為什麼顯微鏡下的白細胞是無色的,離心後看上去就成白色的呢?
較真的我,其實也可以嘗試回答:這是眾多白細胞聚集後,不同平面的白細胞發射的光匯聚後產生的現象。
這樣的解釋,好像有點不容易理解。其實,自然界中這類現象不少,就拿大家熟悉的雪花來舉例吧。
單片雪花無色透明,而堆積的雪為什麼就白色不透明呢?
光線抵達單片雪花(一種冰晶)時可以算是直線透過,少量反光,從而單片雪花顯得透明。
但光線穿過大量雪花時,會不斷被反射,凌亂的雪花平面反射的光線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白色。
既然大家都能接受白雪這個名稱,那麼在白細胞的命名上,我們也不必較真了,還是叫白細胞吧。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White_blood_cell
2.https://scied.ucar.edu/learning-zone/how-weather-works/snow-white-maybe-or-maybe-not
3.《生理學》第九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關注[兒科嚴醫生]回復關鍵詞獲取相應內容
黃疸|茵梔黃|肝功能|B肝|C肝|血常規
乳糖不耐|感染|發燒|感冒|咳嗽|川崎病
腹瀉|嘔吐|過敏|帶狀皰疹|喉喘鳴|臍疝
中耳炎|副耳|防曬|出牙|猩紅熱|益生菌
卡介苗|便秘|枕頭|水痘|幽門螺桿菌感染
貧血|蠶豆病|隱睪|微量元素|兒童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