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修訂的化學合成類製藥、磷肥、塗料、酚醛樹脂、環氧樹脂行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以及有機氯類、菊酯類、磺醯脲類、有機硫類農藥行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正處於徵求意見階段,而雜環類農藥行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7月1日已正式實施。這些新修訂的標準無一例外地都新增加了一項控制指標——總氮。據記者了解,控制總氮已成為水環境治理的大勢所趨,並將為氨氮汙水治理的思路和方法帶來一場重大變革。
我國以往的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只規定了氨氮排放限值,而沒有規定總氮的排放限值。因此,企業在廢水治理工作中也只重視氨氦的去除。總氮包括有機氮、無機氮、亞硝態氮和硝態氮,企業控制汙水中的氨氮只是使氨氮轉變成了硝態氮,仍將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等後果。專家指出,只有氨氮、總氮同時控制,將硝態氮轉化成無汙染的氮氣,才算最終完成了氨氮廢水的無害化處理。
據了解,我國合成氨、農藥等行業的企業建立的氨氮汙水處理設施,大多缺乏同時處理總氮的功能。少數設施有一定的脫除總氮功能,但脫除率低,不能滿足新標準的要求,需要進行升級改造。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技術支持部總經理正寶臣表示,升級改造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如外加碳源選擇、與原工藝協調、回流減少對原工藝的影響及二沉池氧氣控制等。此外,同時控制氨氮和總氮不但技術上難度大,其投資也會增加20%-30%,而缺少自備碳源的企業處理費用還會再增加近50%。在處理過程中,氨氮濃度越低,單位耗能越大,處理成本越高,像有機氯類農藥的百菌清、磷銨和復混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低濃度氨氮廢水,處理起來就有一定難度,處理成本較高。
因此,總氮控制對化工企業來說,不僅僅是增加一個指標那麼簡單,而是意味著目前自建有汙水處理設施的企業將面臨著設施的升級改造,還要增加投資及處理費用;新建項目和汙水處理設施則要選擇兼有控制氨氮和總氮功能的汙水治理技術。這將使企業的汙水治理面臨重大變革。
為配合新排放標準的實施,有關科研人員正在積極開發適用技術。如徐州水處理研究所開發出的合成氨汙水同步除氨氮、總氮新工藝,2007年5月在山東德齊龍化工集團成功投用,近期又有20餘家企業採用這項新技術並獲得成功,脫總氮率為97%時的綜合成本比傳統技術下降30%-40%。該研究所表示,各行業應當根據本行業實際情況選擇針對性強的技術方案,生搬硬套行不通。
專家認為,為應對新標準的施行,企業新建項目和汙水處理設施應選用新工藝和一步到位的方案,省錢又省力;對舊設施的改造升級,則要注意新、舊設施的協調統一,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力爭整合後達到「1+1>2」的效果。那種不從技術上改進,一套設施不夠再上一套的技改方法,勞民傷財,收效甚微。另外,汙水的特點不同,處理方法也應有所差異。如對高氨氮汙水(氨氮濃度>1000毫克/升)應採取回收-生化處理法;對氨氮含量小於1000毫克/升的汙水,採用新型同步除氨氮、總氮生化法即可;對硝銨、硝鹽、硫銨、磷銨等含氨汙水,可採取資源回收處理法,汙水中的銨鹽經回收再利用,汙水處理後形成的脫鹽水可回用於鍋爐,無任何汙水外排,全部得以資源化,達到治汙的最高境界。
據了解,新修訂的這些行業標準在今年底前後就將頒布實施,其他行業相關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也將很快提上工作日程。化工企業廢水處理的革新已經迫在眉睫。
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