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研究引起潛在大流行病的病原體?

2020-10-18 讀芯術

全文共3608字,預計學習時長10分鐘


圖源:unsplash


由潛在大流行病原體(PPP)引發的病症包括流感病毒、非典(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這意味著,這類病原體進化成大流行病的可能性不小。因此,功能獲得性(GOF)實驗的目標是模擬病原體的進化過程,比如獲得毒性、傳染性或傳播能力,以研究潛在大流行病爆發後的情況。

但是,進行這樣的研究明智嗎?

如何進行功能獲得性(GOF)實驗?

有兩種方法可以進行GOF研究——基因定點突變和連續傳代。

定點突變是指故意改變基因序列的特定位置。從本質上說,這種基因工程技術人為地誘導有機體發生突變。這樣的過程也會在基因組中留下一個「標記」,可以被其他遺傳工具檢測到。因此,可以發現所有人為操作的基因。

傳代是指用一種從未遇到過的微生物感染一組細胞或動物,以加速其自然進化和適應新環境。傳代通常是在迭代(即連續傳代)中逐漸改變特定的微生物功能。由於連續傳代是在新環境中模擬自然進化,所以它並不算是基因工程,也不會在生物體基因組中留下任何痕跡。

GOF研究簡史

2011年飽受爭議的出版物

圖源:unsplash


2011年,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顧問委員會(NSABB)停止發表兩項涉及H5N1流感病毒的GOF研究,這一研究在當時飽受爭議。

荷蘭和美國的兩個獨立研究團隊分別誘導H5N1流感病毒基因組突變,然後在雪貂體內進行多次傳代,以實現空氣傳播。這類GOF研究提醒道:H5N1流感不會在人類中傳播,但它可能會在哺乳動物中進化出一種氣溶膠傳播能力。其中一項研究總結道:「它有在人類中流行的風險。」

《科學》雜誌報導說:「科學家認為,如果病原體在自然界出現或被釋放,將很可能引發一場流感大流行,從而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也許是人類能製造的最危險的病毒之一」。此外,潛在恐怖分子也可能參照這些研究方法來研製生物武器。

然而,經過激烈的討論後,NSABB認為其收益大於風險。故而這兩項研究最終於2012年發表在《科學》和《自然》雜誌上。

2014年實驗室事故和GOF研究中止

只要GOF實驗能確保安全,那麼一切將萬無一失。但即使在最先進的政府實驗室裡,也有實驗室事故的記錄。所以到底是否應該繼續進行GOF研究?人們對於這一話題的關注度日益上升,但2014年僅在美國就發生了三起實驗室事故:

· 在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炭疽實驗室事故中,工作人員處理了被認為已經死亡的活炭疽菌,因為科學家們在離開實驗室之前沒有對其進行適當的滅活。大約70名可能接觸炭疽病的工作人體接受了抗生素和疫苗接種,最後無人感染。

· 在疾控中心流感實驗室事故中,儘管無人染病,但一種無害的H9N2流感病毒株卻被一種危險的H5N1流感病毒株所汙染。

· 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天花實驗室事故中,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實驗室發現6瓶致命天花病毒用於NIH低風險研究。這些病毒藥瓶可能從20世紀60年代就在那裡了,並在災難發生之前被立即轉移到位於貝塞斯達的由疾病控制中心註冊的密封實驗室。

因此,在2014年,200餘名研究人員籤署了「劍橋工作團隊關於產生潛在大流行病原體(PPP)的共識聲明」,呼籲停止GOF實驗。這一聲明說服了美國總統歐巴馬和國家衛生研究院,他們於2014年停止資助GOF關於潛在大流行病原體的研究。

病原體意外洩露屬於生物安全範疇。但相對而言,生物安全更關注利用從GOF研究中獲得的知識或材料進行生物恐怖主義行為的風險。

2017年GOF研究獲批

經過數年的研究政策修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於2017年12月宣布,若GOF研究能得到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審查委員會的批准,則可繼續進行。目前,HHS也在全程監督GOF實驗。

HHS如何決定是否批准GOF研究呢?2018年,生物倫理學教授、莫納什大學人類生物倫理學中心主任、世界衛生組織生物倫理學合作中心主任麥可·塞爾戈利德(Michael Selgelid)解釋道:「首先要考慮的是:這項研究產生收益的可能性有多大?又能產生多大的收益?其次再考慮:這項研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有多大?又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但是風險/收益評估不是一門精確客觀的科學——很多時候,很難確定是什麼構成了收益大於風險的局面。」但無論如何,科學界已達成共識,認為某些GOF研究值得調查,因為它們帶來的價值抵消了潛在的風險。那麼,這類研究的風險和好處是什麼呢?

GOF研究的風險


圖源:unsplash


實驗室會發生微生物洩漏。2008-2012年期間,共發生1100多起潛在公共衛生風險的微生物或毒素意外洩漏事件。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化學和化學生物學教授、瓦克斯曼微生物研究所負責人理察·埃布裡特(Richard Ebright)說:「美國實驗室每年報告的生物武器製劑丟失或釋放事件超過200起。」他也曾在2014年現身國會,證實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生實驗室事故。

其他著名的從實驗室洩露的病原體包括1977年的H1N1豬流感病毒、20世紀70年代的天花病毒、1995年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2003年疫情後的SARS病毒(六起獨立事件)、2007年的口蹄疫病毒。

「科學家認為,如果病原體在自然界出現或被釋放,很可能引發大流行性流感,從而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病原體意外洩露屬於生物安全範疇。相對而言,生物安全更關注利用從GOF研究中獲得的知識或材料進行生物恐怖主義行為的風險。雖然實驗室事故的風險可以通過歷史記錄來預測,並通過適當的設施和安全措施將其降到最低,但生物恐怖主義並非如此。

Arturo Casadevall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與醫學院的傑出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子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

他於2014年發表了一篇研究述評,文中說到:「很難進行生物安全評估,因為它們涉及到蓄意邪惡行為的風險計算,而此類信息有時無法獲取。事實上,進行這些評估困難重重,所以我們已經呼籲成立一個國家級委員會來處理有關兩用研究的問題,」這意味著研究有利有弊。

GOF研究的收益

圖源:unsplash


GOF研究可以確定哪種病毒基因或蛋白質負責某一特定功能。它回答了「一組特定的基因變化是否足以產生一種特定的表型」這一問題。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傳染病動力學中心主任、流行病學教授馬克·利普西奇(Marc Lipsitch)在2018年的一篇研究述評中寫道。「這個問題只能通過GOF實驗來回答,因為如果個體不產生表型,就無法測量它。」(表型是指有機體的一種特殊屬性,如病毒性。)

Casadevall教授等人認為:「GOF實驗具有特殊的認識論價值,因為它們直接暗示了因果關係,該實驗的力量在於,它們是一種高效、可靠和有效的工具,可以識別某些表型,而這些表型通常無法通過其他科學方法識別。」

因此,早期疾病控制行動,如宰殺動物以及研製疫苗或抗菌藥物,可以應對人類構成威脅的一組基因或蛋白質(或表型)。NIH科學政策辦公室主任Carrie Wolinetz解釋說:「功能獲得性實驗讓我們了解大流行病毒的進化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出預測,從而制定對策,檢測疾病。」

事實上,正是這樣的GOF研究有助於季節性流感疫苗的製備。世衛組織流感研究合作中心的科學家們在2014年的一篇論文中詳述:「選擇用於產生CVV(候選疫苗病毒)的病毒、試驗性批量生產以及最終納入國家或全球儲備的病毒,通常都會考慮到在分子風險評估過程中發現的GOF突變,以便挑選出具有最大流行潛力的病毒。從流感病毒基礎研究(包括GOF研究)中獲得的信息,在許多方面都有利於公眾健康和疫苗生產過程。」

功能獲得性(GOF)研究,特別是針對潛在大流行病原體(PPP)的研究,在2011年引發了爭議,並在2014至2017年間被迫中止。然而,衛生部門的風險效益分析強調,GOF研究的價值仍然大於其可能帶來的風險。

圖源:unsplash


正如Casadevall教授等人總結的那樣,「兼顧風險和收益,採取預防措施,謹慎選擇。隨著生物安全協議的加強和公共衛生應對措施的改善,我們應該用監督代替禁止。」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專家提出大流行病時代降低風險方案
    該報告指出,新冠疫情至少是自1918年流感大流行以來的第6次全球大流行病。雖然這次疫情起源於動物攜帶的微生物,但就像所有的大流行病一樣,這次疫情的發生完全由人類活動導致。報告估算,目前在哺乳動物和鳥類身上還存在著170萬種「未知」病毒,其中高達85萬種病毒有可能傳染給人類。「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任何現代大流行病的起因並非神秘莫測。」
  • 由於全球貿易和旅行,新型流行病的再三爆發已不可避免
    2018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可能引發傳染病大流行的威脅列表裡加入了一種未知病原體「未知疾病X」,坦承「一種目前尚不為人知的病原體可能在某天引發嚴重的國際流行病」。 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也會極大地影響人們對瘟疫的反應。
  • 對於下一次流行病爆發,這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抗疫方法
    我們目前的流行病可能起源於蝙蝠。其中一隻蝙蝠與人類有過密切接觸,或者感染了另一種動物,而這種動物又將疾病傳播給人類。但這並不是病原體第一次或最後一次從動物身上蔓延到人類身上。投資保護野生動物和規範野生動物貿易不僅能阻止病原體的傳播,而且比在流行病襲擊人類後處理它們要划算1000倍。
  • 大流行病還將到來?
    從古猿時期,人類就開始了和這些微生物的抗爭,人類更是差點因為微生物引發的大流行病而消亡。,導致了許多生物身上的病原體開始傳染到人類身上,全球災難性生物風險事件的發生頻率反而在增高。比如大規模森林砍伐使人們(例如工人)與熱帶地區傳播疾病的動物密切接觸,熱帶地區是病毒多樣性區域,這些工人將潛在面臨更大的疾病風險,而這或將在未來成為定時炸彈。
  • 非洲出現神秘未知病原體 致死率或高達90%
    在病毒大流行頻頻亮起「狼來了」信號的一年之後,許多人發現:病毒、病原體、人畜共患病……似乎已經成為了不再那麼讓我們陌生的詞彙。 最近,非洲也出現了神秘的未知病原體:一名女性患者出現了與伊波拉出血熱類似的症狀,但其伊波拉病毒檢測至今仍為陰性。 這種病原體在剛果的一個偏遠小鎮因因德(Ingende)被發現。
  • 如何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流行病?
    本文關鍵詞 預測流行病 前哨人群 動物死亡 大數據 我們常說,以史為鑑,而在一次次的流行病後人們總會想各種方法,避免世界性流行病再次發生。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預測流行病應「以變應變」
    通常,他們會研究該對象傳播的前幾個步驟,並使用該速率來預測未來傳播的距離和範圍。但是,如果病原體發生突變或信息被修改,改變了它的傳播速率,那麼會發生什麼呢?3月3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強調了這些可變因素的重要性。
  • 何種因素會導致人類滅絕:核戰爭、流行病、人工智慧
    目前,研究人員對這些風險稱為「生存風險」:  核戰爭  生存風險不同於我們可能認為的常規危險或者威脅。  流行性疾病  濫用生物技術是另一個讓科學家夜不能寐的風險,它是科學家利用生物學製造新產品的技術,濫用生物技術會潛在製造致命、快速傳播的病原體,許多流行性疾病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人類,可能是本世紀生物學對我們的最大威脅。
  • 科學家們認為氣候變化將導致未來流行病肆虐
    最近《細胞》上的一項研究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疫情時代。這項研究由福奇博士和醫學史學家莫倫斯博士共同撰寫,描繪了一幅未來的景象,流行病肆虐。莫倫斯表示,目前看來,流行病有加速發展趨勢。他列舉了森林砍伐,擁擠的城市,以及生鮮市場等原因。
  • 法媒刊文:生物多樣性危機和流行病存在聯繫
    現將文章摘編如下:這份報告5月15日在生物多樣性研究基金會網站上公布,包含22份文件內容,分別回應了一些明確的問題,試圖解釋動物傳人疾病現象並為應對前者風險提出了建議。所有的文件內容都是以發表在國際期刊雜誌上的論文為基礎的,也展示了對一些問題科學上的共識和分歧。
  • 多倫多大學成立大流行病研究所,專門研究新冠病毒
    根據CTV News報導,多倫多大學新成立了一所大流行病研究所。該研究所將致力於研究新冠病毒帶來的影響以及恢復工作相關內容,同時還將幫助政府為將來的疫情做準備。  大流行病研究所的院長Adalsteinn Brown表示,新的研究計劃將匯集多大的大量資源,目的是有效地研究和應對COVID-19疫情。  Brown說,該研究所將確保我們更快,更有效地做出應對措施,現在進行更好的研究將有助於今後的準備工作。
  • 非洲病原體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獲多家機構投資
    非洲聯盟社會事務專員Amira Mohammed指出,COVID-19大流行讓我們意識到加強非洲疾病監測系統和流行病防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流行病雖是一次危機,但我們正以此為契機,在我們的成員國中建立衛生系統。」
  • 給野生動物打疫苗,可以預防人類流行病麼?
    「自我傳播」疫苗的概念在流行病學界流傳了幾十年,主要被當成保護野生動物健康的工具。數學生物學家 Scott Nuismer 和演化生物學家 James Bull 用他們建立的模型和其他實驗證據推進了這個想法。自我傳播的疫苗也可以是一種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安全實用的方法。這一想法在付諸實踐之前仍存在許多的困難,但研究人員對其潛在效用十分感興趣。
  • 為什麼病毒擴散這麼快?從網絡科學視角看大規模流行病傳播
    原創 王偉 集智俱樂部導語歲末甫至,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流感疫情牽動人心,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流行病傳播的嚴重性。流行病與病毒傳播是自網絡科學的重要課題,本文嘗試從複雜網絡研究的角度,梳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介紹對大規模流行病傳播過程的認識。
  • Science:SARS-CoV-2會變成流行病嗎?
    他們鑑定出關鍵的促成因素,包括重新感染的風險、疫苗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以及潛在的季節性和與其他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這可能會調節SARS-CoV-2的傳播。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e5960。Shaman是SARS-CoV-2和流感等傳染病疫情建模的權威。
  • 為什麼森林砍伐和物種滅絕使大流行的可能性更大
    許多生態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這一點,但一項新的研究有助於揭示原因:雖然有些物種正在走向滅絕,但那些傾向於生存和繁衍的物種——例如老鼠和蝙蝠——更可能攜帶潛在的危險病原體,從而使人類能夠跳到人類身上。7月24日,一個包括病毒學家、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在內的跨學科科學家小組在科學類 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控制森林砍伐和限制野生動物貿易來幫助降低未來大流行病的風險,因為野生動物貿易涉及到野生動物(通常是稀有動物)的銷售和食用,這些動物可能會攜帶危險的病原體。
  • 雪豹面臨突髮式滅絕,科學家:它們血液中的病原體抗體可揭示謎底
    與此同時,近幾年科學家發現,一種潛在且致命的威脅讓雪豹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存考驗,這種威脅很可能導致雪豹突髮式滅絕。早在2011年,蒙古國南戈壁省就發生了4隻雪豹因不明原因死亡的事件,該事件引起了科研人員的重視,他們因此展開了關於人畜共患病原體對動物保護的影響的研究。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這項研究是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對生態健康聯盟的資助下完成的,不過NIH近期已經取消了對該組織提供的超過300萬美元的資助的續款,這引起了科研界的巨大爭論。這一研究不僅有助於人們理解冠狀病毒的進化和多樣性,還能幫助科學家以蝙蝠冠狀病毒的發現為目標,進行積極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監測。研究者指出,在中國的南部和西南地區存在大量種類的冠狀病毒,並敦促對該地區的蝙蝠冠狀病毒進行密切的監測,同時呼籲改變人類的行為,以避免下一次大流行病的暴發。
  • 曹務春/趙方慶合作團隊首次闡明6大蜱種基因組多樣性及病原體分布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務春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我國6大廣布蜱種的高質量基因組,包括全溝硬蜱(Ixodes persulcatus)、長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亞洲璃眼蜱(Hyalomma
  • 「雙語彙」流行病與大流行病/Epidemic & Pandemic
    2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We should not be too eager to declare a pandemic without a careful and clear-minded analysis of the facts(未經認真冷靜地分析事實,我們不應急於宣布它是一場全球大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