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森林砍伐和物種滅絕使大流行的可能性更大

2020-09-05 科學天下

隨著人類通過砍伐森林和建設更多的基礎設施來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他們正在增加諸如COVID-19之類的疾病流行的風險。許多生態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這一點,但一項新的研究有助於揭示原因:雖然有些物種正在走向滅絕,但那些傾向於生存和繁衍的物種——例如老鼠和蝙蝠——更可能攜帶潛在的危險病原體,從而使人類能夠跳到人類身上。

對6大洲約6800個生態社區的分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將人類發展趨勢和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疾病爆發聯繫在一起,但沒有預測新的疾病暴發可能發生在哪裡。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警告這一問題,」倫敦大學學院的生態模型師、該研究的作者凱特·瓊斯說。

瓊斯是研究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和新型傳染病之間關係的研究骨幹之一。他們的工作大多未得到重視,但現在,隨著世界從COVID-19流感大流行中抽絲剝繭,繪製全球社區風險圖和預測疾病最有可能出現的地方的努力正在成為中心階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最新進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上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主辦了一個關於生物多樣性喪失與新出現疾病之間關係的在線研討會。該組織現在的目標是,在計劃於9月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首腦會議之前,對這種聯繫所依據的科學進行專家評估,預計各國政府將作出新的承諾,保護生物多樣性。

其他人則呼籲採取更廣泛的行動方針。7月24日,一個包括病毒學家、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在內的跨學科科學家小組在科學類 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控制森林砍伐和限制野生動物貿易來幫助降低未來大流行病的風險,因為野生動物貿易涉及到野生動物(通常是稀有動物)的銷售和食用,這些動物可能會攜帶危險的病原體。

紐約非政府組織生態健康聯盟的動物學家彼得•達扎克說,大多數預防新疾病傳播的努力都集中在疫苗研製、早期診斷和控制上,但這就像是在治療症狀的同時不去解決根本原因。他說COVID-19有助於闡明研究生物多樣性在病原體傳播中的作用的必要性。

巴西被砍伐開發的熱帶雨林

集中的風險

以前的研究表明,在過去幾十年裡,從動物到人類的疾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和禽流感的爆發有所增加。這一現象很可能是人類、野生動物和牲畜接觸增加的直接結果,因為人們遷入未開發地區。由於自然景觀的變化和與動物接觸的增加,這些相互作用在人類擴張的前沿更加頻繁。加州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烏幹達的森林砍伐和棲息地破碎化增加了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直接接觸,因為靈長類動物冒險走出森林襲擊農作物,人們冒險進入森林收集木材 。

但是,過去十年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隨著人類在農村邊疆地區的擴張,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是否會增加病原體的數量,從而導致從動物到人類的飛躍。瓊斯等人的作品 six這表明在很多情況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通常會導致少數物種取代許多物種,而這些物種往往是能夠傳播給人類的病原體的宿主。

在他們的最新分析中,瓊斯和她的團隊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數百個生態研究點的320多萬份記錄,從原生森林到農田再到城市。他們發現,隨著自然景觀向城市景觀的轉變,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普遍下降,已知的可感染人類疾病的物種數量增加,其中包括143種哺乳動物,如蝙蝠、齧齒動物和各種靈長類動物。

科學家呼籲大流行性疾病的調查重點放在野生動物貿易上

瓊斯團隊的下一步是研究疾病傳播給人類的可能性。該組織已經對非洲伊波拉病毒疫情進行了此類評估,根據發展趨勢、可能的宿主物種的存在以及決定病毒進入人類種群後傳播速度的社會經濟因素繪製了風險圖。該小組的風險地圖準確地捕捉到了過去幾年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爆發疫情的地點,表明可以根據土地利用、生態、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因素之間的關係來理解和預測風險。

一些研究人員呼籲在宣傳生物多樣性熱點是可能發生疫情的地方時謹慎行事。「坦率地說,我擔心的是,如果人們認為下一次大流行是從這裡來的話,人們會更多地砍伐森林,」地球創新研究所的創始人、熱帶生態學家丹·內普斯塔德說,他是一個致力於可持續發展運動的非盈利組織。他說,只有解決導致森林砍伐的經濟和文化因素以及農村貧困人口對狩獵和交易野生動物的依賴,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才會奏效。

市場上等待出售的野生猴子

流行病學家兼世界衛生組織緊急行動負責人易卜拉希馬也認為,了解農村邊境的生態以及社會和經濟趨勢對預測未來疾病暴發的風險至關重要。他說,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眼淚如果我們的森林砍伐、無組織的採礦和無計劃的開發繼續下去,我們將有更多的爆發

協調工作

IPBES即將發布的報告可能傳遞的一個信息是,科學家和決策者需要更全面地對待農村邊疆,同時解決公共衛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在COVID-19大流行之後,許多科學家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都強調要限制野生動物貿易,據估計,中國的野生動物貿易每年價值200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經出臺相關法規永久關閉了野生動物貿易。但是達扎克說,這個產業只是一個更大的拼圖中的一個,這個拼圖涉及到狩獵、牲畜、土地使用和生態。

像印度尼西亞峇里島這樣的野生動物市場維持著許多人的生計。但它們也作為病原體傳播的熱點受到關注。

他說:「生態學家應該與傳染病研究人員、公共衛生工作者和醫學工作者合作,跟蹤環境變化,評估病原體交叉的風險,並減少危險的人類活動。」。

達扎克認為,政府可以通過投資遏制森林砍伐和野生動物貿易,以及監測、預防和控制來自野生動物和牲畜的新病毒暴發,大幅度降低未來發生COVID-19等流行病的風險。該研究小組估計,這些行動每年的成本將達到220億至330億美元,其中包括用於終止野生肉類貿易的194億美元(並非所有專家都認為這是可取或必要的)以及高達96億美元的資金,以幫助遏制熱帶森林砍伐。研究小組估計,總投資將比COVID-19流感大流行估計的5.6萬億美元低兩個數量級。

冠狀病毒過後,中國將永久性地取締野生動物貿易

關鍵是讓政府和國際機構在公共衛生、動物健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保持一致。剛果民主共和國最近爆發的伊波拉疫情始於2018年,於上月結束,其根源不僅在於疾病,還在於森林砍伐、採礦、政治不穩定和人口流動。目標必須是把資源集中在最危險的地區,並管理人與動物(包括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之間的互動。

如果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部門進行正確的合作,「就會有一些早期預警機制」。

相關焦點

  • 氣候對雨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可能比森林砍伐更大
    在自然資源保護論者開始恢復棲息地並倡導保護土地不受偷獵者和伐木者侵害的法律之前,科學家們需要弄清楚什麼是活的,什麼是死的,以及哪種模式可以解釋為什麼。解決這些問題是一項不小的任務。我們對這些熱帶雨林的測量越精確,就越有可能發現有助於保護工作的模式。
  • 疫情,也許是我們濫砍濫伐和滅絕物種導致的苦果
    許多生態學家都對上述觀點持懷疑態度,但近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證實了這一點:一些物種正在走向滅絕,與此同時,那些生存下來的物種——例如老鼠和蝙蝠——更有可能攜帶潛在的危險病原體因為它們很可能攜帶危險的病原體),減少大流行發生的可能性。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圖片來源:Roger de la Harp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地球現在正處於物種大滅絕的進程中,這是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預期要快上百倍千倍。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諾氏拾葉雀2019年,長江白鱘和諾氏拾葉雀已經滅絕;2020來臨之際,仍舊有物種面臨著將要滅絕的危險
  • 臺灣引進新物種所羅門昂天蓮 冀望減少森林砍伐
    臺灣引進新物種所羅門昂天蓮 冀望減少森林砍伐 2012年06月05日 14: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2018年已滅絕和2019將要滅絕的物種
    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農業膨脹和伐木造成(鳥類)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他說。即將滅絕的鳥類斯派克斯金剛鸚鵡(the Spix’s macaw),因2011年的動畫電影《裡約大冒險(Rio)》而出名,目前野生的已告滅絕,只有幾十隻被捕獲的斯派克斯金剛鸚鵡還活著。
  • 地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滅絕?(史前物種大滅絕)
    ,兩事件中間間隔100萬年,是地球史上第二次大物種滅絕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創,78%的海洋物種滅絕。該滅絕事件五次物種大滅絕中時間持續最長的,大約持續了兩百多萬年或更長。第二次生物大滅絕進化之道的一個重大的突破,最早的陸地脊椎動物海納螈登上了陸地。如果沒有海納螈,就沒有今天的人類。
  • 巴西亞馬遜森林退化速度超過森林砍伐速度
    巴西亞馬遜森林退化速度超過森林砍伐速度(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Eraldo Aparecido Trondoli Matricardi和同事的一項長期研究,受森林退化影響的巴西亞馬遜地區(那裡的林木生物量已失但並未完全轉為它用)要大於受森林砍伐影響的地區。在1992年至2014年間,退化森林的總面積為33萬7427平方公裡,而被砍伐的森林面積則為30萬8311平方公裡。除其它因素外,這些發現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和物種喪失具有意義。
  • 物理學家:幾十年來人類社會崩潰的可能性高達90%
    研究人員使用高級統計模型來研究不斷增長的人口如何應對主要由於森林砍伐造成的資源損失。在計算了數字之後,科學家們對社會度過的可能性進行了相當荒涼的評估。摘要中寫道:「基於當前的資源消耗率和對技術增長率的最佳估計,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生存的可能性非常低,最樂觀的估計不到10%。」 。
  • 全球瀕危物種資料庫低估滅絕風險
    這是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發現,由於未能整合新的技術,例如衛星和航空圖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對數以百計的動物面臨的威脅進行了錯誤的分類。因此,動物保護組織可能會錯過許多物種面臨的滅絕風險。負責為IUCN跟蹤鳥類的英國劍橋市國際鳥類聯盟科學主管Stuart Butchart認為,這項研究的總體方法是合理的。
  • 宏都拉斯熱帶雨林驚現已滅絕物種
    據外媒報導,近日在宏都拉斯熱帶雨林深處的一座「失落城」裡,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充滿稀有和瀕危物種的生態系統,其中包括一些被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保護團隊花了三周時間在莫斯基夏雨林中探索了一個被稱為「猴神失落之城」或「白色之城」的古老定居點,發現了一個多樣化的野生動物聚集地,包括數百種蝴蝶、蝙蝠和爬行動物。科學家們還重新發現了三種被認為不再生活在宏都拉斯的物種:狹面矛吻蝠、假樹珊瑚蛇和虎甲蟲,這些物種只在尼加拉瓜有記錄,均被認為已經滅絕。
  • 科學家發現三個「滅絕」兩棲動物物種
    而根據他們公布的首批研究成果,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努力中,他們已經發現了三個原以為已經滅絕的兩棲動物物種。 新項目由「保護國際」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兩棲動物專家小組聯合實施,旨在尋找一百種據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但主要還是尋找十個具有高度科研和審美價值的物種。近年來,由於淡水棲息地喪失以及威脅兩棲動物的壺菌的擴散,世界範圍內的兩棲動物種類快速減少。據「保護國際」組織介紹,在已知所有兩棲動物中,近30%面臨滅絕的威脅。
  • 昆蟲大滅絕
    要知道我們是否真的處於第六次滅絕之中,科學家需要確定目前物種消失的速度,以及在沒有人類活動幹預情況下物種滅絕的速度(又稱「背景速率」)。2015年,美國和墨西哥科學家依據所有已知脊椎動物物種普查數據得出結論:在沒有人類幹預情況下,動物滅絕的速度將「快100倍」,已經趕上了導致恐龍消失的那場物種浩劫的速度。
  •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還有多遠?
    我們離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的災難還有多遠?人類又能否扮演自己的超級英雄?物種大滅絕的標準是75%的物種消失,如果我們到了這一步的話,我們生活的環境將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氣候將發生變化,生物鏈頂端的生命形式將會改變,甚至天空的顏色也可能會不同,因為藍色是陽光通過植物產生的氧分子和其他粒子散射的結果。我們的星球已經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化石記錄顯示,平均恢復時間大約是1000萬年。
  • 人類如何與其他物種共享地球
    棲息地的喪失,目前是地球上野生動物面臨的頭號威脅,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單上85%物種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棲息地的喪失會有多種形式,從徹底的森林砍伐和碎片化,到不那麼明顯的汙染和氣候變化影響。我們知道,每個物種都需要一定數量(和類型)的棲息地來尋找食物、住所和配偶,但對越來越多的動物來說,它們祖先發現這些東西的地方現在已經被人類侵佔了。
  • 全球瀕危物種資料庫低估滅絕風險—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Ted Matherly/Flickr 全球最受重視的瀕危物種資料庫可能低估,甚至嚴重低估了世界各地許多動物面臨的滅絕風險。這是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該研究發現,由於未能整合新的技術,例如衛星和航空圖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對數以百計的動物面臨的威脅進行了錯誤的分類。因此,動物保護組織可能會錯過許多物種面臨的滅絕風險。
  • 西媒:人類僅有幾年時間來避免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西媒稱,聯合國關於生物多樣性發布的第5份報告指出,人類僅有幾年的時間來避免地球出現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此次大滅絕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CBD執行秘書伊莉莎白·姆雷馬告訴記者,報告的結果令人失望和不知所措。姆雷馬說:「這是第5份報告。我一直希望前4份報告發布後,所有人能汲取教訓,第5次報告能給我們帶來更加積極的結果。」姆雷馬說:「個人來說,我感到很失望。做了幾十年的工作,但生物多樣性的損失依然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這讓人不知所措。」
  • 病毒大流行的幾大原因
    可是下列因素真的是病毒流行的重要原因。(以下觀點僅代表我個人)1.人口增長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期間,地球上的人口不到20億。這種廣泛傳播的疾病導致全球約2.5%的人口死亡,約5000萬人。今天,地球上有76億人口。另一場全球死亡率相同的大流行將導致1.9億人死亡。高人口比率增加了傳染病的傳播。
  • 恐龍是第五次大滅絕!第六次大滅絕不僅正在發生,而且還在加速
    我們知道地球上生物曾發生五次生物大滅絕,而現在第六次大滅絕將因人類影響而開始。科學家警告說,我們沒有以前那麼多了。上個世紀,數百種獨特,珍貴的動物生命消失了。這就是大規模物種滅絕的樣子,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部分。
  • 全球變暖影響生物,2019年已經有一物種宣布滅絕
    根據科學最新報導顯示,2019年將是「艱難」的一年,野生動物和瀕危物種將面臨到更大的問題,這似乎對我們生態系統來說,同樣是一個不好的事情,生物減少的話,我們生態系統將可能會出現一個「失調」的情況,從而會導致更多的生物受到影響。在2018年之中,我們最後一隻雄性北方白犀牛「失去」了,小海豚繼續瀕臨滅絕,「偷獵者」一直瞄準穿山甲和其他稀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