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日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發布研究報告稱,除了加工肉製品和紅肉外,其他115種物質也可以致癌。
包括「加工肉製品」在內,世界衛生組織這次發布的致癌物名單當中總共含有116種,給外界提供參考。這些致癌物包括:吸食菸草、飲酒、室內煤氣、含砷的飲用水、製鞋修鞋、打掃煙囪、製作家具、勘探鋼鐵等等。除此之外,生產鋁、金胺以及橡膠也會致癌。中式鹹魚也在致癌物名單當中。
香腸、培根、燻肉、漢堡包等加工肉製品可能使人患癌。每天食用50克——還不到半根香腸的量——就會使人罹患腸癌的風險驟增18%。世衛組織認定,紅肉「很可能致癌」,其風險評級比加工肉製品低一級。
學者呼籲公眾儘量避免食用加工肉製品,轉而食用豆子沙拉補充所需營養。
鹹魚是以鹽醃漬後,曬乾的魚。以前因為沒有低溫保鮮技術,魚很容易腐爛。因此世界各地沿海的漁民都有以此方法保存魚。在中國古代,鹹魚稱作「鮑魚」,並有「鮑魚之肆」此一成語(此非現在作為名貴海產的鮑魚)。廣東鹹魚中以馬友著名,是梅香鹹魚的一種,有濃烈而特別的氣味。廣東特色菜餚鹹魚雞粒炒飯便是以此製作。
鹹魚種類非常多,有以大條魚醃成的,也有以小魚醃的。以前中國的鹹魚是貧苦人家吃的食物(林子祥的歌曲《分分鐘需要你》一句──「鹹魚白菜也好好味」是貧窮生活的鮮活反映)。但是,現在某些名貴鹹魚的售價並不便宜。
鹹魚作為醃製食物,是導致鼻咽癌的主要原因。在廣東話(粵語)之中也有死人的意思在廣西(白話)也有人稱鹹魚是穿過的鞋子。
適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高血壓病人、高溫條件下工作人士忌食。
備註
少量食用問題不大,如果長期食用易患鼻咽癌。
醃魚的竅門
將魚塊、魚段或魚片放在牛奶中泡一下,在撒上一點乾麵粉,或煎或炸,味道很好;
用精鹽塗抹魚肚除去腥味後,洗淨控幹,放入少量料酒,再放上3~5片薑片、蔥段,上下顛幾下,使魚均勻入味,然後將碗蓋上,醃半小時,魚燒熟後味道更鮮美。
鹹魚的種類
加工的鹹魚有「梅香」與「實肉」兩種。梅香鹹魚製作時須將鮮魚發酵一兩天,待其營養物質改變再加鹽醃製七八天,曬乾後產生一種奇特的香味,其肉質鬆軟,鹹中帶香;而實肉鹹魚則無鬚髮酵,直接用鮮魚醃製曬乾,其肉質結實、成片,鹹而鮮。
用來曬的鮮魚主要有紅魚、馬鮫魚、海底雞、黃花筒、曹白魚、紅衫魚、帶魚、銀魚等。
用不同種類鮮魚製作出來的鹹魚,風味和口感各有不同,並且同種鮮魚製成出的「梅香」和「實肉」,風味和口感也各有不同。在選購時要因各人的喜好,在選擇「梅香」或「實肉」的同時也要選擇用來製作鹹魚的鮮魚種類,例如馬鮫魚、海底雞等。
變質鹹魚判別法
若魚肉表面、剖切面和魚體內有褐色薄膜,俗稱「油燒」或「黃鏽」,這是魚肉脂肪產生氧化的結果。因此魚肉鬆散,產生異味,食時會有口苦舌麻的感覺;
在魚頭靠近鰓的部位呈現淡紅色暗斑,在肌肉內層也呈現暗斑,顯示魚已腐壞;
鹹魚出現紅斑點是「發紅」或稱「赤變」現象,這是「嗜鹽」或「桿菌類」在醃製過程中因為鹽漬作用,36~38℃時細菌在魚體內迅速繁殖而生成,此時魚體已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