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6種人類基本情緒產生原因,幫你判斷他人真實感受和動機

2021-01-15 楠悅讀

本文字數3414,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微表情》。

作者姜振宇,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信息中心主任,著名測謊專家,領導著國內首家應用微反應理論進行測謊的研究團隊。

本書總結了驚訝、厭惡、憤怒、恐懼、悲傷、愉悅6種人類基本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情緒產生時所呈現的不同微表情。通過大量案例、實驗與總結,科學解碼微表情,幫助你了解面孔背後的真實情緒,並更好地了解自己。微表情有助於判斷他人真實感受和動機,並更好了解自己。

01、驚訝的微表情

人類和動物共同保留了一個相同的表情——驚訝。驚訝情緒是怎麼產生的?驚訝,是因為關心的事情發生了意外變化。人在遇到意外刺激的時候,會在接收到刺激信息的第一瞬間,非常非常短的瞬間,停止一切活動,抬頭、睜大眼睛、眉毛抬高、輕微張開嘴巴。

比如,對於動物來說,正在吃東西的小狗,被飛來的石子砸到後,會瞬間抬起頭,豎起耳朵,轉向刺激源,觀察、收聽任何一點輕微的動靜。經過逐代的進化,人類在感覺到意外刺激時,也會有相同的本能反應,那就是:停下所有動作,將全部感覺器官充分激活,努力接收儘可能多的信息,用來判斷自己下一步動作。

最典型的驚訝表情就是五官全部打開:眉毛抬高,眼睛瞪圓,嘴巴張大。眼睛睜大是為了看得更清楚,獲取儘可能多的視覺信息,幫助判斷刺激源的性質和潛在影響,眉毛的提高則是一種附屬結果。

嘴巴張開,純粹是為了吸入更多的空氣,從而準備好下一步逃跑或者戰鬥所需要的能量。因為如果只用鼻子快速呼吸,需要調動喉嚨部位的肌肉一起收縮,所以受驚時,用嘴呼吸是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儲能方式。

一旦驚訝情緒產生,即使為了隱藏過於直白的表情流露,控制得住眉毛和嘴巴,但最控制不住的是眼皮。所以驚訝的微表情特徵中,眼皮必須上提。這是為了對所處環境看得更清楚,了解更多信息,眼睛會不自覺睜大一點,因而眼皮會提起來。再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眼睛睜大的那一瞬間,必定會有整個身體的靜止來同步配合,同時肯定還會有吸氣的動作趨勢。

比如,面試的時候。可以通過驚訝抓住面試官的關注點。你可以注意觀察你講到哪個經歷時,面試官的眼皮會輕微抬起來。眼皮提起意味著產生了驚訝,一旦驚訝表情出現,就意味著關心的事情被刺激到了,表明這個經歷可能正是面試官想進一步了解的。

02、厭惡的微表情

厭惡情緒的本源,就是對腐爛食物的排斥。因為遠古的祖先吃過腐爛食物之後,引起了身體的強烈不適,嘔吐、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在看到、聞到和嘗到腐爛食物的時候,就會本能地排斥這些東西,這應該是進化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保命本領。但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人們對同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感受,包括厭惡這種情緒。

比如,在崇尚和鼓勵個性的社會氛中,張揚的個性不會讓人煩感,但在保守、等級森嚴的社會氛圍中,則非常容易引發厭惡情緒。

行為人會對所厭惡的刺激源做出兩種評價:一是否定;二是低級,這裡的低級是指雖然可惡但卻不夠對當事人利益形成威脅的水平。

1、否定

否定為什麼會導致厭惡?

比如,學生不認同某位老師的授課方式,會慢慢厭倦甚至厭惡學習那門課程。

2、低級

低級又為什麼會導致厭惡?假設周末放鬆的聚會上,卻有位男子自始至終都在大言不慚地吹噓和標榜自己,他的自以為是可能反而會顯得很低級,讓周邊人心生厭惡。當厭惡情緒產生後,最極端的表現就是直接嘔吐。

厭惡的經典表情是整個面部似乎都皺在一起:眉毛緊緊皺起,雙眼緊閉,鼻子皺起,上嘴唇努力上提,下嘴唇努力頂上。翻譯過來就是不看、不聞、不吃。如果耳朵能動,也許還會出現不聽。當然,實際生活中,如此誇張的外在表現是不多見的。

而厭惡的微表情特徵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鼻子向上提。鼻子在其他表情中的作用一般都不太重要,但在厭惡情緒產生的時候卻是指向標。即使臉上其他五官沒有明顯變化時,厭惡情緒產生後,鼻子會輕微上提並向兩側拉伸,從而形成淺淺的溝紋。

了解這個微表情,可以在談判中了解對手態度,甚至試探對方底線。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對手鼻子的變化,如果交涉到哪個條款時,對方鼻子皺了一下,就意味著反感、厭惡情緒的產生,表明對方可能從心裡並不接受你提出的解決方案。

03、憤怒的微表情

能夠引發憤怒的事情,在生活中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小到街頭攔截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視而不見;大到有人用武力攻擊你或者你的小孩,都會讓人心生憤怒。因此,各位需要做好準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耐心地梳理出憤怒的來源。

憤怒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呢?它的來源其實是利益威脅,並企圖通過攻擊來消除危險。在動物世界裡,獅子捕食小鹿、鯊魚吞食小魚,這種簡單粗暴的獵殺與被獵殺關係中,並不存在憤怒。因為二者間的對立關係並不平衡。但如果是獅子大戰老虎,或者兩隻雄性大猩猩為爭奪一隻母猩猩而大打出手,就比較容易出現憤怒了。因為雙方勢均力敵,並且要為生存領地或者繁衍後代而保衛自己的利益。在人類的世界裡同樣如此。

憤怒的微表情往往表現在眼睛,直接表達進攻的趨向。憤怒時,上下眼皮是緊繃的,視線也是高度集中的。對比一下驚訝和憤怒的微表情,關鍵因素都是眼皮和眼睛。但驚訝的微表情特徵中,只是上眼皮上提,需要睜大眼睛收集信息;而憤怒的微表情中,眼睛是在用力的,因為用力而上下眼皮緊繃,而且視線也集中指向刺激源。

比如,一個常見的場景,夫妻吵架,在真正大爆發之前,其實會有一些憤怒微表情作為預警。如果夫妻中無意爭吵的一方發現,對方的眉毛和眼睛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同時視線越來越集中,那很可能就是暴風雨的前兆。

所以,我們知道當看到行為人出現憤怒表情的時候,他主觀上認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了,他希望通過對抗和爭鬥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認為自己有希望取勝。

04、恐懼微表情

恐懼就是負面刺激超過了人的防禦能力。一旦負面刺激的威懾力超過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恐懼情緒也就隨之產生。害怕、不安和擔憂也屬於恐懼類情緒的衍生,其程度依次遞減。恐懼的表情是驚訝和悲傷兩種表情的結合體,可以理解為在驚訝之後所預支的悲傷。

可以說,恐懼是人類最古老的情緒。因為人類在遠古時代,並不具備肉搏的優勢,屬於食物鏈的下層環節。在遇到食肉猛獸時,恐懼的出現要遠遠多於憤怒。

比如,911事件發生後,許多國際大城市接二連三受到恐怖襲擊,飛機撞向大樓的一瞬間、地鐵爆炸的一瞬間、卡車衝進街頭的一瞬間,都會引發人們的恐懼。強大的恐懼可能會讓當事人陷入無法自控的恐慌,最極端狀態下甚至嚇癱了、嚇軟了。

在這樣生死關頭的情況下,典型的恐懼表情特徵是:雙眉向中間皺緊,眼睛睜大,嘴巴大張。非常恐懼和非常憤怒的表情特徵有點相似,都是皺著眉、睜大眼、張大嘴。但是憤怒時眉毛和眼皮是向下壓的,眉毛形態如同漢字「八」;而恐懼時眉毛和眼皮是向上揚的,眉毛形態如同倒著的「八」字。憤怒時張嘴是呼氣狀態,試圖發出犀利的聲音威脅對方;而恐懼時張嘴更多用於深吸氣,為逃跑儲備能量。

恐懼情緒難以用理性掩飾,所以日常生活中,即使大多數恐懼類表情會被有意識地壓抑住,但瞬間流露出來的微表情絕對是難以控制的。通俗來說,就是眉頭向中間聚攏、上揚,上眼皮也隨之上提。整個眉眼的形態是因害怕躲避而努力向後撤的狀態,所以會有整體上揚的趨勢。

比如,公開演講時,如何表現得鎮定自若?那你就要控制自己的眉毛和眼睛不要有向上聚攏提升的趨勢,否則觀眾很容易就會發現你內心的驚慌。

恐懼是一種不穩定的情緒,因為第一刻在判斷出刺激源是負面的,且刺激力度超越了自己的防禦能力之後的第一瞬間是恐懼最飽滿的時刻,但是沒有一種動物會坐著等死,所以會進行一個動態的二次判斷,如果在二次判斷的過程中覺得刺激源的力度和自己的防禦能力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自己完全無力抵抗就會出現嚇呆了、嚇傻了、嚇死了的狀況,而放棄各種逃生的本能行為。

但如果進行動態評估,發現自己有逃跑甚至反擊的可能,就可能採取下一步的行動,有的甚至越戰越勇。所以經典的恐懼表情和驚訝一樣也只有短短的一瞬間,但時間要比驚訝長一些。

最後的話:

微表情是心理應激微反應的一部分,它從人類本能出發,不受思想的控制,無法掩飾,也不能偽裝。再能「裝」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後的第一瞬間也會出現微表情,他的「裝」只能出現在微表情之後。因此,以微表情為代表的微反應是個人內心想法的忠實呈現,是了解一個人內心真實想法的最準確線索。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微表情辨識真實情緒?
    關於人類表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進化論之父達爾文,除了《物種起源》之外,他還寫過一本書《人與動物的表情》。時至今日,我們對表情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比如確定了人類的六大基本表情,高興、厭惡、憤怒、恐懼、悲傷、驚訝。之所以稱之為人類基本表情,是因為這幾種表情具有跨種族的一致性,甚至在我們的近親黑猩猩身上也能看到。而近些年來,關於表情最驚喜的發現莫過於心理學家們發現微表情的存在。
  • 微表情心理學:如何通過細微的表情變化看透他人的內心
    人們在社交中,常常會使用一些虛假的表情來迷惑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某些非常細微的表情變化,卻可以表達出內心真實的感受。「微表情」最短只有0.04秒,雖然只是很短暫的時間,但因為是無意識的,往往會暴露出真實的情緒。掌握這些微表情,能讓你在社交中佔據有利地位。1.
  • 什麼是對他人情緒的感知?
    起初,她認為她的前任有讀心功能,後來,她的前任解釋說剛開始是根據女孩看菜單時的眼神和表情來決定她最喜歡的口味。當他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睛總是盯著她的表情,觀察她的反應來確認他的猜測和判斷,然後再進一步思考並做出最後的決定。經過長時間的交流,男孩可以從女孩的眼神和表情中判斷出女孩的想法和喜好。
  • 探尋對方的真實意圖,從微表情開始
    微表情的意義表情是我們每天都會見到或者展示給他人的東西。然而微表情卻很容易讓人忽視。與表情相對應的微表情,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們的被動神經下帶來的意識。這些本能自發的東西,往往是最真實的想法。某些時候,甚至當事人都不曾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但通過微表情卻能略知一二。如果我們對微表情有一定的認識。那麼在日常的溝通和談話中。會更容易探尋對方的潛在意圖。人的內在,從來不會說謊。微表情的觀察,是需要對一個固定對象進行一段時間的數據採集之後才能得出準確的分析結果。儘管如此,我們在素味平生的人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共性的表現。
  • 微表情心理學:讀心識人準到骨子裡
    《微表情心理學》適合所有對微表情心理學感興趣的讀者閱讀、使用。什麼是微表情?心理學家認為,微表情是一個人內心真實意圖的流露,是人們通過各種細微的表情變化來傳達自己內心變化的一種方式。微表情所反映出來的實際上是人類所共有的高興、輕蔑、驚訝、憤怒、厭惡、恐懼和悲傷七種情緒的特徵。觀察微表情其實就是在把脈一個人情緒變化的過程。
  • 人類的微表情有何用?
    該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觀點,即,情緒表達對任何文化的人來說都是共通的,因為它們有共同的進化起源。打那以後,心理學家們持續不斷的發表了數十項與微表情有關的研究,這些研究都為埃克曼發現提供了支持。除了基本的六種情緒(或七種,有時厭惡和輕蔑被分開對待)之外,現在,這套普遍存在的情緒還包括(表現為高姿態和挺起胸膛的)驕傲,以及(表現為頭低垂、身體前屈的)羞恥。
  • 微表情心理學01期丨透過這幾個動作,看穿他人的真實想法!
    ——by 前言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意無意的隱藏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表情、眼神、下意識的動作等,是人無法控制的,更是裝不出來的。這就是微表情、微反應。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這是我們的微表情心理學——01期。通過動作、姿勢看穿他人。
  • 什麼是感知他人的情緒?
    她原先以為是前任有讀心的功能,後來她前任交代,剛開始是通過女孩自己看菜單的眼神和表情,來初步判斷她喜歡的口味。而他自己在說話的時候,目光永遠停留在她的表情上,進一步觀察她的反應以便證實自己的猜測和判斷,然後進一步思考,做最後的決定。
  • 徐良峰:訊問僵局下新的突破口——微表情
    ⑵  微表情的產生來自於外界的某種刺激所引起的基本生理反應,當人體在受到外界的某種刺激之後,作為人類調解和控制的大腦皮層會最先做出反應,隨後傳達信息給控制人體表情的神經元,然後這些神經元在處理完大腦傳來的信息後會控制人體的肌肉,最終形成微表情。⑶微表情也屬於廣義上的表情,無特殊說明,本文所指表情是指除微表情之外的表情。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體對自己組織、執行某特定行為並達到預期結果的能力的主觀判斷。即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控制內、外因素成功採納健康行為並取得期望結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
  • 從微表情了解一個人
    眾所周知,人類的表情是極為豐富的,細細劃分能夠達到7000種以上。這些表情雖然最短的只能維持1/25秒,卻是心底想法的真實流露。而且越是短暫的表情,越是下意識的表情,同時也就越容易表露真實的心聲。當然,出於種種原因,我們會從主觀意識上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在表情和動作上加以掩飾。但我們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一些小動作和表情,卻是難以掩飾的,而這些小的表情和動作,正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其專業名稱為微表情和微動作。當我們能夠對此進行充分了解後,就能夠掌握一定程度的心理學知識,從而儘快、儘早、儘可能地了解對方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
  • 題集|13 動機功能;自我調控系統;自我概念的功能;舒茨的基本人際...
    動機功能動機的功能包括:(1)激活功能:動機具有激發個體產生某種活動或行為的功能。人類的各種活動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激發,沒有動機就沒有活動與行為。(2)指向功能:動機的指向功能使個體的行為指向一定的方向,並使個體朝著預定的目標前進。
  • 《微表情心理》入門必備書單!!!
    如今,「微表情」一詞已經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如一些綜藝節目、直播課堂等,引起了觀眾的關注與好奇。微表情,是指人們在應激反應下產生的難以控制的微小反應,如皺眉、癟嘴、聳肩等動作。1、《微表情心理學》徐謙 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簡介:人們通過做一些表情把內心感受表達給對方看,在人們做的不同表情之間,或是某個表情裡,臉部會「洩露」出其他的信息。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SM女士患有一種被稱為「類脂蛋白沉積症」(Urbach-Wiethe)的十分罕見的基因疾病,這導致她大腦雙側杏仁核病變萎縮,但除了感受不到恐懼,SM女士的其他情緒與常人無異。研究者發現,像SM女士這樣雙側杏仁核損傷的患者無法正常識別他人的恐懼表情,但他們能識別恐懼的聲調,可以用恐懼的詞彙描述恐怖的情境。對SM女士的後續研究發現,當引導患者關注恐懼表情的眼部時,患者也可以識別出恐懼情緒。
  • 人類到底有多少種基本情緒?
    Glasgow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挑戰了「人類有六種基本情緒」觀點。按照之前的理論,這六種基本情緒分別是:憤怒、恐懼、驚訝、厭惡、快樂和悲傷。  但新研究認為可能只有四種基本情緒。  Jack等人(2014)通過研究臉部肌肉在做不同表情時如何運動,得出了這一結論。
  • 深度學習下的微表情研究:困難、進展及趨勢 | CNCC 2019
    ,但心理學家卻能夠通過「微表情」來揭示人們試圖隱藏的真實情緒。所謂微表情,是一種持續時間極短、在人們試圖掩飾自己真實情緒時洩露出來的面部動作。如果看過美劇《Lie to Me》,應該對微表情不會陌生。男主卡爾•萊特曼是一個微表情專家,他不需要藉助測謊儀之類的設備,也不需要收集各種證據,甚至不需要對話,只需要觀察細微的表情變化便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
  • 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
    同樣,大腦出現問題,即使五感正常,大腦無法做出判斷,我們也無法進行認知。認知是萬事的基礎,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各種各樣的認知所組成的。除了現有的直接認知以外,由於我們的大腦會對信息進行處理,可以推測和判斷,進而獲得間接的認知,這就是思維。思維將我們的認知不再局限於直接從外界獲取,讓我們的大腦活躍,不單單只關注現在,還會思考未來,從而是我們進步。
  • AI情緒識別技術:你的情緒將不再由你自己定義
    然而,這些情緒監控技術都基於了一種過時的科學概念: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六種基本情感。這樣的假設真的成立麼?人類情感的粗暴劃分又會帶來什麼後果呢?讓我們從人類情緒研究的源頭說起,一起來探究這兩個令人細思極恐問題。一個不幸的少年和被他定義的人類情緒大多數情緒檢測技術都基於一個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源自一個不幸的少年。
  • 和人類一樣,這種小動物也能用面部表情表達情緒
    來源:科學大觀園雜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近日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和人類類似,小鼠也具有面部表情。小鼠的面部表情反映了它們的情緒。每個人表達情緒的面部表情都是基本一致的。即便是新生兒,也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傳達悲傷、開心等情緒。不僅如此,我們還覺得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了解寵物的感受。相比之下,其它動物在人類看來似乎是面無表情的。事實上,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近日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和人類類似,小鼠也有面部表情。當它們品嘗甜或苦的食物,又或者感到焦慮時,都會表現出面部表情的變化。
  • 「微表情心理學」這項技能 讓你能一眼看穿別人的真實想法
    探索身體的語言--微表情展露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要知道在我們日常人際交往當中,人們或是為了維持人際關係,或是為了應付場面,或是為了勾心鬥角,人們總是把自己真實的想法有意無意的隱藏起來。那我們如何在人際交往當中摘下他們的面具,了解到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做出合適的舉動呢?無論是為了看出別人的真實想法,還是為了與大家相處的更融洽,你都要了解一些微表情心理學。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人誇別人:"這孩子有眼力勁兒。」那麼什麼是有眼力勁兒呢? 就會察言觀色,說的話辦的事符合對方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