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微表情辨識真實情緒?

2021-01-10 百家號

一、微表情與人的溝通

人的溝通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言語的溝通,比如面對面的談話,發信息等;另一種是非言語的溝通,主要通過人的表情、姿態、語氣語調等進行。有人做過統計,在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中,表情的作用佔了55%。可見表情對於我們表達自身情感信息的對非言語性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可視為人類心理活動的晴雨表。關於人類表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進化論之父達爾文,除了《物種起源》之外,他還寫過一本書《人與動物的表情》。時至今日,我們對表情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比如確定了人類的六大基本表情,高興、厭惡、憤怒、恐懼、悲傷、驚訝。之所以稱之為人類基本表情,是因為這幾種表情具有跨種族的一致性,甚至在我們的近親黑猩猩身上也能看到。而近些年來,關於表情最驚喜的發現莫過於心理學家們發現微表情的存在。

一個偶然的機會,美國心理學家艾克曼(Ekman)和弗裡森(Friesen)(1969)受一位精神病學家的委託,對一段抑鬱症患者撒謊以掩蓋其自殺意圖的錄像進行檢測。然而,艾克曼和弗裡森起初並未從這段視頻中發現該患者有任何異常表現:該患者顯得很樂觀,笑得很多,表面上沒有表現出任何企圖自殺的跡象。但當對該錄像進行慢速播放並逐幀進行檢查時,他們發現在回答一聲提出的關於未來計劃的問題時,該患者出現了一個強烈的痛苦的表情。這個表情持續時間僅為1/12秒,二人稱之為微表情。

微表情是人類試圖壓抑或隱藏真實情感時洩露的非常短暫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它與普通表情的區別在於,微表情持續時間很短,僅為1/25秒至1/5秒。因此,大多數人往往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這種快速出現不易被察覺的面部表情被認為與自我防禦機制有關,表達了被壓抑的情緒。微表情既可能包含普通表情的全部肌肉動作,也可能只包含普通表情肌肉動作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自發性的表情動作,表達了六大基本表情。

由於微表情能夠表達被壓抑掩藏的真實的情緒,因此往往被視為很好的謊言識別的有效線索。不過微表情的產生與識別心理與神經機制尚不可知,而且微表情出現的頻率比較低,普通人對微表情的識別能力也不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發一套微表情識別系統,對開展研究微表情是非常必要的。

二、微表情識別系統

目前,國際上有幾個科研團隊正在開展對微表情的研究:美國的艾克曼(Paul Ekman)團隊、松本(Matsumoto)團隊和謝裡夫(Shreve)團隊,加拿大的波特(Porter)團隊和李康團隊,日本的Polikovsky團隊,芬蘭的趙國英團隊,以及中國科學研究院心理所的傅小蘭團隊。其中,Ekman團隊是開展微表情研究的主要力量,不過他們的研究大多是保密的,未公開發表。

而國際上目前主要用於微表情識別和研究的測驗主要有:短暫表情識別測驗(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BART)、日本人與高加索人短暫表情識別測驗(Japanese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這兩種測驗是以往的用來考察人們微表情識別能力的測驗。2002年,艾克曼(Ekman)開發了微表情識別訓練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METT)。研究結果指出,經過METT訓練過的人的微表情識別能力有明顯提高。

表情是文化的產物,儘管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然而由於不同種族的面部骨骼肌肉組成差異,國外開發的微表情識別系統以及訓練系統並不一定適用於我國。METT和JACBART均產生於與美國,所用指導語為英語,圖片材料均為西方面孔,因此並不一定適用於亞洲。而且國外研究團隊建立的資料庫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有些資料庫採集的微表情是並非是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下產生的,有些資料庫則存在表情分析和編碼不嚴格的問題。

目光轉向我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心理所傅小蘭團隊運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方法和計算機視覺技術,正在對微表情識別與表達的基本特點及這些特點的主要影響因素展開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國人的微表情資料庫。微表情資料庫是指大量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微表情所構成的資料信息庫,它是人類微表情識別特點以及研發自動識別微表情計算機系統的基礎。微表情資料庫質量好壞直接影響研究結果以及計算機對微表情的正確識別。

傅教授研究團隊的微表情資料庫採用自然誘發的真實微表情並由受過嚴格培訓的專業人員完成所有表情視頻的分析編碼,大大彌補了現有國外資料庫的不足,是我國科研人員創新的新成果。下圖是該資料庫的一個樣例。

在此資料庫的基礎之上,傅教授的團隊已自主研發了一套自動微表情識別系統。這套基於特定算法的靜態特徵的自動微表情識別系統,能夠自動的對視頻中的人臉進行捕獲並進行相應的預處理,然後結合計算機技術,將物理特徵表現為數字的形式,實現人臉自動微表情的識別。測試結果表明該系統比受過訓練的人類被試成績更好,準確率更高,目前這個系統依舊不夠完善,比如對幅度較小的表情還無法達到很高的識別率,而且距離應用到現實環境也存在一段距離。不過,這個微表情識別系統的建立已經預示我國的科學家們對微表情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微表情識別的應用

說其微表情,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美劇《別對我說謊》,我們似乎可以通過微表情輕而易舉的洞察人背後掩藏的心思和謊言。

微表情作為謊言識別一直是科研人員和媒體大眾以及國防關注的重點,基於以往的研究發現,使用METT訓練程序能在1.5小時內提高個體的微表情識別能力,成績平均提高30%—40%。而且微表情識別能力高的個體其謊言判斷能力也比較高。另外,微表情的識別能力也與個性有關,外向,樂觀自信,不墨守成規,樂於獨立思考的個體的微表情識別能力更強。

但是,微表情作為謊言識別線索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的確定。個體微表情的表達會受到自身撒謊動機的影響:一個人越是想掩飾自身真實情緒,其微表情就越可能暴露他的謊言。但如果是善意的無惡意的謊言,微表情測謊的準確性就有所下降。

撒謊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和行為現象,其心理過程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且撒謊行為也多種多樣。目前在流傳的一些「微表情心理學」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比如以下這些說法:

單肩抖動——不自信時候更容易單肩抖動。(並不是所有的單肩抖動就是不自信)注視對方眼睛——人在準備好謊言時,更容易注視對方眼睛,已使對方相信或觀察對方是否相信。(並不是注視對方眼睛就是撒謊)回答時生硬的重複問題——回答時生硬的重複問題很有可能是典型謊言。(重複也有可能是緊張造成)把手放在眉骨之間——當人感到羞愧的時候,很可能出現的動作是把手放在眉骨或者是額骨附近,用來建立一個視覺阻礙。(有人羞愧可能會低頭)這裡的「微表情」並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微表情,只能作為一種非言語線索,狄保羅(Depaulo等人(2003))做過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考察的158個可能的謊言線索中有118個線索都與撒謊無關,包括瞳孔變化,姿勢改變等等。人在撒謊時引起的行為變化是非常複雜的。因此,對於網上流傳的一些說法不能太過輕信。

除了和謊言的關係之外,微表情與人類內在的情感過程緊密相關,微表情的出現和消失預示著人內心一個情感的轉變過程。但是人是否能意識到自身出現了微表情?換句話說,人是否能意識到自己潛意識裡被壓抑的感情過程?艾克曼(Ekman)認為,人對自己的微表情是無意識的。不過對這一觀點缺乏實證的考察。而且對微表情的識別過程及其神經機制的認識也知之甚少。探知微表情的內在神經機制,以及與微表情的識別與表達是微表情識別系統開發的科研價值所在。

在美國,針對微表情的研究已經應用到國家安全、司法系統、醫學臨床和政治選舉等領域。在國家安全領域,有些訓練有素的恐怖分子等危險人物可能輕易就通過測謊儀的檢測,但是通過微表情,一般就可以發現他們虛假表面下的真實意圖,並且因為微表情良好測謊儀的特點,它在司法系統上也有著較好的應用。

舉個例子來說,在審訊中有一個「奧賽羅現象」,這一說法源於莎士比亞戲劇:奧賽羅的情人被人誣陷有不貞潔行為,她意識到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而情緒出現劇烈波動,這種反應與被人言中不貞潔的反應是一致的,於是奧賽羅將這種因擔心不被信任而引發的情緒波動視為妻子被拆穿後的不安,從而導致這一齣悲劇。「奧賽羅現象」指非說謊者可能表現出與說謊者一樣的行為,因為他們可能經歷同樣的心理過程:無辜者擔心警察不相信自己而遭誣陷與說謊者擔心自己被警察識破而受懲罰。因為微表情是下意識的流露,因此很少具有欺騙性,微表情能夠幫助偵查人員解決奧賽羅錯誤。同樣是接受詢問,但是兩者的擔心內容不一樣,無辜者擔心遭到誣陷,而說謊者擔心被警察識破受到懲罰,心理活動通過外部表情體現出來,在被認定有罪時,無辜者覺得受到誣陷,會出現短暫的憤怒;有罪者覺得被識破,會出現短暫的恐懼。

此外,微表情還可以用於臨床醫療,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認知能力受損是導致其人際交流技能和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的主要原因,微表情識別能力訓練可提高他們對人表情的識別能力。另外,在設計領域也有微表情的舞臺,設計的過程也是心理編碼的過程,良好的產品設計要能夠誘導使用者對產品的情感共鳴,表情是我們的情感共振器,設計師可以利用微表情創造出用戶體驗更加豐富的產品。

雖然這套由我國科研人員自主研發的微表情識別系統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也無法完全投入實際應用,不過前景依舊值得期待,希望心理學家們能夠早日揭開微表情的真相,屆時微表情將褪去神秘的面紗,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撰文:餘舟)

相關焦點

  • 探尋對方的真實意圖,從微表情開始
    微表情的意義表情是我們每天都會見到或者展示給他人的東西。然而微表情卻很容易讓人忽視。與表情相對應的微表情,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們的被動神經下帶來的意識。這些本能自發的東西,往往是最真實的想法。某些時候,甚至當事人都不曾了解自己的真實感受,但通過微表情卻能略知一二。如果我們對微表情有一定的認識。那麼在日常的溝通和談話中。會更容易探尋對方的潛在意圖。人的內在,從來不會說謊。微表情的觀察,是需要對一個固定對象進行一段時間的數據採集之後才能得出準確的分析結果。儘管如此,我們在素味平生的人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共性的表現。
  • 幾個分析微表情的小技巧,教你如何看穿人心,越來越聰明
    節目組還專門請來了一個微表情專家來幫助選手對人們描述經歷和回答選手問題時的微表情進行分析,從而判斷說的經歷的真實性,準確率特別高。本期分享,我們就來聊分析微表情的小技巧,教你如何看穿人心,越來越聰明。微表情辨謊小技巧,看穿人心真與假所謂「微表情」,是指那些持續時間特別短的表情,這個持續時間短到只有1/25 秒至 1/5 秒而已。
  • 微表情:6種人類基本情緒產生原因,幫你判斷他人真實感受和動機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微表情》。作者姜振宇,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律信息中心主任,著名測謊專家,領導著國內首家應用微反應理論進行測謊的研究團隊。本書總結了驚訝、厭惡、憤怒、恐懼、悲傷、愉悅6種人類基本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情緒產生時所呈現的不同微表情。通過大量案例、實驗與總結,科學解碼微表情,幫助你了解面孔背後的真實情緒,並更好地了解自己。
  • 微表情心理學:如何通過細微的表情變化看透他人的內心
    人們在社交中,常常會使用一些虛假的表情來迷惑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某些非常細微的表情變化,卻可以表達出內心真實的感受。「微表情」最短只有0.04秒,雖然只是很短暫的時間,但因為是無意識的,往往會暴露出真實的情緒。掌握這些微表情,能讓你在社交中佔據有利地位。1.
  • 《微表情心理》入門必備書單!!!
    那麼,想要了解微表情心理的小夥伴們應該從哪些書籍入手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份有關微表情心理學的書單,書單排列順序與書籍評價度無關。而這個過程最短可持續1/25秒,雖然一個下意識的表情可能只持續一瞬間,但是這種煩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緒……2、《微表情心理學》哈裡·巴爾肯 著/群言出版社簡介:看人,對象是「人」,關鍵在於「看」。
  • 微表情心理學:讀心識人準到骨子裡
    關於這些「為什麼」的真相,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真相,使事業更成功,使人生更幸福。從身體和情感的關係角度,全面解析身體語言背後的微妙心理,讓你在商場、職場、情場無往不利!揭秘最隱蔽的心理秘密,洞悉最微妙的情緒真相!讀懂《微表情》,沒有看不透的人,沒有搞不定的事!
  • 人類的微表情有何用?
    該研究有力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觀點,即,情緒表達對任何文化的人來說都是共通的,因為它們有共同的進化起源。打那以後,心理學家們持續不斷的發表了數十項與微表情有關的研究,這些研究都為埃克曼發現提供了支持。除了基本的六種情緒(或七種,有時厭惡和輕蔑被分開對待)之外,現在,這套普遍存在的情緒還包括(表現為高姿態和挺起胸膛的)驕傲,以及(表現為頭低垂、身體前屈的)羞恥。
  • 「微表情心理學」這項技能 讓你能一眼看穿別人的真實想法
    探索身體的語言--微表情展露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要知道在我們日常人際交往當中,人們或是為了維持人際關係,或是為了應付場面,或是為了勾心鬥角,人們總是把自己真實的想法有意無意的隱藏起來。那我們如何在人際交往當中摘下他們的面具,了解到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做出合適的舉動呢?無論是為了看出別人的真實想法,還是為了與大家相處的更融洽,你都要了解一些微表情心理學。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人誇別人:"這孩子有眼力勁兒。」那麼什麼是有眼力勁兒呢? 就會察言觀色,說的話辦的事符合對方的心意。
  • 心理學與微表情微動作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曾或多或少的對心理學感興趣,在我所接觸的人裡好像大多數女生對此內容更是樂此不彼,每次一提起這個話題她們總是有很多話要說,有的甚至當你問她們想學點什麼,她們都會脫口而出說心理學,那麼心裡學究竟是什麼,我對此也是一知半解,所以這個月我們一起來閱讀這本書,由作者知非編著的這本《心理學與微表情微動作
  • 深度學習下的微表情研究:困難、進展及趨勢 | CNCC 2019
    ,但心理學家卻能夠通過「微表情」來揭示人們試圖隱藏的真實情緒。所謂微表情,是一種持續時間極短、在人們試圖掩飾自己真實情緒時洩露出來的面部動作。如果看過美劇《Lie to Me》,應該對微表情不會陌生。男主卡爾•萊特曼是一個微表情專家,他不需要藉助測謊儀之類的設備,也不需要收集各種證據,甚至不需要對話,只需要觀察細微的表情變化便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
  • 徐良峰:訊問僵局下新的突破口——微表情
    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在1969年首次提出「微表情」這一概念以來,如何在偵查訊問中運用「微表情」進行訊問,引起了相關學者的關注。我國對微表情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面對犯罪分子反偵查心理素質的加強,訊問僵局時時不能突破的現狀,筆者試圖從「微表情」這一本體來分析其運用到訊問中的可能性以及效果,以期能為偵查人員提供一個突破訊問僵局的新途徑。
  • 微表情心理學
    微動作是了解一個人內心真實想法的最有利線索,人在瑣碎的小事上,才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手勢、肢體動作和表情默默都地傳達著人們的每一種情緒——從權威、自信到自我保護和自我意識,細微處洩天機。巧用心理學,不僅能讓你在人際交往中更得心應手,也讓你有一個比較科學、高效的方式,去實現目標。
  • 微表情心理學01期丨透過這幾個動作,看穿他人的真實想法!
    人生就像一場化裝舞會,每個人都用面具擋住了自己的真實表情。站在你面前的ta,是言為心聲,還是口是心非?摘下他們的面具,看透他們的心聲,將一切秘密盡收眼底。——by 前言生活中,人們常常會有意無意的隱藏自己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表情、眼神、下意識的動作等,是人無法控制的,更是裝不出來的。這就是微表情、微反應。觀人於細微,察人於無形。
  • Lie to me 聲音之「微表情」
    Lie to me聲音之「微表情」聲音和表情一樣,都是我們的內在外化的載體。眾所周知,聲音可以展現出愉悅、哀愁、快樂、疑惑、不屑、憎恨等情緒,但像不屑、厭惡甚至憎恨這樣的負面情緒,在現代社會交往中,會很直接地如表情一樣擺在臉上,表現在言談中嗎?當然不會,和面部表情控制一樣,我們也可以控制聲音表情。只是你真的覺得你把一切都隱藏得天衣無縫了嗎?
  • 情緒心理學:為什麼「面部表情管理」這麼難?!
    二、「情緒」和「面部表情」的關係艾克曼之所以用「面部表情」作為研究情緒的載體,是因為他認為:1.面部表情反映了我們的情緒狀態;2.面部表情是不自覺的;3.某個事件引發了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又會引發面部表情的自動反應。
  • 從微表情了解一個人
    眾所周知,人類的表情是極為豐富的,細細劃分能夠達到7000種以上。這些表情雖然最短的只能維持1/25秒,卻是心底想法的真實流露。而且越是短暫的表情,越是下意識的表情,同時也就越容易表露真實的心聲。當然,出於種種原因,我們會從主觀意識上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在表情和動作上加以掩飾。但我們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一些小動作和表情,卻是難以掩飾的,而這些小的表情和動作,正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其專業名稱為微表情和微動作。當我們能夠對此進行充分了解後,就能夠掌握一定程度的心理學知識,從而儘快、儘早、儘可能地了解對方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
  • 心理學:面部微表情有什麼秘密?怎麼通過面部微表情去觀察人?
    微表情是一門神秘且高端的心理學,是人們對他情緒,感情進行識別的線索,在人際交往中,微表情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人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身體姿態等幾個部分。在社會交往中,人最好學會察言觀色,具有在他人表情中準確捕獲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那麼就先來說一下面部微表情的秘密吧!
  • 獵心者:一部涉及微表情心理學的影視劇,歡快還能學知識!
    獵心者:一部涉及微表情心理學的影視劇,在笑聲中學到知識的喜劇在《愛情公寓》第五季中,李佳航因張偉一角走紅,演技可圈可點,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戴萌不僅推理能力強,情商高,還具有專業的微表情識別技能,據說當時劇組還請了著名微反應專家姜振宇作指導,使劇情更加專業化。雖然《獵心者》屬於懸疑類題材,但是該劇有很多喜劇色彩,戴猛的飾演者李佳航延續了他在愛5的搞笑風格,使觀眾笑聲不斷,在輕鬆的氛圍中和他一起踏上這趟歡樂的拆謊旅途。
  • 深度學習下的微表情研究難題:數據捕捉困難,耗時長、樣本小
    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微表情暴露著人們企圖掩飾的內心世界。近日,2019CNCC微表情檢測和識別論壇在蘇州舉行,參會人員對微表情資料庫建立進展,情緒洩露與欺騙的關係、基於深度學習的微表情分析以及未來可能應用領域進行了探討。面部表情是情感表達的主要窗口。
  • 揭秘達爾文最後實驗:探索人類情緒表情扭曲
    據國外媒體報導,有關人類情緒的實驗是進化論之父達爾文最後進行的實驗之一,當時只有區區24人參與。現在,英國劍橋大學複製了這項實驗,繼續探索人類情緒的奧秘。實驗中,他們藉助了網際網路的巨大優勢,最後共有1.8萬人參與。實驗結果表明情緒不僅受到文化因素影響,同時也隨著歷史的變遷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