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昌齡的《閨怨》出發,探索現代家庭中的類同危機

2021-01-11 騰訊網

在中國文化歷史上,詩歌當屬一束最為燦爛的光芒,讓整個文壇熠熠生輝。作為記錄生活或表達心情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詩歌在其內容和題材上都沒有太過於嚴格的約束,因而,歷史上所流傳下來的諸多詩歌之中,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在這其中,閨怨詩便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因為它幾乎都為女性所作,但反映的卻是對於男性的牽掛,且其背後更是一個國家和家庭的現實折射。在諸多的閨怨詩之中,王昌齡的《閨怨》可謂是最為經典的一首,本詩也是唐代閨怨詩的壓卷之作。

本文將以王昌齡的《閨怨》為基點,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在揭示這類詩作背後歷史成因的基礎上,再聯繫當下生活,探索現代家庭中的類同現狀,做出一個理性分析,給出幾點女性成長的可行性建議。

一、詩作《閨怨》的藝術特色

閨怨

唐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枝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的大意不難理解,一位少婦從未感受過離別的相思愁苦,在明媚的春天,畫著精緻的妝容,緩緩登上高樓。忽然之間,抬眼便望見那路邊楊柳青青,惆悵之感瞬間湧上心頭,便從心中隱隱後悔,當時真不該讓自己的夫婿去邊塞從軍,建功封侯啊。

以往的閨怨類作品多是流露著濃濃的哀婉纏綿之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清照的詞作了——如《醉花陰》,一開篇便是「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再如《聲聲慢》中一開篇就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但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卻與這類作品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他的表現形式上,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欲抑先揚。

詩作的題目是《閨怨》,顯而易見,中心詞還是在「怨」上但是在首句中,王昌齡並未先入為主直接寫離別的愁苦,而是以「不知愁」引出,又以「凝妝上翠樓」來表現閨中女子在「怨」之前的好心情。

只是在這個憑樓遠眺的過程中,才慢慢觸及內心,愁怨即起,進而牽扯出無限心緒,將作品主題更加凸顯。如此,讓這個人物形象豐滿的同時,這樣一「揚」一「抑」的對比,也更符合現實的情況。

二、「閨怨」類詩作有其形成的歷史必然性

據不完全統計,唐代的閨怨詩數量巨大。一定的社會文化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那麼,這些龐大詩作的背後,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素。大體不外乎外界現實原因和自身原因這兩類:

1.社會特點決定了女子的社會角色

古代社會,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女子的社會地位偏低,幾乎不參與社會活動,不外出工作,而是日日守在深閨之中,為丈夫和孩子服務。而男子的活動空間就相對更廣了,在身份約束上也相對自由,再加之唐代社會經濟繁榮,這便成就了一大批商人,商人各地奔波,又留下了一批「商人婦」。

女子的活動範圍受限,心裡所能寄託的事物也少之甚少。可人生來是要交際的動物,需要表達需要交流,一旦家中男子長期外出,少則幾月、多則幾年僅僅靠慢悠悠的書信聯繫,長此以往,家中的女子就像被圈養的貓咪,孤獨感將愈發深重。

2.經濟基礎又決定了女子的自身修養

古代的社會特點決定了女子的社會角色,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了女子的自身修養。

想想,如果不用外出工作,那麼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來幹什麼呢?可能在大戶人家的小姐們,從小還能琴、棋、書、畫有所涉獵,無聊了還能畫會畫、彈彈琴,或者有丫鬟陪著聊聊天,可多數人家的女孩除了繁重的家務,便沒有其它喜歡的事可以供自己派遣孤獨。

當然,在我們當下社會,即使童年沒有被培養出什麼藝術才能,長大工作後也可通過我們自己的勞動所得去自己開創自己的新天地,去充實和提升自己。但是古代女子除了丈夫和家庭的經濟支撐,大都再沒有別的途徑了。

當這種孤獨感無法通過一個有效的出口排洩,就只能自己默默去消化,一邊擔心丈夫在外面會不會挨凍挨餓,會不會受傷,會不會拋棄自己,一邊看著形單影隻的自己,顧影自憐。這種情況之下,閨怨詩多也就不足為奇了,說到底,就是心中需要沒被滿足的一種表達方式。

三、現代婚姻生活中的類同狀況

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

想想也是可悲,女人,這個相對的人,也只能作為夫妻中的一員來生活,她往往比男人更孤獨。他廣交朋友,不斷有新的接觸,她若無家庭則什麼都不是。

自古以來,似乎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思想怎樣解放,社會對於女性的固勢思維,以及女性自身的特徵,女性總是更貼近於家庭的那一個,也往往會在情感生活中需求的更多。

1.「閨怨現象」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

提到「閨怨」,我們想到的多是古代深閨女子垂淚漣漣的形象,似乎這個詞在適當下男女平等的社會模式中已經不存在了,其實不然,在現代的經濟模式之下,這類的「閨怨」亦比比皆是,只不過是形式更豐富了些。

以前是詩,現在是朋友圈,在古代,閨怨多為丈夫外出,留在家中女子的孤苦思念,因為古代交通及科技的限制,這樣的怨便顯得更多了一些,在現代的便利條件之下,視頻、見面、語音都無比方便了,但卻有更多的女人感到孤獨。

這種孤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種是類似於古代的這種,因為工作原因,兩地分居,雖有電話但不能平復這紛紛攘攘的快節奏生活下一顆躁動的心,人們更追求看得見摸得著的新鮮,離婚和出軌就是最好的證明;另一種就是心靈空虛,人雖在眼前,卻好像隔了山和海,同床異夢,海角天涯。由此,怨便產生了。

現代意義上的「怨」,更多的是深入到精神的層面了,在身體和精神都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怨的最終結果,便是分道揚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誰也不影響誰去找靈魂伴侶。

2.現代社會之下,完全可以被規避的「怨」

針對於這種情況,我想,大抵是社會太過嘈雜,人心太過浮躁,如果不從自身去意識到「怨」的根源,哪怕換多少個伴侶都無濟於事。

首先,在雙方層面上,能做到的就是儘量減少兩地分居的可能,在結合前工作地、工作性質的問題都應該提前想到,兩個人儘可能在一個城市,畢竟「家」也該有家的樣子。如果迫不得已的分句,那麼就更要做好溝通,加強信任,約定見面頻率。

其次,兩個人都要潔身自好,一旦組成一個家庭,便要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好好工作、按時回家,以前那些七七八八的感情線該簡短就得果斷且徹底,給彼此最大程度的安全感。

最後,對於情感比較脆弱的女性來說,也該明白,愛情和丈夫並不是生活中的全部,在經營家庭的同時,作為新時代女性,更該關注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精神獨立,減少依賴。工作之餘,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它們可以在無聊時、在年老時給你最大的慰藉。

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從一定的文化之中,我們都能看到背後那些隱藏的感情和情緒,就如同王昌齡這首《閨怨》,它不僅僅簡單寫出了某一位女子的閨怨,也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它又不僅僅只是反映當時社會的狀況,也同時對當今的婚姻家庭及女性成長有著警醒作用。

也正是在這些經典文化的影響下,我們才能在傳承中一步步邁向更文明、更先進的精神世界,才能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李白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情真意切,真摯感人!
    公元753年,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當時李白人在揚州,聽說好友被貶後寫下的這首詩,表達了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同情之心,也寄託了自己對王昌齡的思念之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唐代: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 「危機意識」的形成與中國現代歷史觀念的變遷
    因此,我們的探索目標似乎不應該僅僅限於考察中國接受西方思想洗禮的程度,並以此標準來衡量其近代意義和價值,而更應該關注傳統與西方思想在交鋒狀態中所表露出的複雜性。 例如,我們現今對疆域的認知和政治意義上的統治策略,就有可能更多地延續了清帝國的治理原則,而不完全是近代對國家的認識。清帝國疆域與治理方式的構成採取了多民族的有限自我認同與「大一統」意識互補互動的模式。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
  • 江蘇衛視《從地球出發》之《平行危機》在平行宇宙尋找另一個自己
    茫茫宇宙中,會不會存在成千上萬的你,過著既相似又不同的生活?如果這些不同宇宙空間的你突然相遇,又會是怎樣一番場景?本周五晚21:10江蘇衛視《從地球出發》之《平行危機》,便講述了一個在平行宇宙間尋找自己的故事。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狀難寫之境,含不盡之意,尾句更讓人愛不釋手
    不過唐代詩人王昌齡送別李白時,不見情深意長的思念,也沒有慷慨激昂的話語,唯有幾句描寫風景的絕句。巴陵送李十二王昌齡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與李白是至交好友,讀者都很熟悉李白寫給王昌齡的詩,「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了他對王昌齡被貶謫遭遇的同情。王昌齡比李白大三歲,所以李白有時也隨意地與他開玩笑,「抱子弄白雲,琴歌發清聲。」但是後來王去世後,李白卻失聲痛哭,多少天都寢食不安。
  • 陳允平一首詞描寫閨怨,斜陽帶徵鴻, 新月掛梧桐
    但秋天也同樣也瀰漫著蕭瑟的氣氛,秋雨霏霏,秋風肅殺,還有那心上人在天涯,縱有小橋流水人家,又如何能讓閨怨遣發。宋代一位詞人深有感觸,一首閨怨詞抒發了強烈的情感。 唐多令·秋暮有感 宋代:陳允平休去採芙蓉,秋江煙水空。帶斜陽、一片徵鴻。欲頓閒愁無頓處,都著在兩眉峰。
  • 環境危機傳播中的政府表現研究
    二、兩起環境危機事件中政府的表現及對比分析 (一)兩地信息公開表現 公開環境危機事件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涉及環境問題的項目在審批的過程中,幾乎不公開項目信息,對項目進行簡單評估或者不評估就直接上馬。政府習慣性地把公眾排除在決策程序外,不聽取公眾的意見。
  • 這是另一個維度的末日危機
    嘿嘿……接下來,我來看看日本這一四口之家在這場末日危機到來之前、之中、之後是如何生活的吧…(危機前,男主是個絕對的甩手大掌柜的,醬油瓶倒了都不的扶滴,不但如此,此君放個屁都呼聲赫赫,甚是不拘小節哦。咦,想想都有味道,不過很討喜。)也就在這一晚,危機悄未滴到來了。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在危機與劇變中的……選擇性與價值觀
    戴蒙德從自己的人生經驗出發,總結了十二個應對危機的步驟,認為可以把它們優化之後應用到「國家」層面。這十二個因素或步驟是:一,承認危機;二,接受解決危機的責任;三,確定危機的邊界;四,求助外界;五,借鑑榜樣;六,自我力量/國家凝聚力;七,誠實地自我評估;八,應對危機的經驗;九,耐心;十,靈活性;十一,核心價值觀;十二,個人約束條件/國家地緣限制。
  • 攜手《極刻出發》,奧迪探索微紀錄片營銷新思路
    近期,西瓜視頻打造的中國首部極限運動挑戰紀錄片《極刻出發》正在熱播,由此可以窺見到微紀錄片背後的內容營銷價值。例如,《極刻出發》首期播放量就已經突破941萬次,作為戶外探險的垂類紀錄片,不僅受到了用戶喜愛,而且也為廣告主的植入帶來了好評,可見其巨大的潛在營銷價值。
  • 探索與爭鳴|段偉文:控制的危機與人工智慧的未來情境
    一、控制的危機與控制的革命人類進入現代以來,從社會到生產各個環節都出現了所謂的控制的危機。這一危機是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從手工勞動到現代化工廠勞動的必然結果。為此,人們不得不引入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控制的革命來應對控制的危機。
  • 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政府危機公關得失
    但在與民眾的雙向互動中,具體溝通策略方面存在不足,使之無法有效實現重塑政府與公眾之間良好信任關係的重要溝通目標:上海市政府沒有完全轉變過去「以我為主」的溝通策略,也沒有完全理解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新變化而採取相應措施,如「黃金三小時原則」,爭取意見領袖的理解與支持,也沒有完全掌握議程設置的主動權。政府的公共傳播從「獨白」到「對話」的轉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有待探索。
  • 《生存家族》:末日危機下的逃亡之路,透著對現代生活的敏銳反思
    日本電影一向以細膩、真實著稱,往往在細微中見真情,於無聲處聽驚雷。說到細膩,不得不提的兩位日本導演,一個是是枝裕和,另一個便是巖井俊二。是枝裕和的細膩體現在對於親情的捕捉,而巖井俊二則是純美愛情的探索。但說到真實,則就要數矢口史靖了。
  •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原標題: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仇逸)中國科學家在顆粒物質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 數學的三次危機——第一次數學危機
    無理數的發現,引起了第一次數學危機。首先,對於全部依靠整數的畢氏哲學,這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其次,無理數看來與常識似乎相矛盾。在幾何上的對應情況同樣也是令人驚訝的。因為與直觀相反,存在不可通約的線段,即沒有公共的量度單位的線段。
  • 探索現代火箭的淵源
    探索現代火箭的淵源  從古代人類翱翔天宇的夢想和嘗試到如今載人飛船和太空梭空間旅行的實現,歷史的車輪已經前進了幾千年。縱觀人類的飛天歷史,不難發現我們的祖先為今日飛天夢想的實現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3,古代、近代和現代的分水嶺所謂古代哲學,其實質是離開世界對世界的關係,即離開「思維」對「存在」的關係,而單純地追問和直接地斷言世界的存在;所謂近代哲學,其實質是從世界的關係,也就是從「思維」對「存在」的關係出發,對世界去追究二者的關係問題;所謂現代哲學,其實質則是從世界出發去探尋人與世界的關係,也就是從「語言文化」出發去探尋「思維」與「存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