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歷史上,詩歌當屬一束最為燦爛的光芒,讓整個文壇熠熠生輝。作為記錄生活或表達心情的一種文學作品體裁,詩歌在其內容和題材上都沒有太過於嚴格的約束,因而,歷史上所流傳下來的諸多詩歌之中,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在這其中,閨怨詩便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因為它幾乎都為女性所作,但反映的卻是對於男性的牽掛,且其背後更是一個國家和家庭的現實折射。在諸多的閨怨詩之中,王昌齡的《閨怨》可謂是最為經典的一首,本詩也是唐代閨怨詩的壓卷之作。
本文將以王昌齡的《閨怨》為基點,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在揭示這類詩作背後歷史成因的基礎上,再聯繫當下生活,探索現代家庭中的類同現狀,做出一個理性分析,給出幾點女性成長的可行性建議。
一、詩作《閨怨》的藝術特色
閨怨
唐 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枝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的大意不難理解,一位少婦從未感受過離別的相思愁苦,在明媚的春天,畫著精緻的妝容,緩緩登上高樓。忽然之間,抬眼便望見那路邊楊柳青青,惆悵之感瞬間湧上心頭,便從心中隱隱後悔,當時真不該讓自己的夫婿去邊塞從軍,建功封侯啊。
以往的閨怨類作品多是流露著濃濃的哀婉纏綿之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清照的詞作了——如《醉花陰》,一開篇便是「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再如《聲聲慢》中一開篇就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但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卻與這類作品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他的表現形式上,用四個字概括就是——欲抑先揚。
詩作的題目是《閨怨》,顯而易見,中心詞還是在「怨」上但是在首句中,王昌齡並未先入為主直接寫離別的愁苦,而是以「不知愁」引出,又以「凝妝上翠樓」來表現閨中女子在「怨」之前的好心情。
只是在這個憑樓遠眺的過程中,才慢慢觸及內心,愁怨即起,進而牽扯出無限心緒,將作品主題更加凸顯。如此,讓這個人物形象豐滿的同時,這樣一「揚」一「抑」的對比,也更符合現實的情況。
二、「閨怨」類詩作有其形成的歷史必然性
據不完全統計,唐代的閨怨詩數量巨大。一定的社會文化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那麼,這些龐大詩作的背後,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素。大體不外乎外界現實原因和自身原因這兩類:
1.社會特點決定了女子的社會角色
古代社會,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女子的社會地位偏低,幾乎不參與社會活動,不外出工作,而是日日守在深閨之中,為丈夫和孩子服務。而男子的活動空間就相對更廣了,在身份約束上也相對自由,再加之唐代社會經濟繁榮,這便成就了一大批商人,商人各地奔波,又留下了一批「商人婦」。
女子的活動範圍受限,心裡所能寄託的事物也少之甚少。可人生來是要交際的動物,需要表達需要交流,一旦家中男子長期外出,少則幾月、多則幾年僅僅靠慢悠悠的書信聯繫,長此以往,家中的女子就像被圈養的貓咪,孤獨感將愈發深重。
2.經濟基礎又決定了女子的自身修養
古代的社會特點決定了女子的社會角色,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了女子的自身修養。
想想,如果不用外出工作,那麼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來幹什麼呢?可能在大戶人家的小姐們,從小還能琴、棋、書、畫有所涉獵,無聊了還能畫會畫、彈彈琴,或者有丫鬟陪著聊聊天,可多數人家的女孩除了繁重的家務,便沒有其它喜歡的事可以供自己派遣孤獨。
當然,在我們當下社會,即使童年沒有被培養出什麼藝術才能,長大工作後也可通過我們自己的勞動所得去自己開創自己的新天地,去充實和提升自己。但是古代女子除了丈夫和家庭的經濟支撐,大都再沒有別的途徑了。
當這種孤獨感無法通過一個有效的出口排洩,就只能自己默默去消化,一邊擔心丈夫在外面會不會挨凍挨餓,會不會受傷,會不會拋棄自己,一邊看著形單影隻的自己,顧影自憐。這種情況之下,閨怨詩多也就不足為奇了,說到底,就是心中需要沒被滿足的一種表達方式。
三、現代婚姻生活中的類同狀況
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話:
想想也是可悲,女人,這個相對的人,也只能作為夫妻中的一員來生活,她往往比男人更孤獨。他廣交朋友,不斷有新的接觸,她若無家庭則什麼都不是。
自古以來,似乎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思想怎樣解放,社會對於女性的固勢思維,以及女性自身的特徵,女性總是更貼近於家庭的那一個,也往往會在情感生活中需求的更多。
1.「閨怨現象」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
提到「閨怨」,我們想到的多是古代深閨女子垂淚漣漣的形象,似乎這個詞在適當下男女平等的社會模式中已經不存在了,其實不然,在現代的經濟模式之下,這類的「閨怨」亦比比皆是,只不過是形式更豐富了些。
以前是詩,現在是朋友圈,在古代,閨怨多為丈夫外出,留在家中女子的孤苦思念,因為古代交通及科技的限制,這樣的怨便顯得更多了一些,在現代的便利條件之下,視頻、見面、語音都無比方便了,但卻有更多的女人感到孤獨。
這種孤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種是類似於古代的這種,因為工作原因,兩地分居,雖有電話但不能平復這紛紛攘攘的快節奏生活下一顆躁動的心,人們更追求看得見摸得著的新鮮,離婚和出軌就是最好的證明;另一種就是心靈空虛,人雖在眼前,卻好像隔了山和海,同床異夢,海角天涯。由此,怨便產生了。
現代意義上的「怨」,更多的是深入到精神的層面了,在身體和精神都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怨的最終結果,便是分道揚鑣,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誰也不影響誰去找靈魂伴侶。
2.現代社會之下,完全可以被規避的「怨」
針對於這種情況,我想,大抵是社會太過嘈雜,人心太過浮躁,如果不從自身去意識到「怨」的根源,哪怕換多少個伴侶都無濟於事。
首先,在雙方層面上,能做到的就是儘量減少兩地分居的可能,在結合前工作地、工作性質的問題都應該提前想到,兩個人儘可能在一個城市,畢竟「家」也該有家的樣子。如果迫不得已的分句,那麼就更要做好溝通,加強信任,約定見面頻率。
其次,兩個人都要潔身自好,一旦組成一個家庭,便要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好好工作、按時回家,以前那些七七八八的感情線該簡短就得果斷且徹底,給彼此最大程度的安全感。
最後,對於情感比較脆弱的女性來說,也該明白,愛情和丈夫並不是生活中的全部,在經營家庭的同時,作為新時代女性,更該關注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精神獨立,減少依賴。工作之餘,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它們可以在無聊時、在年老時給你最大的慰藉。
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從一定的文化之中,我們都能看到背後那些隱藏的感情和情緒,就如同王昌齡這首《閨怨》,它不僅僅簡單寫出了某一位女子的閨怨,也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它又不僅僅只是反映當時社會的狀況,也同時對當今的婚姻家庭及女性成長有著警醒作用。
也正是在這些經典文化的影響下,我們才能在傳承中一步步邁向更文明、更先進的精神世界,才能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