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僅2%藥物製劑專供兒童:用藥靠猜 吃藥靠掰

2020-11-28 搜狐網
  六一兒童節的到來讓兒童用藥的話題再度引起公眾關注。公開數據顯示,我國3500多種藥物製劑品種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僅有60多種,不足2%。 (CFP/圖)

  中國3500多種藥物製劑品種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僅有60多種,不足2%。

  國際普遍採取的方法是在成人用藥中不斷補充兒童的用藥規範,由於難以開展臨床試驗,這些信息通常是患兒用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換來的警示。

  2015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何浩坐在自家的茶几前,用擺照片的方式介紹著自己的兒子凱凱。第一張是凱凱出生,7斤3兩;第二張是凱凱學走路,跌跌撞撞……最後一張是23個月的凱凱躺在手術室,等待法醫鑑定。

  法醫認為這是非致死性的疾病,但就診六小時後,凱凱去世了。在此後的醫療糾紛中,一種藥物的名字「非那根」被反覆提及。患方和院方討論的焦點在於,對於兩歲以下的兒童,非那根究竟該絕對禁用,還是慎用?

  非那根是一種常用於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防治暈動症、鎮靜、催眠、治療噁心、嘔吐及術後止痛,亦可作為全麻的輔助用藥。

  在中山大學法醫鑑定中心出具的《鑑定意見書》中,凱凱的死因歸因為初期醫生診斷失誤、非那根的使用以及後期搶救不及時。藥品非那根的使用是否起到關鍵性作用?負責做鑑定的醫生劉豔偉稱:「不能排除非那根和被鑑定人呼吸驟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在這起涉及嬰幼兒醫療糾紛的背後,是兒童用藥普遍困局。

  兒童無藥可用是最突出的問題。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兒童2.2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6.6%,但在中國3500多種藥物製劑品種中,專供兒童使用的僅有60多種,不足2%。

  其次是不得已使用成人藥之後造成的傷害。來自原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數據顯示,我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率是12.9%,新生兒高達24.4%,成人只有6.9%。據中國聾兒康復中心統計,我國7歲以下聾兒,超過30%是因藥物過量造成的毒副作用所致。

  此外,由於用藥說明書描述含糊,兒科醫師只能憑藉臨床經驗用藥,將成人劑量進行調整,處方中經常出現「半片、1/4片」的用量描述,常常「靠手掰、用刀切」來掌握兒童用藥的適宜用量,帶來諸多不便。

  2015年5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兒童用藥專家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在北京召開,該委員會將負責組織相關專家總結兒童臨床用藥經驗及安全用藥數據,形成行業共識,推動建立科學規範的兒童用藥指南等工作。

  在付出了太多的藥物傷害和生命代價之後,這會是一份實實在在的兒童節禮物嗎?

  「便宜、穩定的老藥」出事了

  東莞市人民醫院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急診留觀護理單》顯示,凱凱於2013年5月14日凌晨3點20分被醫院接診。5點14分患者出現煩躁不安,難以配合輸液治療,醫生給予吸氧、心電監護、使用非那根針劑8毫克肌注等措施。5點35分呼吸驟停,9點22分宣告臨床死亡。

  在後來的民事訴訟階段,廣東省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委託中山大學法醫鑑定中心對凱凱的死因進行了司法鑑定。

  鑑定結果顯示,凱凱「符合在慢性扁桃體炎雙側扁桃體Ⅲ度腫大的基礎上,因急性支氣管炎致急性呼吸功能障礙死亡」。屍檢結果也證實,凱凱身體各項器官體徵正常,除了「雙側扁桃體高度腫大」。

  負責做鑑定的法醫劉豔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不能排除非那根和被鑑定人呼吸驟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誰也無法判斷其作用的大小。

  除非凱凱死而復生,在不使用非那根的情況下觀察其病情發展,通過對照實驗得出結論。而這永遠不可能實現。

  據劉豔偉介紹,非那根是常見的抗過敏藥,「正規的醫師都有開藥的資格」。

  「這個藥從六七十年代國內就有了,國外使用更早。」海軍總醫院原藥劑科主任、國家原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補充道。

  在東莞市人民醫院的一間會議室裡,涉事醫生王梅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採訪。王梅始終低著頭,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在同事的眼中,她善良、怕惹事。凱凱的事情發生後,王梅瘦了十來斤。

  王梅自2002年開始做兒科醫生,「從開始做醫生就接觸並使用非那根」。在王梅接觸到的用藥指南裡,「非那根對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禁用」。

  針對非那根對兒童的使用規定,家屬與院方給出了兩份不同的證據。

  何浩拿出衛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以及國家食藥總局網站轉載的美國FDA關於非那根使用的警示,兩份證據規定的核心詞彙是「2歲及以下兒童禁用」非那根,理由是「呼吸抑制」。

  而東莞市人民醫院則給出了藥品說明書和《藥典》。其中同樣提到了非那根「有抑制呼吸中樞」的作用,只是核心詞彙是「慎用」,而非「禁用」。

  不過,凱凱的不幸發生後,非那根這一「老藥」在當地醫學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

  東莞市人民醫院醫務科負責人透露,在凱凱事件以後,醫院加強了非那根用藥的規範。「即使不提,全院也都知道了,現在有小孩要用非那根的話,醫生寧可不用。」

  作為典型案例,凱凱事件已在全市醫療系統做過兩次匯報交流,「現在全市醫院都怕了」。

  一些兒童家長也開始對非那根予以拒絕。

  2015年5月,深圳家長楊佔青一歲多的兒子因患蕁麻疹,也被醫生開出非那根的處方。一向謹慎的楊習慣性上網查查有沒有不良反應,一下子就查到了凱凱的案例……在與醫生溝通、換藥未果後,楊佔青只能另想辦法。

  FDA三次規範非那根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FDA)發言人埃裡克·J·帕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FDA的資料庫裡,曾分別在2002年、2004年和2009年對非那根的使用進行了規範。

  其中尤以2004年最正式,FDA要求非那根生產商在標籤上加入「Black Box Warning(黑框提醒)」,警示2歲以下兒童禁用。埃裡克·J·帕鳳介紹,「黑框提醒」是FDA發出的最嚴重藥品警告。

  1951年,非那根通過FDA藥品審批。此後,作為抗組胺劑、止吐劑和鎮靜劑應用於兒童。由於兒童使用非那根而引起呼吸抑制、過度鎮靜、興奮、幻覺和抽搐等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陸續被報導。

  1995年,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美國兒科學會)對非那根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的情況重新作出了評估,不鼓勵將其作為麻醉前用藥使用。

  2002年,FDA第一次對非那根作出補充藥品標籤的要求,對象是非那根主要生產商—美國惠氏公司,要求其補充非那根說明書。

  儘管補充了說明書,FDA仍不斷收到非那根造成幼兒呼吸抑制,甚至致死的報告。從1969年到2003年,FDA共收到不良報告125例,其中出生1.5個月—2歲的幼兒呼吸抑制報告佔22例,7例死亡。

  在梳理了全部案例後,FDA於2004年要求在非那根的標籤上增加黑框警告。強調「2歲及以下兒童禁用,2歲以上兒童慎用」。

  2009年,FDA再次發布信息,要求非那根注射液說明書再增加一黑框警告,強調該藥品的嚴重組織損傷風險。同時再次單獨列出強調「鑑於其呼吸抑制的致命風險,異丙嗪(即非那根,非那根為商業名)不得用於兩歲以下兒童」。這一信息被中國原國家藥監局網站轉載,放在2010年第1期「藥物警戒快訊」中。

  埃裡克·J·帕鳳證實,非那根主要生產商美國惠氏公司後來停止生產該藥品,但未透露具體時間。2009年,輝瑞公司收購了惠氏。輝瑞公司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沒有再恢復對非那根的生產。

  「現在非那根在美國已全面停產。」埃裡克·J·帕鳳補充道。

  「利潤低、風險高,寧可不碰」

  在兒童用藥的困境方面,非那根並不是孤例。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評價中心王春婷等人曾在《中國藥物警戒》發文指出,「90%的藥品沒有兒童專用劑型」。

  「利潤低、風險高,藥企一般不願意生產兒童用藥。」國家衛計委兒童用藥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的範浩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兒童藥常見的口服液為例,成人藥可以苦一點,但兒童藥太苦了小孩子不願意喝,藥企就必須在口味上下大功夫,「這個成本必然是要提高的」。

  除此之外,兒童藥一般劑量少,包裝成本也遠高於成人藥。

  但對藥廠來說,與成本高、利潤低比起來,讓他們更不願意生產兒童藥的原因在於「風險高」。

  和田維吾爾藥業項目事業部總工程師龐恪堅對此深有體會,他所在的藥企,至今沒有兒童用藥產品。一般藥品研發後,需先在動物身上做試驗,隨後再在臨床上用人做試驗。在龐恪堅看來,兒童試藥「這塊是很脆弱的,誰也不敢碰。你怎麼去選擇你的試藥對象?」

  兒童試藥在全世界都是不易解決的難題。埃裡克·J·帕鳳引述FDA兒科治療辦公室負責人戴安·墨菲的話,表達了美國同樣面臨的這一困局。「你必須要有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能用兒童試藥,因為這不單單是科學,還涉及倫理問題。除此之外還要求藥企擁有特殊的設施、實驗室,以及員工需要知道如何和兒童及其父母打交道。」

  在兒童用藥普遍較少的當下,普遍採取的方法是在成人用藥中不斷補充兒童的用藥規範,如同非那根的使用說明不斷被修正一樣。

  「現在有一些廠家做的成人藥原來沒說是給兒童用,後來才說要拓展市場,說兒童是不是也可以用,然後再做一些數據,但是這個數據準不準確不好說。」龐恪堅介紹,「舉個例子吧,兒童不是說哪個年齡,而是年齡段。比如5到15歲,藥品說明書標註為成人的二分之一量。這裡的減半是沒有意義的,應該按照體表面積去計算。一個很重的5歲孩子和一個很輕的15歲孩子差異就很大,若使用一樣的藥量,用一個尺度去衡量,那是會出問題的」。

  儘管龐恪堅看到了兒童用藥的龐大缺口,其手裡也有一個製劑品種想做兒童用藥這塊,但是想來想去,龐恪堅還是放棄了。「丟一點市場吧,還是保證安全。這裡面的問題不好解決,最好還是穩妥一點,保守一點」。

  兒童吃藥,別再靠「掰」

  龐恪堅聽說政府要扶持兒童用藥的生產,聽了很多年。範浩信也明白這一感受。「其實從2008年開始政府就在推動了」。

  在持續了多年的「推動」後,兒童用藥終於有了大動作。2014年5月3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局六部委聯合頒發了《關於保障兒童用藥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建立兒童用藥「申報審評專門通道,鼓勵開展兒童用藥臨床試驗,對兒童用藥價格給予政策扶持」。

  條款出臺後,因涉及六個部委的溝通,落實成了問題。今年3月12日,衛計委再發文,決定組建國家衛生計生委兒童用藥專家委員會,專門落實以上意見。專家委員會從全國各大醫院遴選兒科、藥學的專家59人(現為58人,後一人退出)組成。

  成立兩月餘,有些工作已經開展。範浩信介紹稱,以往臨床用在兒童身上的藥品,其療效和不良反應都是各家醫院自己積累。現在他們會把所有數據集中起來,做一個兒童用藥安全有效類清單,以後作為臨床醫生使用的參考。

  有些工作已放在計劃裡。比如兒童用藥審批專門通道。「不是綠色通道,綠色通道是暫時的,專門通道只針對兒童用藥的審批。以往藥品要想通過審批需要等兩三年,專門通道將大大縮短等待的時間。」範浩信說。

  對藥廠也會有專門的鼓勵政策。運用科技基金對口扶持;推動口碑好的兒童用藥進入醫保名單,通過經濟利益促使藥企向兒童用藥市場傾斜。

  從事多年兒童用藥推動工作的範浩信期待,兒童吃藥不再靠「掰」。

  凱凱的爸爸何浩抱有同樣的期待。凱凱的事情發生後,他幾乎成了研究非那根的專家。如果孩子的生命換成砝碼,何浩希望能加速兒童用藥規範天平的傾斜。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凱凱、何浩、王梅為化名)

相關焦點

  • 用藥靠掰、劑量完全靠猜
    中成藥為何不受家長待見  兒童安全用藥需再評價體系護航  第二看臺  本報記者 朱 麗  兒童節來臨前夕,「兒童安全用藥」話題再度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我們的兒童藥品,96%以上藥品不是兒童的私有藥品,更多是成人用藥轉化成兒童的。」
  • 孩子抗拒吃藥時「這是糖」是一句危險用語
    央廣網北京11月2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這幾天,一則「女童誤服降壓藥不幸身亡」的消息受到關注。廣東佛山一女童在奶奶不注意的情況下,誤服了近半瓶降壓藥。此後,奶奶先聯繫了女童母親。等到女童被送到醫院時,距離誤服藥物已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最終,女童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 孩子感冒了吃匹多莫德 免疫力能靠吃藥提高嗎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來了,匹多莫德根本沒有那麼神奇,靠吃藥提高寶寶免疫力,那是不可能的。二、孩子感冒 應謹慎使用匹多莫德丁翊君認為,像匹多莫德之類提高免疫力低下的藥物,學齡前兒童都應謹慎使用。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兒科主任段寶紅說,即使可以服用匹多莫德,也要遵醫囑,因為服用劑量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也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匹多莫德的使用時間一般為1~3個月,不能作為長期用藥。」
  • 成人藥掰開給孩子吃,作為家長,你真的會正確給孩子用藥嗎?
    ,我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9%,死於不合理用藥的人群中,兒童佔比高達32%。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科疾病也不是成人疾病的縮小版,用藥靠掰、劑量靠猜是不行的。下面卡奇樂新概念兒童樂園分享一些兒童用藥的知識,幫助家長科學用藥。 一、正確選擇藥物 兒童專用藥很少,許多家長以為小孩是成人的縮小版,自行將劑量打了折,但大人和小孩的生理髮育情況完全不同,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體重來測算用量。另外還應注意有些成人藥物並不適合孩子。
  • 那些被禁用的兒童感冒藥,你還在用嗎
    文丨S.青從2005千手觀音當中因藥物致聾舞蹈演員,到2016年央視的公益短片「孩子不是你的縮小版」,再到2018年09月04日國家藥監局發布的禁用公告,以及最近的權健事件。兒童用藥安全問題,你,注意到了嗎?俗話說大病就醫,小病自治,小病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和發熱了。
  • 濫用抗生素致聽力障礙 盤點兒童用藥六宗罪
    而據中國紅十字會統計顯示,這一人群高達40萬,致死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安全用藥。據藥劑專家介紹,兒童藥品數量遠遠少於成人藥品,兒童不合理用藥情況多種多樣。不合理用藥除了損害健康,甚至會造成致殘致死的家庭悲劇。本市便發生過因不合理用藥造成兒童藥物性耳聾的事例。使用抗生素半年後患聽力障礙不合理用藥究竟會對兒童造成怎樣的危害呢?
  • 品種少劑型缺用藥信息不全 兒童用藥研發麵臨多重挑戰
    數據顯示,我國3500多種化學藥品製劑中,供兒童專用的製劑僅60種(含中成藥),約佔整個藥物製劑品種的1.7%。在2012年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中成藥203種,其中兒童專用藥數量為九種,註明兒童「用法用量」信息的僅22種。
  • 安全用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一年一度的「全國安全用藥月」11月正在全國各地開展,這個持續一個月的活動旨在提高全民安全用藥知識和意識。在今年「全國安全用藥月」啟動儀式上,中國藥學會發布了《2020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這些提示針對的是公眾普遍存在的用藥誤區和盲點。你真的會吃藥嗎?用藥安全,不僅要知道怎麼用,也要知道為什麼這麼用。本版摘取部分用藥提示內容,解讀安全用藥背後的科學內涵。
  • 盤點:常用的固定複方降糖製劑有哪些? | 用藥知識
    糖尿病治療如果在調整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單藥治療血糖不能達標,就要進入聯合用藥了。聯合用藥讓不同作用機制的藥物結伴而行,協同作戰,來達到更好的糖效果。其中固定複方製劑使用簡便,經濟實惠,降糖強效持久並顯著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為糖尿病患者用藥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筆者嘗試對目前最常用的固定複方降糖製劑簡要歸納,供各位同仁臨床用藥參考。
  • 「科普」這10類藥物要這樣「服用」,太多人做錯了……
    對於特殊疾病,比如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血液疾病、嚴重的臟器感染、激素治療的各種疾病等,絕對不能僅根據症狀隨便減、停藥物。因為,醫生也要結合疾病症狀、體徵、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後才可做出減、停藥物的決定。
  • 14歲以下兒童,用藥致耳聾每年達3萬人,這9類藥物禁忌家長需謹記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物雖然可以幫助人類對抗疾病,但如果使用不當,它本身也可以致病甚至致死。尤其是兒童,如果用藥不當,更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2016年,央視發布了一則公益廣告,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這則廣告就是關於兒童藥物中毒的。
  • 淚奔……兒童安全用藥,請爸媽們牢記
    但各位家長請記住,無論如何心急,在給寶寶吃藥時一定要謹慎!兒童安全用藥檢測媽媽說3年前 我發高燒用藥不當後我的聽力越來越弱我知道聲音都在我身邊我很努力聽不過就是聽不到媽媽我怕...片中的主人公浠諾,原本是個愛笑的小姑娘,一聽到音樂就手舞足蹈,然而,三年前一次不當用藥,使她的聽力越來越弱,後來,她再也聽不到這個世界的聲音……事實上,片中「浠諾」的故事,不是個案。據中國聾兒康復中心統計,因用藥不當,我國每年約有 30000 兒童陷入無聲的世界,造成肝腎功能、神經系統等損傷的更是難以計數。
  • 兒童禁忌用藥有哪些?實例幫你避坑!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醫生或藥師稍有不注意,就容易踩雷,所以,不及時了解哪些藥品是兒童的禁忌用藥怎能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2018 年發布《關於修訂匹多莫德製劑說明書的公告(2018 年第 30 號)》後,修訂了匹多莫德製劑的說明書,明確 3 歲以下兒童禁止使用,同時對 3 歲以上兒童也嚴格限定了使用的適應症。 該處方患兒 1 歲,故屬於遴選的藥品不適宜處方。
  • 兒童用藥劑量究竟怎麼算?體表面積算法受推薦
    「兒童酌減是什麼意思?究竟減多少啊?」在給孩子吃藥時,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惑和煩惱。長期以來,由於兒童專用藥不足,很多患兒在服藥時都被當成「縮小版的成人」對待,按照「小兒酌減」的原則服用成人藥,這存在著巨大的用藥安全隱患。
  • 用藥爭議:兒童一定禁用喹諾酮類藥物?
    究其根本原因是任何一種氟喹諾酮類藥物均無註冊前兒童應用的臨床研究資料。《中國國家處方集》中指出,18 歲以下兒童應禁用喹諾酮類藥物;2010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藥和生物製品卷)》中指出,18 歲以下兒童禁用喹諾酮類藥物。且幾乎所有的喹諾酮類藥物說明書均提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禁用和 18 歲以下患者禁用。
  • 緊急召回775萬瓶,這款人氣兒童感冒糖漿出事了
    雖然常見,但每次一出現,不少家長還是慌得不行,馬上就要帶孩子上醫院、打針、吃藥、吊鹽水……但其實,「只要不是流感,真的不需要用藥。」上海新華醫院小兒感染科徐姍姍醫生說。壞消息是:迄今為止,醫學界還未研製出抗鼻病毒的特效藥物。好消息是,普通感冒一般症狀較輕,為自限性疾病,家長們不必過分緊張,及時做好預防措施、遵醫囑對症治療就可以了。但如果想靠吃顆藥,感冒去無蹤,健康更出眾——那就洗洗睡吧。此道理對大人孩子都適用。
  • 買藥吃藥「雷區」千萬別踩
    原來,劉某服用多種感冒藥,導致一種藥物「對乙醯氨基酚」超量!據悉,目前市面上很多感冒藥都含有對乙醯氨基酚成分。不過,很多人都不太注意的是,對乙醯氨基酚的使用是有劑量限制的:成人攝入一次不應超過500mg,每天攝入總量不應超過2000mg,療程不能超過3天。也就是說,正常劑量服用時,沒有問題,也是安全的;但如果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就會中毒,尤其會引發肝損傷甚至肝衰竭。
  • 問答| 仿製藥物與參比製劑的化學成分一樣嗎?
    問答 | 仿製藥物與參比製劑的化學成分一樣嗎?仿製藥物與參比製劑的化學成分一樣嗎?仿製藥是指與被仿製藥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劑型、給藥途徑和治療作用的藥品。參比製劑原則上首選原研藥品,也可以選用國際公認的同種藥品。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中包括化學物質一致性,因此仿製藥物與參比製劑的化學成分一致。答問2.
  • 國人最容易犯的五個用藥錯誤,嚴重可導致死亡
    而最近刷屏的高分國產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中男教師殺妻,就是將本該吃的治療貧血的藥換成了降糖藥,僅一粒就要了性命。由此可見,藥物是一把雙刃劍,用對了可以救人,用錯了也可以害人。所以,了解安全用藥常識非常必要。用藥錯誤一:忽略藥品儲存條件藥品的規範儲存是保障藥品質量的前提,但卻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 「2020年公眾十大用藥提示」發布!小心別踩這些「雷」!
    糖漿劑在低溫情況下也易導致藥物濃度發生改變,影響療效。溫度升高時會變質或變性的藥品如胰島素、活菌製劑、部分滴眼劑或其他生物製品等,可在冰箱冷藏層2~8℃下保存,以保證藥品的質量。胰島素切勿冷凍,冷凍會破壞其蛋白質,降低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