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觀來看,水質很清澈,並無異樣
滕女士家的水的確有些刺鼻的味道
專家現場示範臭氧淨化方式
中央電視臺《生活早參考》節目2011年12月29日播出《央視直擊自來水消毒安全》,以下為節目實錄:
北京某小區居民騰女士給欄目打來熱線電話,說家裡的自來水有一股特別大的消毒水味兒,尤其是燒開的時候,消毒水的味兒都竄鼻子,整個廚房都是刺鼻的化學味道。平時滕女士不敢喝家裡的自來水,就用它洗洗涮涮。前幾個月還專門裝了個淨水器,感覺還是有味兒。
12月10號,央視《生活早參考》記者接到觀眾滕女士的電話之後,很快來到滕女士家中了解情況。從自來水管流出來的水來看並沒有什麼問題,比較清澈。於是記者將騰女士家裡的水取樣,帶回了演播室現場,。
盧迪:味道的確很大。這種水能喝嗎?
孟盛楠:和遊泳館裡差不多味兒。
盧迪:我猜應該是氯的味道,自來水多是用氯消毒。我記得很多電熱水器上有除氯的功能,就是把水中多餘的氯給去掉。
到底這味道是不是氯?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環境毒理學教授吳志剛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我國絕大多數自來水廠都是用氯進行消毒的。如果是消毒水的味道,跟泳池裡差不多,那就是氯。」
據吳教授介紹,氯具有消滅病毒、細菌、原蟲等去除微生物的作用,避免飲用水帶來的急性感染病症。可以說,用氯消毒是自來水淨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
那麼滕女士家中的自來水是消毒加的氯太多了嗎?記者來到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騰女士家的自來水進行取樣測驗,得出餘氯的量0.3 mg/L。
李曉東:0.3 mg/L,看上去很小的一個量,按照國家標準,這個量超標嗎?
吳教授:按照飲用水中消毒劑常規指標及要求(單位:mg/L),出廠水最低不能低於0.05,上限是4。
孟盛楠:騰女士家檢測結果是0.3,也就是說水實際上是達標的,是安全的!可是它味道很大呀?只要有氯就有這麼大的味道嗎?
吳志剛:消毒劑指標達到0.2mg/L以上就能感覺到味道,如果是0.05以下就幾乎感覺不到了。
為了更加直觀的說明問題,吳教授現場配比了2瓶水,一瓶是0.05,一瓶是4,果然消毒劑含量4 mg/L的水味道很刺鼻,而另一瓶消毒劑含量0.05mg/L的水就沒什麼味道。騰女士家中的水正介於兩者之間。
只要消毒劑含量在標準範圍之內,對人體來說是不是就是安全的?對於這一點疑問吳教授也給予了肯定,「很低濃度的氯對人體危害不大,達到國標了就可以放心飲用。」
有標準,就有超出標準的情況,騰女士家中的水沒有超出標準,她可以放心飲用了。但是如果超過了這個範圍呢?據專家解釋,氯是一種氧化性很強的物質,可以強效殺菌,但餘氯量過大的話不僅嚴重影響水的口感味道,同時也影響人體健康。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水質不好的情況下會產生氯化消毒副產物,如三氯甲烷等。當水體受到嚴重汙染後,水中大量的有機物與氯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帶有異味的氯酚類物質,也會產生強烈的味道。太湖受到的嚴重汙染就是一個例證。
近年來,學術界關於「首先考慮微生物指標,再考慮化學處理的危害」這一觀念,也開始動搖了。微生物略微超標,帶來的多是腸道的急性病症,可以對症下藥,是個小問題。然而化學手段帶來的慢性毒害、甚至基因改變,是沒有治療對策的。
當然關於基因改變等問題還有待更多論證,要避免危機發生,關鍵是要嚴格控制水源質量,以及氯化消毒的合理時間,這樣才能儘量避免氯化消毒副產物的產生。
盧迪:是否產生這些有毒物質和氯的投放量有關?少放一點是不是就沒有問題?
吳教授:的確有關係。比如有些水源水汙染得比較厲害,微生物特別多。為了能達到微生物的控制指標,可能要加大氯的投放量。結果水中的有機物與氯發生了更多反應,就產生了更多有害物質。所以還是要再次提醒:一定要注意保護水源不受到汙染。
孟盛楠:吳教授再次提到了水源的問題,看來水源如果不好,自來水消毒之後可能就會產生更多的有害物質。太可怕了!
據了解,我國飲用水「新國標」增加了70多項內容,其中對於消毒副產物是有明確限制的。所以自來水廠對於氯的投放量、氯在水中的餘量都有嚴格限制。而對氯的控制,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自來水廠,因此《生活早參考》的記者也去水廠進行了探訪。
北京自來水九廠的工程人員告訴記者:經過水廠淨化處理完的自來水,的確還是會有一些氯的餘量。記者隨即來到水廠的一處出水口進行了取樣。這些供應到居民家中的自來水,出廠時到底含有多少氯?
記者將水樣送入實驗室進行餘氯檢測。檢驗員先把水樣倒入試管中,接著向試管滴入3滴檢測試劑,之後等待幾分鐘,觀察水樣的顏色變化。記者發現,這時自來水已經呈現出了淡黃色。
隨後檢驗員把試管放入對照板中,與標準參考瓶進行色度對照,水樣的顏色與哪個參考瓶最接近,氯的含量就是這個參考瓶上標註的數字。據悉,這項取樣檢測,水廠每隔一小時就會進行一次。
經過判斷,記者取樣的最終結果是:每升出廠水中含有0.7 mg的氯,達到國家標準。
李曉東:雖然專家說了,只要不超標就沒有危害。但是畢竟那是消毒劑啊,化學物質,而且味道也不好,影響飲用,我們自來水廠就不能加得正好,別讓它有剩餘嗎?或者乾脆想辦法給它去掉會不會更好?
吳教授:從水廠到家庭,中間有很長的管道以及二次供水的水箱,我們在第二期的節目中已經給大家講過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餘氯來控制微生物,這樣到了龍頭出來的水,就不會有一些病毒、細菌的危害了。
盧迪:也就是說,怎麼著也得有點。可是氯的味道不好啊!我們自己能不能想辦法給它去掉?
吳教授:可以。氯是可揮發的,所以養魚的時候一般會提前晾水。我們煮水的時候其實也是可以揮發掉一些。我教大家一招,就是開蓋煮沸3分鐘。可以揮發掉絕大部分的氯。
到底這個辦法行不行,能不能把自來水中的氯去掉?記者再次來到北京質量監督局檢測中心,將騰女士家中取來的水進行兩種方式的加熱,然後進行氯含量的檢測。
加熱1分鐘以後,水開了,記者將剛剛燒開的自來水倒入一號密封罐中。壺中剩下的水繼續燒開3分鐘,並且按照專家的建議,燒水過程中打開壺蓋。
實驗結果顯示,剛剛燒開的水氯含量是0.03mg/L,而開蓋接著燒開3分鐘之後,檢測數值已經變為零了。
孟盛楠:雖然可以通過開蓋煮開水3分鐘,把餘氯去掉。但是我們都還是不踏實啊!因為除了氯,水中還有可能有一些氯化消毒的副產物,都是有毒有害的。
李曉東:對呀,我們必須得用氯來消毒嗎?不能用其他方法嗎?
吳教授:國外較多採用臭氧技術。我國的純淨水、礦泉水也是採用臭氧消毒。今天我也專門帶來了一臺臭氧機。我給大家現場演示一下,新的水消毒技術。
既然臭氧又無味,又不是化學物質,為什麼我們不推廣呢?對此吳教授解釋道,臭氧成本很高,會造成水價大幅上漲。自來水人均消耗每天200升/人,而被用來喝掉的不足2升,因此急於改用臭氧給自來水消毒沒有太大必要。而且臭氧穩定性差,不能在輸水管網中保持餘量,無法控制輸水過程中的二次汙染。因此採用臭氧消毒除了成本巨大之外,還要求有很好的管網質量,我國目前還不能匹配。為更重要的是,我國水源水質不好,容易產生有毒溴化物——溴酸鹽,這同樣危險。
盧迪:國外怎麼實現的?
吳教授:國外水源保護的比較好。而且飲水管道與生活其它用水分開了,也就是分質供水。這也是我們未來新的探索方向。
孟盛楠:也就是說臭氧消毒也許是我們將來發展的一個趨勢,但我們現在還不具備條件。如果源頭繼續被汙染、管網仍然陳舊不改進,那麼我們可能在給自來水消毒的時候永遠都用不上這個好技術了。
吳教授:是的。
孟盛楠:自來水用氯消毒的確是一個必要步驟,也是現階段最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消毒辦法。
嘉賓:雖然我們很擔心這種消毒劑會對我們身體有危害,但是實驗效果我們也看到了,氯是可以通過加熱去掉的,大家也不必太擔憂。
李曉東:氯可以去掉,但是氯化消毒可能產生的一些有毒副產物不容易去掉。所以我們在革新淨水技術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一定要保護我們的水源不受汙染,不要讓消毒過的水反倒變成了毒水!
責任編輯: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