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消費主張》記者:羅樹 韓華)您可能見過這樣一個試驗:一杯自來水,一杯純淨水,將電解儀同時放入兩杯中,1分鐘過去了,自來水顏色越來越深,逐漸變成黑色,表面浮有一層褐色的膜,而純淨水只是變成了淡黃色。銷售淨水設備的人員常常以這樣的試驗來證明自來水不好。其實,這是一個抹黑自來水的電解試驗。
之所以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是因為自來水中含有的鈣、鎂等離子屬電解質,鐵棒放入自來水後,鐵被電解,形成了黃綠色、棕色、紅褐色、黑色等反應物,而純淨水所含的離子比較少,反應就沒有那麼強烈。試驗並不假,推銷人員卻曲解了試驗結果。
無論是來自水庫,還是來自江河,自來水在進入千家萬戶之前,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路程?
《消費主張》記者在四川成都走訪了當地的自來水公司,目睹了自來水的處理過程:來自都江堰內江下遊徐堰河的水,經過預沉池、折板絮凝池、平流沉澱池和過濾池之後,渾濁的河水變得清澈透明。
從自來水標準「渾濁度」數值來看,預沉池出來的水濁度是14.7度,經過平流沉澱池之後的濁度在1.5到2度之間,而經過過濾池之後的濁度已經達到了0.06度,遠遠低於我們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所規定的小於等於1.0度的標準。但是,此時的水仍然不是自來水的成品,還需要加入氯氣進行消毒。
經過氯氣殺毒滅菌之後的水會進入一個全封閉的清水庫,相當於成品倉庫,然後就可以通過城市管網流向千家萬戶了。專業人士告訴《消費主張》記者,剛出水廠的水是完全可以直飲的,但是考慮到管道的長途運輸,還是建議大家燒開喝更安全。
在很多地方,自來水公司只負責把水送到小區門口的總水錶,再由小區或單位通過二次供水,把自來水送到各家各戶。如果這最後一段運輸過程的管理維護欠缺,您家的水龍頭可能就要流出不合格的水了!
說到自來水,餘氯這個詞兒是不少人關注的焦點。自來水從出廠到用戶家裡的水龍頭,還要經過很長距離的管道運輸,管道裡會滋生細菌,所以要一直保持氯的存在,這就是餘氯,它的作用是確保消毒滅菌持續有效——餘氯的含量不像自來水中的其它指標那樣越低越好,而是有個低限值,高於這個數值,才能保證殺菌效果。
我們有時候會在自來水中聞到氯氣的味道,其實不用太擔心,只要是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餘氯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果您真的很介意餘氯的存在,《消費主張》建議您,水燒開之後,可以繼續煮沸一會兒,再敞放兩三分鐘,讓水裡面的一些物質揮發一下就行了!
除了餘氯,不少朋友還對水垢有所擔心,尤其是北方的朋友。有水垢,自來水就不好嗎?
其實,水垢主要是鈣鎂離子的沉澱,在自來水指標中,水垢的多少以硬度來表示。由於原水水質不同和加工工藝的差異,儘管自來水都符合國家標準,但是一些指標也會有高有低。在北方的一些地區,自來水中的硬度指標比南方的數值高,南方的水也有水垢,只是少些。水垢到底會不會對人體帶來傷害呢?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佔生告訴記者,水垢並不可怕:「有的人嫌水的硬度過高,是因為硬度過高使用不方便,感覺上也不太好,你可以倒掉最下面的水,不喝就是了。」《消費主張》提醒您,如果水壺或鍋裡結了水垢,可以用醋泡一段時間,水垢就會被溶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