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萊頓大學發明3D列印超導裝置

2020-12-01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約瑟夫森結是超導電子學的基石,在精密計量和量子計算方面有著良好的應用。製造約瑟夫森結是一個資源密集型的多步驟過程,涉及光刻和溼法處理,這與許多應用不兼容。因此,來自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在幾分鐘內三維列印應用約瑟夫森結效應的超導設備的方法。

約瑟夫森結(Josephson junction),或稱為超導隧道結。一般是由兩塊超導體夾以某種很薄的勢壘層 ( 厚度 ≤ Cooper電子對的相干長度)而構成的結構,例如S(超導體)—I(半導體或絕緣體)—S(超導體)結構,簡稱SIS。在其中超導電子可以通過隧道效應而從一邊穿過半導體或絕緣體薄膜到達另一邊。不過,實際上只要是兩塊弱耦合(耦合區尺寸≤Cooper電子對的相干長度)的超導體都可構成Josephson結,不一定需要採用隧道結的形式。(來源於百度百科)

約瑟夫森效應出現在宏觀量子態被一種介質分隔時,這種介質允許它們的波函數部分重疊。這種現象發生在約瑟夫森結中,在那裡超導電極的宏觀波函數被耦合通過某種形式的障礙。與傳統電子設備不同,在傳統電子設備中,電流由電勢差驅動(即約瑟夫森結中的電荷傳輸是由超導電極的量子力學相位的差異決定的。電流相位關係使約瑟夫森結能夠將無耗散傳輸的效率與量子幹涉測量的精度結合起來。今天,約瑟夫森結在許多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從用於成像和信號處理的高靈敏度探測器,到量子電路和超導計算。例如超導量子幹涉儀(SQUIDs),又稱超導量子幹涉裝置,是非常敏感的磁強計。這類儀器是藉由約瑟夫森效應運作的,在科學和工程中應用廣泛。

到目前為止,約瑟夫森器件的製造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這通常是薄膜沉積和其他結構化/圖案化步驟的結合,其可以包括光刻工藝(例如抗蝕劑旋塗和蝕刻)或暴露於聚焦離子束。這些程序並不總是與超導器件的潛在應用兼容,例如,在易碎的襯底或非平面表面不能被抗蝕劑塗覆的情況下,或者當暴露於離子束或浸沒在液體中對系統有害時。目前還沒有製造約瑟夫森器件的無損直寫方法。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一步式加成技術,以使用電子束誘導沉積(EBID)「印刷」約瑟夫森結,即通過掃描電子束以局部解離前驅體分子,然後將其吸附在表面上。整個製造過程在帶有氣體注入系統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中進行,這也可以直接進行質量控制和設備維修。一個完整的約瑟夫森結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列印。除了與外部電子設備的接觸以外,EBID約瑟夫遜結不需要薄膜沉積或其他處理(例如退火,暴露於化學物質或離子束)。這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手段,可以在現有結構的所需位置添加高靈敏度檢測器,例如用於磁力測定的超導量子幹涉裝置(SQUID)。

▲與金電極(黃色)接觸的鎢絲(紅色)的偽彩色掃描電子顯微照片。比例尺對應於500 nm。

▲EBID約瑟夫森結的假彩色顯微照片。W–C弱連接(紫色)連接兩個超導W–C電極(紅色),印刷在金觸點(黃色)上。比例尺代表1μm。在沉積弱連接材料之前拍攝的插圖圖像顯示了160 nm的間隙,該間隙將超導電極分開並代表了弱連接的有效長度。

研究人員利用EBID可調諧材料的特性,一次寫入帶有超導電極和金屬弱連接的全鄰近結,並調整它們的約瑟夫森耦合。這些結的約瑟夫森行為由它們的微波誘導夏皮羅響應和場相關傳輸來建立和表徵。

原來在計算機晶片上製造超導設備是一個多步驟且要求很高的過程,需要使用專用的設備,而且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採用電子束誘導沉積(EBID)列印約瑟夫森結後,SQUIDS的基本部分約瑟夫森結可以在電子顯微鏡內在短短幾分鐘內印刷在幾乎任何表面上。研究人員的努力為傳統的納米製造提供了一種多功能和無損的替代方法,並可以擴展到印刷三維超導傳感器陣列和量子網絡。

本文來源:Tycho J. Blom et al. Direct-Write Printing of Josephson Junctions in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CS Nano(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3656

相關焦點

  • 新技術——三維列印超導儀器
    超導量子幹涉儀(SQUIDS,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ometry Device)是靈敏度極高的磁力計,可用於探測極小的磁場。
  • 荷蘭萊頓大學3D列印世界上最小的船 闊度僅人類頭髮3分之1
    荷蘭萊頓大學3D列印世界上最小的船 闊度僅人類頭髮3分之1(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東網:荷蘭有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利用高解像3D印表機,製造出一艘只有30微米長﹑約是人類頭髮闊度3分之1的小船。萊頓大學物理學家克拉夫特(Daniela Kraft)和團隊,為測試他們開發的新款超高速微型納米3D印表機的技術和運作,以及探索細菌等微觀生物的遊泳動作,利用電子顯微鏡和3D印表機製造出該艘名為「Benchy」的超微型小船。電子顯微鏡拍攝下,可見Benchy有開放式船艙、煙囪,甚至是小舷窗。
  • 萊頓的物理學家使用3D列印的微遊泳器來研究水細菌
    萊頓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團隊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來製造複雜的微掃描器和其他微米級的結構。這種結構類似於尖球形,船和宇宙飛船,可用於研究水中的各種細菌。應用包括開發自主藥物輸送裝置,該裝置可模仿天然生物顆粒的推進技術。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哈佛大學劉易斯實驗室Lewis實驗室中的3D列印腎臟結構在眾多生物3D列印大腕中,獲獎的劉易斯實驗室在哈佛大學一直在推進腎3D列印。Atala博士及其大學在2019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向患病的腎臟注射液體幹細胞可以改善腎臟功能。
  • 神奇的超導——超導體的前世今生
    14日,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金剛石對頂砧(diamond anvil cell,DAC),即一種在極高壓下檢測微量材料的研究裝置,將氫、碳和硫結合在一起,以光化學方法合成了含碳的硫化氫系統(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 荷蘭研究員配置了用於3D列印的新型水泥
    來源:中關村在線在增材製造領域,用混凝土進行3D列印是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領域之一,然而與傳統方法相比它仍然有優化材料使用、削減成本等優勢。然而3D列印混合物需要表現出一致的流動性和低粘度,才能夠避免「流掛」現象的出現,從而失去形狀穩定性和尺寸精度。
  • 比髮絲還纖細的3D列印小船,有啥用?
    [釘科技消息]根據《newatlas》和《universiteitleiden》消息: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3D印表機列印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船,這個微型模型只有30微米長。這是萊頓大學一個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研究如何製造形狀複雜的合成 「微型遊動物體」。
  • 【五分鐘學常識】超導體以及超導現象
    191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H·卡茂林·昂內斯意外地發現,將汞冷卻到-268.98℃(4.2K)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人們把處於超導狀態的導體稱之為「超導體」。超導體的直流電阻率在一定的低溫下突然消失,被稱作零電阻效應。導體沒有了電阻,電流流經超導體時就不發生熱損耗,電流可以毫無阻力地在導線中形成強大的電流,從而產生超強磁場。  超導是指某些物質在一定溫度條件下(一般為較低溫度)電阻降為零的性質。
  • 復旦、武大、萊頓大學各發一篇Nature子刊
    Sargent通訊單位: 復旦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多倫多大學DOI:10.1038/s41929-020-00525-6背景介紹多金屬羥基氧化物的OER性能優於貴金屬催化劑,在3d過渡金屬催化劑中3d過渡金屬的氧化循環是OER中的熱力學限制過程,由於電子結構的相似性,其進一步調控仍是一個挑戰。
  • 《Nature》雜誌子刊,日本人發明3D列印表面處理方法,3D化學溶解
    太牛了,日本人發明的一種3D列印表面處理新方法:3D化學溶解,居然登上了《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s》,具備強烈的顛覆性
  • 德國大神利用3D列印打造炫酷磁懸浮裝置
    將3D列印與磁懸浮技術結合,我們會得到什麼?答案就是 — 炫酷的未來範!
  • 挑戰極限,3D 列印 「無畏級星艦」:只有 15 微米,還能自由移動
    我們印象中的 3D 列印似乎都是作用在一些宏觀物體上,那 3D 列印能否走進微觀世界呢?萊頓大學 (Leiden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們就在嘗試用 3D 技術列印微觀物體,據悉,他們已經列印出了一個微型的《星際迷航》飛船 「無畏級星艦(USS Voyager)」,這個迷你飛船只有約 15 微米。
  • 3D列印聲學特性的幾何形狀在建築領域大有用途
    而3D列印,非常適合針對這方面的問題創造出獨特和定製化解決方案。聲學深刻影響了我們對於空間的有意識意識或無意識的看法,並在同時構成了建築的重要性能指標。辦公室、禮堂、房屋、公共空間,所有種類的空間設置都提供並需要擁有自己的一套獨特聲學參數。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感覺3D列印技術就是為創造新事物而生的,為設計和製造過程帶來了新的方式。因此,我們看到藝術家開始注意並利用該技術的獨特品質來創作3D列印藝術。通過逐層製作授予的設計自由度和3D可列印材料的多功能性為各類藝術家開闢了新的前沿。經濟實惠的3D列印技術有助於在雕塑,時尚,裝置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和規模創新,以及跨學科的合作。
  • 【常識速記】超導現象及超導體
    191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H·卡茂林·昂內斯意外地發現,將汞冷卻到-268.98℃(4.2K)時,汞的電阻突然消失。
  • 3D微列印:30微米的拖船
    幸好我們的微列印技術日新月異,現在達到了新的高度——拖船Benchy號。為何是拖船?這個公開的3D模型是一個常用的基準,旨在測試和校準3D印表機,用各種形狀和角度將其推向極限。荷蘭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將拖船縮至30微米——這意味著,針對這艘拖船,頭髮的寬度就相當於運河河道。目前還不能把它放到血管裡。不過這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技術迭代,研究中使用的3D微列印技術——雙光子聚合——可以產生真正複雜的形狀。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荷蘭專家製成最小超導量子幹涉儀
    荷蘭專家製成最小超導量子幹涉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1日 12:49 來源:新華網     倫敦6月20日電(記者葛秋芳)據英國媒體報導,荷蘭研究人員最近製造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超導量子幹涉儀,可以用來提高未來量子幹涉儀顯微鏡的分辨能力
  • 微量金納米粒子的神奇效果,3D列印變色杯會隨著光線改變顏色
    3d列印的高腳杯是二向色的,意思是它在不同的光線下會改變顏色。視頻顯示,當光線通過杯子時,杯子會從透明的紫色變成不透明的棕色。幾個世紀以來,納米顆粒一直被用來給材料著色,儘管工匠們不知道為什麼它們會有這樣的光學效果。 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利用金色納米粒子製造出了這種二向色溶液。他們使用檸檬酸鹽將金離子還原為金納米粒子,這種二向色溶液可以呈現出不同的神奇顏色。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此外,模塊的可堆疊性使它們能夠像玩具磚一樣進行交互,提供可伸縮性和數千個潛在的幾何配置。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