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朝歷代的詩詞作家中,有一些是高產又知名的作家,比如大詩人李白、杜甫,他們是文壇上的巨星,閃耀在文學殿堂的最高處,他們的作品既高產又高質;有一些是孤篇作家,他們的作品非常少,但卻不得不提,比如以《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的張若虛,僅憑一篇詩歌就千載留名。
在宋代詞壇上,也有一位如同張若虛一樣的作家,他的詞作很少,名字鮮為人知,但卻因為一句詞寫得太精彩,被後世作家不斷引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地位。
他就是「雨打梨花深閉門」這句詞的作者李重元,李重元詞作很少,全宋詞收錄了他的四首《憶王孫》,分別寫的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雨打梨花深閉門」寫的就是春天的景象。
憶王孫
李重元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雨打梨花深閉門」雖然最早出自李重元筆下,但也並非完全的原創,而是從前人的詩歌中脫化而來,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春怨》是如此寫的,「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梨花滿地不開門」無論是意象還是意境,都非常相近,不過是把「梨花滿地」改為了「雨打梨花」,「不開門」改為了「深閉門」,意象加強了,感情色彩也加強了,人物的行為與情感都得顯得更加地悽楚幽閉。
中國古典詩詞有其一脈相傳的文化語境,任何意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李重元這首詞中出現的意象,每一個我們非常眼熟,芳草、柳樹、杜宇、黃昏,都是閨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意象,代表著思念、孤獨、落寞。
寫芳草的,如範仲淹的「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寫柳樹的,如蘇軾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寫杜宇的,如王安石的「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寫黃昏的,如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每一個意象都有自己的含意,李重元將這些意象重新組合,創造出了全新的意境。
看著萋萋的芳草,心中思念著遠方的意中人,可惜柳樹之外,高樓阻擋,看不到遠方,唯有自己傷心斷腸,一聲聲杜鵑的悲鳴,讓人聽了格外寂寞銷魂。黃昏來臨,雨點打得梨花落了滿地,女子深深地關閉了院門。全詞的角度是從外到內,從在外遠望歸人到回家深閉院門,寫出了女子向內的獨守,寫出了她的與世隔絕,也寫盡了她的孤獨與寂寞。
李重元的這句詞寫的是在太過精彩,因此不斷被後世的大詞作家重複引用創作,如秦觀的《鷓鴣天》「無一語,對芳尊。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王實甫《西廂記》「風嫋篆煙不捲簾,雨打梨花深閉門。」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下銷魂。」
這些詩詞作家的反覆引用與重新創作,證明了李重元這句詞的魅力,也讓他的這句詞在新的語境下不斷獲得了全新的生命,顯得非常貼合。而每當讀者在新的詞作中讀到這一句詞的時候,如果不去追本溯源,都以為是這個人就是它的作者,這也可以說是詞史上的一件奇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