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詳解阿司匹林殺死乳腺癌幹細胞的機制,有望用於乳腺癌...

2020-12-01 生物谷

2020年11月16日訊/

生物谷

BIOON/---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度致瘤性的

癌症幹細胞

(cancer stem cell, CSC)的數量與癌症的進展和侵襲性成正比。雖然最初被認為是腫瘤發生的起始因子,但是後來在腫瘤內發現的這一小群腫瘤細胞---CSC---在腫瘤發生的各個主要方面---包括

腫瘤

血管生成、轉移、耐藥性和復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SC的藥物和化療耐藥性增強的特點是由於它們較高地表達藥物外排泵。因此,特異性靶向CSC可能是癌症患者實現無復發生存的關鍵。已有多種嘗試確定選擇性靶向CSC的藥物,然而,大多數此類藥物由於它們較高的全身性毒性而遭遇失敗。

蛋白SMAR1屬於一小類基質附著區域結合蛋白(MARBP),MARBP通過招募共激活物(coactivator)或共抑制物(corepressor)複合體到DNA上作為轉錄調節劑發揮作用,在細胞核組裝、組織分化和器官發生方面都產生影響。SMAR1是最受關注的MARBP之一,據報導,它也是一種

腫瘤

抑制蛋白,這是因為它具有促凋亡的性質,能夠與野生型

p53

相互作用而讓後者保持穩定,並且抑制增殖因子細胞周期蛋白D1的表達。SMAR1在

乳腺癌

中表達減少,它的缺失與預後不良有關,它的表達隨腫瘤生長階段的推進而減少。相反,據報導,增加SMAR1的表達可以在體外和體內抑制

腫瘤

進展,如在結直腸癌中抑制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就可做到這一點。

此外,增加SMAR1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可增加化療的療效,而且SMAR1通過抑制轉錄因子Slug的表達和增強細胞粘附分子上皮型鈣黏蛋白(E-cadherin)的表達,起到抑制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作用,EMT與腫瘤轉移CSC細胞池的擴張有關。據報導,敲降SMAR1(即降低SMAR1表達)有利於引入細胞表面糖蛋白CD44的外顯子變體,這與乳腺

腫瘤

細胞的侵襲和轉移潛能有關。這些觀察表明,SMAR1可能具有 「對抗CSC」的作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印度多家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旨在探究SMAR1在CSC耐藥性中的作用。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是由Oct4和Sox2對SMAR1表達的內在抑制所驅動的,但是非甾體類抗炎藥阿司匹林可以恢復CSC的SMAR1表達和化療敏感性。這表明阿司匹林可能對一部分乳腺癌患者有治療作用。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MAR1 repression by pluripotency factors and consequent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stem-like cells is reversed by aspirin」。論文通訊作者為玻色研究所的Tanya Das博士。

圖片來自Science Signaling, 2020, doi:10.1126/scisignal.aay6077。

耐藥性和高頻率的癌症復發是抗癌治療的主要障礙。CSC不僅在腫瘤的耐藥表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且實際上是「不能靶向的」,這會導致

腫瘤

復發,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讓CSC致敏可能會增加癌症治療的成功率。CSC顯示出多種癌基因的高表達,這些癌基因促進癌症的特徵產生。Oct4、Sox2、Nanog和ALDH1---「乾性」或者說「多能性」的核心調控因子---在CSC中增強表達,各種藥物外排泵如ABCG2、MRP1和MDR1也是如此。為了特異性地靶向CSC,需要揭示對驅動CSC功能和表型至關重要的錯綜複雜的信號網絡。

此前已知SMAR1在染色質重塑、組織特異性基因調控和組織特異性代謝中發揮作用,它已被證實可誘導腫瘤消退,SMAR1的表達減少常與各種癌症的不良預後相關。這種蛋白不僅是降低腫瘤增殖和轉移的因子,也是p53介導的

細胞凋亡

的誘導劑。它作為細胞周期蛋白D1、Slug和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劑,發揮它的抗腫瘤作用。在更晚期的癌症階段,SMAR1的表達明顯減少,這表明SMAR1與腫瘤侵襲呈負相關,這一特徵部分上由CSC驅動。鑑於有報導稱CSC善於逃避或抑制各種

腫瘤

抑制因子,以確保它們的生存,Das團隊認為CSC也可能阻斷SMAR1功能的觀點是非常可信的。

因此,在這項研究中,Das團隊想要揭示SMAR1在乳腺癌CSC中的作用,特別是在耐藥性的背景下。從多個乳腺癌患者和小鼠的

腫瘤

中分離出的CSC與分離出的非

幹細胞

樣癌細胞相比,SMAR1的表達下降了。2015年,Nakka等人也曾報導,在小鼠中,SMAR1缺失的MCF-7細胞引入更多的CD44外顯子變體,且具有更大的轉移傾向。考慮到乳腺癌CSC表達CD44作為它們的主要表面標誌物之一,Nakka等人的報告不僅與Das團隊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而且增加了SMAR1和乾性之間存在反向關係以及SMAR1具有一定的對抗CSC作用的可能性。

Das團隊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富集CSC的球狀體對阿黴素(doxorubicin)不敏感,其原因在於它們大量表達藥物外排泵ABCG2、MDR1和MRP1等,在這項新的研究中,Das團隊發現當CSC過量表達SMAR1時,阿黴素可以誘導CSC凋亡。Das團隊還發現ABCG2是上述藥物外排泵之一,也是據報導在乳腺癌中起著強效作用的藥物外排泵,它的啟動子含有一個MAR結合結構域,這個結構域介導SMAR1與它的靶基因結合。ABCG2也是維持

幹細胞

增殖和

幹細胞

表型的關鍵,它的表達隨著

腫瘤

的進展而增加。來自Das團隊和其他實驗室的多篇報告已建立了SMAR1通過招募不同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讓組蛋白去乙醯化來發揮它的抑制作用。這些結果和Das團隊在這項研究中取得的研究結果共同表明,SMAR1招募HDAC2讓ABCG2啟動子上的H3K9去乙醯化,從而抑制ABCG2的轉錄和化療耐藥性。

此外,通過

幹細胞

標誌物Oct4和Sox2的共同作用,SMAR1在CSC中的轉錄減弱了,這表明這種機制很可能維持了CSC的多藥耐藥性增強的特點。Oct4和Sox2招募多種共抑制物複合體,比如HDAC和PRC蛋白,作為基因調控的輔助手段。

Das團隊的實驗揭示了HDAC1與H3K9的去乙醯化在這種情況下也參與其中。HDAC1已經被描述為胚胎幹細胞分化的調節因子,並且與多種多能性因子一起發揮輔助作用。據報導,Oct4和Sox2與HDAC1共定位,HDAC1介導Oct4和Sox2引發的基因抑制,這一點之前已被證實,這進一步支持了Das團隊的最新發現。這些發現共同表明,SMAR1是一個可調控的靶分子,增強它的表達可通過抑制CSC的耐藥性而使得它們致敏。阿司匹林的抗癌特性,包括它抑制

幹細胞

因子Oct4、Sox2和Nanog,已經被強調了多年。

在這篇論文中,Das團隊發現阿司匹林治療會導致Oct4和Sox2表達的減少,同時讓SMAR1的表達顯著增強,從而在表觀

遺傳

上降低ABCG2的表達,這可能是導致原本耐藥性的CSC在體外和體內對常見的阿黴素致敏的原因。因此,阿司匹林通過讓SMAR1表達發揮著兩種作用:抑制腫瘤乾性和抑制化療耐藥性。因此,人們可能能夠探討阿司匹林作為一種改善針對含有CSC的

腫瘤

患者的化療療效的方法。(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poorva Bhattacharya et al. SMAR1 repression by pluripotency factors and consequent chemo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stem-like cells is reversed by aspirin. Science Signaling, 2020, doi:10.1126/scisignal.aay6077.

相關焦點

  • 《科學》子刊:詳解阿司匹林殺死乳腺癌幹細胞的機制
    此外,增加SMAR1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可增加化療的療效,而且SMAR1通過抑制轉錄因子Slug的表達和增強細胞粘附分子上皮型鈣黏蛋白(E-cadherin)的表達,起到抑制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作用,EMT與腫瘤轉移CSC細胞池的擴張有關。
  • 《科學》子刊:阿司匹林抗癌新技能!科學家發現,阿司匹林能阻止癌幹細胞搭建外排化藥的通道,增強化療藥物殺傷力丨科學大發現
    那就說說有段日子沒出鏡的阿司匹林吧。近期印度科研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阿司匹林能夠幫助化療藥物,有效擊殺癌症治療中讓人頭痛不已的腫瘤幹細胞(CSCs)。阿司匹林能夠增加乳腺癌細胞中SMAR1基因的表達,而SMAR1對腫瘤幹細胞藥物外排泵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 「上皮間質相互轉換在乳腺癌幹細胞中的功能、分子機制和應用研究...
    「上皮間質相互轉換在乳腺癌幹細胞中的功能、分子機制和應用研究」項目啟動 2020-12-23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殺死乳腺癌細胞!「網紅抗癌藥」Venetoclax再顯奇效
    2016年4月,FDA加速批准Venetoclax用於伴17p缺失的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的治療。Venetoclax有啥「過人之處」?傳統的化療藥物通常不加區分地攻擊快速分裂的細胞來抑制癌細胞的擴散,但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治療方式,也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如血液細胞、腸道細胞和頭髮毛囊,導致一系列副作用。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腫瘤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性的分子機制。自噬(Autophagy)是一種進化上非常保守的溶酶體介導的生物降解過程,是對細胞自身廢物的回收再利用,對細胞內穩態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因此,細胞自噬與多種疾病有密切關係。
  • Nature 子刊:浸潤性乳腺癌治療前景
    許多入侵形式的乳腺癌中的癌細胞表面有很多HER2受體,這將導致癌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發展。有很多種抗體如曲妥珠單抗和帕妥珠單抗可以識別HER2受體,這在乳腺癌治療中已經使用許多年了。然而,這些抗體不能殺死癌細胞。相反,癌細胞可以使它們處於休眠狀態,這樣癌細胞在任何時間裡都可以自由生長複製。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從本質上講,腫瘤幹細胞通過自我更新和無限增殖維持著腫瘤細胞群的生命力。腫瘤幹細胞的運動和遷徙能力使腫瘤細胞的轉移成為可能,腫瘤幹細胞可以長時間處於休眠狀態並具有多種耐藥分子,從而對殺傷腫瘤細胞的外界理化因素不敏感。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
  •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 LI:每日服用阿司匹林或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的發展
    2015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Laboratory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堪薩斯城退伍軍人醫療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每日服用一定的劑量的阿司匹林或可有效阻斷乳腺癌的生長
  • 近期乳腺癌研究新進展在這裡!
    Science子刊:受體靶向納米顆粒治療原發性和轉移性乳腺癌由於許多納米載體和靶向分子會與細胞、細胞外和血管內成分呈非特異性結合,因此開發有效的腫瘤細胞靶向納米藥物製劑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由於癌症並不會對激素療法或用於其它形式疾病的靶向性療法產生反應,因此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計劃尋找其它治療手段;大約15%的乳腺癌都是三陰性乳腺癌,其比一般的乳腺癌更易於擴散,且患者常會在療法後出現疾病復發;其在年輕人群、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女性和攜帶BRAC1突變的人群中尤其常見。
  • Science子刊詳解!揭示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叛徒導致乳腺癌生長...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三陰性乳腺癌是可能受益於腫瘤微環境研究的乳腺癌形式之一。這種形式的乳腺癌缺乏所有已開發出的治療方法的受體。受體是點綴在細胞表面上的蛋白,某些藥物靶向這些受體來控制疾病。乳腺癌細胞表面上常見的蛋白包括HER2、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醫學研究者現在對乳腺癌增殖和抵抗現有療法的無數方式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 Nature子刊深度解析!有效預防乳腺癌的多種關鍵措施!
    儘管經過了幾十年的實驗室、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如今全球人群的乳腺癌發病率仍然處於上升態勢,乳腺癌依然是誘發女性癌症相關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全球每20名女性中就有1名乳腺癌患者,在高收入國家中,這一比例高達八分之一;降低乳腺癌發病風險就需要研究人員採取以人口為基礎的方法來降低可改變風險因素的暴露並採取精確的預防性策略,從而識別出乳腺癌風險增加的女性,並利用諸如風險降低藥物等措施來儘早幹預。
  • Cell Discovery:發現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陳策實課題組經過研究,進一步闡明了KLF5新的調控機制以及二甲雙胍抑制三陰乳腺癌幹細胞新機制,為臨床上二甲雙胍治療三陰性乳腺癌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三陰性乳腺癌靶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
  • 腫瘤幹細胞或將戳中乳腺癌的命門
    腫瘤幹細胞難以徹底消滅的原因對於癌症發病和復發起到重要作用的腫瘤幹細胞,能夠自己分泌其生存必需的各種蛋白質,腫瘤幹細胞分泌的物質還會進入血液中。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意味著可以通過血液檢查發現腫瘤幹細胞是否在增加,從而有望對癌症的發病和復發等進行早期診斷。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2015-10-09 昆明動物研究所 BAP1還和KLF5、HCF1等蛋白形成一個轉錄複合物,結合到下遊靶基因如p27的啟動子抑制其轉錄,從而促進細胞周期進展和細胞增殖。敲低BAP1或者KLF5表達都會抑制三陰性乳腺癌細胞在裸鼠體內生長和肺轉移。
  • 馬勃菌中現抑制乳腺癌物質,有望用於雌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治療
    馬勃菌中現抑制乳腺癌物質,有望用於雌激素依賴型乳腺癌治療 科技日報首爾11月16日電 據韓國聯合新聞日前報導,韓國國立山林研究院與成均館大學藥學院的聯合研究發現了馬勃菌中存在一種抑制乳腺癌細胞增長的甾醇類天然物質
  • JCB:特殊的胞外纖連蛋白或能促進乳腺癌進展 有望開發出新型乳腺癌...
    2018年7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名為纖連蛋白的粘性蛋白或能促進乳腺癌細胞中雌激素的活性,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文章中,研究人員闡明了一種纖連蛋白所調節的雌激素受體信號的新型機制,研究者指出,暴露於纖連蛋白或能延長乳腺癌細胞中雌激素受體的活性
  • 【盤點】乳腺癌研究亮點速覽
    在這篇science雜誌報導的新聞中,對針對"銅"開發的治療方法和藥物在乳腺癌治療中面臨的挑戰和前景進行了總結。   來自澳洲Adelaide大學及英國劍橋的研究人員使用最先進的DNA讀取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可以繪製出圖譜,找到雌激素受體結合DNA的位置和激活的基因。
  • Nature子刊 | 乳腺癌耐藥和轉移竟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這種物質或可揭開神秘面紗!
    大量基於早期原位乳腺癌的大數據基因組分析顯示乳腺癌具有複雜的突變特點,而與早期原位乳腺癌相比,晚期轉移性乳腺癌病人的存活率驟降,已有研究證實,在乳腺癌的復發轉移過程中,晚期轉移性乳腺癌出現了早期原位乳腺癌所沒有的驅動基因突變;不僅如此,在本次研究中,開啟能夠增加膽固醇生成的基因轉變也激活了使癌細胞聚集並容易侵入附近組織的基因。
  • 靶向作用腫瘤抑制蛋白有望根治三陰性乳腺癌!
    2018年2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亞利桑那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三陰性乳腺癌中特殊腫瘤抑制子的缺失或能為研究人員開發新型乳腺癌療法,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