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一個由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球科學研究所領導的國際考察小組,分析了來自南極不同深度的冰層沉澱,提出南極大陸的冰蓋在漸新世(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時期就已出現,距今已有約3360萬年久遠。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科學》雜誌上。
環南極區南大洋周邊有著獨特的海冰形成和浮遊生物系統,對研究全球海洋食物網和碳循環是極為重要的區域。然而,人們對支持這種獨特生態系統形成的機制及其發展的歷史時間還知之甚少。
該研究屬於「綜合大洋鑽探計劃」的一部分。科考小組獲得了保存在南極深處沉積巖層內的古代氣候歷史記錄。他們以海洋腰鞭毛蟲包囊化石記錄為基礎,重建了南大洋浮遊生物系統的發展過程,以及漸新世時期最早最主要的南極封凍。
在冰層覆蓋南極之前,地球是個有著熱帶氣候的溫暖的地方。在這一時期,浮遊生物種類繁多,直到冰河期來臨,使浮遊生物種群減少,只留下那些能在新氣候下倖存的。領導本次考察的IACT研究人員卡洛塔·埃庫蒂亞解釋說:「腰鞭毛蟲包囊群落的化石記錄反映了這些物種的大量減少並特化,這段時間發生在冰蓋形成時,而冰蓋的形成也標誌著季節性的流冰群的形成與融化開始。」
南極冰蓋的出現標誌著浮遊生物群落的開始,這些浮遊植物群今天依然在發揮作用。冰蓋與流冰群有關,封凍部分消失又重現,起到了指示季節變化的作用。
論文報告指出,流冰群的融化可作為南極夏天鄰近的徵兆,這標誌著南極特有的浮遊生物群體的最初生產力增加了。當冰塊融化時,釋放出其中積累的營養供給浮遊生物利用。埃庫蒂亞說:「這一現象影響著全球的第一生產力的動力運作。」
由於冰層最早在南極擴展造成了腰鞭毛蟲群體特化,這些物種已經經歷了不斷的變化和進化。前冰河期沉積物中包含的腰鞭毛蟲種類十分豐富,還有著星形的外表。到了3360萬年前開始結冰時,這種多樣性受到了限制,它們的活動服從了新的季節性氣候。研究人員說:「當物種簡化自身的形式,並發現它們要被迫適應新的氣候條件時,就是大的變化來了。」(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