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阻力|哲學論文~

2020-11-24 波動哲學

動力和阻力是相互依存的,正確認識我們的發展所面臨的阻力,有利於我們提升自身內在發展的動力。

我認為,我們的發展所面臨的阻力有三大類:一、作為反作用力的阻力(有點阻力);二、讓動力消失的阻力(無點阻力);三、不應該被克服的阻力(規範約束力)。

一、作為反作用力的阻力

主動力就是作用力,被動力就是反作用力。主動力和被動力主要是作為動力來理解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主要是作為靜力來理解的。被動力可以吸收主動力的動力,吸收主動力的能量。反作用力可以阻止作用點的移動。汽車在行駛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地面的摩擦阻力作為反作用力來阻止作用點的移動,那麼,汽車是無法向前行駛的。因為汽車輪子和地面打滑,汽車只能保持原地不動。

作為被動力的阻力我們可以稱之為動阻力,動阻力可以轉移能量。作為反作用力的阻力我們可以稱之為靜阻力,靜阻力可以阻止作用點的移動。

靜阻力並不是絕對的靜。比如,電動機在缺一相的情況下,轉子是不會轉動的,那麼,是不是電動機此時就沒有動阻力了呢?此時,電能都變成了熱能。熱能會加劇分子的振動。所以,絕對的靜阻力和絕對的靜止都是不會存在的。

阻力可以吸收動力的能量,所以,動力要想釋放能量必須依賴阻力吸收能量。摩擦阻力是很常見的一種阻力。我們開車,汽車在啟動和剎車的時候,我們需要摩擦阻力;在正常行駛的時候,我們反感摩擦阻力。汽車需要摩擦阻力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汽車在啟動的時候,需要作為靜阻力的摩擦阻力。這種靜阻力就是輪胎和地面的接觸點因為摩擦力大而相對靜止。雖然這種相對靜止保持的時間很短,但是,輪胎上的作用點可以反覆循環使用。另一種情況,汽車在剎車的時候,需要作為動阻力的摩擦阻力。作為動阻力的摩擦阻力可以讓機械能轉化為熱能。

我們在前進的過程中需要克服哪些阻力呢?來自我們計劃吸收能量的物質所給予的阻力。比如,我們計劃讓電阻絲髮熱來給水加熱。這時候,電阻絲對電流有阻礙作用。所以,電阻絲給予電流的阻力就是計劃之內的,而導線對電流的阻力就是計劃之外的,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真正的阻力。電阻絲給水加熱,水吸收能量變熱了,水給予的阻力是熱能在轉移的過程中具有的阻力,是我們計劃之內的阻力。熱向周圍空氣擴散,這種熱的損耗是我們計劃之外的阻力,是我們不需要的阻力。

動力需要阻力,但是,不需要無關的阻力,無關的阻力會降低能量轉化的效率。理論研究需要阻力,不需要來自生存壓力、考核壓力的阻力。因為阻力來自哪裡,能量就會轉移到哪裡,這不利於我們集中能量辦大事。但是,這種我們不需要的阻力往往很難消失。所以,能量轉化的效率很難達到百分之百。

發電機轉動,應該克服的是電磁阻力,但是,發電機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轉化效率並不能夠達到百分之百。如果某臺發電機的效率為95%,那麼,另外5%是我們不需要的阻力。也就是說,在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過程中,發電機遇到了5%的阻力。95%其實就是能量的轉移,是動力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了。

在這裡,阻力有兩個意思,一是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理想中的吸收能量的被動力;一是動力在轉移的過程中,不得不額外克服的被動力。前者可以稱作內阻,後者可以稱作外阻。

系統越大,內阻越大;物質質量越大,內阻越大,慣性也就越大。我們所確定的系統內的阻力就是內阻,我們不想要的系統外的阻力就是外阻。我們有意克服的阻力就是內阻,我們想迴避但是迴避不了的阻力就是外阻。

遊戲中的關卡是一種阻力,關卡越難,消耗我們的動力就會越多。只要這種阻力是可以克服的阻力,都可以實現能量的有效轉移。在單位時間內,轉移的能量越多給人帶來的快感也就越多。對於喜歡打遊戲的人來說,遊戲關卡的阻力就是他們喜歡的阻力,是內阻。遊戲關卡以外的阻力是外阻,外阻消耗的能量越多,個人帶來的痛苦也就越多。外阻就是打遊戲需要消耗的成本,比如網費。

內和外是相對的。遊戲關卡的阻力和打遊戲的動力對於玩家來說,是一個他們喜歡的相互作用的系統,沒有關卡的阻力就沒有打遊戲的動力。但是,玩遊戲對幹事業來說就屬於外阻。如果玩遊戲是為了讓我們放鬆身心,那麼,玩遊戲還是一種動力,是一種獲得快樂的動力。比方說,打籃球等體育活動,和孩子做的親子遊戲,成年人工作之餘放鬆大腦的電腦遊戲。但是,未成年人玩電腦遊戲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且還會擠佔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上癮了,那還會導致未成年人在本該抓緊學習的大好年華變得厭學了。不符合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的被動力,以及我們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都屬於發展的阻力。

所以,符合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的被動力是下一個動力的能量吸收面。被動物經過半個波動周期的時間吸收能量,再經過半個波動周期的時間釋放能量。被動物開始釋放能量,就已經讓自身成為了接收第一個主動物部分信息和能量的第二個主動物。也就是說,一個物質在一個完整的波動周期內,先經過上半個波動周期被迫質變的吸收能量的過程;再經過下半個波動周期主動量變的釋放能量的過程。主動力和被動力並不是完全同時的,它們相差半個波動周期。如果主動力和被動力完全同時,那麼,動力從一點傳遞到另一很遠的一點是不需要時間的。但是,事實上動力、信息和能量的傳遞是需要時間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共進退的,動力和阻力是同大小的。但是,動力和阻力在相互作用之前準備付出的力的大小是不一樣的。比方說,如果主動物準備的動力可以達到100牛頓,但是,被動物準備的阻力只有10牛頓,那麼,動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力一般只能達到10牛頓,除非主動物高速撞擊被動物。同樣,如果準動力是10牛頓,準阻力是100牛頓,那麼,動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力也只能達到10牛頓。

阻力越大,動力越大。如果準阻力的大小超過了準動力,那麼,動力是無法克服阻力的。如果準動力的大小超過了準阻力,那麼,動力就可以克服阻力,但是,動力克服阻力需要大量的能量。動力克服阻力可以從其它地方吸收能量,並且向阻力轉移能量。

準阻力大一些好還是小一些好?如果準阻力太大,準動力克服不了準阻力,那麼,準動力的動力就會釋放不出來,準動力的價值就會被埋沒。如果準阻力太小,準動力輕輕鬆鬆克服準阻力,那麼,準動力的動力就無法完全釋放出來,準動力的價值就無法完全實現。A比B能力強,他們兩個需要克服困難做好同樣的事。如果這件事的準阻力A能夠克服,B克服不了,那麼,做這件事A做好了,並且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B做不好,被淘汰了。如果這件事的準阻力A和B都能夠克服,那麼,A的能力有很大的浪費,並且能力難以提高;B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這兩種情況哪種比較好?

這就是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我們不能為不同的人定製不同的發展環境。環境不同,適合發展的人群不同。亂世出英雄,是因為在亂世中,我們需要克服的準阻力極大,大多數人克服不了,生活很困難;少數人能夠克服,但是,付出的代價很大;極少數人不僅克服了自己面臨的阻力,而且還有多餘的能力幫助他人甚至很多人克服了阻力。這種能夠幫助很多人克服阻力的人就是英雄。

沒有阻力就沒有能量的轉移。準阻力就是問題,當我們遇到了問題的時候,我們就遇到了阻力。阻力和問題是聚集能量的原因。對於準阻力,我們必須提前發現,只有把問題提前提出來,我們才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培育準動力。

二、有點阻力和無點阻力

根據牛頓力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主動力是作用力,被動力是阻力是反作用力。如果沒有作為反作用力的阻力,那麼,作為作用力的動力也不會存在。也就是說,動力始終等於阻力。阻力沒有了,動力也就沒有了。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須作用在同一個作用點上,也就是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須擁有共同的作用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在共同的作用點處相互依存的,沒有這個共同的作用點也就沒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當然,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說,主動物和被動物的主動力和被動力是在共同的作用點處相互依存的,沒有這個共同的作用點也就沒有主動力和被動力。任何物質或者主體,要想作為主動力去推動什麼、去發展什麼,就必須先找到作用點。如果沒有找到作用點,那麼,物質或者主體也就無法產生主動力,更不會存在與之對應的被動力。所以,沒有作用點就沒有主動力,當然也就沒有被動力。我們可以把因為沒有共同的作用點而導致主動力無法產生,更無法變大的阻力稱作無點阻力。我們可以把因為有共同的作用點而導致主動力和被動力一起產生、一起變大的阻力稱作有點阻力。

無點阻力是發展意義上的阻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遇到有點阻力,那麼,我們也就無法產生發展的動力。如果我們沒有發展的動力,那麼,我們就可以理解為我們發展的動力在萌芽狀態就已經被消滅了。所以,沒有作用點的阻力才是我們遇到的最根本的阻力。

無點阻力是沒有作用點的阻力,是站在更高層次上看到的阻力。但是,絕對的無點阻力我們是發現不了的,因為無點阻力根本就沒有具體的指向。其實我們大部分情況就是有點阻力很小,限制了我們主動力的增大。比方說,我們把手舉起放下,如果我們的雙手不拿任何重物,那麼,我們的雙手就很難得到鍛鍊。因為我們雙手能夠克服的阻力很小,讓我們的雙手擁有的力氣多半釋放不出來。我們的雙手本身就是有重量的,空氣多少也是有點阻力的。我們的雙手的動力只能是手和胳膊的重量以及空氣阻力之和。這種很小的有點阻力遍布在很多地方,很多領域。我們思考問題我們至少需要提出問題,提出了問題就是找到了作用點,或多或少都存在有點阻力。有點阻力可能比較小,如果我們把問題具體化,那麼,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有點問題就會變成很多問題。提不出問題就是找不到作用點,就是無點阻力,就會讓我們有力氣使不出來。

作用點不是產生能量的原因,而是聚集能量的原因。兩物體相互碰撞,能量就會在它們的作用點處聚集。所以,阻力的存在會讓能量聚集起來,直到阻力被克服。完全彈性碰撞是在兩物體相互碰撞的作用點處聚集能量,然後能量都繼續向前轉移。也就是說,能量在碰撞之前向心(作用點)聚集,碰撞之後離心遠去。

問題就是阻力,提出問題就是找到阻力的作用點,找到作用點以後,我們的動力才有用武之地,我們的動力才可以致力於解決問題。

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避免的是遇到無點阻力。有些人,從小就受到家長的溺愛,甚至連吃飯都要人喂,長大了生活都不能自理,成為巨嬰。這樣的人根本就談不上發展。

無點阻力是我們最不需要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是有點阻力。有點阻力可以實現能量的轉移。能量的轉移越快越好,它有利於能量快速到達需要它的地方。

有點阻力其實在給予我們發展的具體方向。主動力發展的方向指向被動力。被動力是有點阻力,沒有被動力,主動力不僅會沒有動力,而且還會沒有發展的方向。信息擁有有點阻力,信息利用有點阻力來指引主動力的發展。

我們不需要無點阻力,說深一點它會讓我們的發展動力激發不出來,讓我們的發展無的放矢,是戰略意義上的阻力;說淺一點它會讓我們無聊,讓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我們需要有點阻力。任何物質都擁有慣性,都可以給予我們反作用力。我們對物質的需要,主要是對有點阻力的需要,就是對自身發展動力的需要。我們的發展動力和有點阻力是矛盾的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的對立面。我們需要發展動力其實也是對物質的需要。

需要分為主觀需要和客觀需要。主觀需要的有點阻力是我們喜歡克服的阻力,我們所擁有的某種較強大的動力想讓自身更為強大,想讓自身能夠克服更多更強大的有點阻力。主觀需要讓我們所擁有的內在不同動力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所以,我們的主觀需要有時並不利於我們持續健康發展。客觀需要的有點阻力是我們不想克服的阻力。在我們不想克服的有點阻力中,有一部分阻力利於我們可持續發展,利於我們產生我們真正需要的發展動力。但是,我們的客觀需要的有點阻力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需要幸福,但是,我們的幸福是我們經歷痛苦以後得來的,不經歷痛苦,我們就不會迎來幸福,我們幸福的動力就不會強大起來。有點阻力讓人痛苦,克服了有點阻力我們的動力會更強大,我們會很幸福。但是,如果沒有有點阻力,那麼,我們就不會擁有發展的內在動力,也就不會擁有幸福的感覺。所以,我們需要有點阻力,需要有點阻力產生的痛苦。如果我們克服有點阻力的時間很短,克服的有點阻力很多;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在單位時間內克服有點阻力很多,克服有點阻力的速度很快,克服痛苦的速度很快,那麼,我們就會有痛快的感覺。所以,快速走過痛苦,我們就會感到很快樂。痛快的感覺,是我們主觀需要的感覺。有些痛苦持續的時間很長,變化的速度很慢,這種痛苦我們不喜歡,但是,這種痛苦可能是我們的客觀需要,是我們提高自身發展動力最需要的東西。

阻力是配合動力而存在的被動力,它會吸收我們動力的能量。如果吸收動力的能量很多,而且動力的提升會吸收來自我們動力周圍的能量,那麼,這種情況下不利於周圍其它事物的發展。這也是我們痛苦的原因,這也是我們為了發展所付出的代價。

提出問題就是找到阻力,解決問題就是克服阻力。我們必須找到阻力才能克服阻力。我們克服有點阻力可以通過提高我們自身發展動力來實現,我們克服無點阻力可以通過找到有點阻力來實現。我們的體力在克服有點阻力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我們的腦力在克服無點阻力的過程中得到提高。我們控制有點阻力可以控制體力的釋放,這就是腦力所擁有的軟實力。我們可以讓我們的準動力避開有點阻力,這樣就會讓我們的準動力遇到無點阻力,從而實現自我約束。

信息可以為我們提供有點阻力,讓我們的動力可以有的放矢,讓我們找到問題的所在、有點阻力的所在。信息本身的有點阻力很小,但它是導火線,可以把我們的動力引導到我們真正需要克服的有點阻力上。

三、規範約束力

雖然我們的發展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有點阻力,但是,阻力並不都是我們必須克服的東西。陽臺上的欄杆給予我們的阻力是我們需要的阻力,它可以避免我們不小心掉下陽臺。類似於欄杆這樣的約束力我們是歡迎的,它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以避免我們在無意識中出現危險。

這種可以把我們的行為限制在某一範圍之內,讓我們按照某種規範發展的阻力就是規範約束力。

規範約束力有的是靜阻力。靜阻力並不是為了吸收能量而存在,而是為了約束處於移動狀態的主體和物質的超範圍移動。規範約束力必須是足夠大的準阻力,必須保證自身的穩定性,讓自身始終處於某種規定的空間範圍的邊界處。

靜阻力是靜止的、穩定的,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確切位置,比如陽臺上的欄杆。這樣,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思維中再建立一種規範。這種再規範的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在思維的層面提醒自己,最好不要受到靜阻力的作用,更不能強力突破靜阻力。所以,我們在思維的層面,或者說在再規範的層面把靜阻力變成無點阻力。也就是說,我們不去克服靜阻力,讓我們的準動力避開靜阻力的作用點。

事實上,很多我們必須遵守的東西並沒有足夠強大的靜阻力在那裡約束我們。比如,交通規則也是規範約束力,但是,紅燈不是直接的靜阻力,公路上各種顏色的線也不是直接的靜阻力。唯一約束我們的是思維層面的規則,是交通規則在我們思維層面的反映。公路上的紅綠燈等提示信息,進入我們的思維就會成為再規範約束力。

交通規則屬於信息的範疇。信息就是有點阻力及其周期性變化。信息要成為有效的規範約束力,必須擁有足夠的能量排除其它信息的幹擾。交通規則有國家機器為其提供能量。思維層面的有點阻力可以放大我們與之對應的發展動力,從而讓我們的發展動力因思維層面的有點阻力而得到規範,或者說聚集能量而增強。規範約束力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作為外力的靜阻力,一個是作為內力的有點阻力。前者是外在規範約束力,是規範我們行為的外因;後者是內在規範約束力,是規範我們行為的內因。作為內力的有點阻力,是我們的內在動力從一開始就能得以提高的原因,是我們的內在動力具有明確方向性的原因。

再規範約束力是內在規範約束力,是外在規範約束力在我們思維中的反映。也就是說,如果外在規範約束力是以欄杆的形式存在,那麼,我們的思維中也會有這種欄杆,只是我們的思維中的欄杆變成了無點阻力。我們思維中的無點阻力可以更及時地阻止我們做不該做的事情。比如,我們準備往前走,看到前面有個欄杆,就會想到前面的路是走不通的,這樣可以讓我們及時調整前進的方向,以避免浪費時間、浪費成本、避免損失。如果前面沒有欄杆,而是萬丈深淵,那麼,這種可以產生破壞力的情形,在我們的思維中可以形成更為強大的規範約束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突破規範約束力的束縛,不是浪費時間、浪費成本的事情,而是讓自己賠掉性命的事情。我們思維中的無點阻力並不是百分之百的純無點阻力,或多或少都會摻雜一些有點阻力。人腦的私心雜念有時很難排除,我們必須依靠內在相對強大的有點阻力來規範我們內在動力的方向。這種規範也是需要能量的,也是需要足夠強大的靜阻力和準阻力的。如果我們的內在規範約束力是多層次的,那麼,我們利用規範約束力自我約束就會變得很輕鬆。所以,我們所處的環境越危險,我們越要提高自身內在無點阻力的「真空度」。

因為可能會受到破壞力的作用而形成的規範約束力,可以讓破壞力所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為規範約束力的準阻力提供能量。所以,破壞力所產生的損失越大,我們思維中的規範約束力的準阻力也就越大,我們安全的弦也就繃得越緊。

國家法律是依靠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的。我們之所以敬畏法律,不僅是因為法律可以保障我們每個人的合法權益,而且還因為法律具有懲戒我們違反法律的能力。所以,我們不能違反法律,不僅是因為我們應該主動去維護法律的尊嚴,而且還因為法律具有強制力,可以讓我們付出很大的違法成本,甚至生命。所以,我們必須給予自己的行為足夠大的規範約束力、足夠大的準阻力,才能使我們的行為符合法律規範、符合社會利益。

準阻力和無點阻力都可以成為規範約束力。準阻力是硬約束力,無點阻力是軟約束力。準阻力可以是靜阻力,也可以是破壞力。靜阻力可以是欄杆,破壞力可以是沒有欄杆,只有萬丈深淵。準阻力是硬實力,無點阻力是軟實力。軟實力來自腦力,腦力可以讓我們的動力從一開始就迴避破壞力。

無點阻力可以讓不合理的動力找不到作用點,讓其根本就無法形成,是腦力控制硬實力的有效工具。擁有軟實力的腦力可以有效利用無點阻力來控制硬實力,這種控制可以讓自身免於受到硬實力的傷害,可以控制硬實力去間接控制別的主體,可以呵護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動力健康發展。腦力利用無點阻力是通過有點阻力改變動力的方向來實現的。

普進峰 2020-8-6

相關焦點

  • 牛津通識本質邏輯哲學論
    《邏輯哲學論》一書的命運頗為奇特。人們將它看作一部有歷史趣味的著作,而不是當作一種對需要接受哲學論題時通常會遭遇的挑戰和考驗的論述。人們往往對它作出闡述、說明和解釋,但卻很少對它進行認真的批評。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 革命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
    哲學與史學: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德國古典哲學到哲學大師黑格爾時發展到了頂峰。黑格爾出生於斯圖加特,1788年進入蒂賓根大學學習神學。1801年他來到其好友名哲學家謝林所在的耶拿大學,在那裡第一次發表論文《費希特與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1805年在歌德和謝林的推薦下,被聘為耶拿大學的編外教授。1816年獲得海德爾堡大學哲學教授職位。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就像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上帝、神等說法,按社會教育給我們塑造的非黑即白思維模式,這些說法就是荒謬、糟粕……但是,如果你持客觀之心深入了解它們,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狹隘、可笑。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
  • 淺議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研究存在問題的是本體論,研究思維問題的是認識論。如果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或原子等本體,就與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類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上,即沒有實驗的證明,也缺乏現實的依據。早期哲學研究大都把精力集中在世界起源和萬物本性上,試圖搞清楚構成萬物元素、宇宙發展動力、世界因何存在,以及究竟有沒有至善等等,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核心在於因何而存在,以及依何形式而存在。古代所謂水火和原子及虛空等元素本體論,都是基於猜測的獨斷論,用宗教話講,所謂哲學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存在的理論,神學可以借哲學來發揮,但不是必不可少,只是借用哲學來講義理和闡述教義。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曾經是哲學界的爭論話題。有人主張有,有人主張無,當然,這問題的關鍵是「甚麼是本體論」。這問題和「中國有沒有哲學」一樣,中國的學問自古以來就沒有「哲學」這一科,沒有這種分類,就如沒有「科學」這個科目一樣。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內容提要:法本體論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法哲學命題,古今中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慶陽 745000  法本體論是長期存在於哲學、法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理論課題。對於該命題的探討,古往今來,論說紛紜,無有定論。此外,學說理論當中對於是否存在法本體論這一哲學命題也頗具爭議。其中,實證主義法學和自然法學對法本體論的理論爭議尤為激烈。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論西方哲學「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認為世界不可認知,即使能認知也是相對的認知,建立在我們的實踐範圍內的認知,實踐越深,認知是相對越深,即使你認知深了,最後也要靠實踐去檢驗,跟我國文革結束,改革開放時所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只不過,這裡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可以提前認知,不管是物質世界,還是人的精神世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去演繹認知的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這三個宗系,都有自己的本體論。本文試圖對大乘佛教的各種體論做一番邏輯分析,從而澄明佛教本體的本質規定。一、何謂「本體」?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1.文化哲學的多樣化理解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同樣,哲學觀也決定著哲學的方法論,如何理解文化哲學與如何研究文化哲學是內在統一的。「自然主義」的文化哲學觀念本質上應該屬於文化學的範疇。  二是「形上學」的文化哲學觀念。這種文化哲學觀念反映了哲學的形上學本質,承繼著西方本體論哲學的追求,把文化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從世界是文化的世界和人是文化的人出發,來詮釋整個世界和人類社會的不同圖景及其變化運動。
  •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
    開啟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之門的鑰匙——陶德麟著《〈實踐論〉淺釋》讀後以通俗而準確的方式詮釋毛澤東的哲學名篇《實踐論》《矛盾論》,是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大貢獻;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實踐論〉解說》《〈矛盾論〉解說》(以下簡稱《解說》),被毛澤東讚譽為「極好」,早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經典。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儘管當代英美經驗論和分析哲學運動都曾經試圖「拒斥形上學」,但是我們今天依然能不時聽到「存在論復興」的潮汛從西方著名高校哲學系傳來。然而,如果我們認真讀讀亞里斯多德的書,讀讀希臘的整個哲學史的發展,卻會發現聽上去如此高貴的「第一哲學」的出現,在最初其實是一種不得已的自我保護,一種幾乎在哲學城池盡失時的被迫的絕地反擊。
  • ...Complexity 發表論文解析熵論和負熵論-西安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我校以鄔焜教授為首的人文學院信息哲學團隊在國際高水平SCI期刊 Complexity 在線發表論文「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and Nature of Entropy and Negative Entropy Theories」,對當代信息科學興起之初第一個關於信息本質解讀的理論範式,即熵論和負熵論進行了具體解析。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當人工智慧遇上政治哲學:看學者怎樣用論文「吵架」
    2019 年6 月《自然辯證法通訊》發表了王志強的《關於人工智慧的政治哲學批判》(以下簡稱王文),討論了不同水平的人工智慧可能對人類政治秩序的影響以及後人類政治秩序的可能性建構問題。 吳冠軍教授在《江海學刊》發表了題為《告別「對抗性模型」——關於人工智慧的後人類主義思考》(以下簡稱吳文)的論文,對王文的「終結論」政治哲學批判進行了學術批評。
  • 【京師哲學】羅松濤丨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視域中的生存論存在論批判
    早在1931年於法蘭克福大學所作的就職演說《哲學的現實性》中,阿多諾就已經開始質疑單憑思想的力量試圖完全把握現實總體性的同一性哲學。在當時由於追問「存在」而暴得大名的海德格爾由此成為阿多諾的重要考察對象:如果「思維絕對適應於存在並與之關聯,『存在者』觀念是可以被問明的」,但是,在阿多諾看來,這種思維的適應性「已經破裂」,因此,「在哲學中,『存在』觀念已經變得無能為力:它與空洞的形式原則並沒有什麼不同」。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唯理論哲學的其他兩位代表,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將笛卡爾哲學向前大大推進一步的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是繼笛卡爾之後第二位大陸唯理論哲學大師。在認識論方面賓諾莎在其重要著作《笛卡爾哲學原理》一書中,就旨在於補救笛卡二元論的缺陷。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哲學始於閒聊。——坤鵬論上周六下雪了,群裡有人說,「節氣真神,明天就是小雪。」他帶著弟子們研究哲學、天文學、數學,活躍於政治、氣象、水利工程、航海術、幾何學等諸多領域。雖然後世斷言他沒有寫下他的科學和哲學原理,但是,至少有四篇論著可以歸在他的名下:《航海星象學》、《論起源》、《論二至點》及《論二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