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像有些新聞裡報的的那樣,加水就能讓汽車跑,那不就又回到了「水變油」的時代?二十年過去了,國民的科普水平上升了一個檔次,「能量守恆定律」、「第一類永動機不可能實現」這些物理常識通過九年義務教育已經讓所有受過教育的人接受。
對這方面曾經了解過得人們應該曾經聽過「水變油」的低質騙局,所以再次看到這種新聞格外扎心,再加上報導中市委書記曾去視察也都沒識破,於是大家特別想吐槽!正是由於這個「全民性槽點」,使得這條新聞傳播特別快!
水氫發動機的原理:鋁和水反應變成氫,燃料電池用氫發電再生成水,本質上的燃料是鋁,產物是氫氧化鋁。從科學上這是說得通的,但是記者將主要燃料鋁描述成了「催化劑」,是不是對催化劑有什麼誤解?如果記者的邏輯講得通,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號稱自己「只喝水就可以存活10年」了?前提是再吃點分解水的催化劑(大米、饅頭、紅燒肉等)。
這並不是一場圍繞低智官員的民科騙局,而是一場傳播學經典案例or災難。從傳播的廣度來講,無疑是成功的,以往大家對南陽的印象就是「南陽黃牛」,現在知道了南陽還有高科技呢,可以說是經典案例。從傳播的效果來看,如果闢謠文不能及時跟上,那麼南陽給全國人民就會留下「低智官員」+「民科騙局」+「民智未開」的強烈負面印象,這無疑是傳播災難。
我們按1kg鋁粉來算和汽油比看看劃不划算:氫氣質量2g/mol,產生的1360L氫氣除22.4L/mol=60.7mol,得出氫氣質量為121.4g,已知氫氣完全燃燒的熱量為1.4×10^5J/g,總熱量為16,996KJ。
以汽油為例,要達到同樣的熱量,45000KJ/kg,需要0.378kg汽油,我們按95號汽油的密度為0.737g/ml,一升95號汽油為0.737千克來計算,需要0.513L,按照北京今天油價7.54元/升來算是3.87元。而產生同樣熱量的鋁粉成本是3美元,按今天的匯率是20.73人民幣。考慮到汽油機熱效率在30%左右,氫燃料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在60%左右,使用鋁粉加水驅動汽車的成本依舊是使用汽油的2.68倍以上
注意此處我們假設鋁粉與水充分反應,在實際環境中對於鋁這種活潑金屬完全反應是不可能的(你還沒倒進水裡鋁粉就氧化完了)我們就算50%的鋁能和水充分反應,使用鋁粉成本會是汽油的5倍以上,而且這還沒計算水費……你現在跑到街上和司機說我有40塊錢一升的汽油,司機們的表情大家自行腦補一下。
所以這個新聞發酵的過程大概是這樣的:書記視察了工廠,南陽地方電臺和報紙報導了這件事,但是用了反常識的「水氫「概念,吃瓜群眾看了報導之後主要提出了兩點質疑:1.這企業是不是騙錢的?2.這領導是不是傻?然後其它新聞媒體競相轉載,新聞發酵。所以有些記者摘抄使用了較為客觀的「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這樣的話,而這種現場展示和宣傳給人們和想給人們帶來的印象卻是「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
但問題是,類似於「只加水就能跑的汽車」這樣的新聞以及打假從17年開始已經有了好幾波了,都到現在了,相關方居然從來不站出來以正視聽而更像是當噱頭賣,這家公司是什麼屬性……
其實看了南陽新聞聯播的視頻,其中除了提到「水氫「這個詞之外,並沒有提到只要加水就能跑,還算比較客觀。但是南陽日報的報導根本就是胡說八道的了。企業誇大宣傳,個別媒體記者無腦跟風,書記無辜躺槍。這個事情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