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教授:數據參與分配 具有資源和技術的雙重特徵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經濟戰疫|數據成為要素並參與分配的思考與建議

陳憲

(作者陳憲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

當前,新冠疫情在我國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在全球持續蔓延,正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衝擊,且將持續影響我國經濟。

有鑑於此,澎湃新聞澎湃研究所欄目與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YES)和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合作,特設專欄「經濟戰疫」,約請相關研究者,為我國當下的疫情應對出謀劃策。

中國青年經濟學家聯誼會,由有志於經濟學研究的青年經濟學家自發組成,目標是通過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研討,促進經濟學的研究、交流與合作。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第六部分「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從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三個方面,闡述了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具體措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及數據可作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不到半年時間,從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並參與分配,到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充分體現中國對新經濟的高度敏感和認同,並彰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決心。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的產物

上個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革命演化為一場產業革命,「新經濟」成為信息技術產業的代名詞。近十多年以來,在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一組通用目的技術的推動下,「新經濟」(即戰略性新興產業)再次浮現,成為世界各國經濟中投資最多、創新最活躍、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

「新經濟」的技術經濟特徵表現為以新科技為根本動力,數據成為生產要素,萬物互聯(物聯網),智能化無處不在。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推動了數字經濟爆發式發展,使之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後的新的經濟形態,數字創意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部門。在這一背景下,生產要素繼續進化,數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要素。

英國《經濟學人》曾有評論:「對本世紀來說,數據就像上個世紀的石油一樣是增長和變革的動力。數據的流動創造新的基礎設施、新商業、新壟斷、新政治,以及更關鍵的新經濟。」

這裡,數據主要是指大數據。在統計學和管理學的框架中,大數據區別於數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大數據是全集數據。「大數據是相對於傳統的以隨機抽樣為統計學基礎的小樣本數據而言的,是包含了所有相關數據的全集數據。大樣本數據的產生以數據採集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為前提。」

其二,大數據內在行為特徵。由大數據的採集技術和網際網路技術所決定,相關主體,如消費者、經營者或投資者行為產生的時間、地點和數量等信息,均可以被實時、精準記錄,進而成為具有分析價值,並被運用於生產、經營和投資決策的資源。這是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和價值來源的重要依據。

數據參與分配,具有資源和技術的雙重特徵

在新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現實背景下,尤其在人工智慧主導或參與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大數據是必不可少的投入。

和其他資源一樣,數據的價值來源也是基於稀缺性。儘管數據不同於有些資源,只能一次性使用,數據可以重複性使用,但這並不意味著數據沒有稀缺性。重複使用可以使單位數據的邊際成本不斷降低,甚至趨近於零(這並不意味著平均成本為零),使其具有公共品的某些特性,這恰恰是數據的巨大社會價值之所在。

也正是基於數據資源的這一特性,政府(公共部門)在數據匯集、開發和提供方面,是一個重要的角色。由此構建和形成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應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要素分配的理論和現實,主要關注勞動、土地和資本。在這個時期,技術往往被簡化到資本要素中。隨著技術進步的頻率不斷加快,技術對生產活動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

如上所述,在上個世紀50年代,經濟學家索洛的研究就發現,勞動和資本的增長不能解釋全部的經濟增長,那個不能解釋的部分,主要是技術進步的貢獻。此後,經濟學家羅默的研究又發現,技術進步是因為市場經濟體系中存在著內生的激勵,進而技術不是外生變量,而是內生變量,是投入生產活動和推動經濟增長的獨立的生產要素。至此,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理論支持得以建立。

在新經濟和數字經濟的現實背景下,作為生產要素的數據,尤其是商業性數據參與分配,基本和技術參與分配的方式相類似。這是因為,在數據匯集、開發和提供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投入,一如技術和設計專利的產生過程。

就像專利制度的實施,保護和激勵了技術創新一樣,如今,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既作為其結果,也是其投入的數據,有從技術中獨立出來的可能和需要,成為一個單獨的要素。類似《專利法》的有關數據的法規或條例,也正呼之欲出。它們是數據參與分配的依據和體現,同時將激勵數據生產和研發,極大地推動數據產業和數字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推動數據生產、使用及參與分配的建議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數據產業發展和數據市場培育尚在起步階段,但前景被廣泛看好。因此,我們應當在現階段做好一系列基礎性工作,以期更加有利於數據在生產、經營、投資和消費,乃至其他社會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這裡,就數據科技、數據人才和數據治理等基礎性工作,提出一些建議。

數據科技存在並融合於現在所說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科技,以及其他相關科技活動之中。形成相對獨立的數據科技領域,一是突出數據要素的綜合性,將與數據有關的研究與開發,硬體與軟體都整合在數據科技領域,進而做出相關的發展規劃,制定相關的發展政策,推動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二是強調數據要素的產業化,數據科技的發展將通過降低數據要素的生產成本提高數據要素的使用效率,形成數據生產、使用和儲存的產業生態和產業鏈,推動數據要素和數據產業的健康發展。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數據科技和數據產業的發展,勢必對數據人才提出巨大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門已經對這一需求動向做出了積極的回應,例如,在中國幾十家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專業,就是一項培養數據人才的重要舉措。

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是,第一,寬口徑培養數據專業人才。提出高規格培養目標,將最新的與數據要素有關的科技、法律、經濟,甚至人文知識,加入培養計劃。第二,多層次培養數據專業人才。根據數據要素和數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其人才結構應該是多層次的,高等教育、高等和中等職業教育都應該設置相關專業,既反映學科發展的需要,又體現市場的人才需求。

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並參與分配,不僅會激勵數據充分發揮價值、促進數據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也要求明確地界定數據收集、加工和使用的行為規則,促進保護私人(消費者和生產者)數據中與隱私和商業秘密相關的信息不受侵害,防止濫用數據進行不正當競爭,乃至製造市場壁壘等行為。這就提出了數據治理的問題。

現在提出將數據作為參與分配的要素,必將促進相關立法的建立和完善,使數據在法制(治)化的基礎上資源化、資本化。由此,數據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列入會計目錄,作為評估資產價值、投資轉讓、融資貸款等的內容和依據。同時,數據的資源化、資本化,將在生產要素層面、會計審計層面提出數據確權的問題,進而從數據治理的角度,推動數據生產、使用和參與分配。

相關焦點

  • 數據成為要素並參與分配的思考與建議
    陳憲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編者按】 當前,新冠疫情在我國已得到初步控制,但在全球持續蔓延,正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衝擊,且將持續影響我國經濟。文件第六部分「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從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三個方面,闡述了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的具體措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及數據可作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 數據作為要素參與分配:價值、意義與實現過程
    當前數據已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是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數據在我國生產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將數據納入到收入分配框架中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黨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這是對數據在發展數字經濟中所起的關鍵作用的肯定。
  • 專家研討丨數據作為要素參與分配,哪些問題需要重視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各大經濟體逐漸步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在經濟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不僅能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和決策成本,促進企業自我發現,還能加速資源流通,優化資源配置,具有異質性、高流動性和參與收益分配形式多樣性的特點。
  • 上海交大文創學院首屆畢業生專業論文答辯 30多位企業家參與
    央廣網上海11月8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上海交大文創學院)「首屆畢業生專業論文答辯暨2017文化創意產業人力資源與領導力發展論壇」今天舉行,產業導師、企業家代表參與論文答辯成為最大熱點。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該平臺把對接「健康中國」戰略,支撐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作為基本立意,發展個性化、智能化、微創化的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填補上海空白,躋身國際學術前沿,構建學科新高地,開展跨學科創新研究,建設國際一流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支撐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轉化。上海交大副校長張安勝表示,建設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學實現2020年「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建設目標的重大布局。
  • 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上海交大教授:沒有火的燃燒 讓有機垃圾變成無汙染的寶 原標題:   央廣網上海6月5日消息(記者吳善陽)暑氣漸升,夏天到了,生活垃圾的處理隨著氣溫的上升逐漸成為一個大問題,而生活垃圾處理得不好,將極大影響大型城市風貌。
  • 上海交大iGEM團隊以「快樂科學」為導向培養國際視野創新人才...
    同時該工程菌能夠產生大量直徑為200nm左右的氣泡,其產生的獨特聲學信號能夠被超聲儀器探測到,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快速、準確、輕鬆定位癌症病灶,實現了針對小鼠結直腸癌的非侵入性的早期篩查,為人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該項目在2018 iGEM全球總決賽中斬獲金獎,並且獲得了最佳醫療診斷項目獎提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 生物醫學促進高校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將引入人工智慧體系!
    2018年高校基金數量最多的上海交大 2018年上海交大基金申請NO.1隨著2018年各項國家基金審核數據的出爐,上海交通大學超越清華大學成為申請基金數量最多的高校,具體的十大高校排名情況如下:1、上海交大,2、浙江大學,3、中山大學,4、清華大學,5、復旦大學,6
  • 深度解密上海交大安泰新銳EMBA招生項目
    「參與遊學後,讓我進一步了解到一流跨國企業的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深切領悟到創新並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要把本身的劣勢轉為優勢,重新審視企業的未來機遇和發展路徑,進行公司發展戰略的清晰定位。」 12秋1班李穠同學表示。 在浪潮之巔的商業模式變革中,技術創新始終是第一位。
  •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2021年MEM招生與培養簡介
    快速總覽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開始招生啦!!以下招生簡章原文招生詳情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開始招生啦!!本專業依託上海交大強大的理工科基礎、雄厚的管理學科力量以及化學化工學院的學科優勢,整合相關專業優秀教師及眾多行業資深教師的師資力量,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校友資源、產業服務平臺及國際合作交流等多渠道資源。
  • 上海交大課題組用無人機實測數據研究霧霾生消機理逆溫層影響霧霾...
    人民網上海12月22日電 (記者姜泓冰)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讓無人機來告訴你。上海交大彭仲仁教授團隊採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跟蹤監測,獲得的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證實:大氣逆溫層的存在,對PM2.5擴散具有明顯的不利影響。
  • 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現實路徑
    摘 要:數據要素參與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隨著數據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越來越成為一種生產力,成為創造財富的一種手段,這決定了數據參與分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因此,數據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也應參與分配。在承認數據參與分配的同時,應該堅持按勞分配並有效運用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從而確保實現共同富裕。
  • 上海交大「低碳天團」硬核成果讓「垃圾」變成「寶」
    「看得見」可回收物的垃圾分揀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餐廚垃圾輸出電能給手機電腦充電、探索「殼中玄機」使廢棄蝦蟹殼「變身」有用資源,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的三個研究團隊帶來硬核「低碳」成果,讓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垃圾搖身一變,成了多樣化資源。
  •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課題組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2015-12-22 14:33:35   目前的大氣汙染監測主要集中在地面,對高空的汙染監測較少,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彭仲仁團隊在長三角地區用無人機搭載可攜式檢測設備,進行了長期的大氣汙染跟蹤監測實驗,獲得了PM2.5等大氣汙染物濃度的三維分布數據,這一研究證實了逆溫層對PM2.5擴散的不利影響
  • 上海交大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上海交大用無人機實測數據證實逆溫層影響霧霾形成 2015-12-22 17:16:57圖為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彭仲仁團隊。   中新網上海12月22日電 (記者 許婧)入冬以來,全國多個城市遭遇「霾」伏。霧霾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
  • 交大付世曉教授當選挪威技術科學院院士!
    日前,挪威技術科學院(Norges Tekniske Vitenskapsakademi)發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上海交通大學2005屆校友、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付世曉當選。付世曉,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挪威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 這次送的是交大教授釀製的葡萄酒,全國包郵!
    在這裡,我們不僅有理工強國的情懷  也有著「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的美酒之求  這一次  交大教授帶著親手釀製的葡萄酒  來宣傳他所摯愛的葡萄酒文化  12瓶手作葡萄酒免費送啦!  無論你在天南海北 均可參與
  • 交叉孕育創新 上海交大建11個研究中心布局「AI神經網絡」
    據悉,上海交大推動數學基礎研究中心、機器認知計算研究中心、視覺智能研究中心、智能語音與自然語言處理研究中心、集成電路EDA技術研究中心、作業系統研究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研究中心、雲邊端協同製造研究中心、智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人工智慧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布局建設,從前沿基礎、關鍵技術、應用場景和治理規則等方面,搭建跨學科、開放式、國際化的研究與合作平臺。
  • 上海交大培育圓葉葡萄品種滬上結碩果[圖]
    上海熱線報導 上海熱線訊,上海人注意啦!美味可口的圓葉葡萄品種在滬上結碩果了!就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農業與生物學院大樓對面的籬笆後面的神秘葡萄園!    原來葡萄還分為真葡萄和圓葉葡萄兩大類。真葡萄包括歐亞葡萄種、北美葡萄種群和原產我國的東亞葡萄種群。
  • 交大科技力!
    MSIsensor-pro實現不依賴正常對照樣本的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只需50個微衛星位點的測序數據即可實現微衛星不穩定性的精準檢測。MSIsensor-pro的開發擴大了微衛星不穩定性的應用範圍,減低了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的成本。同時MSIsensor-pro在低腫瘤純度和低測序深度這類低信噪比數據中也顯示出來很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