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祖國的寶島臺灣,從農業方面來看了就有著無窮的寶藏 寶島臺灣西部,要說這裡養殖的臺灣鯛其實就是羅非魚的一種,臺灣鯛一筐魚啊就足足80公斤,它最早由吳振輝郭啟彰兩位先生從印尼引進,這種魚又叫吳郭魚。像這種魚看起來沒有太多特點,它和全身都是寶,魚裡有一個大動脈,先剁一刀下去最主要的用意就是讓他魚體裡面本身的血以後可以完全地流得乾淨,它的肉才會晶瑩剔透,他的肉質才會好,他的口感的品質才會達到最棒的一個程度,其實不光宰殺時要一刀切,捕撈過來的臺灣鯛魚養殖裡去養18個小時,為的就是讓魚肚子裡的飼料漲消化乾淨,
此外,宰殺之前還要用五攝氏度左右的冰水把魚凍暈,目的是為了減少與宰殺時魚的應激反應,這樣提高了宰殺效率也提高了魚肉品質,第一個就是要把那個魚。一根魚肉上面的那個白色,用特殊的一個粘板讓人工去把那個皮把它磨下來,為了不影響它的色澤跟它的外觀,那第二個用意的最主要我們是要按摩這個魚肉,在我們在用刀子屠宰它的時候呢,比較僵硬,經過這道工序之後的它露出來,變得比較鬆軟,然後吃起來口感更酸了會更好了,經過按摩後的魚肉,在經過清洗以及清水處理, 果然不錯,這魚肉又滑又嫩而且很有彈性,味道也特別的鮮甜現在一公斤的魚差不多50塊臺幣一條魚如果是一公斤的魚的話他可以取330公克的一個魚片內,330公克的魚片的話他可以賣差不多80塊的一個臺幣,所以我們如果一條魚取魚片賣得出去的話就已經有賺錢的。
據了解,宰殺魚取魚肉時,只從脖子上切一刀,除了增加放血速度提高魚肉品質的目的以外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保留完整的魚下巴好像外出售。那個部分是魚每天都在活動了一個地方,肉質很鮮嫩很細密,一顆魚下巴可以賣臺幣20塊,一般來說,一個魚下巴的重量在40克左右,一公斤一下吧,就可以賣100元臺幣相當於兩公斤魚,除此之外,一魚的魚頭和魚肚肉,也都能賣出不錯的價格。
特別是魚肚肉一公斤就可以賣到240元臺幣,幾乎是要與價格的五倍,而最不起眼的魚皮魚鱗也都是大有用處啊,我們就是利用這種熱脹冷縮的原理,將新鮮的玉米放在這個85度c的一個漏水,然後燙傷後的五到十秒之後馬上撈出來,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可以讓魚鱗自動脫離鯛魚皮和魚鱗脫離完以後,魚鱗的用處更多,它含有比較豐富的膠原蛋白可以製作成多種化妝品,平時用水很難洗掉,這個呢適用臺灣鯛的魚鱗作原料提取出來的這個系專用的化妝品。真是沒想到這臺灣釣的魚鱗呀能做出這麼好用的化妝品,而且皮膚特別的光滑。
除了各種化妝品,臺灣鯛的魚鱗還能做成各種口服用的膠原蛋白,沒什麼味道,然後有一點粘粘的,比較高科技,至少可以產出500塊臺幣的一個產值,臺灣鯛的最終身價就可以相當於十斤活魚。不過臺灣鯛的利用到這兒並不算完,除了以上的魚頭魚肉一下吧,以及魚鱗魚皮以外,魚的骨頭和下水也不會扔掉,也被加工製作成了肥料和飼料,總的來說,一共被分割成了六七個部分,充分利用了原材料的同時,附加值也大大提高臺灣鯛細分之後的各個部位,魚頭醃一下把魚肚肉還是可以吃的,這個魚皮和魚鱗,還可以用來深加工,這個魚排,還有沒有放上來的魚內臟,還可以用來做飼料,總的說這臺灣鯛的全身都是寶,沒有一點浪費的地方。
目前僅在臺灣雲林縣臺灣鯛的養殖面積就有6500公頃,一年魚的產量有100萬噸年產值大約在5000多萬美元,現在很多人都很重視魚的養殖環節,在我看來養殖固然重要但是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同樣也很重要,不僅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也是一種更加科學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臺灣鯛也就是羅非魚,大夥其實都非常熟悉,臺灣在精細加工上很有特色,真的是值得小編和小夥伴們好好的借鑑一下,學習更有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