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名
圖|花瓣網
1976年12月10日,祖籍山東日照的物理學家丁肇中因發現了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頒獎典禮上,這位出生於密西根大學城的美籍華裔堅持用漢語發言。這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至今想起來仍然令所有的中國人感動。
2004年11月,丁肇中受我國南京某大學之邀到該校做報告。在報告會上,學校的許多學生都向這位科學巨匠踴躍提問。在與大學生展開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丁肇中對大學生們提出的問題,總是儘自己所能認真地予以回答。
丁肇中認真的態度激發了更多學生的提問興趣,其中有一位學生站起來問道:「您覺得人類在太空上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丁肇中坦言道:「不知道。」
另一位學生站起來又問道:「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
丁肇中依然認認真真地答道:「不知道。」
又有一位學生起身問這位物理學大師:「您可以談一下物理學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方向嗎?」
丁肇中依然像回答前兩個問題一樣神態自然卻又十分認真地回答:「不知道。」
在這位對物理學做出過劃時代貢獻的科學巨匠連續說了三個「不知道」之後,報告廳裡的所有師生不再有人站出來提問,剛才還氣氛熱烈的報告廳內一陣沉靜。
片刻之後,報告廳的各個角落幾乎在同一時間爆發出一陣陣響亮的掌聲,這掌聲持續了好長時間。
讓我們重新將注意力轉回到該校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上。類似的問題我們常常在各種各樣的學術研討會或者其他會議上聽到,這樣的問題實在算不得深奧和古怪,甚至算不上新穎。可是對於這樣的問題,丁肇中為什麼會用「不知道」三個字來回答呢?
認真想一想,這樣的問題確實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即使是對物理學有著深刻研究的丁肇中博士也無法給予提問者一個精確的回答。
可是,他完全可以用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敷衍過去,在那樣的場合是不會有人與他較真的。更何況,在那些敬仰他的大學生眼中,他的回答無論是敷衍還是搪塞,都相當於金科玉律。
然而,正是因為知道自己的言行對很多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正是基於對科學和做人的認真,丁肇中才勇於在那種公開場合坦然承認自己「不知道」。
對丁肇中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說「不知道」對於丁肇中來說實在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無論是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還是在重要的學術交流會上,或者是在種種報告會或演講會上,對於自己不清楚或者不太了解的問題,他都會坦然地說一聲「不知道」。
他不會顧及所謂的「顏面」,他只是堅持中華民族的一條古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反過來想,如果不是有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務實的學術品格,丁肇中可能也不會取得如此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在眾目睽睽之下,承認自己「不知道」,這實在是一種不簡單的勇氣。正是因為具備這種嚴謹務實的精神和過人的勇氣,「大師」才能成為「大師」。而那些明明不知卻故作深沉、佯裝無所不知的人充其量不過是「偽大師」罷了。
【圖文整理自網絡非商用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