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象而言,覓食植物在旱季的可獲取性對其空間分布起決定性作用。基於經驗推測,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 可作為亞洲象在印度北部地區乾旱季節的分布指示物種。在大尺度上,尚未有直接證據證明該假設成立。
近日,許建初和楊雪飛研究組基於氣候和地形數據、歸一化植被指數、森林林冠高度以及粗糠柴在印度北部的分布信息,研究採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擬了粗糠柴在印度北部的空間分布(圖1)。通過邏輯斯諦回歸模型分析粗糠柴分布概率與亞洲象實際野外觀測點間的相關關係。結果顯示粗糠柴分布概率能較好的預測亞洲象的分布狀況(圖2),證明粗糠柴是亞洲象在印度北部地區乾旱季節分布的指示物種。研究結果對印度北部亞洲象的保護以及建立生物廊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思。結果以「Kamala tree as an indicator of the presence of Asian elephants during the dry season in the Shivalik landscape of northwestern India」為題發表在生態學主流期刊 Ecological Indicators 上(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16304034)。該研究分別得到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2015CASEABRIRG001)以及亞太空間科學和技術教育中心(CSSTEAP)的支持。
圖1 粗糠柴在印度北部的空間分布概率以及亞洲象實地調查分布點
圖2 粗糠柴分布概率與亞洲象分布點間的邏輯斯諦回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