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次考察,1979年12月9日,科學家證實天花病毒已經絕跡。1980年5月,第33屆世界衛生大會正式宣告「全世界和全世界人民永久擺脫了天花」。天花成為數千年來人類唯一攻克的病毒。
天花曾經是最令人恐懼的疾病之一,由天花病毒引起,很容易通過空氣傳播,而且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死亡率約達40%左右。即便自愈,病毒也會嚴重破壞一個人的容貌,受感染處會留下點點疤痕,給人心理上造成極大負擔。18世紀歐洲大陸每年都有40萬人死於天花。即便在「牛痘」接種法可以有效預防天花病毒之後,這種疾病也未能得到很快遏制,在其存世的最後一個世紀裡,天花病毒仍舊殺死了約3億人。天花病毒甚至會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有學者認為,天花病毒才是西班牙得以成功徵服阿茲特克及印加帝國的主因。
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城市從來都是急性傳染病爆發的「樂土」,近代中國的最大城市——上海一直是天花疫情肆虐的重災區,病毒幾乎每年都要光顧黃浦江畔。據《上海防疫史鑑》記載,1926-1949年,天花在上海有6次大規模爆發,以1938年最為猖撅,發病率為116.8/10萬,死亡率為38.2/10萬。也是在上海,在1951年7月26日發生最後一例天花病例,成功消滅天花比全國早了9年,比全球提前了26年。
歷史上天花病毒緣何難以根除,70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全國防疫阻擊戰為何能一擊即中,經驗與教訓都值得好好總結。
20世紀50年代的上海
一
1796年,愛德華·詹納人體接種牛痘實驗成功後,人類終於擁有了戰勝天花病毒的武器,世界各地都在嘗試根除這種困擾人類文明已久的疾病。1805年,「由小呂宋(今『馬尼拉』)以嬰兒載傳痘種至澳門,其本國醫生偕澳門醫生照法傳種」。由此可知,中國接觸牛痘之法甚早。
愛德華在實驗牛痘法
五口通商之後,上海站在了世界各種文明交匯的前沿。1869年,公共租界爆發天花病毒疫情。工部局衛生處醫官亨德森遞交了一份關於《要對居住在上海或上海附近的中國人接種牛痘》的備忘錄。工部局董事會決議批准亨德森的接種牛痘方案,立即著手實施,並建設一個專門診所。為了覆蓋最大人群,前來接種之人不僅不花錢,甚至有小額補貼可拿。1872年,工部局規定凡經檢查牛痘發得好的兒童,每人發給獎金300文。1873年,創刊僅有一年的《申報》刊載這樣一則廣告:
施種牛痘
大法國工部牛痘局今設在上海新北門外東興聖街姚辰庭大方脈醫室內,每逢禮拜二、禮拜六為期,如來種者,到期兩點鐘到局種痘無誤,分文不取。倘有貧者,給錢三百文為調養費,此亦西國人成美之道濟之德也。
這證明法租界內也有類似舉措出臺。
外國租界種牛痘之宣傳畫
這種大規模接種行動,一定程度遏制了天花病毒的流行,卻沒有根本戰勝病魔。近代上海一直以來是「一市三治」的市政格局,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有著不同的市政管理理念,會出臺不同的城市管理政策,即便是在對抗急性傳染病疫情上也不例外。
即使上海統一施策,中國其他地方沒有種痘或是種痘失效的人仍大量存在。病毒沒有華洋之分,更沒有省界之別。作為當時移民最多的中國城市,大量不斷的輸入性病例也是上海無法消滅天花病毒的瓶頸之一。
民國時期的種痘宣傳畫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27日,天花被確認為人民健康的一大公敵,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要在10年內消滅為害了千百年的天花。
1950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軍委衛生部發布《關於開展軍民春季防疫工作給各級人民政府及部隊的指示》,表示:
最近各省、市疫病流行;傳播很快,蔓延很廣,病類以天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麻疹為最多……
這些疫病的流行,是過去反動階級統治下所造成的長期貧困、愚昧與迷信的結果,尤其是匪敵逃跑時嚴重破壞的結果。現在全國解放戰爭甫告勝利,國家的創傷尚未完全恢復,人民的科學衛生知識尚未普及,再加上各地災荒的影響,值此冬末春初,是可能產生這種疫病流行的現象。各級人民政府,各部隊以及各地人民團體對於這種現象,必須嚴重的警惕和注意。應該負起責任,發動軍民,來努力撲滅和阻止這些疫病的流行。現在春耕就要開始,這些疫病的流行,不僅危害人民生命很大,並且直接影響到生產,如果不立即警惕,是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的。
過去的經驗證明,所有這些疫病,都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我們從領導上及早地切實注意,親自動手組織一切衛生醫藥力量,發動群眾,來進行切實有效的防治,我們就有力量並有把握來撲滅或制止疫病的流行。
中央政府兩衛生部同時發布指示,開展一場全國防疫工作,要求各級政府、部隊、團體、醫務人員將此項工作看成當前緊急任務之一。在全國範圍內消滅天花等急性傳染病,被作為是人民政府確對人民負責,並遠遠優於之前的國民黨政權的一項政治任務。
1950年的上海
二
中國對抗天花病毒歷史悠久,在牛痘接種法之前,早有「人痘」之法。明清時代,江南地區流行的種痘法分為兩大派別,一是選取出痘過程較為順利病人的痘痂為苗的「湖州派」;一是專選人工接種後的痘痂為苗的「松江派」。兩者相較,湖州派危險性很大,人工感染後常出現嚴重病情,所以漸為松江派所取代。但即便是相對安全的松江派人痘法也存在極大風險,並不能很好控制疫情,更遑論消滅天花。
有悠久之傳統,對新式治療方式傳入不完全是好事,甚至而言更多是負面作用。在一些「塞鼻痘醫」的阻礙下,國人中間長期以來信賴並施行人痘法,而不是牛痘法。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衛生處官員曾指責道:「天花在上海有規律地出現在冬天的月份中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毫無疑問,中國人中人痘是主要的原因」,並提議駐滬外國領事請求華人當局禁止落後的人痘法。
1870年,上海道臺的確曾經公布一條法令,禁止華人施種人痘,但此項法令最終形同虛設。將天花視作「胎毒」,選擇人痘接種的大有人在。在牛痘法傳入之後,歷史並非像今天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簡單,至少在解放前的一個多世紀中,未能做到逐漸取代人痘法。上海實際情況是人痘、牛痘、不種痘三者共存,接種與藥物二法並行。
1950年,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對天花病毒有科學認識,並有華北等地成功預防的實踐經驗,故而對牛痘接種這一科學方法深信不疑,決心在全國範圍內貫徹到底。《人民日報》1950年4月21日刊出《預防天花》一文,寫道:「天花雖然是一種很嚴重的,但傳染病並不可怕,只要能普遍的推行種痘,便是預防天花最有效的辦法。在帝俄時代,俄國每年害天花的人很多;現在由於蘇聯政府實行了強制種痘,蘇聯國內,天花幾乎已經絕跡了。我們中國過去國民黨反動政府,對於這些事是不大注意的,所以每年天花流行得很厲害。現在的人民政府是關心人民健康的,對種痘也特別注意。種痘是春季預防工作的中心之一。只要大家都種牛痘,天花是可以消滅的。」
1950年10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於發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隨後,衛生部又緊急制定《種痘暫行辦法》,強調凡天花流行區域及其鄰接地區,所有居民均應種痘。種痘一律免費,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1951年1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上海為「天花疫港」。1月27日,又頒布《上海天花疫港檢疫辦法》。衛生部明確要求「凡與上海有直接通航或通車之地區,如南京、徐州、濟南、天津、北京、武漢、杭州、南昌、衡陽、廣州、青島、大連等,其交通檢疫所及地方衛生機關得對上海開來之車船及其服務員工、搭乘旅客等實施檢疫,或對前往上海之上項人員實施種痘工作」。
上海市一開始採取的重點地區強制種痘的應對之策,即「在全市各發生天花地區重點的展開挨戶種痘工作,以天花流行最劇的北站、閘北兩區為全市的重點區」。但在意識到重點種痘已經不能控制疫情蔓延時,1951年2月10日,上海全市實行憑種痘證購票的新政策,即有人出行離開上海,必須率先接種牛痘。對於一些沒有種痘證的出行人員,上海各站專門配置衛生人員為旅客接種。而疫情期間來滬旅客,上海市同時執行嚴格的檢疫和種痘措施。2月14日,上海市正式出臺普種牛痘方案。這一方案對種痘的具體辦法作了詳細的規定,強調「各區由區政府領導,結合區內民政、公安、衛生、文教機構各民眾團體,就組織、動員、宣教、檢查及種痘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而對於區一級以下的醫療空間,要「有系統的動員街衛、裡弄、棚戶、農村各級民眾組織,其組織不健全者應予以加強」。稍後,按照《上海市普遍種痘實施辦法》,明確規定上海市民「如無正當理由,拒絕種痘,經說服教育無效者,得強制執行」。
三
上海解放之前,由於衛生教育條件不均衡,許多民眾對於天花這種疾病依然缺乏常識,有人認為「種痘要選日子」,或覺得「種痘是小孩的事,但大人不必種」,另有許多迷信思想,人得了病,只知求神拜佛,不知及時延醫,等等情況不一而足。
古代中國的「痘神」
在率先解放的華北地區,一直存在農村疫病流行的迫切問題。《人民日報》1949年2月25日刊發的文章對此並不諱言:解放區的「天花、麻疹、猩紅熱、傷寒、霍亂、痢疾……等病,在全區各地此起彼落或輕或重的流行著,發病率與死亡率的高,在某些部分地區是相當驚人的」。對此,華北解放區各級政府及廣大醫生均曾領導人民同疾病瘟疫作戰,與文教工作結合開展了廣泛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並獲有寶貴經驗。
防疫工作事關每一個人,啟蒙開智、萬眾一心、群防群控,才能將病毒消滅在流行之前、扼殺在爆發之後。上海解放之後,華北農村地區成功遏制疫情蔓延所獲得寶貴經驗,被南下幹部們迅速挪用到城市管理之中。
1950年1月,上海市第一屆清潔運動委員會建立,並建立了各級的組織機構,街道建立了677個支會,居民衛生小組發展到2萬多個,動員和組織市民參加清潔衛生運動,控制傳染病流行。是月,上海全面開展了第一次清潔大掃除運動,全市組織了18萬餘人,清除垃圾、渣土、汙泥等9000餘噸,整理路面97處、近4萬平方米,整治溝渠3000餘處、2萬餘米。
1951年1月,上海發布《上海市普遍種痘實施辦法》,「自3月15日開始,全市展開種痘,裡弄、棚戶、街衢一般居民,以種痘登記單為依據,實施挨戶種痘,機關、團體、學校、工廠,以職工名冊為依據種痘。種痘後在名冊上加一記號,發給種痘登記單及種痘證保存備查。郊區可先自人口集中的鎮村開始,逐步深入各自然村。」全市組織6000餘名醫務人員和1000餘名醫學院校學生,組成2000多個種痘隊深入基層實施牛痘接種工作。
上海在全市範圍開展普遍強制種痘過程中,同時大力開展了宣傳科普工作。各類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臺紛紛援引衛生部門和權威醫學人士的話,勸導上海市民自覺接受種痘。為了更加貼近普通民眾,上海市甚至專門編寫了《預防天花歌》。歌曲是這麼唱的:
四季有天花,不可輕視他,重症多喪命,不死面亦麻。
此病尤容易,傳染小娃娃,不幸出了痘,外出禁止它。
我們健康者,萬勿到痘家,天花要預防,種痘是方法。
年齡與季節,接種最為佳,大家來種痘,即可免天花。
種痘隊因為要與上海市民直接接觸,也負有天花衛生宣傳的職責。上海市《種痘隊工作簡則》規定,種痘隊要「密切和周圍的群眾聯繫,和配合我們工作的行政幹部及群眾組織的負責人建立友誼」,須「事先通知居民準備」,並「向被種者講解說服」。
與此同時,上海市再次開展了以預防天花為重點的春季防疫清潔衛生運動,動員全市居民制定清潔衛生公約,清除陳年積宿垃圾。
1951年,上海3次普種,累計接種1068萬人次。
急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還有許多舉措,如衛生防疫體系的建立、消毒隔離制度的執行、疫情報告、疫病監測等方法的完善。不同的病毒疫情,有不同的應對之道,不能一概而論。但上海得以率先消滅天花病毒的關鍵在於科學有效的防疫辦法以及與文教結合的群眾性衛生運動。與此同時,不惟上海,全國各地的天花疫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因為種痘使得我國民眾對天花病毒具備了免疫力,直到1961年6月中國最後一位病人痊癒出院,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正式消滅了天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