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Facebook/Southern Evangelical Seminary
10月中旬,兩位相信聖經無誤的學者就如何應對經文相互矛盾進行了辯論。
在南方福音神學院第26屆全國基督教辯護年會上,休斯頓浸會大學神學助理教授、「復活耶穌」(Risen Jesus)主席邁克·利科納(Mike Licona)與南方福音神學院哲學與辯護學名譽教授理察·豪(Richard G. Howe)進行了對話。
在作了自我介紹之後,作家兼電臺主持人弗蘭克·圖雷克(Frank Turek)主持了辯論。之後是回答聽眾們的問題。
利科納首先發言,稱基督徒應該「靈活地」理解聖經無誤,並指出聖經中某些段落展示了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學手法,而不是嚴格上的字面意義。
利科納假設道:「如果你是公元1世紀時的一位傳記作家,為生活在1世紀的讀者們寫作講述一位生活在1世紀的人,那麼你會使用1世紀時的文學習慣還是那些尚未出現並一直延續到1500多年後的文學習慣呢?」
利科納舉出了幾個例子,如《馬太福音》中兩個段落似乎就與其他福音書相牴觸:百夫長僕人得醫治(《馬太福音》8:5至13)和無花果樹的詛咒(《馬太福音》21:19)。利科納指出,根據其他的福音書,《馬太福音》錯誤地稱百夫長親自來到耶穌面前而不是派遣僕人,被詛咒的無花果樹是後來枯萎而是《馬太福音》所暗示的那樣立即枯萎。
利科納稱:「在這兩個故事當中,馬太進行了簡化,通過更改某些次要細節而簡化了故事。他將兩個事件合二為一,將事件壓縮為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還講述了一個人借另一人之口所說的話。」 「但是,馬太所使用的辦法是古代傳記中常用的結構法。實際上,我們今天也仍舊使用它們中的很多,甚至就在我們現在的對話中。」
在兩位學者的對話中,豪後來回答到,可以通過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來理解《馬太福音》中的這些經文。例如,有關百夫長是否特意親近耶穌的問題,豪認為可以用一種被稱為「轉喻法」的比喻來解釋,也可以將某一事物的名稱替換為與之緊密相關的其他事物的名稱。
豪指出,其中一個例子是「太陽打擊約伯的頭」。他解釋說:「嗯,太陽並沒有打擊約伯的頭,它距離約伯9300萬英裡。應該是陽光打擊約伯的頭。但沒人說這裡是個錯誤。」
豪還對利科納提出的主張「馬太在描述無花果樹時,將遭詛咒和枯萎兩個事件混為一談」表示了質疑,稱存在一個可能的現代事例。豪解釋說,他會在會議結束後打電話給家人解釋發生了什麼事。他可能會描述各種值得注意的事情,但並不會給出具體的時間順序。
豪指出:「如果有節經文說『耶穌走到伯大尼』,另一節說『他走到伯大尼』,而另一節又說『主走到伯大尼』,即便字詞有些不同,但它們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這就是我要爭辯的,聖經不可能肯定實際上是錯誤的事情。」
利科納與豪之間的對話是10月11日至12日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各各他教會舉行的會議的一部分。今年會議的主題是「為什麼真理仍然很重要」,與會者約為1800人。
會議的其他發言人還有電臺主持人兼作家麥可·布朗(Michael Brown)、自由大學教授加裡·哈貝馬斯(Gary Habermas)、天文學家兼「相信的理由」主席胡格·羅斯(Hugh Ross),以及南方福音派神學院主席查德·蘭德(Richard Land)博士。
會議還向已故的諾曼·蓋斯勒(Norman Geisler)致敬。諾曼·蓋斯勒是位神學教授及著作頗多的辯護家,他已經於年初去世,享年86歲。
以上翻譯自《基督郵報》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