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美國賓州,中國留學生被收監,疑向非裔室友投鉈毒。22歲的中國留學生楊宇楷(音譯名)曾就讀於美國賓州理海化學專業,檢方稱楊宇楷承認購買鉈等化學用品,並將其摻入在公共冰箱的食物中。
美檢方進一步透露,楊宇楷購買鉈的初衷是想在其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懲罰自己,並且該名留學生有種族歧視的傾向。可能是該名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沒有發洩的渠道,導致了反社會的犯罪行徑。
這起案件不由得讓人想起20幾年前,清華大學才女朱令被投毒的案件。鉈毒無色無味,屬於慢性毒藥。。中鉈毒之後通常會損害神經,腸胃不適,脫髮等,但是由於初期中毒跡象不太明顯,很多人都會掉以輕心,沒能及時治療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投毒案件由於舉證困難,造成調查無法繼續進展。如果不是兇手自首,在證據被毀滅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會讓兇手逍遙法外。正如20多年前的朱令案,即使把犯罪嫌疑人縮小到身邊極小的範圍內,還是不能一舉將犯人繩之以法。
當年的朱令案,警方通過調查,在當時北京市工作中需要使用鉈和鉈鹽的單位只有二十多家,能接觸到鉈的只有二百多人,而一般下鉈毒的人,都是和朱令有利益關係衝突或者身邊的室友所為。
就在答案呼之欲出,所有的嫌疑都指向孫維(現更名為孫釋顏)時,卻由於缺乏直接證據而釋放了。筆者認為,投毒案件的調查極大可能會走向「房間裡的大象」的死胡同,大家都察覺到身邊的大象的存在,就是不能把它揪出來。因為不能排除像美劇中很多懸疑案件是由陌生的路人所為,在沒有直接物證或者認證的情況下,朱令案就這麼石沉大海了。
筆者認為,誘發學生投毒的動機是古今中外始終都逃脫不了的「官本位」和「金本位」的深入人心的觀念,在唯學歷論的現狀下,能獲取成功的渠道只能通過讀書。在競爭的過程中就不會溫良恭儉讓了,甚至會不擇手段,泯滅人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教育是唯一的上升通道。雖然素質教育喊了幾年,但是本質上還是換湯不換藥,分數仍是衡量學生就讀學校的唯一標準。
BBC曾經做過一次社會實驗,對不同階層的小孩進行跟拍。在50年的記錄中,那些從小讀《泰晤士報》和《金融時報》的小孩長大了也是社會的精英,而草根階層的小孩只有通過努力讀書,才能擺脫階層的束縛,走向上層社會。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事實,在大山裡的孩子,只有通過努力讀書才有機會逆襲。筆者認為,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毀掉的人和成就的人可能是五五開,但是誰都沒辦法找出更好的辦法來選拔人才,因為只有分數才可以細化操作,這可能是最不壞的選擇。
在筆者讀書的年代,經常會聽到大人常說,你不努力讀書,將來就只能怎樣怎樣,都不是些好詞,此處省略一萬字。在我們父輩那個年代,確實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筆者認為只有用人單位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情況下,才可以從求學路途中避免學子因為瑜亮情結,而作出泯滅人性的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出狀元,即使你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也能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貢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傲慢應該停止了。